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生理学第四章(血液循环)
医学生理学血液循环纯干货,医学生理学血液循环纯干货。生理学第四章血液循环,血液循环系统是血液在体内流动的通道,分为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两部分。淋巴系统是静脉系统的辅助装置。而一般所说的循环系统指的是心血管系统。血液循环系统由血液、血管和心脏组成。本思维导图是对其重点机制、重点名词、重要指标、影响因素等知识的整理,希望对你有帮助!
编辑于2021-05-03 12:16:38血液循环
心脏的生物电活动
心肌跨膜电位和机制
静息电位
-90mV K+平衡电位
动作电位
窦房结 0-3-4期 0-去极化Ca内流,慢钙通道的开放 3-Ca通道关闭,K+外流 4-Ik(主要)K+外流衰减 If(次要)Na+内流,少量K+外流 Ica-T(次要)慢钙通道的激活,Ca内流
浦肯野 0-1-2-3-4期 0-1-2-3与心肌细胞相似同 4-If(有趣通道)Na+内流,少量K+外流
心肌的生理特性
兴奋性
周期变化
有效不应期 相对不应期 超常期
绝对不应期:兴奋性为0,Na+通道完全失活 局部反应期:一部分Na+通道开放
生理和临床意义
强直收缩 抗心律失常 期前收缩与代偿间歇
心肌有效不应期长
影响因素
膜电位水平
膜-阈电位差↑兴奋性↓
阈电位水平
阈电位水平下移,兴奋性↑
Na+通道的性状
备用 激活 失活
自律性
窦房结>房室交界,束支>浦肯野
正常起搏点控制潜在起搏点的机制
抢先占领 超速驱动压抑
影响因素
加速4期自动去极化速度 ,心率加快,自律性↑
最大复极电位(绝对值)变小,心率加快,自律性↑
阈电位水平下移,心率加快,自律性↑
传导性
传导途径和特点
途径:窦房结-心房肌-结间束-房室交界-房室束及分支-浦肯野-心室肌
特点:房室交界最慢 浦肯野系统最快
先房后室收缩,有利心室充盈和射血
影响因素
直径与电阻成反比
动作电位0期去极化速度越快,传导性↑
膜电位:膜电位↓,传导性↓
阈电位:阈电位水平下移,传导性↑
领旁未兴奋部分膜的兴奋性↑,传导性↓
收缩性
心肌收缩特点
同步收缩(全或无式收缩)
不发生强直收缩
保证心脏射血充盈,维持心脏正常泵血功能
对细胞外的Ca依赖
影响因素
细胞外Ca的浓度:Ca的浓度高,收缩性↑
神经体液影响:交感神经兴奋和儿茶酚胺增多,收缩性↑
缺氧和酸中毒,收缩性↑
心脏的泵血功能
心动周期:60/心率(75)=0.8
心脏射血与充盈过程
心音
第一心音
心房收缩房室瓣关闭,心尖部位明显
第二心音
心室舒张,主动脉肺动脉关闭,心底明显
第三心音
第四心音
一般不出现,出现代表不正常
心脏泵血功能评定
每博输出量和每分输出量
射血分数:比较心衰的病人
心指数:不同个体
心脏做功:比较高血压
心室做功60J╱min
心力储备:机体代谢 安静时约5L╱min,运动时为安静的5~6倍
影响因素
心率调节:心率过快过慢,心输出量都会减少
前负荷:搏出量的精准调节,异长自身调节
后负荷:大动脉压,等长调节,异长自身调节
心肌收缩力:等长调节,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影响作用大 神经体液调节-儿茶酚胺↑收缩力↑
血管生理
血管分类
弹性储器血管:大动脉 分配血管:中动脉 交换血管:毛细血管 容量血管:静脉 短路血管:微动脉,微静脉(体温调节)
动脉硬化 血压↑弹性↓
血流动力学
血流方式
层流 湍流
血流量 血流速度 血流阻力 血压
血流阻力与血管长度和血液黏滞度成正比,血管半径的4次方成反比
动脉血压和动脉脉搏
平均动脉压
舒张压+(收-舒)1/3
(收-舒)脉压 30~40mmHg 收缩压90~120mmHg 舒张压60~80mmHg
动脉血压的形成
平均充盈压(前提)
反应循环系统内血量和循环系统容积之间的相对关系
心脏射血(动力)
外周阻力
主要来自小动脉和微动脉
大动脉弹性储器作用(缓冲作用)
影响因素
每搏输出量(影响收缩压)
心率
主要影响舒张压,但是外周阻力影响更大
外周阻力
主和大动脉的弹性储器的作用 收缩压↑舒张压↓脉压↑
循环血量与血管系统容积的比例
临床输血和缩血管药物能明显升高血压的生理学基础 作用于血管平滑肌
动脉脉搏与心率保持一致
发生是由于左心室射血到主动脉所引起
静脉压和静脉回心血量
静脉压
中心静脉压
右心房和胸腔大静脉血压
正常值:4~12cmH2O,外科正常值:5~10cmH2O
中心静脉压作为判断输液量和输液速度的重要参数,超过16毫米汞柱输液应慎重或停止注意
