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董仲舒《春秋繁露》
董仲舒《春秋繁露》八十二篇~概述。《春秋繁露》是中国汉代哲学家董仲舒所作的政治哲学著作。《春秋繁露》推崇公羊学,发挥“春秋大一统”之旨,阐述了以阴阳五行,以天人感应为核心的哲学-神学理论,宣扬“性三品”的人性论、“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的伦理思想及赤黑白三统循环的历史观,为汉代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
编辑于2021-05-03 18:05:00董仲舒《春秋繁露》
中华书局
【译注】张世亮、钟肇鹏、周桂钿
01~10
01~楚庄王
阐明暗喻褒贬的《春秋笔法》
子主题从称呼、遣词、用字等入手,字等入手
议论【新王必改制】的说法,认为【王者有改制之名,无易道之实。】
02~玉杯
研究《春秋》的方法论。
认为《春秋》特别重视
人的心志
办事的动机
用了微言(曲折隐晦的笔法)来表达。
03~竹林
重视精义
通过【常辞】与【从变而移】的关系, 以及有关【战争问题】的辨析, 指出事情不能【一概而论】。
只要掌握【精神实质】,就不必拘泥于【语言文字】。
君主应有的价值观
【生死荣辱观】和【行为规范】
守信的重要性
04~玉英
讨论辩证关系
【经礼】和【变礼】
【正辞】和【诡辞】
注重挖掘
《春秋》的微言大义
充分肯定
《春秋》的直笔、实录、原则性
用避讳事例剖析
《春秋》的曲笔、隐晦、灵活性。
05~精华
《春秋》遣词造句的【原则性】
【严格的等级制度】
【灵活性】
审狱断案【重视动机】
【首恶者】罪特重
借古知今,强调【举贤用能】的重要性
06~王道
【君王行王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天人感应】
人正天顺
人不正天不顺
07~灭国上
【国家存亡】之理
做到【民心所向】
强调君王必须【托贤、用贤】
08~灭国下
【国家存亡】之理
阐明【小国结盟大国】的重要性
【列举、分析】灭国原因
纪国、盛国、……卫国
09~随本消息
阐述【天命制约】不断变化
草木花叶
荣枯
人
穷达生死
10~盟会要
论述《春秋》详细记载【天下祸患】的原因
意欲【除天下之患】
匡正世俗流弊
使【人心向善】
施王道,兴礼乐
11~20
11~正贯
君王言行需【贯通正确的道理】
正确的【法统纲纪】。
君王需了解【人民的性情】
气概、语言、行为、事情。
12~十指
论述《春秋》的【十点要旨】和【重要作用】
如实施将
泽普天下、阴阳和顺
13~重政
论述《春秋》的【圣人观】
14~服制像
用【衣服制度】论述【礼的意义】
圣人以【礼仪文德】为贵
服饰显示【威严之像】
刀、剑、韧、冠等【佩戴位置、意义】
15~二端
论述【灾异萌发的根源】
【灾异谴告】之说
【二端之义】
省天谴,而畏天威
贵微重始,慎終推效。
16~符瑞
论述【素王之义】
假托《春秋》以明【改制之义】
17~俞序
探讨《春秋》的意义
论述【诸人】对《春秋》的评论
董仲舒研究《春秋》的【序言】
18~离合根
论述【君臣之道】
人主法天,人臣法地
君臣
差别
合一
【君】
以无为为道,以不私为宝
【臣】
比地贵信,竭情悉力
19~立元神
论述君王要【树立根本】
【奉三本】
【天、地、人】
人君【居阴而为阳】
【君王】用才能和智慧,使国家安定团结,人民安居乐业
20~保卫权
论述国君【巩固地位和权力】的方法
【威、德二柄】
【赏善罚恶】
21~30
21~考功名
【考察官吏】理论
考察方法
奖惩措施
22~通国身
【治身】与【治国】一理之术
【治身】
【积累精气】
【心情恬淡、不轻举妄动】
【治国】
【招贤纳士】
【隐忍谦卑、礼贤下士】
23~三代改制质文
夏商周【礼仪、制度】递变
文质三统的【历史循环】
夏尚忠、殷尚敬、周尚文
【质文】
指某种制度的特点【崇尚质朴】【崇尚文采】
24~官制象天
论述【建立官制】就是【取象于天】】
天数、人形、官制【相通】
【天人感应】
25~尧舜不擅移 汤武不专杀
阐述【天子受命于天】
【天予之】
【德】足以安乐民者
【天夺之】
【恶】足以贼害民者
【有道伐无道】天理也
26~服制
以【服饰】论述【等级差别】
无其爵,不敢服其服
无其禄,不敢用其财
饮食、宫室、 畜产、衣服
27~度制
治理【贫富悬殊】
【君子不尽利以遗民】
不等于【平均主义】
【制度】
