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细菌的结构
福利发放!《细菌的形态与结构》最全思维导图分享!涵盖《细胞的统一性与多样性》这一章节的重要内容,包括真核细胞、非细胞形态的生命体(病毒)、原核细胞与古核细胞、细胞的基本特征的重要知识点。根据医学微生物学的内容,联系实战题目,简要总结较为重要的知识点。很适合用于考前复习!
编辑于2021-04-17 11:07:04细菌的结构
大小
微米
形态
球菌
杆菌
螺形菌
有动力,螺旋形或弧形的革兰阴性杆菌
弧菌属
菌体只有一个弯曲,呈弧形或逗点状
螺菌属
菌体有两个以上弯曲
螺杆菌属
菌体连续弯曲呈螺旋状
弯曲菌属
呈U形,S形
影响
适宜条件8-18小时比较典型
温度,pH,培养基成分,培养时间
衰退型
在不利环境或菌龄老时常出现梨形,气球状和丝状等不规则的多形性
革兰染色
革兰阴性(G-)
革兰阳性(G+)
基本结构
细胞壁
肽聚糖
原核细胞特有,又称黏肽或胞壁质
组成
G+
聚糖骨架
四肽侧链
五肽交联桥
G-
聚糖骨架
四肽侧链
聚糖骨架
四肽侧链
第三位氨基酸
G-
DAP
G+
DAP,L-赖氨酸或其他L-氨基酸
DAP
二氨基庚二酸
五肽交联桥
三维立体结构
特殊组分
G+
细胞壁较厚(20-80nm),15-50层肽聚糖,大量磷壁酸(多数)或磷壁醛酸(少数)
磷壁酸
核糖醇或甘油残基经磷酸二酯键互相连接而成
类型
壁磷壁酸(WTA)
与肽聚糖上胞壁酸共价结合
膜磷壁酸或脂磷壁酸(LTA)
与细胞膜上糖脂共价结合
磷壁醛酸
糖醛酸代替磷酸
功能
坚韧性,通透性,静电功能
壁磷壁酸与脂磷壁酸共同组成带负电的网状多聚物或基质
抗原性
黏附素活性
G-
细胞壁较薄(10-15nm),1-2层肽聚糖,外膜
外膜
脂蛋白
蛋白质部分与DAP相连,脂质部分与脂质双层非共价结合
脂质双层
外膜蛋白(OMP)
脂多糖(LSP)
G-菌的内毒素
脂质A
内毒素的毒性和生物学活性的主要组分,无种属特异性
双糖骨架+长链脂肪酸+磷酸基团
核心多糖
有属特异性
己糖(葡萄糖,半乳糖),庚糖,2-酮基-3-脱氧辛酸(KDO)
特异多糖
数个至数十个寡聚糖(3-5个单糖(重复单位构成的多糖链
G-菌的菌体抗原(O抗原),有种属特异性
缺失,光滑型→粗糙型
寡聚糖(LOS)
LSP结构不典型,脑膜炎奈瑟菌,淋病奈瑟菌,流感嗜血杆菌
重要毒力因子
与哺乳动物细胞膜鞘糖脂成分相似,逃避免疫细胞识别
周浆间隙
阻碍溶菌酶,抗生素,碱性染料等进入,淋病奈瑟菌和脑膜炎奈瑟菌对青霉素敏感
功能
保护细菌和维持菌体形态
物质交换
与致病性有关
与耐药性有关
与静电性有关
磷壁酸与LSP均带负电荷,G+更负
其他
免疫原性
与革兰染色性有关
细菌细胞壁缺陷型
L-型细菌或细菌L-型
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的直接破坏或抑制其合成
几乎所有细菌,多种螺旋体,真菌
G+
原生质体
G-
原生质球
大多革兰阴性
需在高渗低琼脂含血清的培养基中生长
软琼脂平板
中间厚,四周薄的荷包蛋样细小菌落,也有颗粒状或丝状菌落
液体
疏松絮状颗粒,沉于管底,培养液澄清
回复
含有残存的肽聚糖作为引物
致病性
慢性感染
症状明显而常规细菌培养阴性者
诱导剂
溶菌酶
裂解肽聚糖中N-乙酰葡糖胺和N-乙酰胞壁酸之间的β-1,4糖苷键
青霉素
与细菌竞争转肽酶,抑制四肽侧链上D-丙氨酸与五肽桥之间的联结
G-菌肽聚糖含量少,在低渗环境中有一定的抵抗力
细胞膜(胞质膜)
组成
磷脂和蛋白质,无胆固醇
功能
物质转运
呼吸和分泌
氧化呼吸酶定位于细胞膜表面
生物合成
参与细菌分裂
中介体
细胞膜内陷,折叠,卷曲形成的囊状物
多见于G+
纺锤丝,拟线粒体
功能
参与细菌细胞分裂
参与细菌生物合成
参与细菌呼吸作用
细胞质(原生质)
核糖体
沉降系数70S,由50S和30S两个亚基组成
链霉素与30S亚基结合,红霉素与50S亚基结合
真核生物核糖体
80S=60S+40S