外周静脉压
各器官的静脉血压
影响因素
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 充盈压↑回心血量↑
心收缩力 右心衰,cvp↑;左心衰,cvp无影响
体位 由平卧到直立,回心血量减少
骨骼肌节律收缩 静脉泵或肌肉泵增加其回心血量
呼吸运动
微循环
组成和功能
迂回通路(营养通路) 真毛细血管
动-静脉短路:体温调节
直捷通路:部分血液迅速回心
血流动力学
微循环中的血流阻力 决定因素在于后微动脉和毛细血管括约肌
微循环血流量的调节受神经和体液调节
缩血管物质:血管紧张素Ц 舒血管产物:缓激肽,胰舒血管素,前列腺素,组胺和乳酸 其他代谢产物
血液和组织液的交换方式
扩散 过滤和重吸收 吞饮
组织液的生成与回流
有效过滤压=(毛细血管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
影响因素
毛细血管压 毛细血管压↑组织液↑
血浆胶体渗透压 肾病,胶体渗透压↓,组织液↑
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 烧伤,炎症,变态反应,组织液↑
淋巴回流 丝虫病,乳腺癌
淋巴液的生成与回流
组织液进入淋巴管
生理意义
回收蛋白质 运输脂肪及其他营养物质 调节体液平衡 防御和免疫功能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神经调节
心交感神经(正性变时作用) 节后纤维释放去甲肾上腺素
β受体拮抗剂普萘诺尔 心率加快,兴奋性↑,K+内流有关 自律性,收缩性,传导性↑,Ca内流↑
迷走神经,副交感神经(负性变传导) 心迷走神经节后纤维释放乙酰胆碱
M型受体拮抗剂阿托品 肽能神经, 血管活性肠肽
子主题
心血管中枢调节
延髓生命中枢
心血管反射
压力感受反射(减压反射) 快速微调 颈动脉窦主动脉弓,机械感受器
生理意义:负反馈调节机制,使动脉血压保持相对稳定
化学感受性反射 颈动脉体主动脉体 主要调节呼吸运动 只有在低氧窒息失血,血压过低酸中毒时发挥作用
心肺感受器(低压力,容量感受器) 机械牵张刺激 化学物质刺激:前列腺素,缓激肽 抑制抗利尿激素和醛固酮的释放
体液调节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 血管紧张素Ц,收血管作用最强
作用于交感神经末梢,促其分泌去甲肾上腺素 刺激是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合成释放醛固酮(保钠保水排钾) 促神经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和缩宫素 增强渴觉,导致饮用水
肾上腺去甲肾上腺
儿茶酚胺
肾上腺素,多用于强心剂 对α受体和β受体都有作用 去甲肾上腺素,升压药 作用于α受体
血管升压素
V2: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
V1:血管升压素
最强缩血管:内皮素,血管紧张素Ц,血管升压素
自身调节
代谢性自身调节 后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舒张
肌源性自身调节 肾血管表现特别明显,皮肤血管无
动脉血压长期调节
短期调节 主要依靠神经调节
长期调节 神经-体液调节
器官循环
冠脉循环
结构特点 起自主动脉根部,分左右两支
血流特点
途径短,流速快,压力高 血流量大且储备丰富(占心脏输出量的4%~5%) 动-静脉血压分压差大 周期性变化(心脏供血主要在舒张期)
血流量调节
心肌代谢水平,腺苷起重要作用 其他代谢产物,H+,CO2,乳酸也有舒张的作用 冠状血管神经调节(迷走神经交感神经支配) 体液调节:甲状腺素,去甲肾上腺素
肺循环
血流特点
肺循环阻力小 肺循环压力低 血容量变化大
血流量调节
神经调经 肺泡气的氧分压 血管活性物质: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内皮素血栓素,组胺,五羟色胺,缓激肽
脑循环
特点
脑血流量大 脑血流量范围变化小
脑血流量调节
自身调节 CO2分压O分压 脑组织局部代谢产物 NO 神经调节
血-脑脊液屏障
血-脑屏障 脂溶性物质容易透过麻药,乙醇,O,CO2,葡萄糖和氨基酸透过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