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组织学与胚胎学 循环系统
一图带你了解组织学与胚胎学循环系统,包含心血管系统、淋巴管系统,循环系统里面的每个器官的功能作用和状态描述,适用于在学医的学生们,收藏下图学起来吧!
编辑于2021-04-28 19:56:46循环系统
循环系统总论
心血管系统
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心脏
淋巴管系统
毛细淋巴管、淋巴管、淋巴导管
功能:主要是运输氧、营养物质、激素和代谢产物等,参与气体或物质交换、体温调节、免疫功能和代谢活动
心脏
心脏是肌性的中空器官,心壁较厚,心肌的节律性舒缩赋予血液流动的动力
心壁的结构
心内膜
内皮+内皮下层;内皮下层分为内、外两层,外层称心外膜下层,为疏松结缔组织,含血小管和神经以及浦肯野纤维
内皮
单层扁平上皮,与出入心脏的血管内皮相连续,表面光滑,利于血液流动。
内皮下层
内层
紧邻内皮下方,由细密结缔组织组成,含少量平滑肌
外层
靠近心肌膜,由疏松结缔组织组成,又称心内膜下层,含小血管、神经及心脏传导系统的分支——浦肯野纤维
心肌膜
是心壁最后的一层,主要由心肌纤维构成。
心肌膜在心房较薄,左心室最厚。
心房肌与心室肌不连续,中间有致密结缔组织构成的心骨骼
心房肌与心室肌分别附着于心骨骼上,两部分心肌并不连续。
房室瓣也附着于心骨骼的纤维环上
部分心房肌纤维含心房特殊颗粒,颗粒内含心房钠尿肽, 简称心钠素,有利尿、排钠、扩张血管和降低血压的作用
心外膜
即心包膜的脏层,为浆膜
心外膜含血管、神经,并常有脂肪组织
患心包炎时,心包脏壁层可发生粘连,以致心脏搏动受到限制
心瓣膜
位于房室孔和动脉口处,是心内膜突入心脏形成的薄片状结构,表面为内皮,内部为致密结缔组织
功能:防止心房和心室舒张时血液倒流
患风湿性心脏病时,心瓣膜内胶原纤维增生,使瓣膜变硬变短或变形,甚至发生粘连,导致瓣膜不能正常关闭和开放,影响血液循环
心脏传导系统
包括窦房结、房室结、房室束和各级分支; 窦房结位于右心房的心外膜深部,是心脏的起搏点;系统受自主神经系统和肽能神经支配
组成细胞
起搏细胞
简称P细胞,心肌兴奋的起搏点,胞体呈梭形或多边形,细胞较小,胞质内细胞器和肌原纤维少,糖原多
移行细胞
传导冲动,肌质网发达
浦肯野纤维
也称束细胞,细胞间有发达的闰盘,通过缝隙连接使所有心室肌纤维同步收缩
动脉和静脉管壁的一般结构
内膜
内皮
是衬贴于血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
细胞大多梭形,游离面即腔面可见大小不等稀疏的胞质突起
相邻内皮细胞为紧密连接和缝隙连接
内皮细胞的超微结构
微丝
质膜小泡
直径60~70nm,可与小凹形成穿内皮通道
向血管外输送物质,作为膜储备用于细胞的扩张或延伸
W-P小体 (怀布尔-帕拉德小体)
内皮细胞特有的细胞器
功能:合成贮存与凝血相关的第Ⅷ因子相关抗原 (当血管内皮受损时,第Ⅷ因子相关抗原促使血小板附着于内皮下层,形成血小板栓,防止血液外流)
内皮的功能
维持血管壁的完整性而便于血液流动
构成屏障而选择性地透过物质
其微丝收缩可改变细胞间隙宽度和连接紧密度,调节血管通透性
合成分泌活性物质,如具有收缩血管作用的内皮素和舒张血管作用的内皮源性舒张因子(一氧化碳)
合成组织纤维酶原活性物和前列环素;降解5-羟色胺,组胺,去甲肾上腺素
