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食品化学-脂类
食品化学中脂类的知识点,涉及到化学反应,质量评价,加工等,比较全面。所有的知识点都给大家整理出来了,方便大家备考时翻阅查看,帮助大家加深记忆、提高复习效率。在复习的同时梳理每个专题的知识框架有利于知识的融会贯通。让我们一起冲冲冲!
编辑于2021-05-08 11:51:36脂类
概述
共性
不溶于水,大部分溶于有机溶剂
大多具有酯的结构,以三脂肪酸甘油酯最多(一分子甘油有3个,可以和1--3个脂肪酸成酯)
均由生物体产生,并被生物体利用
包括:三脂肪酸甘油酯、磷脂、蜡、甾醇、脂溶性维生素、色素等
在食品中的功能
热量最高的营养素(39.58kJ/g)
提供必需脂肪酸:亚油酸、α-亚麻酸
脂溶性维生素载体(维生素A、D、E、K)
口感滑润,外观光滑,塑性脂肪还有造型功能
赋予油炸食品香酥风味
高效传热介质(炒菜放油)
分类(按结构组成)
简单脂质
酰基甘油
甘油+脂肪酸(占天然脂质99%左右)
蜡
长链脂肪醇+长链脂肪酸
复合脂质
磷酸酰基甘油
甘油+脂肪酸+磷酸盐+含氮基团
鞘磷脂类
鞘氨醇+脂肪酸+磷酸盐+胆碱
脑苷脂类
鞘氨醇+脂肪酸+糖(一般6C糖)
神经节苷脂类
鞘氨醇+脂肪酸+碳水化合物(6C糖之外的其他化合物)
衍生脂质
类胡萝卜素、甾醇、脂溶性维生素等
结构&命名
油脂结构
油脂是甘油和脂肪酸生成的一酯、二酯和三酯
R1=R2=R3,单纯甘油酯
Ri不完全相同时,混合甘油酯
R1≠R3,C2原子有手性,天然油脂多为L型(羟基在左),碳原子数多为偶数,且多为直链脂肪酸
油脂命名
脂肪酸(FA)命名
系统命名法
从羧基碳开始编号
天然脂肪酸一般顺式结构,氢化或高温会产生反式
数字命名法
n:m--碳链数:双键数
从甲基碳开始编号,甲基碳也叫ω碳
ω-9表示从甲基碳开始编号,双键位于第9个碳上
典型ω位
ω-3,α亚麻酸,人体必需
ω-6,γ亚麻酸
俗名或普通名
饱和脂肪酸:棕榈酸(十六烷酸)、硬脂酸(十八烷酸)
不饱和脂肪酸:亚油酸、亚麻酸、花生四烯酸
甘油酯(TG)命名
Sn命名法(立体有择位次命名法)
中文命名: Sn-甘油-1-棕榈酸-2-油酸-3-硬脂酸甘油酯
数字命名: Sn-16:0-18:1-18:0
英文缩写命名: Sn-POSt
天然油脂中脂肪酸的组成分布(%)
可可脂和羊脂中脂肪酸分布比较
羊脂的熔程长,不饱和的多
油脂中其他成分
脂肪酸摄入健康比例
1-多不饱和脂肪酸
1-ω3脂肪酸
4-ω6脂肪酸
1-单不饱和脂肪酸
1-饱和脂肪酸
(动物油脂摄入过多会增添心血管疾病)
ω3脂肪酸(α-亚麻酸、EPA、DHA)
预防和治疗冠心病、糖尿病、类风湿、癌症
EPA可以抗血栓形成,抗心律失常,降低血脂,舒张血管
DHA,大脑脂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智力和视网膜发育起决定作用
ω6脂肪酸(亚油酸、花生四烯酸)
亚油酸(L)能降低血中胆固醇,防止动脉粥样硬化
花生四烯酸(An)对维持细胞膜和亚细胞膜结构和功能有重要作用
物理性质
感官性质
气味和色泽
纯油脂是无色、无味
多数油脂无挥发性,气味多由非脂成分引起
热性质(烟点、闪点、着火点、熔点)
烟点
在不通风的情况下加热观察到试样中出现稀薄蓝烟时的温度
大于240℃
如果含杂质烟点迅速下降(比如游离脂肪酸水解了)
闪电
