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八纲辩证 思维导图
这是一篇关于八纲辨证的思维导图。医学生看过来!一张图带你搞懂中医诊断学八纲辨证 、八纲即阴阳 、表里 、寒热 、虚实八个辨证的纲领。需要的小伙伴记得收藏哦!
脏腑学说是通过观察人体外在现象、征象,来研究人体内在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包括构成人体的基本结构——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经络等全身组织器官的生理、病理及其相互关系;构成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精、气、血、津液的生理、病理及其相互关系和与脏腑的关系;构成人体的基本结构——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经络等全身组织器官的生理、病理及其相互关系;构成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精、气、血、津液的生理、病理及其相互关系和与脏腑的关系。
本文主要从五行学说的概述、内容和应用三大方面详细描述了五行学说,从而提供一个整体思路。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小儿常见病的辩证与护理
蛋白质
均衡饮食一周计划
消化系统常见病
耳鼻喉解剖与生理
糖尿病知识总结
细胞的基本功能
体格检查:一般检查
心裕济川传承谱
解热镇痛抗炎药
八纲辩证
八纲
表、里、寒、热、虚、实、阴、阳
表里
表证
具有病急、病程短、病位浅的特点。一般症状是舌苔薄白,脉浮,恶风寒。又常有鼻流清涕、咳嗽、气喘等症状。
解表法:根据寒热轻重的不同,辛温解表,辛凉解表。
里证
病位在脏腑,病变较深。里证的形成:一是表邪不解,内传入里;二是外邪直接侵犯脏腑;三是饥饱劳役及情至因素影响气血的运行,使脏腑功能失调。
根据病症的寒热虚实,分别采用温、清、补、消、泄诸法
表证与里证的关系
表里转化
表邪入里:表邪不解,内传入里,由表证转化为里证
里邪出表:病邪从里透达于外,由肌表而出,里证便转化为表证
表里同病
原因:一是外感和内伤同时致病,二是外感表证未解病邪入里;三是先有内伤而感外邪,或先有外热,又伤饮食
子主题
表里辩证要点
掌握其特征,尤其掌握表证的特征
注意是否有表里同病或兼其他不同之证
初病表现为表证,继而若出现里证,应辨别表证是否已经入里,查明表证已解或未解
寒热
寒证
寒证就是”阴胜其阳“的证候,或为阴盛,或为阳虚,或阴盛阳虚同时存在
病因:一是外感风寒,或内伤阴冷;二是内伤久病,阳气耗伤,或在内伤阳气的同时,又感受了阴寒邪气。
热证
阳胜其阴的证候,或阳盛,或阴虚,或是阳盛阴虚同时存在
病因:一是外感风热,或内伤火毒;二是久病阴虚,或在阴虚的同时,又感受阴邪
寒证与热证的关系
寒热转化:指在一定的条件下,寒证可以转化为热证,热证也可以转化为寒证
1、寒证转化为热证
2、热证转化为寒证
寒热错杂:指在同一患畜身上,既有寒证,又有热证,寒证和热证同时存在的情况
单纯里证的寒热错综,有上寒下热和上热下寒两种
表里同病的寒热错杂,有表寒里热和表热里寒两种证型
寒热真假: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在病情危重的阶段,有时会出现一些症状与疾病本质相反的假象。这种外部症状表现与疾病本质不一致的现象,叫做“寒热真假”
寒热辩证要点
辨寒热一般应综合病畜口渴与二便情况,四肢、耳鼻冷热,舌质、舌苔、脉象等表现来加以辨别
辨寒热,须分别部位。如寒热有在表、在里、在上、在下、在脏、在腑、在气、在血等不同。
辨寒热,应注意寒热错杂及虚实的不同情况,如表热里寒、上寒下热、上下俱热、表里俱寒、虚寒、虚热、实寒、实热等。
辨寒热,须分清真假,不要为其表面的假象所迷惑,只有抓住病症的本质,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
虚实
虚证
虚证的一般症状表现是口色淡白,舌质如绵,无舌苔,脉虚无力,头低耳耷,体瘦毛焦,四肢无力。常将虚证分为气虚、血虚、阴虚、阳虚。
治疗法虚证采用补法,或补气,或气血双补;或滋阴,或助阳,或阴阳并济
实证
引起实证两个方面:一是感受外邪;二是内脏机能活动失调,代谢障碍,以致痰饮、水湿、淤血等病理产物停留在体内
一般症状:常见高热,烦躁,喘息气粗,腹胀疼痛,拒按,大便迷结,小便短少或淋漓不通,舌红苔厚,脉实有力
实则泄之。治疗实证宜采用泻法,除功里泻下之外,还包括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涤痰逐饮、平喘降逆、理气消导
虚证与实证的关系
虚实转化:1、实证转化为虚证 2、虚证转化为实证 。临床上由虚转实比较少见,多见是先有虚证,后出现虚实错杂证
虚实错杂:是一个患畜身上同时存在着实证虚证和实证两种证候。
产生的原因:1、体虚感受外邪。2、邪气亢盛3、脏腑功能虚衰,使病理产物留聚体内
治疗上分清主次和轻重缓急,采取或先补后攻、或先攻后补、抑或攻补兼施的方法进行治疗
虚实辩证要点
一般来说,外感初病,证多属实;内伤属虚
辨虚实要分析虚实的真假,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辨虚实分部位和虚实错杂的情况,察其虚实是在见上,在下、在表、在里,是独见还是夹杂互见,是在脏还是腑,在脏腑中是在气还是在血,是一脏独虚,还是脏虚腑实
辨虚实应注意是否有寒热、表里等掺杂互见。
阴阳
阴证
阳虚阴盛,机能衰退,脏腑功能下降的表现。临床上主要表现是体瘦毛焦,倦怠肯卧,体寒肉颤,怕冷喜暖,口流清涎,肠鸣腹泻,尿液清长,舌淡苔白,脉沉迟无力。
阳证
阳邪是邪气盛而正气未衰,正邪斗争亢奋的表现。在临床上的主要表现是精神兴奋,狂躁不安,口渴贪饮,耳鼻肢热,口舌生疮,尿液短赤,舌红苔黄,脉象洪数有力,腹痛起卧,气急喘粗,粪便秘结。
亡阴与亡阳
阴液一系列衰竭出现的一系列证候。治宜救阴
阳气将脱所出现的一系列证候。治宜回阳救逆
大热、大汉、大吐、大泻、大失血均可引起亡阴、亡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