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一章 内部控制概述
内部控制是在一定的环境下,单位为了提高经营效率、充分有效地获得和使用各种资源,达到既定管理目标,而在单位内部实施的各种制约和调节的组织、计划、程序和方法。本思维导图是《内部控制》第一章总论学习笔记,希望对你有帮助。
下图内容包含风险识别、企业财产风险分析、法律责任风险分析、人力资本风险分析、金融风险分析、损失分布、风险风险模型等,希望梳理的内容对你有所帮助!
这是一篇关于风险管理基础的思维导图,包括风险原理、企业面临的风险、风险管理实践、风险成本与风险管理目标等内容。
《风险管理》第一章思维导图,包含了风险与不确定性、风险的主要学说、风险的本质、风险的度量等内容,需要可收藏。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费用结算流程
租赁费仓储费结算
E其它费用
F1开票注意事项
F2结算费用特别注意事项
洛嘉基地文件存档管理类目
CFA一级Ethics-standard思维导图
货币政策对黄金价格的传导机制
云报税(个税)
收入
第一章 内部控制概述
内部控制的产生
起源:社会经济发展到了一定阶段,有了剩余的产生,从而导致了不相容职责的分离
现代内部控制的产生
时间:工业革命时期
原因:1.企业筹资的需要;2.适应审计发展的需要
内部控制的发展
内部牵制阶段
时间:1920-1940
含义:指以提供有效的组织和经营,并防止错误和其他非法 业务发生的业务流程设计。
分类:实物牵制、机械牵制、体制牵制、簿记牵制
内部控制制度阶段
时间:1940-1970
含义:包括组织的组成结构及该组织为保护其财产安全、检查其会计资料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高经营效率,保证既定的管理政策得以实施而采取的所有方法和措施。
分类:内部会计控制、内部管理控制
内部控制结构阶段
时间:1980-1990
含义:包括为提供取得企业特定目标的合理保证而建立的各种政策和程序,具体包括三个要素:控制环境、会计系统、控制程序。
三要素
控制环境:反映董事会、管理者、业主和其他人员对控制的态度和行为。
会计系统:规定各项经济业务的确认、归集、分类、分析、登记和编报方法。
控制程序:指管理当局所制定的政策和程序,用以保证达到一定的目的。
内部控制整体框架阶段
时间:1990-
含义:是由企业的董事会、管理当局及其他人员为达到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活动的效率性和效果性、相关法律法规得以遵循等三个目标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内部控制系统由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五个要素相互联系构成的立体式模型。
三目标
经营目标:经营活动的效率性和效果性
财务目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
遵循目标:相关法律法规得以遵循
五要素
控制环境
风险评估
控制活动
信息与沟通
监督
全面风险管理阶段
时间:21世纪
含义:2004年COSO根据SOX法案的要求又提出了企业风险管理整 体框架(ERM),将企业内部控制的发展带入了一个新阶段。
四目标
三个具体目标:经营目标、报告目标(包括内部和外部、财务和非财务报告)和遵循目标
一个战略目标:从企业的风险分析和控制出发,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八要素
目标设定
事件识别
风险反应
中国的内控之路
古代
周代:财计官制,内控思想初现。
秦代:效律,财物账目核验制度。
汉代:上计制度,受计内容较之秦朝更广泛,户口、垦田、钱财、谷物变化情况编成簿册,层层上报。
宋代:两套账制度,左藏库的库账和太府寺的都籍(总账)相互勾考。
现代
20世纪70-80年代:内部牵制为主
2001年6月:财政部《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
2008年6月: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发布《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主要内容
五目标:合规、资产、报告、经营、战略
五原则:全面性、重要性、制衡性、适应性、成本效益
五要素:内控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控监督
条款:七章(总则+五要素+附则)
五部门: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
意义:这一被称为中国版《萨 • 奥法案》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是我国第一部加强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系统,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公众利益的重要法规文件。
特点
科学界定内部控制的内涵
准确定位内部控制的目标
合理确定内部控制的原则
统筹构建内部控制的要素
有效建立实施和保障机制
2010年4月: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发布《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
框架
评价指引
应用指引
控制环境类
组织架构
发展战略
人力资源
社会责任
企业文化
控制活动类
资金活动
采购业务
资产管理
销售业务
研究与开发
工程项目
担保业务
业务外包
控制手段类
全面预算
合同管理
内部信息传递
信息系统
审计指引
内部控制的原则
建立内部控制系统的指导原则
合规性原则
健全性原则
适用性原则
可行性原则
有效性原则
成本效益原则
设计和实施内部控制的指导原则
相互牵制原则
协调配合原则
程式定位原则
审慎独立性原则
内部控制的目标
战略目标
经营目标
报告目标
合规目标
安全目标
内部控制的含义
内部控制范围
部分控制论
内部控制只包括与处理经济业务有关的内部会计控制,内部控制只与资产管理有关,而与行政、业务管理无关
全部控制论
内部控制应当包括全部管理控制,它超越了会计、财务的范围,渗透到经营的各个方面和管理的全过程。
内部控制手段
牵制论
内部控制只包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管理制度或职责分工制度。
组织方法论
内部控制不仅包括牵制制度,还包括组织、方法、手续等其他手段。
内部控制目的
三目的论
内部控制是为了保护单位的财产,保证会计记录的准确可靠和及时提供可靠的财务信息。
四目的论
内部控制除了保护资产和检查财务资料的准确可靠性,更重要的是为了贯彻执行既定的管理政策以达到组织的目标,提高经营效率和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