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组织学与胚胎学(组织学绪论、上皮组织、结缔组织、骨与软骨)
第九版蓝色生死恋组胚笔记整理之1-4章:组织学绪论、上皮组织、结缔组织、骨与软骨。超详细吐血整理的上课笔记啦!!!医学狗们一起加油↖(^ω^)↗
编辑于2021-05-07 14:03:09组胚1-4章❀建议配合课本图片食用
第一章组织学绪论
一、内容和意义
组织学:研究机体细微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的科学,包括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
细胞外基质:位于细胞之间的,一些非细胞形态的物质,包括纤维、基质、体液作用:构成微环境,起支持、联系、营养、保护作用,对分化、运动、信息沟通重要
组织:许多形态相似、功能相关的细胞,与细胞外基质形成的细胞群
基本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神经组织
器官:胚胎发育早期由几种不同组织发育分化和有机结合形成,在体内执行比组织更高一级的特定生理功能
系统:许多结构相似、功能相关的器官
二、发展简史
三、学习方法
四、常用组织学技术
光学显微技术
组织学研究最基本方法:光镜观察组织切片
1000倍左右,0.2μm
石蜡切片术:取材、固定、脱水、石蜡包埋、切片、脱蜡、染色、透明
HE染色法:苏木精——碱性染料——蓝紫色——细胞核染色质、核糖体、RER——嗜碱性伊红——酸性染料——红色——细胞质、细胞外基质、胞内模型结构——嗜酸性
银染法
电镜技术
透射电镜 0.2nm
扫描电镜 2nm
组织化学术
一般组织化学术
加试剂使产生有色沉淀物或重金属沉淀
过碘酸希夫反应/PAS反应:显示糖类
免疫组织化学术:荧光素或辣根过氧化物酶体,检测肽或蛋白质
图像分析术
细胞培养术和组织工程
组织芯片技术
第二章上皮组织
上皮组织的结构特点:①由大量形态规则、排列密集的上皮细胞和细胞外基质组成②明显极性,细胞的两端在结构和功能上差别明显(游离面:朝向体表或管腔;基底面:朝向深部结缔组织;侧面:上皮细胞之间)③无血管:营养依靠结缔组织内的血管透过基膜渗入上皮细胞④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⑤基底面附着于基膜上
按功能分类:被覆上皮(保护吸收分泌排泄)、腺上皮(分泌)、感觉上皮(接受理化刺激)、肌上皮(收缩能力)
一、被覆上皮
覆盖于身体表面、衬贴在体腔或有腔器官内表面
按构成细胞层数和表层细胞垂直切面形态分类
单层上皮
单层扁平上皮
特点:细胞扁平、胞质薄、核扁圆、居中
内皮:衬贴于心、血管、淋巴管腔面表面光滑,有利于液体流动、物质交换
间皮:分布于胸膜、腹膜、心包膜表面表面湿润光滑、减少器官之间摩擦
单层立方上皮
特点:近似立方形细胞,上方:六角形或多角形,垂直:立方形,核圆,居中
分布:肾小管、甲状腺滤泡(这个虽然写在这里但属于腺上皮)
作用:分泌吸收
单层柱状上皮
形状:棱柱状细胞,表面:六角形/多边形 垂直:柱状,核椭圆形,偏基底面
分布:胃肠,胆囊,子宫等
功能:吸收、分泌
杯状细胞
分布:肠道单层柱状上皮
