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近代史
中国近代史分为前后2个阶段,从1840年yapain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是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编辑于2023-11-24 09:25:29《zhonggong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建立健全制度,全会60个要点《决定》。详细知识点,有拼音的是屏蔽词语。
报告指出,2024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国际收支保持基本平衡;粮食产量1.3万亿斤以上;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5%左右,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中国式现代化引领四川现代化建设的开局之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总书记亲临四川视察指导工作,提出“四个发力”重要要求,赋予打造“两高地、两基地、一屏障”使命任务。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新一届省政府坚定以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认真实施省委“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发展战略,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着力扩大内需、优化结构、提振信心、防范化解风险,较好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突破6万亿元,增长6%、在前十经济大省中并列第一;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3.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2%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zhonggong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建立健全制度,全会60个要点《决定》。详细知识点,有拼音的是屏蔽词语。
报告指出,2024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国际收支保持基本平衡;粮食产量1.3万亿斤以上;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5%左右,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中国式现代化引领四川现代化建设的开局之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总书记亲临四川视察指导工作,提出“四个发力”重要要求,赋予打造“两高地、两基地、一屏障”使命任务。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新一届省政府坚定以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认真实施省委“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发展战略,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着力扩大内需、优化结构、提振信心、防范化解风险,较好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突破6万亿元,增长6%、在前十经济大省中并列第一;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3.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2%
史纲 上(近代史)
1840年
鸦片战争
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社会性质发生变化: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转变为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最主要)、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革命性质发生变化:转变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近代中国工人阶级早于资产阶级产生
1841年
三元里人民抗英
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
1842-1844年
不平等条约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43年,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这两个是《南京条约》的附件(180周年)
1844年7月,中美《望厦条约》:清政府与美国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1844年10月,中法《黄埔条约》:清政府与法国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结果: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领海主权、司法主权、关税主权
英国通过:《南京条约》《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北京条约》控制了香港
1843年-1898年
民族意识的觉醒
1843年,魏源编成《海国图志》,并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180周年)
19世纪70年代后,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等人不仅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同时也要求吸纳西方的政治、经济学说。
郑观应在所著《盛世危言》中
提出大力发展民族工商业
同西方国家进行“商战”
设立议院,实行“君民共主”制度等主张
思想启蒙
1895年,严复《救亡决论》,响亮地喊出了“救亡”的口号
甲午中日战争后,严复翻译了《天演论》(1889年正式出版)。他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进化论思想,为危机意识和民族意识提供了理论依据
孙中山,1894年11月创立了革命团体兴中会时指出:“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由此喊出“振兴中华”这个时代的最强音
1851年-1864年
太平天国远动
过程
1843 年,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组织群众
1851年,洪秀全率拜上帝教教众在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1853 年,占领南京,定为首都,改名天京,正式宣告太平天国农民政权的建立
1856 年 9 月,发生了自相残杀的天京事变,成为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分水岭
1864 年 6 月,洪秀全病故。洪秀全病故。7 月,太平天国起义失败
主要内容
土地方案:洪秀全《天朝田亩制度》,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170周年)
资本主义方案:洪仁轩《资政新篇》,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历史意义
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
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因为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
还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
还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不承认不平等条约)
在19世纪中叶的民族解放运动中,太平天国起义是其中时间最久、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
具有不同于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因为颁布了《资政新篇》
1860年-1895年
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是在 19 世纪 60 年代初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过程中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兴起的
目的
首要目的是为了购买和制造洋枪洋炮以镇压农民起义(维护封建统治)
