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二第三章3.1 城市的辐射功能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二第三章3.1 城市的辐射功能,本图基础知识框架列举,知识脉络化,清晰明了,知识积累更具实践意义。
编辑于2023-04-12 21:30:30 河南本节是高中地理人文地理部分的基本内容,需要对该部分内容重点把握。 包括人口分布,人口容量,人口问题,方便打印出来进行系统学习,后续会持续推出高三一轮复习的所有知识思维导图,记忆方法等,敬请期待和关注。
本节是高中地理自然地理部分的基本内容,需要对该部分内容重点把握。 包括地理信息技术及其用途,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卫星定位系统、3S技术之间的关系,方便打印出来进行系统学习,后续会持续推出高三一轮复习的所有知识思维导图,记忆方法等,敬请期待和关注。
本节是高中地理自然地理部分的基本内容,需要对该部分内容重点把握。 包括自然灾害、气象灾害、地质灾害、知识拓展、防灾减灾,方便打印出来进行系统学习,后续会持续推出高三一轮复习的所有知识思维导图,记忆方法等,敬请期待和关注。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本节是高中地理人文地理部分的基本内容,需要对该部分内容重点把握。 包括人口分布,人口容量,人口问题,方便打印出来进行系统学习,后续会持续推出高三一轮复习的所有知识思维导图,记忆方法等,敬请期待和关注。
本节是高中地理自然地理部分的基本内容,需要对该部分内容重点把握。 包括地理信息技术及其用途,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卫星定位系统、3S技术之间的关系,方便打印出来进行系统学习,后续会持续推出高三一轮复习的所有知识思维导图,记忆方法等,敬请期待和关注。
本节是高中地理自然地理部分的基本内容,需要对该部分内容重点把握。 包括自然灾害、气象灾害、地质灾害、知识拓展、防灾减灾,方便打印出来进行系统学习,后续会持续推出高三一轮复习的所有知识思维导图,记忆方法等,敬请期待和关注。
3.1 城市的辐射功能
课程标准
以某大都市为例,从区域空间组织的视角出发,说明其辐射功能
一、城市在区域中的作用
城市与区域的关系
城市通常是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为周围地区提供工业产品和各种服务
区域则通过提供农产品、劳动力、商品市场、土地资源等而成为城市发展的依托
城市功能
含义
城市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社会经济生活中所能发挥的作用,主要有生产、服务、管理、集散、创新等功能
城市功能的类型
有些城市功能比较单一
有些城市则具备多种功能,是综合性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
影响城市功能的主要因素
自然条件(城市功能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城市的经济实力及主导产业
行政区划
城市的辐射功能
含义
指城市各项功能对其所在区域的综合影响力和发展带动力
城市辐射功能的强弱与城市的规模等级高低及城市的功能有关,其辐射能力的大小可以用城市腹地范围来表示。一般来说,城市腹地范围越大,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城市发展规模和潜力越大,城市辐射功能越强
城市规模等级高低、城市功能——决定→城市辐射能力大小——体现→城市腹地范围
腹地:城市周围与城市具有紧密的经济、文化联系的毗邻地区
影响城市辐射功能的因素
城市的发展与腹地特征密切相关
城市的发展往往受腹地经济特征的影响
例如,腹地农业发达,农产品商品率高,有利于城市发展轻工业;腹地矿产资源得到开发,有助于城市发展重工业
城市的辐射功能因腹地条件而异
腹地中具有工业发展优势的城镇,有可能承接中心城市产业链的某部分而发展为工业中心;离中心城市较近,且交通较便利的城镇,也有机会发展为中心城市的“卧城”
不同等级城市的特点
城市的等级不同,城市的职能、服务范围、数目也不同
不同等级城市服务嵌套理论的特点
每个城市的服务范围呈正六边形,高级城市位于正六边形的中心,六个低一级城市分布在六个顶点上
高级城市的数目少,低级城市的数目多
同级城市的服务范围相互独立、不重叠;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是层层嵌套的
高级城市的服务范围是低一级城市服务范围的三倍
城市体系
形成
从空间组织看,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不同规模等级的城市,构成具有一定功能和结构的城市体系
体系之间的联系方式
城市之间通过人流、物流、资本流和信息流等,将区域内各种活动和联系围绕城市组织起来,形成分工明确、联系紧密的关联网络
特征
城市规模越大,交通运输网络越密,联通效率越高,联系强度越大,辐射范围越大,其在区域城市体系中地位越高
中心城市的主要特征
经济集中程度高,规模大, 实力强
社会分工发达,产业结构优化
科技力量雄厚,人口素质高
综合服务能力强,基础设施完备
经济管理和社会文化的中心
区域经济网络的核心
中心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中心城市在区域城市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
中心城市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等方面,对其他城市发挥主导作用
中心城市通过自身的集聚和辐射作用与区域进行互动,实现要素与资源的最优配置,带动区域共同发展,同时自身的经济实力和辐射力也会不断增强
四、知识积累
我国城市群发育程度的空间分布特征
自东向西降低
城市群特点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先天竞争力排第一的原因
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点、长江入海口,水运便利;平原面积广,腹地宽广;人口稠密,劳动力资源丰富