形似高脚杯,底部狭窄,核深染,顶部膨大,充满分泌颗粒
黏原颗粒:润滑、保护上皮
典型图:小肠单层柱状上皮光镜图:含纹状缘(微绒毛)、杯状细胞
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
分布:呼吸道管腔面
组成:柱状细胞(最多)、梭形细胞、锥形细胞、杯状细胞表面有大量纤毛
特点:基底部均附着于基膜(核的位置不在同一水平面)
复层上皮
复层扁平上皮
又复层鳞状细胞
形态
紧靠基膜:一层矮柱状基底细胞,有增殖分化能力的干细胞,染色深
基底层以上:数层多边形细胞,染色浅
再上:几层梭形/扁平细胞
最上:扁平细胞退化,逐渐脱落
特点
基底面凹凸不平,呈波浪形,形成结缔组织乳头
增加接触面积,利于上皮获得营养供应,连接更加牢固
角化
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
皮肤表层
浅层细胞核消失,胞质充满角蛋白,细胞干硬,不断脱落
未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
口腔、食管等腔面
浅层细胞有核,含角蛋白少
作用
耐摩擦、阻止异物侵入,受损伤后再生修复能力强
复层柱状上皮
变移上皮
分布:排尿管道
组成:表层细胞、中间层细胞、基底细胞盖细胞:一个表层细胞可覆盖几个中间层细胞
特点
细胞形状和层数可随器官的空虚与扩张状态而变化
膀胱空虚:上皮变厚-细胞层数增多-盖细胞呈大的立方形膀胱充盈扩张:上皮变薄-细胞层数减少-盖细胞扁平状
PPT结构特点
细胞层数形状可随器官功能状态而变动
表层细胞大,胞质丰富,有时可含双核,称盖细胞
游离面与基底面基本平行,无结缔组织乳头
二、腺上皮和腺
一些名解
腺上皮:腺细胞组成的以分泌功能为主的上皮
腺:以腺上皮为主要成分的器官或结构。腺细胞的分泌物包括酶类、粘液、激素
外分泌腺:腺分泌物经导管排至体表或器官腔内,如汗腺、唾液腺
内分泌腺:没有导管,分泌物(为激素)一般释放入血液,如甲状腺、肾上腺
分泌部
导管
三、上皮细胞的特化结构
游离面
微绒毛
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微细指状突起,直径约0.1μm
电镜:清晰可见;光镜:纹状缘
作用:显著增大表面积,有利于吸收(没有定向摆动能力)
胞质中含纵行微丝(肌动蛋白丝),下端附于终末网
纤毛
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粗而长的突起,具有节律性定向摆动的能力
长5-10μm,直径0.3-0.5μm
典型:呼吸道的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
基部有致密的基体
侧面
% 细胞连接的形成和维持都依赖钙离子;围着细胞一圈都是连接
紧密连接/封闭连接
分布:细胞侧面顶端
嵴线交错形成网格环绕细胞,蛋白颗粒对接,封闭细胞间隙
作用:①阻挡物质穿过细胞间隙,屏障作用②机械连接
黏着小带/中间连接
分布:紧密连接下方,环绕上皮细胞顶部
相邻细胞间隙15-20nm,内有由钙黏蛋白的胞外部分构成的低电子密度丝状物
作用:①黏着作用②保持细胞形状、传递细胞收缩力
桥粒/黏着斑
分布:黏着小带的深部
