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财政密码
本书作者以中国历代王朝为经,以现代经济学理论为纬,上至秦汉,下至晚清,详细梳理长达两千余年的中央帝国的财政制度之流变,分析历代财政制度之得失,力图从田赋制度、货币制度、官营经济三方面说明中国传统政治之兴衰与帝国财政状况密切相关。
编辑于2021-05-05 11:34:17中国财政密码
新中国的改革
三大底线
国有企业不放弃
公有土地制度不触及
政府控制发钞权为代表的金融体系
并非社会主义特征而是我国2000年 历史中央集权国家一直依赖的产物
习政府的进一步改革开放
看不到将以上三者放弃的迹象,反而加强了控制
国企的垄断可以轻松的获得利润补贴财政 土地公有制是地方财政的基础,问题再多也不会完全交给民间 印钞权使得政府拥有了制造通货膨胀的能力,社会财富可以随意被政府支配
集权制政府的关键问题
1、如何建立一套复杂的官僚制度控制住社会
2、如何从民间抽取足够的财政收入养活这个官僚体系
筹措财政收入的手段
国有企业、 土地公有制、 垄断货币发行
三大敛财手段
正规税收不能养活官僚机构时,就会发明新办法开辟收入
中国历史上王朝的衰亡
大国的统一使得政府必须要拿出相当部分资源发展军备抵御外敌,内部又要加强官僚体制的控制力镇压内部反抗,财政支出逐渐超出负担,被迫附加各种敛财手段,终将拖垮经济,使整个社会脆弱不堪,任何一个小错都将导致全盘解体
中国历史的财政逻辑
秦汉发明了中央集权制度
建立一整套官僚体系,统治人民,同时相互监督和制衡
除了中央外其余机构无权收税,官僚只能依赖中央权利及俸禄, 中央则通过官僚控制民间
随着政权的延续,官僚机构越来越膨胀, 以农业税为主古代社会税收体系逐渐养不起臃肿的官僚体系&皇族 新敛财手段诞生了
国有企业
汉朝
垄断盐铁资源
高价出售于民间
垄断货币发行
铸币、往铜中掺入贱金属稀释货币含金量
唐朝
土地公有制
人出生就分配一块土地,成年后纳税,死后收回,再发给其他新增人口
政府是最大地主,农民是终身租客
国有企业经营
没级政府和衙门都拥有经营性土地和资金,以此筹措财政维持自身的运转
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
政府不懂经营,唐朝财政状况一直不佳,只得任命节度使(军政大权于一身) 自己解决自己地盘的财政问题,导致安史之乱
宋朝
发行纸币
更容易的敛财工具,并迅速泛滥
宋朝至明朝的政府都通过纸币从民间吸取大量财富
集权财政的三个周期
第一周期
秦汉——南朝
官僚制度以中央集权为主,残存一定诸侯制 经济上实行土地私有制,财政收入最初以土地税为主 逐渐开辟出国有企业和金融垄断甚至卖官鬻爵
第二周期
北魏——南宋
较完善的中央集权和科举制 经济上采用土地公有制,税收上实行复杂的租庸调制 辅以政府机关自我经营的财政收入体制
第三周期
辽金——明清
土地重回私有制,具有无限控制力的官僚集权模式 封锁民间的求知欲,形成巨大稳定性 财政以土地为主,逐渐放弃了纸币系统,回归原始简洁的货币制度
清末,随着海外影响的到来,中国财政开始了近代化路程,并突破了农业社会的桎梏, 它曾经充满希望,却最终被迫回到国有企业、金融垄断与土地公有制的千年往复中
秦 中央帝国的诞生
秦
秦朝灭亡的原因和“仁义”没有直接关系,而是亡于战争财政所带来的的巨大社会成本
具有蛮族血统和习惯的秦人在当时礼坏乐崩的西周社会更适合变革
商鞅变法
1、地方上推行中央集权制度
2、控制粮食流通渠道,限制人口自由流动
3、实行军爵制,将整个社会同军爵挂钩
4、鼓励外国移民
中央集权政令直达每一个人 一套高效的财政机器抽血民间
统一后,巨大的战争财政消耗继续,集权制官僚按照战时模式继续从民间榨取利润,民间经济无法重建
