导图社区 人体寄生虫:疟原虫
疟原虫为按蚊传播的孢子虫,是疟疾的病原体。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有四种,即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
编辑于2021-04-11 12:04:58疟原虫
形态
基本结构
核:紫红色
胞质:天蓝至深蓝
疟色素:棕黄色、棕褐色或黑褐色
吉姆萨或瑞特染色
胞膜
间日疟原虫
滋养体
早期(环状体):胞核小、胞质少,中间有空泡,虫体多呈环状,直径约红细胞1/3
晚期:胞核增大 、胞质增多、 有时伸出伪足、开始出现疟色素
裂殖体
未成熟:胞核开始分裂、胞质增多,虫体变圆,胞质内空泡消失,疟色素开始集中
成熟:核反复分裂(12-24个) 、胞质随之分裂、核被胞质包裹成为裂殖子
配子体
圆形或椭圆形
雄配子体:虫体较小,胞质稀薄,核疏松而位于虫体中央,疟色素少而细小
雌配子体:虫体较大,胞质致密,核致密而偏于虫体一侧,疟色素多而粗大
生活史
人体内发育
红细胞外期
子孢子(感染阶段)
速发型子孢子:侵入肝细胞后,继续发育完成红外期裂体增殖
迟发型子孢子
经过休眠期(数月至年余)后,才发育完成红外期裂体增殖
经休眠期的子孢子称休眠子
与疟疾的复发有关
恶性疟原虫和三日疟原虫无休眠子
红细胞内期
配子体如不被按蚊吸入,在人体内经30 ~ 60天即变性被清除
裂殖子侵入红细胞过程
裂殖子通过特异部位识别和附着于红细胞膜表面受体
红细胞膜在环绕裂殖子处凹入形成纳虫空泡
裂殖子入侵完成后纳虫空泡密封
选择性寄生
间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网织红细胞
三日疟原虫:较衰老红细胞
恶性疟原虫:各发育时期的红细胞
概要
按蚊内发育:有性生殖+无性生殖
致病
潜伏期
红外期原虫发育的时间
红内期原虫经几代裂体增殖达到一定数量所需的时间
潜伏期的长短取决于种株、子孢子数量、机体的免疫力
由输血感染诱发的疟疾潜伏期一-般较短
疟疾发作
红内期裂体增殖所致
典型发作表现:寒战、高热和出汗退热(冷热交替)
发作具有周期性(与红内期裂体增殖周期一致)
疟原虫增殖不同步,发作间隔无规律
发作多不典型
初发患者
不同种疟原虫混合感染时
不同批次的同种疟原虫重复感染
再燃与复发
再燃:疟疾初发停止后,患者若无再感染,由于体内残存的少量红内期疟原虫在一定条件下重新大量繁殖又引起的疟疾发作
复发:指疟疾初发患者红内期疟原虫已被消灭,未经蚊媒传播感染,经过数周至年余,又出现疟疾发作
子孢子休眠学说(可能的机理):认为由于肝细胞内的休眠子复苏,发育释放的裂殖子再进入红细胞繁殖引起的疟疾发作
有再燃,有复发:间日疟原虫、卵形疟原虫
有再燃,无复发:恶性疟原虫、三日疟原虫
概要
贫血
疟原虫直接破坏红细胞
脾功能亢进,巨噬细胞增生,吞噬大量正常的红细胞
免疫病理的损害:疟原虫寄生时,使红细胞隐蔽的抗原暴露,刺激机体产生自身抗体;抗原+抗体复合物+补体红细胞膜具有自身免疫原性,红细胞溶解或被巨噬细胞吞噬
骨髓造血功能受抑制
疟疾患者的贫血程度常超过疟原虫直接破坏红细胞的程度
脾肿大:脾充血、单核巨噬细胞增生
凶险型疟疾
来势凶猛, 若不能及时诊治,死亡率高
症状:持续高热、抽搐、昏迷、重症贫血、肾功能衰竭等
绝大多数由恶性疟原虫所致
多发于儿童、无免疫力的旅游者和流动人口
其他
先天性疟疾:分娩时母体血接触到胎儿血所致
孕妇疟疾:重症疟疾、不良妊娠
免疫
先天抵抗力
缺乏血型糖蛋白A的红细胞,对恶性疟原虫侵入敏感性降低
人Duffy阴性血型的红细胞能抵抗诺氏、间日疟原虫的侵入
镰状细胞血红蛋白(Hbs)对恶性疟原虫有抵抗作用
G6PD缺乏的儿童可以免遭重症恶性疟疾
获得性免疫
体液免疫:IgG、IgM为主