缝隙20-30nm,胞质面各有一个由锚定蛋白构成的厚而致密的桥粒斑,钙黏蛋白,连胞内中间丝
作用:很牢固,在易受摩擦的皮肤、食管等部位的复层扁平上皮中发达
缝隙连接/通讯连接/电突触
高度平行,间隙窄3nm,连接小体,连接蛋白
作用:①交换小分子物质和离子②交换电信号③连接作用
基底面
基膜
上皮细胞基底面与深部结缔组织之间共同形成的薄膜
很薄,HE染色不可分辨(假复层纤毛柱状、复层扁平上皮厚,可以)
HE:粉红色;镀银染色:黑色
电镜下:基板(靠近上皮)+网板(与结缔组织相接)
功能:①支持、连接、固着②半透膜,利于上皮与深部结缔物质交换③引导上皮细胞移动,影响细胞增殖分化
质膜内褶
上皮细胞基底面细胞膜向胞质折叠所形成的许多内褶,内褶间含平行长杆线粒体
分布:主要肾小管(重吸收)
功能:扩大基底部表面积,有利于水、电解质转运
半桥粒
功能:将上皮细胞固定于基膜上,加强连接
微绒毛与纤毛的比较
微绒毛:细、短;EM见;内含微丝;功能:增加细胞表面积
纤毛:粗、长;LM见;内含微管;功能:摆动
四、上皮组织的再生与化生
第三章结缔组织
结缔组织概述
结缔组织构成:细胞+细胞外基质
分类:固有结缔组织;血液、淋巴;软骨组织;骨组织
固有结缔组织分类
疏松结缔组织/蜂窝组织(基质多)
致密结缔组织(纤维多)
脂肪组织(脂肪细胞为主)
网状组织(网状纤维为主)
特点
①细胞少,散居于细胞外基质内
②细胞外基质多,由基质、纤维、组织液组成
③细胞无极性
④分布广泛,形态多样性
⑤有血管
⑥都由胚胎时期的间充质演化而来
功能:连接、支持、保护、贮存营养、物质运输
疏松结缔组织/蜂窝组织——基质多
概述
分布:广泛分布于器官之间和组织之间
特点:①细胞种类多②纤维数量较少,排列稀疏③富含血管及神经(末梢)
功能:连接、支持、防御、修复、营养
例子:外科手术羊肠线、香肠肠衣
(一)细胞
概述:有未分化间充质细胞、成纤维细胞、脂肪细胞、巨噬细胞、浆细胞、肥大细胞、白细胞等(前三种为结缔组织固有细胞,其余源自血液或淋巴)
描述细胞的方法、步骤
一、光镜结构LM
①形态、大小、位置
②胞核:形态、大小、位置、染色
③胞质:多少、染色(嗜酸碱性)
二、电镜结构EM
丰富、特殊的细胞器
三、功能:由EM结构决定
三者关系:EM结构是根本
1.EM结构决定LM结构
2.LM结构是EM结构的间接反映
3.EM结构决定功能
1.成纤维细胞
疏松结缔组织中最多、最主要的细胞,常附在胶原纤维上
LM:细胞扁平较大,多突起;核:大,卵圆形,着色浅,核仁明显细胞质:较丰富,弱嗜碱性
EM:丰富的粗面内质网、发达的高尔基体(持续型蛋白质分泌细胞)
功能
合成分泌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形成无定型基质
分泌多种生长因子,调节各种细胞的增殖与功能
纤维细胞
成纤维细胞功能出于静止状态时
LM:细胞较小,长梭形;核:小而细长,着色深;胞质:少,嗜酸性
EM:粗面内质网少,高尔基体不发达
创伤情况下,纤维细胞逆向分化为成纤维细胞,分裂增殖,向受损部位迁移,产生胞外基质,形成瘢痕组织,参与创伤修复
2.巨噬细胞
来源:血液内的单核细胞游走出血管后分化而成结缔组织内分化的巨噬细胞又称组织细胞书:疏松结缔组织内出于功能静止状态的巨噬细胞成为组织细胞——》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LM:形态:圆形/不规则,伸出较长伪足;核:小,圆或肾形,着色深;胞质:丰富,多嗜酸性,含异物颗粒或空泡