试样挥发物质能被点燃但不能维持燃烧的温度
225-240℃
着火点
试样挥发的物质能被点燃并能维持燃烧不少于5s的温度
大于闪电20-60℃
是油品质的主要指标(烟点、闪点、着火点)
熔点
天然油脂没有敏锐熔点,有熔程(有结晶这个特性也导致其没有明确熔点)
熔点:甘油一酯>二酯>三酯(因为极性基团减少,克服阻力↓)
熔点最高在40-55℃之间,碳链↑,饱和度↑,则熔点↑
熔点<37℃时,消化率>96%;熔点高消化率低,所以动物油脂不好消化吸收,容易凝结成血栓
结晶性质(同质多晶)
同质多晶
化学组成相同,结晶晶型不同,熔化后生成相同液相
主要的三种晶型
β晶型整齐划一,有一定角度,有规律,最稳定
甘油三酯(三月桂酸酰基甘油12:0)在晶格中分子排列为椅式
结晶规律
易结晶成β型的油脂
大豆油、花生油、玉米油、橄榄油、红花油、可可脂和猪油等
可能是因为脂肪酸组成比较均匀
易结晶成β'型的油脂
籽油、棕榈油、菜籽油、乳脂、牛脂及改性猪油
β´型油脂适用于制备起酥油和人造奶油
β'比较滑腻,口感好
例:可可脂中已鉴定出主要的四种晶型,分别是α(23.3℃)、 假β '(27.5℃)、β2(33.8℃)和 β1(36.2℃),其熔点依顺序增大, β2型最好
可以通过调温得到不同的晶型
加工性质(塑性、乳化性质)
塑性
定义:一定外力下,固体脂肪具有的抗变形的能力(其实油脂的稠度也是塑性概念)
影响因素
SFI(Solid Fat Index)适当(10-30%固体)
固体脂肪指数SFI:一定温度下的固液混合物中,固体脂肪和液体脂肪所占比例的比值
液体油脂包裹在固体晶粒周围
固液混合影响塑性
脂肪的晶型 :β'型
晶粒小,还能产一些气泡
熔化温度范围宽(十几度了)
应用
涂抹性
可塑性
起酥作用
面团体积增加
乳化及乳化剂
乳浊液
定义:一相以0.1-50μm的小液滴分散到另一相中形成的介稳态体系
两种类型
水包油型,O/W,水为连续相,如:牛乳(Tyr做稳定剂)
油包水型,W/O,油为连续相,如:奶油
乳化剂
能使互不相溶的两相中的一相分散于另一相中的物质
食品中常见乳化剂:脂肪酸甘油单酯及衍生物、蔗糖脂肪酸酯、三梨糖醇酐脂肪酸酯及衍生物、卵磷脂
HLB:亲水-亲油平衡值
化学性质
水解反应
条件:加热、酸、碱、酯酶
奶油中加入酯酶或微生物可以让其适度水解
皂化反应
油脂在碱催化下发生水解反应,生成高级脂肪酸钠盐或钾盐(肥皂)
游离脂肪酸会进一步氧化
与油脂水解有关的食品变质反应
水解型酸败
酮形酸败
干酪中游离脂肪酸(C2-C8)含量:0.3-100mg/kg,风味良好
动物油脂长期储藏→炼油→避免水解,或者可以灭酶,加碱
油脂中游离脂肪酸含量与发烟点的关系
游离脂肪酸占比升高,发烟点急剧下降
动物油脂:高温熬炼
植物油脂:精炼(碱炼)
油脂氧化
酸败
在食品加工和贮藏期间,油脂因温度、氧气、光照、微生物、酶等作用,产生的小分子化合物有令人不愉快的气味(哈喇味)、苦涩味,失去食用价值,其中以油脂氧化及氧化物分解为主要反应
氧化的出产物是氢过氧化物(ROOH),之后有氢过氧化物的分解和聚合
自动氧化
三个阶段
链引发(诱导期)
只要是自由基,有个未成对电子,就非常活泼
饱和的很少形成自由基,所以不饱和脂常见于自动氧化
链传递
链终止
ROOH的形成
油酸脂形成氢过氧化物
氢过氧化物数=2×α碳
中间两个含量稍微高一点
油酸脂形成氢过氧化物
α-C11同时受到两个双键的双重激活
首先形成自由基,后异构化,生成两种ROOH
