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03阳明病-概说
《伤寒论》突出成就之一是确立了六经辨证体系。运用四诊八纲,对伤寒各阶段的辨脉、审证、论治、立方、用药规律等,以条文的形式作了较全面的阐述。对伤寒六经病各立主证治法,如“太阳伤寒”用麻黄汤;“太阳中风”用桂枝汤;阳明经证用白虎汤;阳明腑证用承气汤;少阳病用小柴胡汤……归纳总结了不同的病程阶段和症候类型的证治经验,论析主次分明,条理清晰,能有机地将理、法、方、药加以融会,示人以证治要领
组成:祛湿药。 治证:水湿病证。1、湿邪特点:重浊粘滞,易困气机,易伤阳气,向下,病程长,难愈。2、与脏腑关系:肺主气,通调水道—调水在肺脾主运化—制水在脾(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肾主水—主水在肾其次与膀胱三焦气化失常,水道不通有关。3、治水湿大...
这是一篇关于01解表药的思维导图,包括:1.性能特点;2.功效主治;3.分类;4.使用注意。
这是一篇关于中药开窍药的思维导图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小儿常见病的辩证与护理
蛋白质
均衡饮食一周计划
消化系统常见病
耳鼻喉解剖与生理
糖尿病知识总结
细胞的基本功能
体格检查:一般检查
心裕济川传承谱
解热镇痛抗炎药
阳明病概说
1. 性质和特点
阳明病是外感病过程中,邪入阳明经、腑,正邪相争激烈 , 邪热极盛的阶段;以内热亢盛,津伤化燥成实为主要特点; 故阳明病性质为里、热、实证
2. 病位
a. 足阳明胃经、胃腑、大肠(小肠)——胃家
b. 《内经》涉及:足阳明胃经、胃腑+手阳明大肠经、大肠腑
c. 《伤寒》中从原文描述的症状表现来看, 涉及:足阳明胃经、胃腑+手阳明大肠腑
d. 但胃和大肠之间,有小肠联通,胃肠道的热实证候, 不可能只和胃、大肠相关,而和小肠无关
《灵枢·本输》:“大肠,小肠皆属于胃”
e. 因此实际阳明病位涉及整个胃肠系统,《伤寒》统称“胃家”
3. 病因
阳明本经受邪
①阳明经脉被风寒邪气所伤,邪气进而循经入里化热而成阳明病
《伤寒》称正阳阳明
邪由他经传来
①太阳病失治、误治:邪传阳明
《伤寒》称太阳阳明
②少阳病误治:邪传阳明
《伤寒》称少阳阳明
③太阴病阳气恢复,阴病出阳,于是邪气外出阳明而成阳明病
即脏邪还腑,阴病出阳;会于“太阴病篇”谈到
Tip
正阳阳明、太阳阳明、少阳阳明此类术语在今天临床很少用到, 临床以辨证为准,对这些词汇理解的歧义,不影响临床辨证论治
4. 生理
1. 经脉
足阳明胃经行于头、面、胸、腹,从头至足,贯穿全身; 络脾属胃;足阳明经别上通于心
①起于鼻旁,下循鼻外,人上齿中,还出夹口环唇, 下交承浆,循颊车,经耳前,上发迹至额颅
此为阳明经脉受邪,出现额头疼痛、目痛鼻干的原因
②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
③其直行者:从缺盆下循胸腹而至足
④足阳明经别上通于心,沟通了阳明与心的关系
阳明胃热可以循经上扰心神,而出现心主神志功能失常之谵语之由
2. 腑
a. 足阳明胃腑,与脾同居中州,脾胃经脉相互络属,相为表里
b. 足阳明胃腑
①胃主受纳、腐熟水谷,其气以降为顺,喜润而恶燥
②脾主运化、转输精微,其气以升为健,喜燥而恶湿
③脾胃纳化相因,升降相依,燥湿相济,合为气血生化之源
胃
c. 手阳明大肠腑,与手太阴肺,有经脉相互络属,故相为表里
d. 手阳明大肠腑
大肠主传化物,排糟粕,以降为顺,以通为用; 其功能的正常发挥,须依赖肺气的肃降、脾气的布津和胃气的降浊
肠
3. 阳气
a. 二阳、盛阳,阳气的量比太阳小,比少阳大
b. 阳明阳气作用部位在胃肠之里,具有腐熟水谷,变化糟粕的功能
c. 其气以降为顺,以通为用
d. 阳明的阳气作用于胃肠道,是人体最内部的器官,故阳明主里
5. 阳明病证候分类和治法
本证
1. 阳明经表之证
①因机:风寒邪气侵袭阳明经脉,阳明经阳气被郁
②证候:额头痛,缘缘面赤,目痛鼻干,夜卧不宁,发热恶寒无汗
③治法:发汗解表,疏通经脉(葛根汤、麻黄汤、桂枝汤)
Tip:阳明阳气主要作用于胃肠,而不再阳明经脉,故表证 持续时间往往只有一天,邪气便很快循经入里化热
2. 阳明热证
a. 热在上焦:邪热留扰胸膈证
①因机:阳明经热误下,使邪热留扰胸膈
②证候:心烦不得眠,心中懊憹
③治法:清宣郁热(栀子豉汤)
b. 热在中焦:胃热弥漫和胃热弥漫津气两伤证
①证候:身热、多汗、烦渴、脉浮滑或脉洪大
②治法:辛寒折热法、益气生津法
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
c. 热在下焦:阴伤水热互结证
①因机:阳明经热误下,使下焦阴伤,邪热与水相结
②证候: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
③治法:育阴利水清热法(猪苓汤)
3. 阳明实证
a. 阳明腑实证
①因机:邪热与糟粕相结
②证候:既有潮热+谵语+烦躁+多汗+不恶寒反恶热等燥热内盛之 象,又有不大便+腹胀痛+或绕脐痛+腹满痛等阳明腑气不畅之证
③治法:下法(三承气)
b. 脾约证
①因机:胃阳强而脾阴弱,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津液不还胃肠道
②证候:小便数多,大便硬结,数日不大便而无所苦
③治法:滋津通便润下法(麻子仁丸)
c. 津枯便秘证
①因机:津液内竭,肠道失润
②证候:燥屎结滞肛内,大便难出
③治法:蜜煎方的导便法、猪胆汁的灌肠法
d. 阳明蓄血证
①因机:阳明之热与阳明久有瘀血相结
②证候:其人喜忘、便虽硬而反易解,其色必黑
③治法:逐瘀泄热法(抵挡汤)
变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