同时也有借此加强海防、边防,并乘机发展本集团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的意图
指导思想:"中学为体(制度),西学为用(技术)",这决定了洋务运动必然失败。对洋务派兴办洋务事业的指导思想最先作出比较完整表述的是冯桂芬
目标:“(早期)自强”、“(后期)求富”
主要活动
兴办近代企业,包括军用工业(首先兴办)和民用企业
兴办民用企业的方式:少数采取官办或官商合办;多数采取官督商办(基本上都是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企业)
建立新式海陆军
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失败标志:甲午战争一役,北洋海军全军覆没
失败的原因:封建性,对外国具有依赖性和腐朽性
1894年
中日甲午战争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
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
内容:规定把台湾、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割让给日本
后果:刺激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领土的野心,并激发了列强争夺中国的矛盾
俄、德、法共同干涉还辽(迫使日本放弃了割占辽东半岛的要求)
对中国的影响
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民族意识普遍觉醒
台湾、澎湖列岛被日本侵占
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
1895年
严复
严复写了《救亡决论》一文,响亮地喊出了“救亡”的口号
1898年
戊戌维新(125周年)
代表阶级:维新派,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主张不仅学习西方近代科学技术,还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内容
政治方面:改革行政机构,裁撤闲散、重叠机构
经济方面:保护、奖励农工商业,提倡开办实业,奖励发明创造
军事方面:裁剪旧式绿兵营,改练新式陆军
文化教育方面:创办京师大学堂;提倡西学,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经济特科
进步性:戊戌维新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爱国救亡运动、思想启蒙运动
局限性:这些政令和措施并未触及封建制度的根本,是一种十分温和的改良方案
失败原因
客观原因: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敌人强大)
主观原因:维新派自身的局限性。表现在:不敢否定封建主义;对帝国抱有幻想;惧怕人民群众
维新派与守旧派论战
要不要变法(核心内容)
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要不要废八股、该科举和兴西学
评价: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这场论战,实质上是资产阶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证明交锋
1899年
义和团运动
缺点
当时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的认识还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义和团运动存在笼统的排外主义错误(排外)
蒙受封建统治者的欺骗(扶清)
由于小生产者的局限性,存在许多迷信、落后的倾向
作用
义和团运动在粉碎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斗争中,发挥了重大的历史作用
1901年
《辛丑条约》
《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已经彻底放弃了抵抗外国侵略者的念头,甘当“洋人的朝廷”。为了摆脱困境,清政府宣布施行“新政”
1901-1908年
清末新政
1906年正式废除科举考试
1908年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
评价:“新政”丝毫没有触动封建专制通知;“新政”激化了社会矛盾;清末“新政”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延续清王朝的反动统治
1984年
兴中会
孙中山到檀香山组建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
1904年
《中国问题的真解决》
孙中山发表《中国问题的真解决》:指出只有推翻清政府的通知,才能真正解决中国问题
资产阶级革命派在踏上革命道路之时,就高举起民主革命的旗帜
选择了以武装起义推翻清王朝统治的斗争方式
这是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的根本不同之处
1903年-1905年
革命派的宣传与组织工作
1903年
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反对康有为的保皇观点;强调中国人民完全有能力建立民主共和制度
邹容:《革命军》号召人民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共和国”
陈天华:《警世钟》《猛回头》,号召人民奋起革命,推翻清政府这个“洋人的朝廷”(120周年)
1904年:出现十多个革命团体,其中重要的有华兴会、科学补习所、光复会、岳王会等
1905 年: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
性质:近代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
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1905年11月将之概括为三大主义: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后称三民主义)
1905年
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民族革命):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内容
要义革命手段推翻清朝政府
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
缺陷
没有明确的反帝纲领
没有明确地把汉族封建势力作为革命的对象
民权主义(政治革命):创立民国
内容
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目的是建立民国
缺陷
难以使广大人们群众的民主权利得到真正的保证(只是少数人的权利)
民生主义(社会革命):平均地权
内容
主张核定全国土地的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核定地价)
革命后的增价,则归国家,为国民共享(涨价归公)
国家还可按原价收买地主的土地(原价购买)
缺陷
没有正面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
在革命中难以成为发动广大工农群众的理论武器
1906年
萍浏醴起义
同盟会成立后发动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1911年
广州起义
广州起义(又称“黄花岗起义”):影响最大
辛亥革命爆发
1911年10月,武昌新军工程第八军的革命党人,打响了起义的第一枪。武昌起义,掀起了辛亥革命的高潮
1912年
清帝退位
1912年2月12日,清帝被迫退位。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终于覆灭
中华民国的建立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性质: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局限性:企图用承认清政府与列强所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和清政府所欠的一切外债,来换取列强承认中华民国(在南京临时政府的《告友邦书》中体现);没有提出任何可以满足农民土地要求的政策和措施,反而以保护私有财产为借口,去维护封建土地制度以及官僚、地主所占有的土地和财产
1912年3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性质: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
意义: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废除了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认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制度,带有鲜明的革命性、民族性和进步意义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
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推动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觉醒,打开了思想进步的闸门
