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医学考研思维导图——能量代谢和体温
这是一篇关于考研—能量代谢和体温的思维导图,介绍详细,描述全面,希望对感兴趣的小伙伴有所帮助!
编辑于2023-12-11 15:43:03能量代谢和体温
能量代谢
能量来源
直接
ATP
磷酸肌酸(CP):存在于肌肉、脑中,体内ATP的储存库
间接
糖类(50~70%)、脂肪(30~50%)、蛋白质(不能进食/体力极度消耗)
能量去路
维持生命活动
物质跨膜主动转运
生物电活动
AP传导
腺体分泌、递质释放
肌肉收缩、舒张
心肌射血
物质合成
50%以上直接转换成热能,其余除骨骼肌对外界做功,都化为热能用于维持体温
测定
直接法
科学研究
间接法
概念
食物热价
1g食物氧化所产能量(KJ/g)
生物热价(体内氧化)&物理热价(体外燃烧)
糖、脂肪一致(C\H\O)
蛋白质:生物~<物理~(C\H\O\N)
食物氧热价
食物消耗1L氧气进行氧化所产能量(KJ/L)
只与物质结构/分子组成相关
呼吸商(RQ)
呼出CO2/吸入O2(mol or ml)
糖1.00、蛋白质0.8、脂肪0.71、混合食物0.85、非蛋白0.82
糖尿病人接近0.71,长期饥饿接近0.8
肌肉剧烈活动/肺过度通气/酸中毒→排出CO2↑,RQ↑
物质转变:糖→脂肪(CH多O少):吸入O2↓,RQ↑,脂肪→糖则RQ↓
安静状态下一定时间内的耗氧量和产二氧化碳量
最简方法:一定时间内非蛋白物质的产热量
仅测定一定时间内的耗氧量
非蛋白RQ为0.82
与之相对应的氧热价为20.20kJ/L
产热量=耗氧量x20.20kJ/L
基础代谢率(BMR)=能量代谢率/个体体表面积(m2)
影响因素
肌肉活动(最主要)
运动/劳动时主要的产热部位:骨骼肌
精神活动
精神紧张状态(eg烦恼、恐惧、情绪激动)能量代谢率可上升10%以上
环境温度
<20℃
骨骼肌产热↑
>30℃
体内化学反应加快
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
进食刺激机体额外消耗能量
蛋白质(30%)>混合性食物(10%)>糖类(6%)>脂肪(4%)
激素
糖代谢: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生长激素、糖皮质激素、肾上腺素调节
脂肪、蛋白质:糖皮质激素、胰岛素、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性激素调节
甲状腺激素对机体能量代谢的影响最为显著,可提高绝大多数组织的耗氧量和产热量
基础代谢率(BMR)
基础状态
清醒
熟睡则更低,做梦时增高
静卧
非静坐
肌肉放松,≥2h无剧烈运动
无精神紧张
室温20~25℃
食后12~14h
排除四大影响因素
影响因素
红细胞增多症、白血病、甲亢、伴有呼吸困难的心脏病、糖尿病时可↑
“红白夹心糖”
发热(温度升高1℃,BMR升高13%)
甲减、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糖皮质激素↓Addison病)、垂体性肥胖、肾病综合征、病理性饥饿时可↓
体温
正常体温特点
15年14
正常体温37℃
低热37.3~38℃
中热38~39℃
高热39℃以上
昼夜节律/日节律:变化不超过1℃
最低:清晨2~6h(午夜)
最高:午后1~6h(午后)
性别
女性>男性
孕激素
但是!BMR:男性>女性
月经周期
卵泡期较低,排卵日最低,黄体期升高0.3~0.6℃
年龄
儿童青少年>老年人:基础代谢率
新生儿易波动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成熟
运动
肌肉活动增加产热
维持
产热
安静状态
肝脏(主要)
代谢工厂,除酮体在肝外利用
运动状态
骨骼肌(主要)
寒冷状态
成人
战栗产热(寒战)
骨骼肌不随意伸肌屈肌同步的节律性收缩
不做外功,能量全部转化为热能
神经调节(反射)
新生儿
非战栗产热(非寒战)
褐色/棕色脂肪
线粒体内膜上有解耦联蛋白(UCP)
调节
15年154
神经调节
下丘脑战栗中枢→脊髓前角α运动神经元→战栗产热
应激:下丘脑-腺垂体轴→T3、T4
应急: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轴→NE/E
体液调节
甲状腺激素
调节非战栗产热活动最重要的体液因素
受体在核内,可使解耦联蛋白mRNA表达↑
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生长激素促进代谢产热
散热
主要部位:皮肤(微循环动静脉短路)
方式
环境温度<皮肤温度(30℃)
辐射散热
常温(20~25℃)下主要散热方式
热射线
eg空调降温→降低空气温度
对流散热
气体流动
eg电风扇降温→加快空气流动
传导散热
直接接触
eg冰袋、冰帽(物理降温)
蒸发散热
液体汽化吸收热量
不感蒸发
体内水分从皮肤、黏膜(主要是呼吸道)表面不断渗出而被汽化
eg狗热喘呼吸(无汗腺)、酒精擦浴
补液时注意补充
可感蒸发(出汗)
环境温度>皮肤温度(30℃)
蒸发中的可感蒸发(出汗)
汗腺主动分泌汗液
汗腺
大汗腺
阴部、腋下等处,与性功能有关而与体温调节无关
小汗腺
只存在交感神经:小汗腺、皮肤和骨骼肌的血管、竖毛肌、肾上腺髓质、肾脏
全身皮肤
密度
手掌、足趾>额部、手背>四肢、躯干
能力
躯干最强
影响因素
环境温度
安静状态下,>30℃左右
环境湿度
空气湿度高且衣着较多,>25℃左右
机体活动程度
劳动或运动时,>20℃左右
分类
温热性
刺激:温热
中枢: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传出神经:交感胆碱能纤维(Ach→M)
补:交感胆碱能纤维只存在于①骨骼肌舒血管②温热性发汗
效应器:全身小汗腺
意义:维持体温恒定
精神性
刺激:精神紧张、情绪激动
中枢:大脑皮层运动区
传出神经:交感肾上腺素能纤维(NE→α1)
E只在中枢作为神经递质,外周血中E来自肾上腺髓质
效应器:手掌、足底、前额小汗腺
应激反应
味觉性
辛辣食物→口腔痛觉感受器→反射性头面部、颈部出汗
汗液
成分:99%水+1%固体成分:NaCl、乳酸、KCl、尿素
汗腺细胞主动分泌,不是简单的血浆渗出液
刚分泌是等渗,经过汗腺导管内醛固酮重吸收NaCl,最终是低渗液
大量出汗导致高渗性脱水
影响因素
皮肤血流量改变
皮肤血管上只有交感神经
在炎热环境中,交感神经紧张性↓,皮肤小微动脉舒张,动静脉短路开放,皮肤血流量↑,散热↑;在寒冷环境中则相反
体温调节
温度感受器
中枢感受器(冷、热敏神经元)
外周感受器(冷、热神经末梢)最简单的感受器)
存在于皮肤、黏膜、内脏中
PO/AH热敏神经元居多,脑干网状结构和下丘脑弓状核冷敏神经元居多
体温调节中枢
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AH)
体温昼夜波动中枢:下丘脑视交叉上核
调定点学说
37℃
发热
本质:体温调定点上调
先寒战后体温升高
恢复期:体温调定点下调→发汗
中暑:集体散热能力不足/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非调节性体温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