【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
【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
28~爵国
【封爵】的等级
公、侯、伯、子、男【爵】
【功德与爵位】大小相称
【封地】的大小
诸侯国的【官制、军制、俸禄】
【才能与官位】高低相称
【法天地之数】
29~仁义法
仁、义的【法则和标准】
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
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
30~必仁且智
【仁】与【智】的统一
31~40
31~身之养重于义
政治治国【义】【利】各有所用
【德为主、刑为辅】
32~对胶西王越大夫不得为仁
论述《春秋》贵信而贱诈
正其【道】不谋其【利】
修其【理】不急其【功】
【否定】胶西王【推崇赞许】越王、范蠡、文种为【仁】
非绝对弃绝功利
33~观德
【道德的本源】为天地
【取法于天地】
【唯德是亲】
【德等先亲亲】
【亲等从近者始】
34~奉本
礼制王政【奉天地】
孔子【唯天为大】
【礼者,继天地,体阴阳】
董仲舒【三代圣人不则天地,不能至王】
35~深察名号
批驳【性善论】
正名的角度
圣人言论的角度
天道权威的角度
批判和继承【性恶论】
提出【性未善论】
【性】有善质而【未能善】
【性三品】
【圣人之性】
【中民之性】
【斗筲之性】
36~实性
【成善】需经【王政教化】
荀子【化性起伪】
37~诸侯
【效法天地】必须【爱护百姓】
诸侯【新的界定】
【为天子】视察、管理
京都以外各地的事物。
非封建割据
38~五行对
【五行相生】与【四季相配】
【五行】
【五德】
特推崇【土德】
【忠实孝子,取法土德】
【孝】的【天经地义】
【五常】
39~阙文
40~阙文
41~50
41~为人者天
【君民一体】利促【圣王教化】天下
圣王内在的【身之天】
天生之,地载之,圣人教之
天人【同类相感】
君者,民之心也。
民者,君之体也。
42~五行之义
用【五行】来比附、说明【人事】
五行【尊土】
43~阳尊阴卑
【君、父】阳【臣、子】阴
【德政】为主【刑罚】为辅
44~王道通三
君王【效法天道】
君王必须【慎重克制】喜怒哀乐
【王】
三横为【天、地、人】
一竖【贯通】天人之道
45~天容
【君王的政令】必须【取法于天】
【诸天】
【天】为百神之【大君】
【百神】同居天上
【天道】运行的【规律】
【有序而时,有度而常】
46~天辨在人
天地【四时之变】与【人】相通
【天】有【喜、怒、哀、乐】之【行】
【人】有【春、夏、秋、东】之【气】
【君主】必须【任德而远刑】
【德主刑辅】
47~阴阳位
论述【阴阳】出入运行的【方向、位置】
【阳】出入皆为【实位】
【阴】出入皆为【空位】
【好德不好刑】
48~阴阳终始
【天道】运行【终而复始】
【阴阳之气】互济、互补而【平衡】
【神学目的论】
天道【有伦、有经、有权】
49~阴阳义
论述【天人合一】与【天人感应】
【喜、怒】必合于【义】
与【天道相应】
【太阴】用于【空】
【杀】的成分就减少了
【阴阳】与【四季】
【春】为【少阳】,【夏】为【太阳】
【春生,夏长】
生长为【德】
【秋】为【少阴】,【冬】为【太阴】
【秋收、冬藏】
严杀为【刑】
50~阴阳出入上下
【阴阳之气】向【相反方向】运行
【春】
【冬】
【阴】出【阳】入
【夏】
【阳】右【阴】左
【冬】
【阴】右【阳】左
【天道运行】
【神学目的论】
【天】的意志【支配】下进行
51~60
51~天道无二
【天道】和【人事】都是【贵一贱二】
【主】仁德【辅】刑罚
恒常地【守一不二】
【天道】
不【三心二意】
君子使心意集中于【善行】
52~暖燠常多
【暖燠(yu)】
【日常温暖】多于【寒冷】
出【温暖】之【阳气】以【生育万物】
出【寒凉】之【阴气】使【万物成熟】
比附【人事】
君王应行【仁政】而非【暴政】
【重阳】
除【残贼】得【盛德】大善也
53~基义
【效法天道】
重【德政】轻【刑罚】
阴阳【相对、配合】
上、下、左、右、 寒、暑、昼、夜、
天之气的变化【逐渐进行】
【自然事物】内部
【配合】
54~阙文
55~四时之副
【天人】同类【相感】
天之【四季】配人事【四政】
春、夏、秋、冬
温、暑、清、寒
暖、热、凉、冷
生、养、杀、藏
庆、赏、罚、刑
庆、赏、罚、刑
各有【正处】
【不可乱用】
56~人副天数
论【天人】同类【相感】【相动】
【类】的角度
【头圆】像【天】