推动了中国的社会变革,促使中国的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
1913-1917年
挽救共和的势力
1913年,二次革命:宋教仁被刺后,孙中山发动武装反袁的“二次革命”
1915年,护国运动:蔡锷等在云南组织“护国军”,宣布“独立”,很快形成席卷半个中国的护国运动
1917年,护法运动:护法运动的失败不仅是孙中山个人的失败,也标志着整个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根本原因: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
主观原因: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着许多弱点和错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这些弱点、错误,从根源上来讲,是来自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表现在: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
1915年
新文化运动
兴起标志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
代表人物:李大钊、陈独秀、鲁迅、胡适
主要阵地:《新青年》杂志和北京大学
基本内容
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迷信盲从
提倡个性解放,反对封建礼教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实行文学革命
基本口号:民主和科学,即德先生和赛先生
性质:五四运动以前的文化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旧文化的斗争
五四运动以前的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提倡民主和科学是切中时弊的
对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提倡,在客观上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批判孔学,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因此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是生动活泼的、前进的、革命的
1917年
十月革命
1917年俄国爆发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推动中国先进分子把目光从西方转向东方,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
1918年-1919年
李大钊(天火引入者)
李大钊是中国的第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他的代表作有
1918年7月:《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向中国人民第一次正确地阐述了十月革命的性质
1918年11月、12月:《庶民的胜利》、《Bolshevism的胜利》
深刻揭露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本质,歌颂十月革命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欢呼“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1919年9月、11月:《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比较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再中国进入比较系统的传播阶段
表面李大钊已经成为中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1919年
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开端
两个阶段
5月4日到6月5日,以学生为主,中心在北京
6月5日起,以工人为主,中心转向上海。上海六七万工人为声援学生先后举行罢工,逐渐发展成为有工人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参加的全国范围的群众性反帝国爱国运动。工人阶级的政治大罢工对五四运动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6月28日,中国政府代表没有出席巴黎和约的签字仪式,五四运动的直接斗争目标得以实现
1840-1919,旧民主主义革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920年
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
1920年3月:李大钊在北京大学组织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这是中国最早学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
1920年8月
中国工人阶级执政党最早的组织:在上海建立
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是中国共产党的发起组织;是各地共产主义者进行建党活动的联络中心
1920年8月,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选言》,这是马克思主义再中国传播史上的一件大事;在建党的思想理论准备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1921年
中共一大
时间: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成立
地点:上海(兴业路76号旧式石库门)-浙江嘉兴南湖游船(红船)
人员
未参加:“南陈北李”没有参加一大
参加
上海小组的李达、李汉俊
武汉小组的董必武、陈谭秋
长沙小组的毛泽东、何叔衡
济南小组的王尽美、邓恩铭
北京小组的张国焘、刘仁静
广州小组的陈公博
旅日小组的周佛海
委派:武汉小组的惠僧(受陈独秀委派)
共产国际:马林和尼克尔斯基
内容
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 ”
党的纲领是: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采用无产阶级专政以达到阶级斗争的目的,即消灭阶级,废除资本私有制,以及联合第三国际
选举陈独秀为书记
历史特点
思想基础好:它所接受的,是具有完整的科学世界观和社会革命论的马克思主义
阶级基础好:它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工人运动基础上产生的。中国工人阶级具有坚强的革命性;中国工人阶级没有社会改良主义的基础
所以,中国共产党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为基础的党,是一个区别于第二国际旧式社会改良党的新型工人阶级革命政党
历史意义
有了一个先进的、坚强的政党作为凝聚自己力量的领导核心
确立了目标:把视线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
形成了伟大建党精神(红船精神):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
三个深刻改变: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
农民
1921年9月,浙江萧山县衙前村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民协会
1922年
中共二大
1922年7月,上海
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人民指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
党的最高纲领: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党的当前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工人
以1922年1月香港海员罢工为起点,1923年2月京汉铁路工人罢工为终点,掀起了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
1922年9月: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领导并并取得完全胜利的工人斗争
1922-1923年
国共合作的背景
1922年8月,中共中央一些领导人在杭州开会,讨论国共合作问题
1923年1月
公共国际执委会作出《关于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关系问题的决议》,对国共合作起了推动作用
孙中山和苏俄代表越飞联名发表《孙文越联合宣言》,标志着孙中山联俄政策的确立
1923年2月7日,京汉铁路罢工遭到镇压,造成二七惨案,因此中国共产党决定联合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
中共三大正式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与国民党实行党内合作
