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医学基础-诊法思维导图
这是一篇关于中医学基础-诊法思维导图,中医学基础,包含闻珍、问诊、切诊、望诊等。
编辑于2023-11-17 15:42:53望诊
望神
神的定义
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包括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神的分类
得神
概念
是精气充足,神旺的表现
表现
表现为神志清楚,思维敏捷,言语清晰,目光明亮灵活、精彩内含,面色荣润含蓄,表情自然,体态自如,动作灵活,反应灵敏
意义
可见于正常人,提示精气充足,健康无病; 也可见于病情轻浅之人,表示虽病而精气未衰,脏腑未伤,预后良好
失神
概念
是精亏气败,神衰的表现
表现
表现为精神萎靡,意识模糊,两目晦暗,目光无彩,面色无华,反应迟钝,手撒尿遗,骨枯肉脱,形体赢瘦
意义
多见于慢性久病、重病之人,提示精气大伤,脏腑功能衰减,预后不良
少神
概念
精气不足的表现
表现
精神不振,思维迟钝,少气懒言,两目乏神,肢体倦怠,动作迟缓
意义
多见于轻病或恢复期患者,亦可见于体质虚弱者,提示精气不足
假神
概念
是指垂危患者本以失神,又突然出现精神暂时“好转”的虚假表现,常见于久病重病、脏腑精气极度衰竭之人,为临终前的征兆
意义
是因为脏腑精气极度衰竭,正气将脱,阴不敛阳,虚阳外越,阴阳即将离绝所致
神乱
概念
神志错乱失常
望色
有气不患无色,有色不可无气
常色
概念
正常无病的颜色
特点
明润、含蓄
分类
主色
客色
病色
特征
色泽晦暗枯槁或显露
五色善恶
五色光明润泽者为善色,又称“气至”
五色枯槁晦暗者为恶色,又称‘气不至’
五色主病
青色
主肝,主寒证、气滞、血瘀、疼痛、惊风 多由寒凝气滞、或瘀血内阻、或疼痛剧烈、或经脉拘急等,使面部脉络血行瘀阻所致
赤色
主心,主热证 多因热盛,血液充盈于脉络所致
黄色
主脾,主脾虚、湿证 多因脾虚机体失养,或湿邪内蕴,脾湿运化所致
白色
主肺,主气血亏虚,寒证、亡阳、脱血 多由气虚血少,或阳虚寒盛,气血不能上荣于面部所致
黑色
主肾,主肾虚、寒证、水饮、血瘀、剧痛 多因肾阳虚衰,水寒内盛,脉络拘急,血行不畅,或肾精亏虚,面部失荣所致
望形态
望头颈五官
望目
瞳仁属肾,称水轮;黑睛属肝,称风轮;白睛属肺,称气轮;目呲属心,称血轮;眼睑属脾,称肉轮
望四肢
望二阴
望皮肤
斑:点大成片,散于皮肤之下,多因邪热亢盛,迫血妄行而发;或气虚不摄,血溢肌肤所致
疹:形小如粟,高出肌肤,多因外感风邪或麻毒时邪所致
望小儿食指脉络
此法适用于三岁以内的小儿
三关定位:食指第一节为风关;第二节为气关;第三节为命关
三关分布:络脉显于风关者,提示邪气入络,病情轻浅; 络脉达气关者,提示邪气入经,病情深重; 络脉达命关者,提示邪陷脏腑,病情危重; 络脉达指尖,称“透关射甲”,提示病情危险,预后不佳
三关测轻重 浮沉分表里:浮显易见为表证;沉隐模糊为里证。 红紫辨寒热:色深浓者多病重,色浅淡者多病轻。紫红主内热;鲜红多外感;色青主惊风或痛证;色紫黑主血络郁 闭;色淡白者为脾虚。 淡滞定虚实
望排除物
望舌
脏腑在舌面上的分布
舌尖对应心肺;舌中对应脾胃;舌边对应肝胆;舌根对应肾
望舌顺序
先望舌质,再望舌苔,最后观察舌下脉络。观察舌质时,按照舌尖、舌中、舌边、舌根的顺序观察 鉴别舌苔时可采用刮舌和揩舌的方法
