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实验心理学1·2章思维导图
实验心理学
课程内容
实验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实验控制和实验方法
实验法在心理学的各个专门领域的应用
社会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
工程心理学
第一章 引论
实验心理学和普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的区别;
普通心理学→注重结果 实验心理学→注重方法 认知心理学→注重理论
实验心理学:定义、内容及简要历史回顾;
费希纳
冯特
艾宾浩斯
实验心理学的科学属性;
科学方法的特征
实验心理学和科学方法
系统的经验观察
自我校正
实验心理学的方法学地位;
非实验方法的特点:
不能操纵自变量
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我们不得不面对现实
观察法
要点
评价
相关研究法
指标和意义
评价
实验
如何进行实验心理学研究;
伦理问题
以人为被试的研究
以动物为被试的研究准则
药物研究的准则
实验心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
第二章 实验研究中的基本问题
实验中的各种变量
主试:实验者,即主持实验的人。他发出刺激给被试,通过实验收集心理学资料。
被试:就是实验对象,接受主试发出的刺激并做出反应。
变量:指的是可以在数量上或性质上改变的事物的属性。
自变量:即刺激变量,它是由主试选择、控制的变量,它决定着行为或心理的变化。
种类: 刺激特点自变量 环境特点自变量 被试特点自变量 暂时造成的被试差别
复合自变量
自变量的必备条件
因变量:被试的反应变量,它是自变量造成的结果,是主试观察或测量的行为变量。
信效度
敏感性
单因素实验设计
单因素完全随机实验设计
优点:实验设计、实施简单;接受每个处理水平的被试数量可以不相等;不需要匹配被试;每个被试仅接受一个处理水平;
缺点:组内变异并非全部由随机误差组成,其中包括被试的个体差异;
单因素随机区组实验设计
优点:从总变异中分离出了一个额外变量的效应,从而减小了实验误差,可获得对处理效应的更加精确的估价;
缺点:如果实验中含有许多处理水平,可能给形成同质区间、寻求同质被试带来困难;
单因素重复测量实验设计
优点:减少被试;更有效地控制个体差异;
缺点:疲劳效应;顺序效应;练习效应;
双因素实验设计
双因素完全随机实验设计
适用情况:研究中有两个自变量,每个自变量有两个或多于两个水平;实验结合含有p*q个结合处理,研究者感兴趣于所有处理水平的结合效应;
基本方法;随机分配被试接受实验处理的结合,每个被试接受一个实验处理的结合;
与单因素的区别;可以对两个或多个自变量之间的交互作用进行估价,从而获得比单因素更丰富的信息;每个被试接受的是一个处理的结合,而不是一个处理水平;
双因素随机区组实验设计
适用情况;研究中有两个自变量,每个自变量有两个或多于两个水平;实验结合含有p*q个结合处理,研究者感兴趣于所有处理水平的结合效应;研究中有一个研究者不感兴趣的额外变量,且这个额外变量与自变量之间没有交互作用,研究者希望分离出这个额外变量的变异;
基本方法:事先将被试在额外变量上进行匹配(如果这个变量是被试变量),然后将选择好的每组同质被试随机分配,每个被试接受一个实验处理的结合
双因素重复测量实验设计
适用情况:研究中有两个自变量,每个自变量有两个或多个水平。 研究中两个自变量都是被试内的。
基本方法:在一个实验中,让每个被试接受一个变量所有的处理水平,这就是重复测量实验设计,当有一个因素是重复测量,而另一个因素是非重复测量时,叫混合设计。当两个因素都是重复测量时,叫做被试内设计。
双因素混合实验设计
定义:当一个实验设计中即包含非重复测量的因素(被试间因素),又包含重复测量的因素(被试内因素)时,叫做混合因素设计。
适用情况:研究中有两个自变量,每个自变量有两个或多个水平。 研究中一个自变量是被试内的,即每个被试要接受所有水平的处理,另一个自变量是被试间的,即每个被试只接受它的一个水平的处理,或者它本身是一个被试变量。如性别、年龄等。 研究者更感兴趣于研究中的被试内因素的处理效应,以及两个因素的交互作用,希望对它们的估价更加精确。
基本方法:首先确定研究中的被试内变量和被试间变量,将被试随机分配给被试间变量的各个水平,然后使每个被试接受与被试间变量某一个水平相结合的被试内变量的所有水平。
组间、组内设计
组间设计
定义:一组被试只在一种实验条件下进行实验;
优点:实验条件互不干扰
缺点:不同组之间被试的差别可能与自变量混淆;
克服缺点的办法:怎样分配被试:匹配与随机化;
组内设计
定义:每一被试都在所有实验条件下进行实验;
优点:被试的差别不会与自变量混淆;节省被试;
缺点:实验顺序造成各种实验条件相互干扰;
克服缺点的办法:怎样分配自变量的顺序:抵消平衡与拉丁方;
实验研究的信效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