1924年
国民党一大
大会的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孙中山对三民主义作出了新的解释
大会实际上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革命政策
新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突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内容
民权主义:强调了民生权利,应“为一般平民所共有”
民生主义:把民生主义概括为“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两大原则。(后来又提出了“耕者有其田”的主张)
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新三民主义的政纲同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的基本一致
1925年
五州运动
1925年5月,英、日等国军警在上海制造枪杀中国民众的五州惨案,导致五州运动爆发
1925年7月1日,国民党政府在广州建立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分清敌友是革命的首要问题
1926年
北伐战争
1926年7月,以推翻北洋军阀统治为目标的北伐战争开始
1926年9月1日,毛泽东发表《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指出:“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所谓国民革命运动,其大部分即使农民运动”
1925-1927年
中共四大
1925年1月,上海
内容:第一次明确提出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和工农联盟问题
国民大革命
1925年至1927年中国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比以往任何一次革命,包括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
群众的动员程度更为广泛
斗争的规模更加宏伟
革命的社会内涵更其深刻,因此被称作大革命
在这场革命中,中国共产党起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没有中国共产党,就不会有者场大革命。这是因为
大革命中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军阀的政治口号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
大革命是在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下进行的,而中国共产党正是[国共合作]的倡导者和[统一战线]的组织者,但不是领导者
大革命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空前广泛而深刻的群众运动,而中国共产党正是[人民群众]的主要发动者和组织者
大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革命战争,中国共产党推动国民革命军的建立
大革命失败
“四一二”政变: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共政变,以“清党”为名,在东南各省大规模捕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
“七一五”政变:7月15日,时任武汉国民政府主席的汪精卫在武汉召开“分共”会议,并在其辖区内对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实行搜捕和屠杀
1928年
“东北易帜”
1928年12月,“东北易帜”(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标志着国民党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自己的通知
1927年
中共五大
1927年4月27日——5月9日,武汉汉口
内容
批评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实际上没有解决任何问题,没有承担起挽救革命的任务
大会成立了我党历史上第一个中央级的纪律检查机构——中央监察委员会
大会正式提出党内实行民族集中制的组织原则
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
1927年7月中旬,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常委会决定了三件大事:
准备南昌起义
组织湘、鄂、赣、粤四省农民,在秋收季节举行暴动
召集中央会议,讨论和决定新时期的方针和政策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这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端
1927年8月7日,八七会议
拿了一个陈:会议彻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的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提出了“整顿改编自己的队伍,纠正过去严重的错误,而找着新的道路”的任务
一个总方针: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明确提出土地革命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
强调党“以后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实际上提出了以军事斗争作为党的工作重心的问题
选一个瞿:会议选出来以瞿秋白为首的中央临时政治局
1927年9月9日,湘赣边界秋收起义:起义军公开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的旗帜。在攻打中心城市长沙受挫后,毛泽东果断改变计划,决定向敌人控制比较薄弱的农村转移
1927年9月29日,三湾改编
从组织上确立了党对军队的领导
是建设无产阶级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重要开端
1927年10月7日:起义部队抵达江西省宁冈县茅坪,开始了创建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斗争
1927年12月11日,广州起义:对国民党的屠杀政策发动了又一次英勇的反击
1927年-1928年
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
1927年11月,成立湘赣边界第一个红色政权——茶陵县工农兵政府
1928年2月中旬,打败江西国民党军队对井冈山地区的进攻
中共六大
1928年6月,莫斯科(唯一一次在国外召开的会议)
内容
中国革命依然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主义革命
在革命形势和党的任务问题上,党的中心工作是做艰苦的群众工作,积蓄力量
1928年-1930年
毛泽东重要著作
1928年10月11月:《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
深刻论证了红色政权能够长期存在并发展的主客观条件
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把土地革命、武装斗争与根据地建设三者结合起来
1930年1月:《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进一步阐明了中国革命只能走与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的道路
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
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
是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
回答了“红旗到底打得多久”
1930年5月:《反对本本主义》
阐明了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的极端重要性(即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提出了“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
提出了“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
表现了毛泽东开辟新道路、创造新理论的革命首创精神
1929年
古田会议
1929年12月:古田会议
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原则(古田铸军魂)
规定红军是一个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
必须决对服从共产党的领导
必须全心全意为党的纲领、路线和政策而奋斗
必须加强思想和政治路线的教育,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
提出红军必须担负打仗、筹款和做群众工作的任务,必须加强政治工作