舌诊的注意事项
光线充足;伸舌自然;排除染苔
舌诊
正常舌象特征
淡红舌、薄白苔
望舌质
望舌神
观察舌质的荣枯以辨有神无神
望舌色
淡红舌:见于健康人或虽病但病情轻浅、气血未伤者
淡白舌:主阳虚证或气血两虚证
红舌:主实热、阴虚
绛舌:主里热亢盛、阴虚火旺
青紫舌:主血行瘀滞
望舌形
裂纹舌:舌面上出现各种形状的裂纹、裂沟,裂沟中无舌苔覆盖。主邪热炽盛、阴液亏虚、血虚不润、脾虚湿盛
望舌态
望舌苔
望苔质
厚薄苔
薄苔:主表证,亦可见于正常人
厚苔:主里证,可见于痰湿、食积
润燥苔
润苔:体内津液未伤,正常舌苔
滑苔:水湿内聚,主阳虚
燥苔
糙苔:由燥苔进一步发展,多见于热盛伤津
腐腻苔
腻苔:苔质致密,颗粒细小,融合成片,揩之不去
多由湿浊、痰饮、食积内蕴,阳气被遏
腐苔:苔质疏松,颗粒粗大,揩之易去
多由阳热有余,主食积,或痰湿蕴热
剥落苔
望苔色
白苔:多主寒证,亦可见于正常人
黄苔:多主热证。淡黄为热轻,深黄为热重
灰黑苔:多主阴寒内盛或里热炽盛
切诊
脉诊
心脏是形成脉象的重要脏器;气血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
脉诊的部位
遍诊法
诊脉的部位分头、手、足三部,每部又分天、地、人三候
三部诊法
寸口诊法
分部
寸口脉分寸、关、尺三部,以腕后高骨内侧桡动脉搏动处为关部,关前为寸部,关后为尺部,两手共六部脉
相关脏腑
左手寸部候心;关部候肝;尺部候肾;右手寸部候肺;关部候脾胃;尺部候肾(命门)
诊脉的方法
指法
布指
运指
举
轻指力切脉者为举
按
重指力切脉者为按
寻
指力从轻到重,从重到轻,左右前后推寻,以寻找最佳脉力者,称寻
时间
每次诊脉时间应不少于一分钟
正常脉象
又称平脉
平脉形态
寸关尺三部有脉,一息四五至【一分钟60-80】
变异因素
春弦、夏洪、秋浮、冬沉;年龄越小脉越偏数;身高着脉长、身矮者脉短;瘦者脉浮、胖者脉沉
脉象要素
至数
脉搏动的频率
脉力
脉搏动的强弱
均匀度
一为脉动节律是否均匀;二为脉搏力度、大小是否一致
常见脉象
浮脉
特征
轻取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
临床意义
表证,亦可见于久病虚证
沉脉
特征
轻取不应,重按始得
临床意义
里证。沉而有力为里实,沉而无力为里虚
迟脉
特征
脉来迟缓,一息不足四至
临床意义
寒证。迟而有力为实寒;迟而无力为虚寒
缓脉
特征
一息四至,来去怠缓
临床意义
湿病、脾胃虚弱
数脉
特征
脉来快数,一息六至
临床意义
热证。数而有力为实热,数而无力为虚热
结脉
特征
脉来缓慢,时有一止,止无定数
临床意义
结而有力,主寒、痰、瘀血、癥瘕积聚 结而无力,主气血虚弱
代脉
特征
脉来时止,止有定数,良久方来
临床意义
主脏气衰微,或跌打损伤,痛症、惊恐
促脉
特征
脉来急数,时有一止,止无定数
临床意义
促而有力,主阳热亢盛。气血壅滞、痰食停滞等实证 促而无力,多为脏腑虚衰
滑脉
特征
往来流利,如珠走盘,应指圆滑
临床意义
痰饮,食积,实热
涩脉
特征
往来不畅,应指艰涩
临床意义
涩而有力,主气滞血瘀 涩而无力,主精伤、血少
洪脉
特征
脉体宽大,充实有力,来盛去衰
临床意义
热盛
细脉
特征
脉细如线,但应指明显
临床意义
气血两虚,湿证
弦脉
特征
端直以长,如按琴弦
临床意义
肝胆病、痛证、痰饮
紧脉
特征
绷急弹指,状如牵绳转索
临床意义
