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社会心理学:第一章 社会思维
研究生入学考试心理学全国统考312社会心理学第一章 社会思维思维导图知识精讲。社会心理学是指研究个体和群体在社会相互作用中的心理和行为发生及变化规律。社会心理学在个体水平和社会群体水平上对人际关系进行探讨。在个体水平上进行研究的内容有:个体社会化过程,交往,言语发展,伙伴,家庭和居住环境及学校对个人的影响等。在社会群体水平上进行研究的内容有:群体交往结构、群体规范,态度、种族偏见攻击行为、风俗习惯和文化等。
研究生入学考试心理学全国统考312社会心理学第四章 应用社会心理学思维导图知识精讲。应用社会心理学运用社会心理学的方法、理论、原则对现实社会问题进行分析和解释的学科。应用社会心理学从分析社会问题入手,通过对现实社会问题的解释,从而发挥其对社会的干预功能,以改善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研究生入学考试心理学全国统考312社会心理学第三章 社会影响思维导图知识精讲。社会影响包括社会助长和社会惰化,还有从众、服从、顺从以及群体思维和群体极化。
研究生入学考试心理学全国统考312社会心理学第二章 社会关系思维导图知识精讲。社会关系是人们在共同的物质和精神活动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即人与人之间的一切关系。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人际关系处理
人际交往思维导图
人生导航
处理人际关系6项原则
进行头脑风暴的准则的思维导图
自卑与超越
超强思维训练课
逻辑填空
东尼博赞简介
社会思维
自我意识
定义:个体参与自我觉知的习惯倾向;主我&客我
构成(厌食控)
自我认识-认知与评价
自我体验-情绪
自我控制-行为
发动作用
抑制作用
特点:客观性,矛盾性,形象性,独特性,倾向性
与自我有关概念
自我概念-"我是谁"
定义
存在(自我意识)
与众不同(自我认定/自我认同)
评价(自尊)
构建过程
自己的行为
他人的反馈
社会比较
米德-社会互动理论:有意义交流→自我&现实 整合;自我概念:定义自己 思想+感情
自我图式
信息加工观;自我信念
马库斯&沃夫——自我概念;分类&提取 经验
认知心理——对自我结构的认知
自我觉知
把自己当注意对象 心理状态
巴斯
内在自我觉知——坚持自己
公众自我觉知——看重他人
自我差异(希金斯)
理想自我——目标&成就(完美)
应该自我——责任&义务(现有努力)
现实自我
两个不一致
现实&理想-抑郁沮丧
现实&应该-焦虑激怒
自尊
定义:与情绪有关;自我评价的重要维度;人格成熟的重要标志
确立
控制环境 成功经验
积极评价
提高自尊
自我服务(自我归因)
自我障碍
防卫机制
向下比较
擅长方面
提升&确认
自我提升:自我美化;利于正面自己
自我确认:注意&寻找 与自我概念相符信息的 倾向
自我效能:能够胜任/有效;班杜拉
自我表演
自我展示,显露
策略6
自我障碍:准备理由解释失败
自我检控
观察他人→控制自己
高/低自我检控
自证预言:自我实现预言,期望影响;罗森塔尔效应
体像:躯体知觉
自我参照效应:记忆的自我参照
自我过程
定义:影响 自我意识形成 &自我意识方向/目标 心理加工过程
种类
自我评价:肯定&否定
自我增强:利于自己
自我表现:行为→形成/维持/加强印象
自我与文化(马库斯&北山)
独立型自我:内在品质(西方文化)
依赖型自我:与他人关系(东亚关系)
社会认知
社会知觉
概述:对人的知觉
特性:主观性、整体性、选择性、恒常性
社会知觉偏差
首&近
首因:第一印象,初>后,不熟的人
近因:后>初,熟人
晕轮效应:成见效应,光圈效应;某种印象→评估所有
预言自动实现:自我实现的预言/自证预言;最初错误→行为→现实(霍桑效应)
认知启发
定义:走捷径,感知最明显最必要信息
策略
表征性/象征性启发:典型信息/事件相似程度
可用性/可得性启发/便利法则:容易被回忆&联想
锚定&调整启发:某个锚定点→调整;自己
影响因素
情绪
投射
内隐
熟悉&情感卷入
内隐社会认知
社会性、积淀性、无意识性、启动性
研究方法:反应时法、词干补笔、投射
内隐刻板印象:对某社会/阶层
内隐自尊:对主体自我 无意识的积极评价&态度
社会判断:社会舆论→人/事
归因理论
罗特-控制点理论
内控
外控
海德-归因理论
事件原因
内
外
归因原则
共变原则:原因&结果同时出现
排除原则
韦纳-归因理论(三维)
4种原因
努力
能力
难度
运气
3个维度
内归因&外归因
稳定性&不稳定性归因
可控制&不可控制归因
归因结果→影响 个体成败
书上一个表格
凯利-三维归因理论
三方面
行动者
刺激物
环境背景
三种信息
一致性
一惯性
独特性
原则
共变原则(借鉴海德)
折扣原则
琼斯&戴维-对应推论理论
定义:归因于内在特质
条件
非期望&非顺从性
自由选择性
阿伯拉姆森-归因风格理论
抑郁型
消极-归因内部稳定整体因素
积极-归因外部不稳定局部因素
乐观型-相反
归因偏差
基本归因错误
对他人行为 归因内部稳定特征,低估情景
原因
对结果负责信念
行动者 突出
自我服务偏差
定义:自利偏差;良好行为-居功;不好行为-否认责任
自己的容易被注意
回忆自己容易
接受信息差异
动力因素
印象管理理论
活动者-观察者效应
定义:观察者把他人行为归因内因;行动者把自己行为归外因
着眼点不同
信息来源不同
自我贬损:用消极逃避责任
习得性无助(塞利格曼)
社会态度
概述
概念
认知因素规定态度对象(知)
好恶情感(情)
反应倾向(行为)
功能:效用、知识、自我保护、价值表达
测量
量表法(自我评判法)
等距-瑟斯顿
总加量表-利克特
语义分化-奥斯古德&苏西
问卷法
投射法
行为观察法
生理反应法
形成
环境:社会、家庭、同伴、团体
个体
古典条件作用理论&联结学习
工具性条件作用理论&强化学习
模仿&观察学习
态度形成的认知理论
计划行为理论(Ajzen)
有意识的行为取决于
指向行为的态度
对行为结果的信念
对信念的评价
主观规范
他人期望
动机
知觉到的控制感
改变
改变态度的方法
劝说宣传
角色扮演
团体影响
活动参与
态度改变理论
海德-平衡理论
关系的协调性;P-O-X模型,最少付出原则
费斯廷格-认知失调理论
定义:态度与行为不一致→不舒服
违背逻辑
文化价值冲突
观念层次冲突
新旧经验矛盾
减少&消除
改变态度
增加认知
改变认知的重要性
减少选择感
改变行为
偏见
含义:不以事实为根据,情感占多
特点
有限/不正确 信息来源
认知成分→刻板印象
过度类化
先入为主
团体冲突理论-争夺资源
社会学习理论-父母/新闻媒体宣传
认知理论-分类、图式、认知建构
心理动力理论
替代性攻击
人格反常
影响
知觉:性别偏见
他人行为:罗森塔尔效应
社会生活:破坏协调&和谐
克服
社会化
受教育
直接接触
歧视
含义:特定族群
特点:族群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