汉武帝 两千年帝国财政的教科书
中国集权财政模式的开创者,很多制度影响了中国未来两千年
文景之治
汉初:经济优先,财政让路
小政府,大社会
国库充盈,民间富裕
官僚制度
中央
三公九卿
丞相:管行政,文官首长
太尉:管军事,武官首长
御史大夫:管监察,辅助丞相监察百官
九卿:9个辅佐皇帝的官员
地方
郡、县两级制度
汉初官少,制度简单,政府没有整体干预经济的想法
弊端:税收弹性不足,紧急情况(战争)下就会财政紧张,这是古代盛世都无法持续太久的原因
汉武帝6年,最后一位支持黄老之术的人-窦太后驾崩,帝国骤然转向
汉武帝时期的战争花费巨大,为此建立了一套复杂的国有体制系统
卖官鬻爵
官僚系统冗杂,败坏
发行减值货币
通货膨胀
加强商业税
抑制商业,影响2000余年
垄断自然资源
开办国有企业
强行差价买卖,从民间抽取垄断税
汉武帝政府角色从收税变成了参与经济与实际运营 也带来了官僚制度的变化,破坏了原来的小政府模式
汉代的中央集权模式带来一个无解的困境
中央政府要稳定,必须多收税 要多收税,必须建立国有企业和金融垄断 国企和垄断势必影响经济发展 经济停止后,反过来影响政府稳定 当权力和经济勾结,社会的结块和硬化再次损害帝国财政 为解决财政问题设立州牧(军民监一体) 最终造成王朝垮台
东汉一直无法有效组织财政,经过官僚的侵蚀和外族入侵引起的财政超支,政权最终分崩离析
魏晋南北朝 战争时期的财政竞争
曹操
最早发现战争财政的秘密,大规模屯田,为军队提供了充足的粮食
西晋
晋朝通过被禅让继承了汉魏的庞大遗产,也继承了前朝积累的毛病(官僚世族占有越来越多的生产资料),社会结块,固化,土地改革无法进行(耕者有其田)
南朝
查不清的户籍和土地(大批人和土地依附豪族,变成非纳税户),财政不断萎缩,被效率更高的北朝所灭
北魏 土地革命
建立土地公有制
传承了西魏、北周、隋,最终成为唐代的制度样板
每个人从出生开始就由政府分配一块土地,到他死后,政府回收土地
土地公有制度极容易退化,人们往往瞒报隐藏土地或者依附于豪门大族 政府回收的土地越来越少,最终引起财政危机
唐朝 简单的财政 复杂的问题
太宗
采用土地公有制,效率低下,税收不足
弥补财政
自我经营模式
授给各个政府机关
土地
出租
公廨田
货币
放贷
公蟹钱
武则天
官僚体系和皇室贵族人口膨胀,关中长安地区粮食紧缺,皇帝不得不隔几年迁都洛阳居住
玄宗
财政更加紧张
两个集团
闲相集团
减少政府开支,不增加农民赋税
聚敛集团
迎合皇帝需要,想方设法增加财政收入
最终胜出
随着北方战事紧张,政府已经养不起足够的士兵,设立节度使(行政司法财税军事一体),引发安史之乱
中唐以后
财政集权变成了财政联邦制,中央政府税收孱弱不堪,无力镇压藩镇
唐武宗
为解决财政问题,发起灭佛运动,没收寺院财产,强迫僧人还俗,增加财政收入和纳税人口(部分寺院田地和僧人就是依附于寺院避税的)
宋朝 改革之殇
范仲淹的庆历新政 与王安石变法
目的都是解决政府财政不足
三冗问题
冗员
冗兵
冗费
宋朝是一个继承性的朝代 继承了唐-五代形成的庞大官僚阶层和士兵队伍 皇帝为了赎买权利,允许官员享有过量福利 宋朝财政开支一直非常庞大
宋朝的官营制度完善
盐、茶、酒、香、矾和其他奢侈品,税收高昂,甚至将其信用化成票据流通,是中国金融最复杂的朝代
范仲淹
减少财政支出,整顿官僚制度,减少官员和士兵,提升士兵战斗力
被整个官僚集团抵制,改革不了了之
王安石
加强中央集权增加财政收入,利用政府力量来指导和参与经济运营,搞活经济,坚信改革能让民间更富有,使得财政收入增加,但实际上改革扰乱了民间经济,遭到整个社会的抵制
为推动变法,排挤大部分官员,扶持自己势力,使得宋朝朝堂斗争失控,小人生官,派系斗争是北宋晚期主旋律
