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佛教的财富观
这篇思维导图是从佛教的观点来看待财富观。本课讲了佛教的财富观。佛教对物质财富的看法是辩证的,即是毒蛇又是福报,关键是财富的获得方式是否正当,对待财富是否贪着,能否合理分配和使用。在对财富有一个正确认识的基础上,解决了物质财富的三个基本问题,要不要追求财富,如何求财以及如何分配和使用。最后,导师指出,财富其实不光包括物质的,还包括精神的,而精神财富是物质财富所不能比拟的。
编辑于2021-05-06 09:14:38本期法义从佛法角度为我们提出了健康的生活理念,五大方面的观点是从心的角度出发,从根源上为我们指明了造成环保问题的根源,而对照法义,真是让自己汗颜惭愧。1.克服欲望和贪婪 2.纠正幸福的观念 3.改变生活的方式 4.正确认识人与自然 5.培养良好的心态
这篇思维导图主要讲述八步骤三种禅修下。八步骤是一种方法论,就是把书本道理变成生命品质的方法。从言教到生活,从观念到心行的系统工程。前面三步就是要求我们更加完整、准确、透彻的理解法义,对它了然于胸,让佛法智慧进入我们的心相续中,获得正见,第四步建立自己的正确认识,认识因缘因果、无常无我等、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第五步第六步运用观念,建立正向心态,完成心态转变。第七步第八步重复正向心态、并强化正向心态,改变生命品质。
这篇思维导图是从佛法的角度是如何看待世界观的。身处大时代,需要有对“世界”的大见识、大胸怀和大智慧。所以,佛法对世界的认识,在当今时代具有现实和指导意义。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本期法义从佛法角度为我们提出了健康的生活理念,五大方面的观点是从心的角度出发,从根源上为我们指明了造成环保问题的根源,而对照法义,真是让自己汗颜惭愧。1.克服欲望和贪婪 2.纠正幸福的观念 3.改变生活的方式 4.正确认识人与自然 5.培养良好的心态
这篇思维导图主要讲述八步骤三种禅修下。八步骤是一种方法论,就是把书本道理变成生命品质的方法。从言教到生活,从观念到心行的系统工程。前面三步就是要求我们更加完整、准确、透彻的理解法义,对它了然于胸,让佛法智慧进入我们的心相续中,获得正见,第四步建立自己的正确认识,认识因缘因果、无常无我等、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第五步第六步运用观念,建立正向心态,完成心态转变。第七步第八步重复正向心态、并强化正向心态,改变生命品质。
这篇思维导图是从佛法的角度是如何看待世界观的。身处大时代,需要有对“世界”的大见识、大胸怀和大智慧。所以,佛法对世界的认识,在当今时代具有现实和指导意义。
佛教的财富观
发心:为自觉觉他自利利他而修学佛法
缘起
社会发展的两大内容:一是经济,一是科技。
经济发展极大改善了人们的物质生活。科技带来的便利也使我们不再感觉到时空的距离。
社会发展导致的问题
现代生活方式和传统价值观念之间所形成的冲突,正日益困扰着我们的心灵。
发展又导致了激烈的竞争,并由沿海波及内陆,由城市波及村镇。
田园牧歌式的恬静风光已难以寻觅,取而代之的是林立的乡镇企业。
竞争使今天的人变得特别浮躁,生活条件虽然有了提高,但真正感到幸福的人并不多。
工作带来的压力,社会转型出现的无序,都使我们内心充满了焦虑和困惑。
如何解决?