跟双键邻着的是α碳
亚麻酸酯形成氢过氧化物
C11、C14处易引发自由基,最终形成四种ROOH
氧化反应速度比亚油酸快
脂肪酸在25摄氏度时的诱导期和相对氧化速率
反应过程
先在不饱和脂肪酸双键的α-C处引发自由基
自由基共振稳定,双键可移位
参加反应的是
生成的ROOH的品种数为:2×α-亚甲基数
双键数大于等于2时,只算被2个双键激活α-亚甲基
亚油酸,1个α碳
亚麻酸,2个α碳
EPA,4个α碳
DHA,5个α碳
光敏氧化
定义
油脂中不饱和双键与单线态氧直接发生的氧化反应
光敏剂
食品中某些天然色素,受到光照后,可将基态氧转变为激发态氧
如叶绿素、血红素
三线态氧(基态氧)与基态氧的分子轨道
Sens诱导出
进攻双键上的任一碳原子,形成ROOH,双键位移
生产ROOH品种数为2×双键数
V光敏:V自动=1500
光敏氧化与自动氧化产生过氧化物异构体的比较
光敏氧化反应速率比自动氧化约快1500倍
酶促氧化
脂肪氧合酶 (Lipoxygenase, Lox)专一性地作用于1,4-顺,顺戊二烯结构的多不饱和脂肪酸的中心亚甲基
多不饱和脂肪酸在植物中比较多,起码要有2个不饱和键才能反应
亚油酸、α亚麻酸、花生四烯酸
亚油酸酶促氧化
酮形酸败(β-氧化作用)
脱氢酶、脱羧酶、水合酶等引起的SFA (Saturated Fatty Acids) 的氧化反应
奶油、椰子油
ROOH裂解
ROOH的O-O断裂
烷氧自由基
C-C键断裂
ROOH分解产生的小分子醛、酮、醇、酸等有哈喇味
聚合物的生成
小分子化合物可聚合,之后使黏度增大
丙二醛
多不饱和脂肪酸在氧化过程会生成烯醛结构,有不饱和双键
不饱和双键越多,丙二醛含量越高,油脂越不好
影响油脂氧化的因素
油脂的脂肪酸组成
顺式、共轭双键易氧化(顺式与氧气接触方便)
游离脂肪酸比甘油酯氧化速率略高(连着甘油对空间有阻碍)
甘油酯中脂肪酸的无规则分布使氧化速率降低
双键数和氧化速率成正比
氧
单线态氧的氧化速率约为三线态氧的1500倍
温度
温度上升,氧化反应速率加快
饱和脂肪酸(SFA)室温下稳定,高温下会显著氧化
水分活度
Aw=0~0.33,Aw↑反应速率↓
水与脂类氧化生成的氢过氧化物以氢键结合,抑制ROOH的分解
由于水合作用,有效金属离子减少,催化作用下降
自由基被淬灭
Aw=0.33~0.73,Aw↑,反应速率↑
水中溶解氧增加
大分子物质膨胀,活性位点暴露加速脂类氧化
金属离子(催化剂)和氧的流动性增加,金属离子可能来自土壤
Aw>0.73,Aw↑,反应速率↓
催化剂和反应物浓度被稀释
表面积
脂类氧化速率与它和空气接触的表面积成正比
催化剂及助氧化剂
(n≥2,过渡金属离子)是助氧化剂
直接与RH为氧化底物作用
促进ROOH分解
催化能力:Pb>Cu>黄酮>Sn>Zn>Fe>Al>不锈钢>Ag
血红素、酶促氧化的酶均是助氧化剂
光和射线
既促进氢过氧化物分解,又能引发自由基
抗氧化剂
能缓解和减慢油脂氧化速率,小剂量(0.02%)存在下就可以延缓油脂氧化(BHT、BHA)
总结
脂肪酸组成:顺式、共轭、不饱和脂肪酸
温度:随之上升
游离脂肪酸与甘油酯:前者大
氧浓度:随之上升
表面积:成正比
水分活度:先↓后↑
引发剂(光、辐射、金属离子等)
助氧化剂、抗氧化剂
抗氧化剂
分类
根据抗氧化机理
自由基清除剂(氢原子和电子供体:酚类,苯酚可以提供氢自由基离子)
酚类(AH2)
氢供体,可清除自由基(油脂链引发阶段产生自由基),酚羟基越多,抗氧化能力越强