代谢功能
内皮下层
含少量胶原纤维、弹性纤维
内弹性膜
弹性蛋白构成,HE染色呈亮粉红色,血管收缩呈波浪状。静脉的内弹性膜不明显
中膜
弹性膜+平滑肌纤维+结缔组织
弹性膜和弹性纤维使扩张血管回缩,胶原纤维维持张力
大动脉中膜以弹性膜为主,中小动脉和静脉主要由平滑肌组成。
动脉中膜没有成纤维细胞,血管平滑肌纤维可能是成纤维细胞的亚型,具有产生胶原纤维、弹性纤维和基质等能力;还可与内皮细胞形成肌-内皮连接,接受血液或内皮细胞的化学信息。
血管平滑肌细长有分支
合成表型
合成分泌为主,轮廓不规则,核大, 胞质富含游离核糖体、粗面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
收缩表型
纤维小,纺锤形,核近长杆状,细胞器不发达
外膜
疏松结缔组织构成,成纤维细胞可修复外膜
外弹性膜厚度比内弹性膜薄
较大血管的外膜结缔组织中可见营养管壁自身的小血管,称营养血管其分支可伸入中膜,为外膜和中膜提供营养。
淋巴管系统
将组织液中的水、电解质和大分子物质等输送入血
分类
毛细淋巴管
以盲端起始于组织间隙,汇合形成淋巴管;管腔大而不规则,管壁薄,仅由一层内皮及极薄的结缔组织构成,无周细胞。通透性比毛细血管更大
淋巴管
与小静脉相似,管腔更大,管壁更薄,比静脉有更多瓣膜,可防止淋巴逆流
淋巴导管
是最大的淋巴管,与大静脉相连,包括胸导管和右淋巴导管。结构与大静脉相似。
微循环
是血液循环和物质交换的基本结构单位
功能
运输氧、二氧化碳、营养物质、代谢产物和生物活性物质;调节血流量;调节组织以及血液内的含水量
参与成分
微动脉
平滑肌纤维的舒缩是控制微循环血流量的总闸门
中间微动脉
其平滑肌纤维的舒缩可调节进入毛细血管的血流量
真毛细血管
即毛细血管,行程迂折,构成迂回通路
起始端有1~2个平滑肌纤维,形成环形的毛细血管前括约肌, 是调节微循环血流量的分闸门,可使血液与物质间充分物质交换
通血毛细血管
构成直捷通路,管径比真毛细血管略粗
静动脉吻合
构成静-动脉短路。管壁较厚,管腔较小 是调节局部组织血流量的重要结构
静脉
特点
起自毛细血管的静脉端,由小至大逐级汇合,管壁渐厚,管径渐粗
功能是将身体各处的血液倒流回心脏
分类
微静脉
紧接毛细血管的微静脉称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其内皮细胞间的间隙较大,故通透性较大,利于物质交换
小静脉
内皮外有一层至数层较完整的平滑肌,外膜逐渐变厚,中膜的平滑肌纤维逐渐增多
中静脉
除大静脉以外,凡有解剖学名称的静脉都属中静脉。
管径1~9mm,内膜薄,无明显内弹性膜。
中膜环形平滑肌纤维分布稀疏
外膜一般比中膜厚,由结缔组织组成,无外弹性膜。
大静脉
颈外静脉、无名静脉、髂总静脉、肺静脉、奇静脉、门静脉、上、下腔静脉
内膜较薄,中膜不发达,为几层排列疏松的环形平滑肌纤维; 外膜很厚,含大量纵行的平滑肌纤维束
静脉瓣
由内膜凸入管腔折叠而成;游离面与血流方向一致,防止血液逆流
功能
将全身血液导回心脏,主要依靠静脉内的压力差
毛细血管
毛细血管的基本结构
管径6~8um,由内皮细胞及其基膜和周细胞构成,基膜只有基板
周细胞间充质细胞,可分化为内皮细胞、平滑肌纤维和成纤维细胞,参与受损毛细血管的再生
毛细血管的功能
作为血液与组织细胞间进行物质交换的通透性
毛细血管的分类
连续毛细血管
内皮细胞间有紧密连接,质膜小泡是血液和组织物质交换的主要方式