实证、痛证、食积
虚脉
特征
三部脉举之无力,按之空虚
临床意义
虚证
实脉
特征
三部脉举按皆有力
临床意义
实证
相兼脉
浮数脉
主风热袭表的表热证
浮紧脉
主外感寒邪的表寒证
沉迟脉
主阳虚或阴盛的里寒证
滑数脉
主痰热、湿热,或食积化热
洪数脉
主气分热盛
弦数脉
肝阳上亢,或肝火上炎
弦细脉
肝肾亏虚或血虚肝郁
问诊
问一般情况
问主诉
主诉是指患者就诊时最主要、最痛苦的症状、体征及持续时间
问现病史
问寒热
寒热是指患者怕冷或发热的感觉。寒热的产生主要取决于 病邪的性质和机体阴阳的盛衰。
恶风
遇风觉冷,避之则缓的症状
恶寒
感觉怕冷,加衣覆被或近火取暖都不能缓解的症状
畏寒
感觉怕冷,加衣覆被或近火取暖可以缓解的症状
寒战
患者恶寒严重,并伴有全身战栗的症状
恶寒发热
患者恶寒和发热同时存在,多见于外感病的初期阶段
古语云“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
但寒不热
指患者只感觉怕冷而无发热的症状,多见于里寒证
但热不寒
患者只感发热,而不觉怕冷,多见于里热证
壮热
高热不退,属里实热证
潮热
定时发热或热甚
微热
轻度发热
寒热往来
指恶寒和发热交替发作,是邪正相争于半表半里,互为进退的病理反应
寒热往来,发无定时:怕冷和发热交替发作,无时间规律。多见于半表半里少阳证
寒热往来,发有定时:寒战和高热有规律发作,见于疟疾
问汗
无汗
有汗
自汗
不因外界环境因素影响,日间汗出不止,活动后尤甚,常见于气虚证,阳虚证
盗汗
不因外界环境因素影响,入睡时汗出,醒则汗止,多见于阴虚证
局部有汗
问疼痛
问二便
大便
便秘
实证便秘者,多因热盛伤津,阴寒内结
虚证便秘者,多因津亏血少,气阴两亏
泄泻
一般新病暴泄者多实,久病缓泄者多虚
小便
小便不畅,点滴而出为癃;小便不通,点滴不出为闭,统称癃闭
癃闭之实证
多因湿热下注,或瘀血、砾石阻塞尿道所致
癃闭之虚证
多因脾肾阳虚,气化无力所致
问既往史
问个人生活史
问家族史
闻诊
总括
通过听声音和嗅气味来诊察疾病的方法
听声音
正常声音
病变声音
发声
一般认为,在疾病状态下,语声高亢,洪亮有力,声音连续者,多属阳证、实证、热证 语声低微细弱,懒言而沉静,声音断续者,多属阴证、虚证、寒证
语言
谵语
神志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者。多属热扰心神之实证,可见于温病邪入心包,或伤寒阳明腑实证
郑声
神志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声音低弱者。属于心气大伤,精神散乱之虚证
言謇
说话不流利,吐字含糊不清,缓慢滞涩,语不达意。见于中风先兆或中风后遗症者;见于热病后期者
呼吸
喘
呼吸困难,短促急迫,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难以平卧
实喘:多因风寒袭肺,或痰浊、痰热壅肺,肺失宣降
虚喘:多由肺肾亏虚,气失纳摄
哮
呼吸困难,急促似喘,喉间有哮鸣音
多由痰饮内伏,复感外邪
哮必兼喘;但喘不兼哮
咳嗽
咳声重浊
多属外感风邪
干咳无痰或痰少粘稠
多属燥邪犯肺,或肺阴亏虚
咳声如犬吠兼音哑
多为白喉
嗅气味
总括
中医诊察疾病的基本方法,包括望闻问切
舌诊断寒热,脉诊定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