纸币 温水煮青蛙
交子
世界上最早的纸币,至今仍是各国政府主要的敛财手段之一
四川主要使用铁钱,价值太低,商号便发明了不记名的交子用做交易,并保证随时可以兑现铁钱
当有商号倒闭引起信用纠纷时,政府开始限制民间发行,并最终改为政府发行
最初政府实行了准备金制度,随着政府财政恶化逐渐放弃准备金制度,并大幅印钞,使得交子成为不可兑换的纸币,从民间神不知鬼不觉的吸走大量财富
金融大崩溃
蔡京
敛财手段
1、将纸币从四川引向全国,发明了一种叫钱引的货币在全国大部分地方推行
2、加大食盐的票据化,把食盐当做第二货币
南宋
财政崩溃,纸币会子出现80多年后印刷数量扩张60多倍
贾似道为挽救财政,采用的方法是印刷货币购买富商土地以养活军队用于战争,反而严重破坏社会经济,引起国内巨大混乱,南宋再也无法抵御北方的入侵
元朝 大蒙古的财政危机
蒙古的早期财政
掠夺
打仗掠夺财富
放贷
掠夺的财富交给中亚的色目人放贷
和平时期的正规税收
耶律楚材建立了土地税制度
色目人介绍了包税制度
将一个地方的税收包给一个负责人,政府收入定额,多余的归负责人
最孱弱的朝代之一
在掠夺财政、包税制、纸币敛财的共同作用下,元朝一直没有恢复经济,从未有过盛世
四万亿
元末,丞相脱脱改革
利用政府的权威,通过政府花钱的方式,带动经济发展
政府无钱只好偷偷开动印钞机筹措财政,导致民间经济紊乱和金融大崩溃
明朝 最严密的集权皇朝
最严密的集权手段,最笨拙的财政工具,前朝的许多财政经验到了明朝都成了累赘
明朝对金融无知,发行的纸币无准备金,明初就已经崩溃,民间自发抵制并采用白银作为货币,反而使得明朝成为金融秩序最稳定的朝代之一
明太祖注重农业不懂商业,元朝发达的海外贸易也总是亏本,只得终止贸易,只准外国朝贡,而给予的赏赐又过于高,导致各国纷纷来朝,政府无力负担,又禁止朝贡,日本人只能展开私下贸易,史称倭寇
明朝严重依赖土地,使得政府财政不具有扩张性,明中后期皇族与官僚体系膨胀,财政入不敷出
明初的严格户籍与土地制度,由于行政效率的日益低下,明中后期,户籍与土地已经无法查清
明后期,张居正整顿财政,改革税法——加税,万历后期被滥用
清朝 挣扎在传统与现代之间
清朝是中央集权模式的最高峰,兼具稳定和繁荣两个特点
财政长期盈余
一条鞭法
税制简单,征收方便
三大改革
新增人口永不加赋
摊丁入亩
火耗归公
民间经济百年繁荣
鸦片战争
1840年鸦片战争对清朝影响不大,反而由于海外技术和商品的使用,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对财政更为有利
太平天国
清朝财政开启近代化的历程,农业为主向工商业税收转型
1891年
全国总税收8968万两 财政总支出7935万两
其中土地收入2366万两 洋关税收入1826万两 商业税1631万两
清朝恢复了稳定,财政盈余 清朝财政出现了现代的影子
1910年,清朝税收2.9亿两,财政收支仍然平衡
但战争赔款达到5千万两,实际入不敷出
1840年起,在西方的冲击下,除了战乱时期,中国经济一直处在飞速发展中,洋务运动代表政府开明官员的眼光,他们导演了中国第一波近代化浪潮,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只有在积累了更为丰富的资本和知识后,才能引领第二波,取得发展并逐渐超过官员主导企业。 在日本、土耳其等国家也先后出现类似局面,最初是政府主导,随后民间接棒,进入更自由的经济时代。 清朝社会的真正问题在于民间资本没有完成洋务运动的接棒工作,官僚集团也无法按照新商业模式转换头脑,抑制了民间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