EM:表面有皱褶、微绒毛、球形隆起;内侧和伪足:含微管微丝胞质:大量溶酶体、吞噬体、吞噬泡、残余体,RER、高尔基复合体、线粒体
功能
①趋化作用运动:趋化性:组织细胞受到细菌产物、炎症变性蛋白质等物质刺激后,细胞伸出伪足,沿这些化学物质的浓度梯度朝浓度高的部位定向运动,聚集到产生和释放这些化学物质的部位——巨噬细胞发挥作用的前提趋化因子:这类化学物质
②吞噬作用
特异性吞噬
前提:有抗体等识别因子识别和粘附被吞噬物,巨噬细胞通过其表面的识别因子受体与识别因子特异性结合,间接粘附被吞噬物,启动吞噬过程。
非特异性吞噬
巨噬细胞直接粘附进行吞噬
多核巨细胞:吞噬较大异物时,多个巨噬细胞融合
③抗原呈递作用
巨噬细胞为机体主要的抗原呈递细胞
巨噬细胞在溶酶体内分解抗原物质时,把最具特征性的分子基团(抗原决定基,为短肽)予以保留,与MHC-Ⅱ结合,形成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呈递到细胞表面。T淋巴细胞接触到抗原肽后,被激活,启动免疫应答机制。
④分泌功能
分泌白介素、干扰素、溶菌酶、补体、细胞因子等,调节免疫反应
3.浆细胞/效应B淋巴细胞
分布:脾、淋巴结以及消化管、呼吸道等黏膜的结缔组织或淋巴组织内及慢性炎症部位,在一般结缔组织内很少
属于终末细胞
LM:形态:圆形或卵圆形;胞质:丰富,嗜碱性,胞核旁有一浅染区核:圆或卵圆,偏于一侧(偏位核),异染色质呈致密块状/粗条块状,从核中心向核膜呈辐射状分布/放射状或车轮状排列于核膜下
EM:几乎充满环形平行排列的RER,核旁浅染区有发达高尔基复合体
功能:合成分泌免疫球蛋白Ig,即抗体,参与体液免疫
4.肥大细胞
来源:骨髓中造血祖细胞
LM:①常沿小血管和淋巴管分布,在皮肤真皮、呼吸道、消化管的黏膜结缔组织中较多②细胞较大,圆或卵圆形③核小而圆,居中,染色深④胞质含粗大的嗜碱性颗粒,易溶于水(HE不易染色),可被醛复红染为紫色
EM:胞质内分泌颗粒呈不同电子密度和结构多样性,内含肝素、组胺、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胞质内有白三烯(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可趋化嗜酸性粒细胞向过敏反应部位迁移,抗过敏作用)
功能:通过脱颗粒,参与过敏反应
过敏原:花粉、金属、油漆、海鲜、化妆品、药物
脱颗粒:机体第二次接触到抗原时,肥大细胞受到刺激,以胞吐方式大量释放内容物
过敏反应
5.脂肪细胞
形态:体积大,球形或多边形,单个或成群存在;胞质内含脂滴,把胞质和核挤向一侧呈戒指状HE标本中:脂滴被溶解,细胞呈空泡状
功能:合成、贮存脂肪,参与脂类代谢
6.未分化间充质细胞
成体结缔组织内的干细胞
分布:分布广泛,多分布于小血管周围
形态:类似纤维细胞
功能:多向分化潜能,炎症创伤时大量增殖,可分化为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参与结缔组织和小血管修复
7.白细胞
来源:变形运动穿出毛细血管和微静脉