我们面临的烦恼,固然起源于现实问题,但关键还是取决于我们的观念。
怎样看待财富
毒蛇
首先,来源问题(不法,不正当)
其次,是不正确的使用。
第三,是对财富的执著
净财
首先,来源是正当的。
其次,要懂得合理使用。
第三,对财富不能有贪著之心。
所以我们要认清财富的实质
了知财富的无常不定,而不是把它看作永恒的 ;
了知财富在人生中的局限性,而不是把它视为唯一的。
财富本身并无所谓善恶之分,而是取决于它的实际用途。
财富与道德、修行
追求财富与道德是否对立
其他思想对于财富与道德的看法
在传统的儒家哲学中,往往将义和利对立起来,很少谈及利益。
西方人本思想则肯定了追求利益的合理性,只要在不伤害他人的前提下,对利益的追求就是道德的。
佛教所说的善,也就是道德内涵,同样是结合利益来说明的。
就自身而言,善行不仅对现世有益,更能惠及未来生命;
就自他双方而言,善行不仅能使自己获利,同时也能利益社会大众。
不善之行得到的利益
只顾眼前利益而无视法律的存在,只顾个人利益而不管他人的死活,这种行为不仅和道德相冲突,从究竟意义而言,和利益也是根本对立的。
因为通过非法行为得到的利益只是暂时的,这种风光决不会长久。
作为在家居士来说,我们的行为首先要符合法律规范,同时还要符合戒律的要求。
追求财富和道德并不是矛盾的。 如果说道德是追求利益所应遵循的准则,那么,利益就是道德行为带来的果实和收获。
追求利益和修行是否对立
修行的内涵:即对行为的修正。
我们的行为有哪些?
一是意业,即思想的行为;
一是身业,即身体的行为;
一是语业,即语言的行为。
修行的本质:用佛法的智慧来改造自己,从思想上摆脱贪嗔痴烦恼,从行为上不再造作杀盗淫妄诸业,进而能以无常见、无我见、无自性空性见,了知一切有为事相皆如梦幻泡影。
应如何做?
所以我们在选择职业之时,必须符合法律与戒律的双重规范,用正当的手段谋取财富,这和修行并不是对立的。
时时保持正念,就是最好的修行。具备了这样的前提,所谓的矛盾也就迎刃而解了。
佛教徒能否追求财富
1.人天行中 责无旁贷
首先要解决个人生计
还有相应的社会责任需要承担
还要具有助人为乐的情怀。
只有具备了相应的财力,才能为他们解决现实困难,提供生活保障。
2.出世修行 少欲知足
从修行角度来说,简单的物质条件更容易使人保持内心单纯。
佛法提倡的出世修行,是以俭朴的生活方式为原则。
奢华的生活,对财富的过多占有,都会使我们的贪著越来越大,妄想越来越多,从而对修行构成巨大障碍。尤其当我们缺乏相当的定力时,更需要以简单的生活来减少物欲,借助环境的力量来保护自己的心。
倾向于出世解脱,就应奉行少欲知足的生活准则。
3.积聚资粮 广度众生
在菩萨奉行的六度四摄中,都是以布施为先,包括财布施、法布施和无畏施。
发了菩提心的人可以去赚钱,可以拥有很多财富。但前提是不能有贪著之心
与财布施相比,法布施才能令众生真正地离苦得乐。
一是生存技能:物质救济只能解决燃眉之急
一是佛法真谛:最为究竟的方式
菩萨不仅要自我完善,还要慈悲一切众生,广度一切众生。
学佛的人要不要追求财富,关键是看自己的发心,看自己是在哪一个层面上修行。
怎样追求财富
1.明了因果
人生的一切现象并非偶然,而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其中的因,既包括往昔种下的业力,也包括今生付出的努力。
除此而外,还有很多客观因素,如市场需求、致富机遇等等。
世间的一切吉凶祸福都不是偶然的,都是沿着因缘因果的规律在发展。
2.广种福田
首先是恩田,对有恩于我们的一切,都要怀着感恩的心去报答,包括父母恩、师长恩、国土恩和众生恩。
其次是悲田,就是从慈悲心出发,尽自己所能帮助千千万万需要帮助的人。
第三是敬田,即恭敬一切应当恭敬的人,这里主要指佛、法、僧三宝。
收获是由播种而来,我们想要在人生中拥有福报,就要在深信因果的前提下广种福田。
3.生存技能
应重视今生的努力,因为福报必须通过相应的形式才能得到体现。
一切正当的技术技能,能使我们更好地创造财富。
佛法所说的因缘,包括内因和外缘两个部分,内因需要外缘来成就。
专业技能不仅是生存的必要保障,也是菩萨利益众生的增上缘
4.如法求财
正命就是合理的谋生手段,也是修学佛法的八正道之一
