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笔记的方法》思维导图
《笔记的方法》是浮墨笔记(flomo)APP创建者刘少楠、刘白光写的书,主要介绍了一种笔记的方法。
编辑于2023-11-21 20:03:35
《
笔
记
的
方
法
》
工具篇:用flomo积累你的知识财富
flomo是什么:一个“只给自己看的微博”或“加强版文件传输助手“
用自己的话写卡片:不必过度在意形式或篇幅,专注于记录想法
用标签为笔记分类:善用多级标签,既有灵活性,又有清晰的层次结构
持续不断回顾笔记:利用每日回顾、桌面小组件等功能完成回顾
用flomo记录自己的想法川流:持续不断记录,意义自然浮现
心法篇:以我为主,持续不断
以我为主
知识那么多,究竟该积累什么
别人的地图,没有自己的航向
成为墙头草,是因为“我”不够强
记笔记的核心要义:以我为主,增援未来
以我为主,审视知识
1.“生有涯,知无涯”,如果不做取舍,我们将会一无所获
2.不必学习屠龙之术,而要多问问自己,当前的真问题是什么
3.只有结合亲身实践,与理论知识互相补充,我们才能牢牢掌握知识
构建你的提问机器
1.提问机器值我们所处的某种做事的环境,可以源源不断地提出待解决问题
2.失去提问机器,一个人就没有了自然涌现的问题清单,不知道要学什么
3.好在,我们可以重新设计提问机器,即根据所处环境提出一个长期而具体的问题
4.好的问题就像”北极星“,指引我们探索答案
持续不断
持续不断的价值
重要的是几十年如一日地持续记录,修炼基本功
使唐僧成为唐僧的,不是经书,而是那条取经的路
前方的道路并不拥挤,因为坚持的人并不多
打造持续不断地系统
控制主观意愿,让自己愿意坚持
设计客观环境,让自己容易坚持
根据价值观管理时间,让自己能够坚持
收集篇:如何做筛选,获取高质量信息
审视自己和信息之间的关系
重要的不是急着寻找优质信息,而是掌握获取信息的主动权
第一个挑战:避免信息成瘾
第二个挑战:打破信息茧房
三项原则,掌握获取信息的主动权
1. 不必成为全能专家
2. 以具体问题为牵引
3. 主动监控,保持质疑
建议一:做减法,削减你的信息源
我们不缺信息,而是缺乏注意力
削减利用你情绪的信息源
削减让自己过于舒适的信息源
削减缺乏具体事实的信息源
建议二:做加法,增加书本之外的优质信息源
1.把他人做为信源,听实践者言
重点听实践者复盘失败的经历
确保拿到第一手信息,而不是演绎过的
2.把自己做为方法,下场去实践
去现场观察
躬身入局,让自己有“切肤之痛”
建议三:做乘法:用多重视角看待信息
方法一:向下看,考察概念,挖掘地表一下的信息
方法二:向上看,寻找范式,找到可迁移的新思路
方法三:向四周看,顺藤摸瓜,探索更多优质信息
用标签为笔记分类
为什么要用标签为笔记分类
提前做好归类,以便需要的时候快速提取笔记
实现网状分类,而不仅仅是层级分类,提高提取效率
案例一:以精进领域为导向的IAPR法
I.A.P.R是什么
1. Inbox(收件箱):用来存放临时性的、还未消化的内容
2. Area(领域):用来标记做了对别人有帮助,做砸了自己要承担责任的事情
3. Project(项目):用来标记哪些有明确起止时间和目标的事情
4. Resource(资源/兴趣):用来标记自己持续感兴趣,但对别人没影响的内容
四大标签相辅相成、结构稳定
1.“领域”要通过一个又一个“项目”不断精进
2.“项目”里遇到的问题,可能会在“领域”或“兴趣”中找到答案
3.“兴趣”有可能转化为“领域”,“领域”可能或过时或转化为“兴趣”
4.“收件箱”里的笔记可能会被打伤“领域”“兴趣””项目“三个标签中的任意一个
寻找领域的两个标准
你是否对此特别痴迷,即使没有任何回报也想做下去
这件事是否对别人有帮助,而不仅仅是满足你自己
案例二:以辅助决策为导向的分类方法
1.内功心法:高频使用的知识
长周期、经久不衰的普世智慧
因工作缘故需要高频用到的专业知识
2.招式套路:低频使用的知识
应用场景和知识点的索引
知识点和详细内容的索引
3.实战经验:实践中的思考和外界反馈