免疫防御
(二)纤维
胶原纤维/白纤维
数量最多
新鲜时白色——眼白;疤痕——白纤维
LM:较粗,HE染色呈粉红带状(嗜酸性),波浪状走形,有分支并交织成网,呈束存在
EM:明暗交替的周期性横纹
Ⅰ型胶原蛋白—>胶原原纤维—>胶原纤维
物理特性:韧性大,抗拉力强
弹性纤维/黄纤维
新鲜时呈黄色——背部黄韧带等——黄纤维
分布:含量较胶原纤维少,分布很广
LM:HE染色呈浅粉红色/淡红色,醛复红染色呈紫色/紫兰色,较细,直行,有分支,表面光滑末端卷曲,交织成网
EM:弹性蛋白+微原纤维
物理特性:韧性小,弹性大
强日光——弹性纤维断裂——皱纹
网状纤维/嗜银纤维
LM:较细,分支多,交织成网;镀银染色呈黑色(HE与胶原纤维一样粉红色)
Ⅲ型胶原蛋白—>胶原原纤维—>网状纤维
分布:淋巴器官、造血器官主要存在于网状组织,也分布于基膜的网板、腺泡、毛细血管周围
(三)基质
概述
由生物大分子(蛋白多糖+糖蛋白)构成的无定型胶状物,无色透明,有一定黏性,填充于细胞、纤维之间,生物大分子主要是蛋白聚糖和纤维黏连蛋白
1.蛋白聚糖/蛋白多糖
基质的主要成分
多糖分子/氨基聚糖(多)+蛋白质(少)—>共价键复合物
氨基聚糖GAGs/糖胺多糖/黏多糖
硫酸化多糖(分子较小)
硫酸软骨素
硫酸角质素
硫酸皮肤素
硫酸乙酰肝素
非硫酸化多糖(蛋白聚糖主干,长链大分子)
透明质酸(玻尿酸)
分子筛
多糖+蛋白==蛋白多糖聚合体——>即分子筛
1.微小孔隙:水、营养物、代谢产物、激素、气体分子通过;大分子、细菌阻挡;溶血性链球菌、癌细胞、蛇毒——透明质酸酶——破坏基质,扩散转移
2.多糖含大量阴离子,结合大量水——储水保湿
2.纤维黏连蛋白
最主要的黏连性糖蛋白
多种细胞、胶原蛋白、蛋白聚糖结合位点——三者有机连接的媒介
3.组织液
①形成:结缔组织中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
②回流:大部分:毛细血管静脉端回流入血小部分:进毛细淋巴管,成为淋巴,回流入血
③功能:有利于血液和组织中的细胞物质交换
④异常
来源增多或回流受阻(虫咬/坐火车)——组织水肿
来源减少——组织脱水
致密结缔组织——纤维多
概述
特点:①细胞较少,主要成纤维细胞②纤维为主要成分,纤维粗大,排列致密
功能:支持、连接、保护
1.规则致密结缔组织
分布:肌腱、腱膜、大部分韧带
特点:胶原纤维沿受力方向平行排列成束,纤维束间有腱细胞(特殊成纤维细胞)
2.不规则致密结缔组织
分布:真皮、硬脑膜、多数器官的被膜、巩膜
特点:粗大的胶原纤维纵横交织,形成致密三维网状结构/板层结构纤维间含少量基质和成纤维细胞
3.弹性组织
弹性纤维为主的致密结缔组织
粗大的弹性纤维平行排列成束——>韧带
脂肪组织——脂肪细胞多
概述
特点:大量脂肪细胞构成,少量疏松结缔组织分隔成脂肪小叶
分布:皮下、网膜、系膜
功能:最大储能库,产生热量、维持体温、缓冲保护、填充
1.黄色脂肪组织
单泡脂肪组织
2.棕色脂肪组织
多泡脂肪组织
成人极少,新生儿及冬眠动物较多
功能:寒冷下,脂类氧化分解,快速产生热能
网状组织——网状纤维为主
分布:造血组织,如脾、骨髓、淋巴结
组成:网状细胞(有突起的星形细胞)+网状纤维(网状细胞分泌)
功能:为血细胞发生、淋巴细胞发育提供适宜环境
第四章软骨和骨
一、软骨