质粒
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闭合双链DNA
胞质颗粒
又称内含物
大多为营养物质,包括糖原,淀粉等多糖,脂类,磷酸盐
异染颗粒(迂回体)
主要成分
RNA和多偏磷酸盐
嗜碱性强,用亚甲蓝染色时着色较深呈紫色
常见于白喉棒状杆菌,位于菌体两端,又称极体
核质
单倍体,单一的密闭环状DNA分子附着在横隔中介体或细菌膜上
某些有两个不同的染色体
染色体特点
DNA基因数目少,编码区连续,无内含子
绝大多数编码蛋白质的结构基因保持单拷贝,编码rRNA多拷贝
转录和翻译相偶联同步
特殊结构
荚膜
细胞壁外一层黏液性物质,为多糖或蛋白质的多聚体
分类
牢固,边界明显
≥0.2μm
荚膜
<0.2μm
微荚膜
疏松,边界不明显
黏液层
化学组成
炭疽芽孢杆菌,鼠疫耶尔森菌
多肽
大多数
多糖
糖萼
血清学分型
荚膜肿胀反应
对一般碱性染料亲和力低,不易着色,墨汁负染
形成影响
动物体内或含有血清或糖的培养基中易形成,普通培养基或连续传代易消失
黏液(M)型或光滑型(S)→粗糙型(R)
功能
抗吞噬作用
荚膜多糖亲水带负电荷,与吞噬细胞膜有静电排斥力,能阻滞表面吞噬活性
最显著特性
黏附作用
参与生物被膜的形成,是引起感染的重要因素
抗有害物质的损伤作用
抗干燥,保护菌体
与细菌侵袭力有关
鞭毛
分类
单毛菌,双毛菌,丛毛菌,周毛菌
结构
鞭毛(H)抗原
功能
运动器官
化学趋向性,向营养物质处前进,逃离有害物质
与致病性有关
霍乱弧菌,空肠弯曲菌通过鞭毛运动穿透小肠黏膜表面覆盖的黏液层,使菌体黏附于肠黏膜上皮细胞
细菌鉴定和分类
菌毛
由结构蛋白亚单位菌毛蛋白组成,螺旋排列成圆柱体,新形成的菌毛蛋白分子插入菌毛的基底部
特点
菌毛蛋白具有抗原性
必须用电子显微镜观察
可具有与噬菌体结合的受体
分类
普通菌毛
细菌的黏附结构,与致病性密切相关
鉴定
如果红细胞表面具有菌毛受体的相似成分,不同的菌毛就会引起不同类型的红细胞凝集,称为血凝(HA)
Ⅰ型菌毛
大肠埃希菌,可黏附于肠道和尿道黏膜上皮细胞表面,能凝集豚鼠红细胞,可被D-甘露糖抑制
甘露糖敏感性血凝(MSHA)
P菌毛
致肾盂肾炎大肠埃希菌(UPEC),常黏附于肾脏的集合管和肾盏,能凝集P血型阳性红细胞,不被甘露糖抑制
甘露糖抗性血凝(MRHA)
编码
质粒
肠产毒素性大肠埃希菌(ETEC)的定植因子
染色体
霍乱弧菌,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和淋病奈瑟菌的菌毛,即Ⅳ型菌毛
性菌毛
特点
仅见于少数G-菌
数量少,一个菌只有1-4根
由一种称为致育因子的质粒编码,又称F菌毛
F+菌体内的质粒或染色体DNA可通过性菌毛进入F-菌,称为接合
细菌的致育性(编码性菌毛),毒力,耐药性可通过接合传递
芽孢
胞质脱水浓缩,在菌体内部形成一个圆形或卵圆形小体,是细菌的休眠形式
G+菌,芽孢杆菌属(炭疽芽胞杆菌等)和梭菌属(破伤风梭菌等)是主要形成芽孢的细菌
形成
在动物体外对细菌不良的环境条件下
保存细菌的全部生命必需物质
芽孢不是细菌的繁殖方式
未形成芽孢且具有繁殖能力的菌体称繁殖体
结构
核心,内膜,芽孢壁,皮质,外膜,芽孢壳和芽孢外衣
折光性强壁厚不易着色
功能
抵抗力强
高度脱水浓缩状态
多层膜结构
含吡啶二磷酸
通透性低
杀死细菌的芽孢是作为判断灭菌效果的指标
细菌芽孢是某些外源性感染的重要来源
芽孢并不直接致病,繁殖体大量繁殖而致病
与细菌抵抗力有关
形态与结构检查法
显微镜放大法
负染
酸性染色剂不能使细菌着色,使背景着色形成反差
染色法
革兰染色法
固定后,先用碱性染料结晶紫初染,再加碘液媒染,生成结晶紫-碘复合物,95%乙醇脱色,最后用稀释复红或沙黄复染
G+紫色,G-红色
意义
鉴别细菌
选择抗菌药物
与细菌致病性有关
功能总结
致病性
菌毛,荚膜,鞭毛,磷壁酸
鉴别
芽孢,荚膜,鞭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