细胞介导免疫:单核吞噬细胞、T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以及由这些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如y-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等
带虫免疫:人类受疟原虫感染后,多能产生一定的免疫力,能抵抗同种疟原虫的再感染,但同时其血液内又有低水平的原虫血症
免疫逃避主要机制
寄生部位:肝细胞内、红细胞内;恶性疟原虫经过几代裂体增殖后,隐匿于内脏微血管内皮
抗原变异与抗原多态性
改变宿主的免疫应答
疟疾疫苗
子孢子疫苗(抗感染疫苗)
肝期疫苗(红外期疫苗)
无性血液期疫苗(红内期疫苗及裂殖子疫苗)
有性期疫苗(配子疫苗,传播阻断性疫苗)
实验诊断
病原学诊断
血膜染色镜检
薄血膜
疟原虫形态完整
被感染红细胞未被破坏
容易识别和鉴别虫种
原虫密度低时,容易漏检
厚血膜
易检获
红细胞溶解
原虫形态有所改变
虫种鉴别较困难
最好在同一张玻片上同时制作
选择适宜的采血时间:恶性疟在发作前半小时至发作时(环+配),其他三种,红内期均可,采血时间不受限制
免疫学诊断
循环抗体检测
间接荧光抗体试验
间接血凝试验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主要用于疟疾的流行病学调查、防治效果评估及输血对象的筛选
循环抗原检测
放射免疫试验
抑制法ELISA
夹心法ELISA
检测是否有活动感染
分子生物学技术
聚合酶链反应(PCR):敏感性高操作简便
流行
地理分布
低疟区(北纬33°以北地区):
只有间日疟
媒介:按蚊
高峰:8~9月
中、低疟区(北纬25° ~ 33°之间的区域)
间日>恶性>三日疟
媒介:平原为中华按蚊、山区嗜人按蚊
高峰:8~9月
高疟区(北纬25°以南地区)
平原为中低疟区
四种均有,恶性>间日
媒介:平原为中华按蚊;山区为微小和嗜人按蚊
高峰:6~10月
无疟区:包括寒冷的西南高原,西北及北部的干燥沙漠区,东北的山区和西北的黄土高原
流行环节
传染源:外周血中存在成熟配子体的病人(蚊媒)、感染性血(输血)
传疟媒介
中华按蚊
嗜人按蚊
微小按蚊
大劣按蚊
易感人群
普遍易感,除某些遗传因素对某种疟原虫表现出不感受性、高疟区婴儿可从母体获得一定的抵抗力
影响因素
自然因素:以温度及雨量最为重要(适宜)
社会因素:政治、经济、文化、卫生水平、人口流动及人类的社会活动等,直接或间接地与疟疾的流行和传播有关
防治
预防
查治病人
保护易感人群
疫苗预防
防蚊灭蚊
监测
治疗
预防性药物:氯喹
红外期、休眠子:伯氨喹
红内期:氯喹、青蒿素
抗复发:乙胺嘧啶+伯氨喹
退热
大量出汗
发热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内源性热原质
被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吞噬
裂殖子、原虫代谢物、红细胞碎片
卵囊
动合子
合子
雄配子体
雌配子体
裂殖子
裂殖体
大滋养体
环状体
红细胞
肝
子孢子
休眠子
子孢子
红细胞: 体积胀大、颜色变浅 、出现薛氏小点
恶性疟原虫
外周血中仅能看见环状体、成熟配子体
滋养体
环状体
核1~2个,红色,环纤细,直径约红细胞1/5,一个红细胞内可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原虫寄生,虫体常位于红细胞边缘
后期:出现粗大的紫褐色茂氏点
配子体
雄配子体
腊肠形,两端钝圆,胞质蓝而略带红色
核疏松,淡红色,位于中央
疟色素分布核周围
雌配子体
新月形,两端较尖,胞质蓝色
核致密,深红色,位于中央
疟色素黑褐色,分布核周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