概述
软骨=软骨组织(软骨细胞+软骨基质)+软骨膜
一般特点:基质呈凝胶状固态:无血管、淋巴、神经;根据纤维类型、数量分类
(一)软骨组织
1.软骨细胞
位置:软骨陷窝内
形态
近软骨膜/周边:幼稚、胞体小、扁圆、单个分布
近中部细胞:成熟、大、圆/椭圆、成群分布、胞质弱嗜碱性
EM:丰富的RER和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
功能:产生软骨基质
名解概念
软骨陷窝:软骨细胞包埋在软骨基质中,所在的腔隙称软骨陷窝
同源细胞群:由同一个软骨细胞分裂增殖而来的2-8个软骨细胞,称同源细胞群
2.软骨基质
由软骨细胞分泌
软骨基质=无定型基质(凝胶状)+纤维无定型基质=蛋白聚糖(分子筛)+水(良好的可渗透性)纤维:增加弹性和韧性,种类不一
名解概念
软骨囊:氨基聚糖在基质中分布不均匀,紧靠软骨陷窝的部位硫酸软骨素多,嗜碱性强,HE切片中形似囊状包围软骨细胞,称软骨囊
(二)软骨膜
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
外层:胶原纤维多、细胞少、保护
内层:纤维少、细胞多——骨祖细胞血管、淋巴管、神经
功能:保护、营养、参与软骨生长和修复
(三)软骨的类型
1.透明软骨
新鲜时呈半透明基质含水较多
分布:分布较广,肋软骨、关节软骨、呼吸道软骨
物理特性:较强抗压性、一定弹性韧性
组成:Ⅱ型胶原蛋白—》胶原原纤维—》三维网格状
2.弹性软骨
新鲜时呈黄色
分布:耳郭、咽喉、会厌等
纤维成分:大量交织排列的弹性纤维,弹性好
LM:红蓝相间(基质嗜酸性,软骨囊嗜碱性)
3.纤维软骨
不透明的乳白色
分布:椎间盘、关节盘、耻骨联合等
纤维:大量粗大的胶原纤维平行或交叉排列,韧性很强
细胞:软骨细胞较小而少,散在、成对、单行排列于纤维素之间
基质:无定型基质少,弱嗜碱性
(四)软骨的发生与生长
附加性生长/软骨膜下生长:骨祖细胞—》成软骨细胞—》软骨细胞—》产生纤维和基质—》软骨增厚
间质性生长/软骨内生长:已有的软骨细胞生长增殖,产生更多软骨细胞和软骨基质
二、骨
(一)骨组织
骨概述
骨=骨组织+骨膜+骨髓骨组织=骨细胞+骨基质
特点:①钙化的基质②血管供应丰富③钙磷贮存库
1.骨基质/骨质
骨组织中钙化的细胞外基质
组成
有机成分(类骨质)
大量胶原纤维
90%,Ⅰ型胶原蛋白,粗大,排列规律
少量无定型基质
凝胶状,作用:粘合纤维主要:蛋白聚糖及其复合物
各种蛋白:骨钙P、骨桥P等
无机成分(骨盐)65%
钙、磷离子为主
存在形式:羟基磷灰石结晶,细针状|钙、磷酸根、羟基结合而成沿胶原原纤维长轴沉积并结合
骨质结构的转变
钙化/矿化:大量骨盐规律性沉积,类骨质转变为坚硬的骨质的过程
类骨质:新生骨组织(无骨盐沉积)
编织骨(胶原纤维无规则交织排列)
板层骨(骨板形式)骨板:内有大量平行排列的胶原纤维,同一骨板内的纤维相互平行,相邻骨板内纤维相互垂直。
分类
密质骨
分布:长骨骨干、扁骨和短骨的表层
特点:骨板层数多、排列规则紧密,所有骨板紧密贴合
松质骨
分布:长骨的骨骺和骨干内表面、扁骨的板障和短骨的中心
特点:不规则骨板形成大量针状或片状骨小梁,形成有较大孔隙的立体网格样结构
2.骨组织的细胞
骨祖细胞
软骨组织和骨组织共同的干细胞
分布:软骨膜和骨膜内层