作为公民,我们不能违背法律的规范;
作为佛弟子,我们还不能违背戒律的准则。
在家居士必须遵循的十种善行
如法求财包括开源和节流两个方面
开源就是掌握各种谋生和致富手段
节流就是勤俭节约、量入为出
将谋生方式作为修行内容,足见其对于人生的重要性。
合理支配财富
1.不合理的使用方法
一类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吝啬鬼
这种以积攒钱财、守护钱财为乐的方式是非常愚蠢的,当钱财不能发挥应有作用时,不过是些毫无意义的金属和纸片。
另一种极端,是挥霍无度的暴发户
这样的行为同样为社会所不齿,因为他们只是在无端地浪费财富,也是在无谓地消耗自己的福报。
还有一些人,虚荣心非常强,总是花钱做表面文章
现代人的衣食住行,已经演变为用来攀比的道具。
还有一些人,急功近利到盲目的地步,不惜孤注一掷,将所有家产用来作风险投资。
在这样一夜致富的渴望中,人们很容易丧失正确的判断能力,或是受骗上当,或是投资失策,最后落得倾家荡产的悲惨结局。
2.合理分配财富
第一份用以保障家庭的日用开支
第二份用以投资增值,否则财富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第三份用以储蓄,以备不时之需
第四份用以慈善事业
一方面回馈社会大众
只有将财富当作“行善的工具”去追求,才能使财富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一方面为自己耕耘福田
只有布施出去的钱财,才会真正属于我们所有。
从物质财富到精神财富
1.何为精神财富
当基本生存解决之后,我们对生活的感受,更多是来自于精神体验,它的平衡与否,正是决定人生幸福的关键所在。
佛陀为我们留下了三藏十二部经典,为我们指明了趣向解脱的道路;耶稣为我们留下的博爱精神,孔子为我们留下的仁义教育...
我们的精神世界,主要由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和人生经验组成。
一个拥有美德的圣贤,不论处于什么样的时代,都能洁身自好;
一个洞明世事的智者,不论遭逢什么样的人生境遇,都能从容面对
只要拥有充实的内心世界,我们就有能力抵御外界的一切干扰。
2.精神财富甚于物质财富
物质财富的特点
物质财富是外在的,虽然我们拥有,只是一份使用权或保管权而已。
佛教说财富是水灾、火灾、盗匪、恶王、不肖子五家共有,或是天灾,或是人祸,都会将它们化为乌有。
这些身外之物是虚幻不实的,随时可能更换主人,而内在的精神财富才是真正可以依赖的无价之宝。
如果智慧、慈悲、爱心和信仰也会失去的话,那只是由于我们不加珍惜而选择了放弃,选择了自甘堕落。
失去物质财富,只会使生活受到暂时影响;而一旦失去精神财富,不仅会影响到我们一生,更会殃及后代。
3.法财甚于世财
作为佛教徒来说,除了追求世俗财富而外,更要追求功德法财。
发财即佛法
无论是供养还是布施,功德法财都远比世间财富更为殊胜
功德法财似乎是无形的,但它却不会随着我们的死亡而消失,不会随着生命形式的转换而失去价值。
佛法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人生困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可以帮助我们解脱人生烦恼,开发生命中的无尽宝藏。
一味停留于物质财富的追求,其生命层次永远无法提升。 物质财富可以满足基本生存时,应该进而追求精神财富。
结束语
过度追求财富会导致占有欲
占有越多就越不自由。因为欲望是被逐渐激发出来的,占有得越多,期待和牵挂也就越多。
追求财富所造成的伤害和影响
我们为获取财富使健康遭受的损失固然是金钱无法弥补的,但我们为谋取私利而使心理遭受的伤害就更难以愈合。
我们必须对财富有正确认识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懂得如法求财、合理使用;才能从容地驾驭它,而不是被它左右;才能成为财富真正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