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微生物学——细菌的耐药性
本思维导图归纳整理了细菌的耐药性相关知识,内容包括:抗菌药物的种类及其作用机制、细菌的耐药机制、细菌耐药性的防治。强调了细菌的耐药机制,包括遗传机制和生化机制。
医学科研入门文献检索知识,包含检索语言与检索策略、文摘型数据库检索、 全文型数据库检索等。
神经病学期末考试重点、专业复试笔试重点,已经提炼重点,并且容易记忆,短时间掌握知识点,无惧考试!
卫生学绪论的重点部分总结,包括卫生学的定义、环境、健康分级、我国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和三级预防策略等内容。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小儿常见病的辩证与护理
蛋白质
均衡饮食一周计划
消化系统常见病
耳鼻喉解剖与生理
糖尿病知识总结
细胞的基本功能
体格检查:一般检查
心裕济川传承谱
解热镇痛抗炎药
细菌的耐药性
抗菌药物的种类及其作用机制(详见药理学)
概念
抗菌药物:具有抑菌或杀菌活性,用于治疗和预防细菌性感染的药物,包括抗生素和人工合成的药物
抗生素:对特定微生物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的各种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和放线菌属)产物,低浓度就能发挥生物活性,有天然和人工半合成两类
抗菌药物的种类
按化学结构和性质
按生物来源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干扰细胞壁合成
损伤细胞膜的功能
细菌细胞膜
真菌细胞膜
细菌细胞膜缺乏固醇类,故作用于真菌的药物对细菌无效
抑制蛋白质合成
影响核酸和叶酸代谢
利福平 与依赖DNA的RNA聚合酶特异性结合,抑制mRNA转录
喹诺酮类 抑制细菌DNA旋转酶
磺胺类 与对氨基苯甲酸的化学结构相似,竞争二氢叶酸合成酶
甲氧苄胺嘧啶 与二氢叶酸中的蝶啶结构相似,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与磺胺药合用有协同作用
总结
细菌的耐药机制
细菌耐药性:亦称抗药性,指细菌对抗菌药物的相对不敏感性和抵抗性。耐药菌株对特定抗菌药物的作用不敏感,使药物不能达到杀菌或抑菌效果
细菌耐药程度:用药物对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表示。临床上当某抗菌药物对菌株的MIC小于该药物对该菌的治疗浓度时,则为敏感;反之则耐药
耐药的遗传机制
固有耐药性
细菌对某些抗菌药物的天然不敏感
来源
细菌本身染色体上的耐药基因或天然缺乏药物作用的靶位,可代代相传
特点
具有种属特异性,且始终如一可以预测
获得耐药性
DNA的改变导致其获得了耐药性表型
耐药基因来源于基因突变或获得新基因
可发生于染色体DNA、质粒、转座子和整合子等结构基因,也可发生于某些调节基因
野生型敏感菌群中出现了耐药性,是获得耐药性与固有耐药性的重要区别
类型
基因突变
基因转移
R质粒转移
转座子介导
整合子介导
多重耐药性
细菌同时对多种作用机制不同或结构完全各异的抗菌药物具有耐药性
多重耐药菌
细菌对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耐药
交叉耐药性
细菌对某一种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后,对其他作用机制相似的药物也产生耐药性
泛耐药菌
对除多黏菌素以外所有临床上的抗菌药物均耐药的细菌
超级细菌
临床发现的一类对几乎所有抗菌药物都耐药的细菌
耐药的生化机制
钝化酶的产生
是耐药菌株产生的在作用于细菌之前即通过水解/修饰破坏或灭活抗菌药物活性的酶
药物作用靶位的改变
细菌改变抗生素作用靶位的蛋白结构和数量
抗菌药物的渗透障碍
细胞壁障碍和/或细胞膜通透性的变化严重影响药物效能
细胞膜上微孔缺失时,亚胺培南不能进入胞内而失去抗菌作用;铜绿假单胞菌对抗生素的通透性远比其他革兰阴性菌差,是其固有耐药的主要原因之一
主动外排机制
可将不同种类药物同时泵出后降低药物浓度,是多重耐药性的重要机制
细菌生物被膜作用
是细菌为适应环境而形成的一种群体性保护生存状态,可阻挡药物的渗入和机体免疫物质的杀伤
机制
抗菌药物难以清除微菌落膜状物
大量胞外多糖等形成分子和电荷屏障
BF内细菌低代谢和缓生长
BF内常存在较高浓度的水解酶
细菌耐药性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