形态:细胞梭形,胞体小,胞质少,核小色深
功能:骨生长、改建或骨折修复时,不断增殖分化为成骨细胞
成骨细胞
分布:骨组织表面
LM:单层排列,矮柱状或不规则,核圆,核仁规则,胞质嗜碱性
EM:丰富的RER,发达的Golgi
功能:①合成分泌类骨质②释放基质小泡,内有钙盐结晶,促进类骨质钙化③分泌多种细胞因子,调节骨组织的形成和吸收、促进骨组织钙化
骨被覆细胞
成骨功能相对静止时,成骨细胞扁平,紧贴骨表面(实为同种细胞不同功能状态下的表现)
骨细胞
形成:成骨细胞被分泌的类骨质包埋,发出细长突起,细胞器减少,胞体和胞核缩小,呈扁椭圆形,成骨细胞转为骨细胞
位置:单个、散在、较均匀地分布于骨板间/骨板内
结构:胞体小、扁圆形,多突起;胞质弱嗜碱性;突起之间有缝隙连接
功能:①构成骨组织内部物质输送通道②溶骨、成骨作用③参与调解钙磷平衡
物质运输通道 = 骨陷窝(骨细胞胞体所在腔隙) + 骨小管(骨细胞突起所在腔隙) + 缝隙连接
破骨细胞
分布:数量少,位于骨组织边缘
LM:形态不规则,体积大,多核,胞质丰富、嗜酸性强,贴近骨基质一侧有皱褶缘,溶骨活跃时极性明显
EM:微绒毛,溶酶体、线粒体丰富,环形亮区/封闭区(细胞器少,微丝多)吸收陷窝:亮区细胞膜紧贴骨组织,使皱褶缘和对应的骨组织表面凹陷之间封闭成一个密闭的腔隙
功能:溶骨、吞噬、消化
(二)长骨的结构
密质骨
分布:骨干和骨骺的外侧面
特点:骨板结合紧密,肉眼难见孔隙
分类
环骨板:内环骨板(不平整)、外环骨板(厚、整齐)
骨单位/哈弗斯系统:位于内外环骨板之间、长骨中起支撑作用的主要结构数量多、长筒状、可有分支 骨单位:多层同心圆排列的哈弗斯骨板围绕中央管构成 中央管:细长管道,内有小血管和神经纤维
间骨板:位于骨单位之间或骨单位与环骨板之间,大小形状不规则,骨生长改建中早期骨单位和环骨板的残留部分
黏合线:三个骨板之间和每个骨单位表面都有一层黏合质(骨盐多纤维少的骨质),在长骨横断面上呈折光较强的轮廓线骨小管在黏合线处折返,最内层骨小管均与中央管相通——》同一骨单位的骨细胞接受来自自身中央管的营养供应
穿通管/福尔克曼管:横向穿行的管道,在骨外表面开口为滋养孔,连接中央管,连接相邻骨单位
松质骨
骨小梁也属于板层骨
关节软骨
骨膜
分布:长骨的内外表面(除关节面以外)
组成:纤维性结缔组织
分类
骨外膜
外层:致密结缔组织,胶原纤维粗大密集,交织成网,形成穿通纤维
内层:富含小血管、神经,骨祖细胞
骨内膜
分布:骨髓腔面,骨小梁表面、穿通管、中央管内表面
特点:很薄,疏松结缔组织中穿行小血管、神经,骨祖细胞
功能:营养、生长、修复——》骨膜移植治疗骨折和骨缺损
骨髓
血管和神经
三、骨的发生和改建
(一)骨的发生方式
1.膜内成骨:间充质分化形成的胚性结缔组织膜内直接成骨
2.软骨内成骨:在首先形成一块透明软骨的基础上,将此软骨逐步替换为骨
(1)软骨雏形形成
(2)骨领形成
(3)初级骨化中心与骨髓腔形成
(4)次级骨化中心与骨骺形成
(二)长骨的生长与改建
1.骨加长
(1)软骨储备区
(2)软骨增生区
(3)软骨成熟区
(4)软骨钙化区
(5)成骨区
2.骨增粗
3.骨改建
长骨外形的改建
长骨内部的改建
四、影响骨生长发育的因素
五、关节
中心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