已经氧化的,加了酚类也回不到没氧化的状态
生产比较稳定的自由基
酚羟基邻位有叔丁基,空间位阻阻碍了氧气的进攻
单线态氧淬灭剂(类胡萝卜素、生育酚)(有共轭结构)
能够使单线态氧淬灭生成三线态氧并使光敏剂回复到基态,从而对光氧化起抑制作用的物质
单线态氧能量较高
α-胡萝卜素
β-胡萝卜素
长共轭体系,天然抗氧化剂,来自黄红色蔬菜
单线态氧淬灭剂还可以使光敏化剂回复基态
类胡萝卜素还可作自由基清除剂
生育酚
生育三烯酚在3',7',11'位存在双键,其余部分与生育酚存在相同结构
氧清除剂(抗坏血酸等)
金属螯合剂(植酸、柠檬酸、抗坏血酸、EDTA等)
酶抗氧化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
根据来源
天然抗氧化剂
生育酚、茶多酚、抗坏血酸、类胡萝卜素
合成抗氧化剂
BHT、BHA、PG、TBHQ
PG上面三个羟基,抗氧化效果好
PG对温度敏感,与金属离子结合有颜色
PG的丙酯增加了油溶性
TBHQ对热稳定,抗氧化效果好,但是贵
BHT对BHA有增效作用:在BHA与自由基反应后,BHT能与产物反应,使BHA再生
根据抗氧化作用效果
主抗氧化剂:自由基接受体,可以延迟或抑制自动氧化的引发或停止自动氧化的传递
次抗氧化剂(协同剂、增效剂):增加主抗氧化剂的活性,比如螯合剂
抗氧化剂的协同作用
几种抗氧化剂之间产生协同效应,其效果好于单独使用一种抗氧化剂,这种效应被称为协同或增效作用
协同机理
酚类+螯合剂: PG+VC
酚类+酚类 :BHA+BHT,使主抗氧化剂再生
使用注意事项
应尽早加入,不能等自由基出现了再加,不然加了也回不去
使用时注意剂量,不能超出安全剂量
有些抗氧化剂,用量不合适会促进氧化
选择抗氧化剂应该注意溶解性
经常几种氧化剂合用
高温下化学反应
热分解
脂肪酸、酯、三酰基甘油
饱和的
热解反应
酸、烃、丙烯二醇酯、丙烯醛、酮
氧气(α、β、γ、δ进攻)
长链烷烃、醛、酮、内酯
不饱和的
热解反应
无环和环状二聚物
氧气
自动氧化的挥发性物质和二聚物
热聚合
聚合反应导致油脂粘度增大,泡沫增多
非氧化热聚合:Diels-Alder反应,生成环烯烃
氧化热聚合:聚合成二聚体
缩合(先水解再缩合)
棕榈油常用作煎炸油,花生油易染黄曲霉菌
油脂的营养与安全性
来源:环境污染(重金属等)、农药残留、黄曲霉毒素等
贮藏:水解酸败(短链脂肪酸、乳脂、椰子油),氧化酸败(植物性油脂、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的、多不饱和脂肪酸→丙二酸(有毒)),营养成分损失,不良气味,有毒物质产生
加工:热分解、热聚合、水解及热缩和→油品质下降、营养成分损失、有毒物质产生
食用油脂安全及质量评价
食用油脂的营养与安全
酸值
酸价(acid value, AV):中和1g油脂中游离脂肪酸所需要的氢氧化钾的毫克数,我国规定食用油脂的酸价不得超过5
测定油脂酸价可用于评价贮藏方法是否得当及油脂品质的好坏
酸价↑,油脂品质↓
碘值
100克油脂吸收碘的克数,这与油脂的不饱和程度呈正比
过氧化值
1kg油脂中所含氢过氧化物的毫摩尔数表示,可以用碘量法测定,即在酸性条件下,油脂中的氢过氧化物与过量的KI反应生成I2,用Na2S2O3滴定生成的I2,求出每kg油脂中所含氢过氧化物的毫摩尔数,即为油脂的过氧化值
POV值宜用于衡量油脂氧化初期的氧化程度
先↑后↓