1928-1929年
土地法
《井冈山土地法》
进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法,以立法的形式,首次肯定了光大农民以革命的手段获得土地的权利
局限: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禁止土地买卖等。这些规定,并不适合中国农村的实际
《兴国土地法》
进步:将“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这是一个原则性的改正,保护了中农的利益使之不受侵犯
局限:仍规定没收的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农民对所得分得的土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1931年
土地路线
阶级路线:坚定地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
土地分配方法: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分土地,在原耕地的基础上,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
九一八事变
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开端(14年抗战),局部侵华)
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工农代表大会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工农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
内容
大会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以及土地法、劳动法等
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毛泽东当选为主席
中华苏维埃实行工农代表大会制度
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红军长征
路线
江西瑞金—突破敌人四道防线—湘江战役—占领遵义—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陕北吴起镇会师(1935年10月)—甘肃会宁会师(1936年10月)
长征的出发点:江西瑞金
最壮丽的一战:湘江战役
最能体现毛泽东同志军事思想的是四渡赤水
巧渡金沙江:跳出敌人包围圈
红军终点是:甘肃会宁回事;陕北吴起镇会师是在 1935 年 10 月,红一方面军到达;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于 1936 年 10 月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胜利结束。注意:红三方面军缺编
长征路线最远、损失最惨重、蒋介石重点围剿的是红一方面军
1935年
遵义会议(1月)
内容
集中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
在组织上决定由张闻天代替博古负总的责任
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新的“三人团”,全权负责红军的军事行动
历史意义: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
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开始形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
在最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遵义会议(鲜明特点)是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确立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创造性地制定和实施符合中国革命特点的战略策略
开启了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的新阶段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开始走向成熟
八一宣言
1935年8月1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草拟《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主张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一二 九运动
1935年12月9日,北平学生喊出“反对华北自治”“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等口号
1935年12月16日,举行了更大规模的示威游行
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瓦窑堡会议
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召开瓦窑堡会议。瓦窑堡会议的文件还是:《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会议内容
提出党的基本策略任务是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阐明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可能性
批评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左”倾冒险主义、关门主义错误倾向
规定了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具体政策。决定将“人民共和国”口号代普“工农共和国”
1936年
《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
1936年5月,毛泽东、朱德联名发布《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放弃了反蒋的口号
1936年9月1日,中共中央明确提出党的总方针是“逼蒋抗日”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系统地说明了有关中国革命战争战略方面的诸问题
西安事变
背景:1936年12月12日凌晨,为了实现停止内战,共同抗日,张学良、杨虎诚扣留蒋介石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十年内战局面基本结束,国内和平初步实现
1937年
国民党召开五届三中全会
会前,中共中央致电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提出停止内战等五项要求
若国民党将这五项要求定为国策,共产党愿意实行四项保证
停止武力推翻国民党政府的方针
苏维埃政府改名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为国民革命军
特区实行彻底的民主制度
停止没收地主土地
全会表示同意国共两党进行谈判,并在会议文件上第一次写上了“抗日”字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矛盾论》《实践论》
科学地阐明了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
揭露和批评党内的主观主义,尤其是教条主义错误
七七事变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国开始进行全民族抗战;并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洛川会议
1937年8月,中共中央召开洛川会议
制定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强调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关键在于使已经发动称为全面的全民族抗战
必须实行全国军事总动员、全国人民总动员
必须改革政治机构,给人民以充分的抗日民主胜利,并适当改善工农大众设生活
必须坚持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的领导权
在敌人后方放手发动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争
在国民党统治区放手发动抗日群众运动
国共第二次合作
1937年7月15日,中共代表周恩来等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交给蒋介石
形成标志
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共中央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1937年9月23日,蒋介石发表实际上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特点
党外合作,国共双方有政权、有军队的合作
没有正式的固定组织形式和统一的纲领
平型关战役(1937年9月)
取得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主动寻歼敌人的第一次重大胜利