连续毛细血管主要分布于结缔组织、肌组织、中枢神经系统和肺等处。
有孔毛细血管
内皮细胞不含核的部分很薄,其上有许多贯穿细胞的内皮窗孔,内皮窗孔有利于血管内外的中、小分子的物质交换
主要分布于胃肠黏膜、某些内分泌腺和肾血管球
血窦
血窦也称窦状毛细血管或不连续毛细血管。窦腔大,直径可达40μm,形状不规则。相邻内皮细胞间隙较大,胞质有或无窗孔,基膜不连续或者缺失。
血窦壁的结构有利于大分子物质甚至血细胞出入血窦。
血窦主要分布于肝、脾、骨髓及一些内分泌腺中。在不同器官中,血窦结构常有较大差别。
动脉
动脉从心脏出发后,由粗至细逐级分支,管壁也逐渐变薄
大动脉
靠近心脏的动脉,包括主动脉、肺动脉、无名动脉、颈总动脉、锁骨下动脉、髂总动脉
中膜含多层弹性膜和大量弹性纤维,平滑肌纤维少,又称弹性动脉
结构
内膜
由内皮、内皮下层和内弹性膜构成
内皮下层较厚,为疏松结缔组织,含纵行的胶原纤维和少许平滑肌纤维
内膜与中膜无明显分界,邻近内皮下层的第一层弹性膜即为内弹性膜。
中膜最厚,含40~70层同心圆排列的弹性膜;病理状况下,中膜平滑肌纤维可迁至内膜增生并产生结缔组织,使内膜增厚,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病理过程
外膜较薄,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含螺旋状排列的胶原纤维束和弹性纤维,内含营养小血管、淋巴管和神经等,外弹性膜不明显
中动脉
除大动脉外,凡在解剖学中有名称的动脉多属中动脉,平滑肌纤维丰富,又称肌性动脉
结构
内膜有明显的内弹性膜
中膜较厚,由10~40层环形排列的平滑肌纤维构成,缝隙连接
外膜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除含营养血管外,还有神经纤维
小动脉
0.3~1mm,结构与中动脉相似,无外弹性膜
微动脉
管径一般小于0.3mm,无内、外弹性膜,中膜含1-2层平滑肌
动脉管壁结构与功能
大动脉具有极大的弹性回缩能力,可在心脏收缩期扩张,缓解压力;又可在心脏舒张期弹性回缩,继续推动血液流动,使心脏间断性射出的血液在血管中得以保持连续流动状态。
中动脉中膜平滑肌发达,平滑肌在神经的支配下收缩和舒张,调节管径的大小,从而调节分配到身体各部和各器官的血流量。
小动脉和微动脉的数量多,通过它们的舒缩,能显著地调节局部组织血流量,其收缩程度可直接影响外周血流的阻力,故称外周阻力血管,对正常血压的维持起着重要作用。
动脉管壁内的特殊感受器
颈动脉体
颈总动脉分支处管壁外侧,由排列不规则的上皮细胞团、索构成,之间有丰富的血窦
E.M(上皮细胞)
Ⅰ型细胞(主细胞)是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的终止处
Ⅱ型细胞(支持细胞)起支持Ⅰ型细胞和神经末梢的作用
是感受动脉血氧,二氧化碳分压和血液pH的化学感受器
主动脉体
是由上皮细胞构成的扁椭圆形小球,有丰富的血管和传入神经末梢,为化学感受器。
右侧位于颈总动脉和锁骨下动脉之间的夹角处 左侧位于锁骨下动脉起点内侧的主动脉壁上
颈动脉窦
颈总动脉分支和颈内动脉起始处的膨大部分,也称压力感受器
突然持续压迫颈动脉窦可导致心率减慢血压降低而猝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