酸性条件滴定
极性组分(分解之后的产物)
羰基值
油脂发生氧化时所生成的过氧化物分解后产生含羰基的醛、酮类化合物,这些二次分解产物的量以羰基值表示,油脂羰基值的大小直接反映了油脂酸败的程度
羰基化合物与2,4-二硝基苯肼反应生成有色物质,在一定波长下(300nm)吸收,通过比色定量测定
TBA值
丙二醛测定:硫代巴比妥酸值(Thiobarbituric Acid,TBA值)
醛类+TBA→有色化合物
每克样品相当于丙二醛的物质的量(mmol)
丙二醛的有色物在530nm处有最大吸收,其它醛的有色物最大吸收在450nm处
并非所有脂类氧化体系都有丙二醛产生
有些非氧化产物也可与TBA显色
TBA也可与食品中的蛋白质反应
此法不宜评价不同体系的氧化情况,但可用于比较单一物质在不同氧化阶段的氧化程度
溶剂残留量(还是压榨安全)
油脂质量评价
食用油脂的感官检验:色泽、透明度、气味与滋味等
食用油脂的理化指标检验
仪器分析方法
油脂劣变的评价
油脂加工化学
油脂精炼
脱胶
除磷脂、蛋白质等胶态物质
磷脂:易起泡、冒烟、有臭味、高温下因氧化使脂肪呈焦褐色,和甘油三酯是伴生物、影响煎炸食品的风味
脱胶原理(加50℃热水,分层):磷脂及部分蛋白质在无水状态下可溶于油,但有水形成水合物后不溶于油
油脚是加工副产物,里面含磷脂和蛋白
脱酸(碱炼)
用碱中和脱去游离的脂肪酸(油的发烟点下降,晶质下降)
皂脚(含脂肪酸的钠盐)进入水相
脱色
叶绿素是光敏化剂,影响油脂的稳定性
色素影响油脂的外观
用吸附剂去除:活性炭等
β-胡萝卜素不太好脱
脱臭
油脂氧化会产生异味物质
采用减压蒸馏方法,添加柠檬酸,螯合金属离子,抑制氧化作用(会产生反式脂肪,但没有油脂氢化严重)
还可以使非挥发性物质热分解转变为挥发物,蒸馏除去
维生素E也会被高温水蒸气带走,出现在副产物中,游离的脂肪酸也会被带走
精炼后油的品质提高但是脂溶性维生素和胡萝卜素损失
油脂氢化
油脂中不饱和脂肪酸在催化剂作用下,在不饱和双键上加氢,从而把在室温下液态的油变成固态的脂
因为在半氢化的状态中,有个单键可以自由转,所以形成了反式
要控制氢化的速度、脂肪酸类型(多不饱和脂肪酸较容易)
温度,T↑快
氢气浓度
催化剂用量
反式脂肪酸:在氢化油脂产生过程中,部分双键的顺式构型变为反式,产生几何异构反式脂肪酸,膳食中80%的反式脂肪酸来源于氢化油脂
油脂氢化的利弊
利:稳定性提高,颜色变浅,风味改变,便于运输和贮存,制造起酥油、人造奶油
弊: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下降,脂溶性维生素被破坏,双键位移,反式异构体产生
主要的技术屏障是催化剂
酯交换反应
机理:催化剂作用下,酯键分解产生游离脂肪酸,然后在随机位置重新酯化,使三酰甘油上脂肪酸分布发生变化
条件:酯酶或催化剂(甲醇钠),50-70℃
产品
随机酯交换
使分子内脂肪酸排布趋于混乱,适合制备起酥油等
St:硬脂酸 O:油酸
T>mp
定向酯交换
分离高熔点成分,使反应定向进行,适合制备特定脂肪组分
T<mp
优点:不产生反式脂肪酸
作用
改变油脂结晶性和稠度
猪油酯经随机酯交换,增强油脂塑性,可做起酥油用在烘烤食品中
植物油(液):如棉籽油、花生油经定向酯交换后熔点上升,稠度改善,无需氢化或向油中加入硬化脂肪,即可转变为具有起酥油稠度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