情报:未来觉察过程中重要的Input
决策记录:如实、客观地记录每一次重大决策和结果
好用的分类有什么特征
特征一:不是机械照搬的,而是相对主观的
特征二:不是一次成型的,而是动态生长的
建议一:结合需求,先借鉴再改造
借鉴时,重要的是理解分类背后的逻辑
改造时,要结合自己的实际需求
学习分类的过程,就像日本剑道的三个阶段“守、破、离”
建议二:两步维护知识网络
第一步:制作标签说明书,设置笔记缓冲区
第二步:定期梳理,维护网络
删除或合并标签
添加新标签
寻找标签之间的联系
用自己的话记笔记
为什么要用自己的话记笔记
必要难度,帮你想起记过的笔记
提前思考,帮你理解记过的笔记
建议一:开始吧,记录你自己的想法
抓住触动时刻,记录你的想法
时刻一:这个灵感太棒了
时刻二:这个信息很有用
时刻三:这种感觉真美好
建议二:记录有启发的内容
有启发的内容可以激发我们开启思考
误区一:为记笔记而记笔记,形式大于目的
误区二:记录之后,缺乏自我提问
建议三:记录有反直觉的信息
反直觉的信息可以帮我们克服思维惯性
如何捕捉反直觉的信息
技巧一:主动逆向思考
技巧二:用好奇心挖掘
建议四:记录让自己情绪波动的事情
记录情绪可以帮我]理解自己、保持健康、增强决策能力
记录情绪的两个要点
要点一:诚实面对内心,如实记录想法
要点二:不仅记录情绪,还要记录环境
建议五:记录自己的实战经验
记录实战经验可以帮我们远离纸上谈兵、看到成长台阶
如何记录实战经验
要点一:如实记录,对抗“认知失调”
要点二:详尽记录每一次重大决策的思考过程和结果
建议六:精炼核心内容
精炼核心内容可以帮我们轻松调用笔记,锻炼决断力和思考力
如何对记录进行精炼
先了解主干,再从中挑选
记一部分也无妨
反复删减,减少冗余
反复整理,避免臃肿
记录篇:如何记笔记,做好信息预处理
通过回顾持续刺激
为什么要通过回顾持续刺激
1.对抗遗忘曲线,帮你想起曾经记过的笔记
2.推动知识内化,让记住的知识属于你
表现一:去肥增瘦,知识结构不断优化
表现二:发展新知,知识连接不断增加
表现三:影响现实,把笔记里的知识用起来
3.不必那么严肃,和过去的自己相遇
怎样实现更好的回顾
步骤一:投入时间
每次记录时回顾,重要的是熟悉上下文
每日或隔日回顾,重要的是持续不断
以周或月为单位回顾,重要的是发现连接
步骤二:同步思考
这条笔记和我最近遇到的什么问题有关
关于这条笔记,我可以补充什么新实践或新思考
这条笔记和其他哪条笔记有关系
步骤三:保持互动
增加
删除
改写
进行一次与现实生活相连接的操作,抵过纯粹在笔记上操作十次
应用篇:如何用笔记,增援未来的自己
给“想法”,让你拿来就能用
在“想法”出现的时候记录它们,这样当你毫无头绪的时候,过去记录的“想法”,或许就能为你解决当下的问题提供思路。
给“线索”,为你提供新方向
所谓给“线索”,指的是当你面对问题无从下手的时候,过去的笔记可以为你提示几种不同的解决思路,供你去探索。
“线索”虽然没有“想法”用起来那么直接,但也是宝贵的增援,往往可以帮我们打开新思路。
给“依据”,让你行动有支撑
给“依据”指的是,当我们对某问题有了初步的解决思路,但不确定要不要据此决策或行动的时候,笔记可以提供事实层面的增援,让我们有据可依。
序言:记笔记,是为了增援未来的自己
记笔记不是收集信息,而是对信息进行“预处理”
“预处理”的三种方法:
1. 用自己的话记笔记:让信息在大脑深处“刮”一道痕
2. 用标签为笔记分类:让笔记里的知识网络化
3. 通过回顾持续刺激:让记忆不断加深,知识不断内化
认清明日去向,不忘昨日来路(本书借鉴和发展了“卡片笔记法”)
借鉴
1.用自己的话记录,捕捉核心内容,不做“知识的搬运工”
2.分类不是规划出来的,而是自然生长出来的
发展
1.从普通人视角出发,着重介绍了如何用笔记增援自己的方法及案例
2.从实操角度出发,增加了如何记录、分类、回顾的原则和建议
3.配合记录的方法,提供了一套获取高质量信息的方法
4.配合记录的方法,补充了两种容易被忽略的底层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