【头发】像【星辰】
【耳目】像【日月】
【鼻口】像【风、气】
【足方】像【地】
【数】的角度
一年~365日
小关节~360节
一年~12月
大关节~12节
天地~5行
人体~5脏
天地~4季
人体~4肢
天地~昼夜
眼睛开闭
天地~夏冬
人类~性情
柔和
夏
欢乐
刚强
冬
悲哀
57~同类相动
天地间【同类】相互【感应、增益】
【物】与【物】
【水流】向【潮湿地】
【火势】向【干燥处】
【天】与【人】
【阴雨】使人【发病、压抑】
【阳气】使人【舒畅、愉悦】
【天】与【王】
【兴起】必有【祥瑞】
【败亡】必有【灾异】
58~五行相生
五行【相生】比附【政事】
木
司农
农官
火
司马
军政
土
司空
建设
金
司徒
治民
水
司寇
刑狱
木
司农
农官
相 生
59~五行相胜
五行【相克】比附【政事】
木
司农
农官
水
司寇
刑狱
火
司马
军政
土
司空
建设
金
司徒
治民
木
司农
农官
相 克
60~五行顺逆
【五行】配【四时】
君主的德行
顺者昌
逆者亡
61~70
61~治顺五行
因顺【五行之德】使【天下大治】
62~治乱五行
政事【违背五行】会起【祸乱】
火干木
木干火
火干土
土干火
63~五行变数
论述【德政】来【解救灾异】
【不同】形式的【灾异】
【相应】的【解救措施】
64~五行五事
论【君主】的【自我修养】
对【君王】的【约束和限制】
【行逆】会引起【灾变】
【天人感应】
【五事】
貌——言——视——听——思心
【感应】
风暴~霹雳~电~暴雨~雷
65~郊语
论述【郊天】的【根据】和【必要性】
奇怪的【自然现象】
孔子的【三畏】
【秦朝】恶果
废【郊礼】改祭【他神】
66~郊义
论述【郊祭】的原因
天者,百神之大君也。
对天的【尊敬】
67~郊祭
论述【郊祭】的重要性
实际是【儿子】侍奉【父母亲】
【废除】大逆不道
因【穷】也不能【废除】郊祭
68~四祭
论述【一年四季】的【祭祀】
祠、杓、尝、蒸
解释【四祭之义】
69~郊祀
论述【郊祀】的【重要性】
【秦代】废止【郊祀】而改祀【五畤】
【重要性】
以【周宣王】和《春秋》为例
70~顺命
论述【受】天命【顺】天命【畏】天命
解释
【天】
【命】
【受】
71~82
71~郊事对
【汉武帝】派【张汤】咨询
【董仲舒】用【公羊学】作答
【郊礼】的意义、【鲁国】郊祭【细节】问题
72~执贽
论述与人【初次见面】的【礼物】
【等级】
天子~公侯~卿~大夫
【物义】
畅~~玉~~羔~~雁
73~山川颂
【自然山水】比附【德行】
【仁者】乐【山】
【山】高大、无私、宁静、不索取
【智者】乐【水】
【水】生命的源泉、生存的必要条件
74~求雨
描述古代【求雨】的仪式
按【阴阳五行】布置【祭坛、祭品】
75~止雨
描述【止雨】的规定
董仲舒【求雨】的【祝辞】
顺天应民
76~祭义
论述【庙宇祭祀】时需【心诚意敬】
【四季的谷物】是【上天】的【恩德与赐予】
【祭祀】表达对【上天】的【崇敬之情】
与【上天】相交接【感悟】到【天命鬼神】的【真谛】
援引《诗经》论述【神灵】的【公正无私、赏善罚恶】
77~循天之道
论述【养生之道】
【生命根基】
外来【天赋本质】
自身【有为之道】
【养气之道】
【内气】旺盛有条理
【中和之道】
【万物】的发生~成熟
天地、阴阳的【中和处】
【外无贪欲、内心安宁、寝食适度。】
78~天地之行
论述【为政治国】之道
效法【天道】
【天、地】与【心、身】
【君臣之道】
【君道】取法【天道】
【心灵主宰】
【臣道】取法【地道】
【身体顺从】
79~威的所生
不以【私人的情绪】而影响【道义】
不会因【喜怒】而影响【常理】
【公平、正直、适时、适当】
【效法天道】
【天道】
【德性】
温和、恩德、公平、威严
【天气】
春、夏、秋、冬
【天意】
喜、怒、德、威
【比附】
【天~人】关系
【君~民】关系
80~如天之为
【效法天道】不应【机械简单的相配】
【天人一气】论证【天道人道】的共同性
比附
春~~夏~~秋~~冬
仁爱、宽大、刑杀、清明
81~天地阴阳
【人】在【天地】中的【地位】
【人】为【宇宙十大要素】之一
【人】为【贵】
如【鱼】在【水】中
【人的行为】能影响【天地阴阳】
【人间太平】导致【天气和美】
【人间混乱】会使【天地化育受损】
82~天道施
【礼】与【人性、名号】与【事物】的关系
【礼】为【治国】的根本
根据【人情】而【制定】
对【人情】有所【节制】
【名】的【区别】事物的功能
先有【事物】
后有【形象】
再有【制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