珠三角城市群发展的主要动力是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地区工业化进程快
环渤海城市群发展的限制性因素是水资源不足
城市群的形成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合作共赢,避免重复
促进区域间紧密协作,协调发展
避免区域内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
优化产业结构
实现产业合理分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
优化资源配置
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
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措施
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龙头作用,辐射带动其他区域协调发展
加强城市间的分工协作与交流
调整产业结构,推进产业体系现代化建设
进一步完善现代化交通运输体系
西部城市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经济落后
城市群面积小,人口少,经济发展水平低
基础配套不完善
内部轨道交通建设还较为滞后,网状交通体系尚未形成
分工不明确
以传统装备制造业为主,产业分工协作差,呈现产业的同质化竞争
公共服务不便捷
公共服务的同城化滞后
交通线路的修建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
为城市带来大量的人流和物流,扩大腹地范围,促进城市的发展
完善交通运输网,联通效率增强,对我联系强度增大
增强城市辐射带动作用
省会城市或发达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原因
有钱有技术有人才
城市等级高,规模大,经济发展水平高,技术、资金力量雄厚,为周边地区提供资金、科技、人才、管理经验等,发挥核心作用,对周边地区产生明显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基础设施较完善
交通通达度最高,辐射范围最广
知名度高
城市历史悠久,历史文化价值高,知名度高
古城
促进周边地区的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
城市群对中心城市发展的意义
为中心城市提供农产品、劳动力、商品市场等,成为中心城市发展的依托
促进中心城市的发展
城市圈内城市之间产业分工合作,可有效促进中心城市的产业升级和提高
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的贯通对南通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
缩短了南通与上海的时空距离,提高了通行效率;受上海的辐射带动作用增强,推动了工业化进程和产业结构调整
中心城市
全国性中心城市其集聚和辐射范围主要在国内,一般是一国中居于核心地位、发挥主导作用的城市,其经济腹地包括国内各个城市,具有较高的能级和较强的集聚力及辐射力。全国性中心城市一般具有较强的综合实力,具有较发达的服务业,是科研力量的集中地,是全国的创新之源
国际性中心城市是在世界范围内有重要影响力的城市,拥有大都市绵延区,具有极高的能级和极强的集聚力及辐射力,对世界经济有较强的影响力,处于城市体系的最顶层。对于国际性中心城市而言,跨国公司的聚集及金融业的高度发达时体现其集聚力和辐射力的最重要表现
我国现有的国家中心城市共九个,分别是: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重庆、成都、武汉、郑州、西安
西安
辐射带动西北及周边地区发展
成都、重庆
西部大开发重要平台,支撑长江经济带发展
北京、天津
上海
广州
引领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区域发展
郑州
引领中原发展、支撑中部崛起
武汉
辐射带动中部和长江中游地区,支撑长江经济带发展
二、纽约的发展和辐射功能
纽约的地理位置
纽约位于美国大西洋沿岸中部的哈得孙河河口,港口条件得天独厚
纽约的发展
19世纪20年代
伊利运河开通,纽约腹地扩展并加速发展,成为美国最大的贸易口岸
19世纪60年代
纽约进口额占美国的2/3,出口额占美国的1/3,经济增长迅速
20世纪30年代
纽约成为世界上第一座人口超过1000万的城市
21世纪
纽约依托美国最大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带动全国、辐射全球,成为世界金融、商贸中心
纽约的辐射带动作用
对周边地区的影响
依托
高速公路和轨道交通
纽约与周边地区的人员往来和物资流通更加便捷,中心城区的居住、生产、服务等功能逐渐分散到周边地区,带动纽约周边许多中小城市的发展:周边地区形成60多个具有竞争力的卫星城市
对城市带的影响
依托
高速公路、航空
各城市分工协作,形成了以金融、贸易等服务业为主导,同时又各具特色的产业体系
对美国的影响
依托
公路、铁路、航空以及信息网络
促进了人才、商贸活动、信息等在全国范围内的流动,成为美国最具影响力的城市
对世界的影响
依托
物流枢纽、信息中心
成为国际政治、经济、金融、文化中心等
纽约港的主要区位优势
哈得孙河为港口提供了淡水,避风的深水海港并且保证了入港航道应有的宽度和大量船舶抛锚所需的空间
哈得孙河河口地势平坦开阔,为港口设备、建筑以及纽约市进行合理的平面布局提供了有利条件
纽约港的经济腹地是美国最发达的东北部工业区,有多条铁路通往美国各地
纽约港以纽约市为依托,纽约市是美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和对外贸易口岸,人、财、物的优势对港口的建设和发展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伊利运河的开通的积极作用
伊利运河的开通加强了纽约与五大湖地区的联系,缩减了内陆农产品的运输时间,降低了运输成本
增强了纽约的辐射范围,扩大了经济腹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等
纽约成为金融中心的有利条件
伊利运河的开通;高度发达的经济;优良的港口;世界贸易的发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