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忻口会战(1937年11月)
是抗战初期华北战场上规模最大、最激烈的一次战役
是国共两党军队合作抗日、配合最好的一次战役
王明右倾错误
1937年11月,王明的右倾错误:“一切经过统一战线”“一切服从抗日”
1938年
台儿庄战役
1938年3月,国民党正面战场
战略相持阶段
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日本对国民党采取的方针: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
国民党对内对外的政策
对内:1939年1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决定成立“防共委员会”,确定“防共、限共、溶共、反共”的方针
对外:将“抗战到底”解释为“恢复卢沟桥事变以前的状态”
《论持久战》
1938年5月至6月间,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
批驳了“亡国论”和“速胜论”等错误观点,系统地阐明了持久战方针
抗日战争只能是持久战,最后的胜利将是属于中国的
日本是强国,中国是弱国,强国弱国的对比,决定了抗日战争只能是持久战
日本是小国,发动的是退步的、野蛮的侵略战争,在国际上失道寡助;中国是大国,进行的是进步的、正义的反侵略战争,在国际上得道多助。因此最后的胜利将是属于中国的
强调“兵民是胜利之本”。战胜日本的侵略,必须进行人民战争
科学预测了抗日战争的三个阶段,即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最关键阶段)、战略反攻
共产国际指示
1938年8月,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王稼祥回国,传达共产国际指示:中共中央的政治路线是正确的
六届六中全会
1938年至11月,延安桥儿沟
内容
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作《论新阶段》的报告,毛泽东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这个命题
全会基本纠正了王明的右倾错误,进一步巩固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
1939年
《共产党人发刊词》
毛泽东总结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主要的法宝
三大口号
由于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开始推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为此中国共产党在1939年7月提出
“坚持抗战到底,反对中途妥协”
“巩固国内团结,反对内部分裂”
“力求全国进步,反对向后倒退”
1940年
《新民主主义论》
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
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系统阐明,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得到多方面展开而趋于成熟
百团大战(1940年8月至12月初)
八路军总部在华北发动的一次大规模的对日军的进攻
延安自然科学院
1940年创办了延安自然科学院: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开展自然科学教育与研究的专门机构
1941年-1945年
延安整风远动
过程
1941年5月,毛泽东作了《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整风运动首先在党的高级干部中进行
1942年2月,毛泽东先后作了《整顿党的作风》和《反对党八股》的讲演:整风运动在全党范围普遍展开
开展的必要性
绝大多数出身农民及其他小资产阶级的新党员,他们身上存在着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
老党员要适应新趋势,也需要进一步提高自己
曾经给党的事业造成严重危害的主观主义、教条主义还没有来得及从思想上进行认真的清理
主要内容
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
学风问题是
领导机关、全体干部、全体党员的思想方法问题
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问题
全党同志的工作态度问题
主观主义的实质:是理论脱离实际,它颠倒了认识和实践的关系,是实际工作中的唯心主义
主观主义的主要表现形式:教条主义(整风的重点)和经验主义
克服主观主义的措施: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的学风;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
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
意义
是一次深刻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运动,也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使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全党范围确立起来
1945年
中共六界七中全会
1945年4月20日,全会通过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使全党对中国民主革命基本问题的认识达到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上的一致
是延安整风运动的重大成果
为党的七大的召开创造了充分条件
中共七大
1945年4月23日—6月11日(抗日战争结束前)(会期最长的会议),延安杨家岭
内容
毛泽东在会上作题为《论联合政府》的书面报告和《愚公移山》闭幕词
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即“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制定了新民主主义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纲领
把党的优良作风概括为三大作风: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
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所创造的理论成果,正式命名为毛泽东思想,并规定为党的一切工作的指针
抗日战争的胜利
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国发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投降
1945年8月9日,苏联红军进入中国东北,同中国军队一道对日作战
1945年8月9日,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朱德总司令发布七道全面反共命令,抗日战争进入全面反攻阶段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发布《终战诏书》,日本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代表在投降书上签字
1945年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10月25日,中国政府在台湾举行受降仪式
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重要标志:根据《波茨坦公告》,被日本占领50年之久的台湾以及澎湖列岛,重归中国主权管辖
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决定因素: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关键: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
重要法宝:全民族抗战
国际支持: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同世界所有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以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分不开
胜利意义(抗日战争的胜利,为中华民族由近代以来陷入深重危机走向伟大复兴确立了历史转折点)
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彻底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殖民奴役中国的图谋,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
对世界各国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
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和平民主的方针
1945年8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提出“蒋反我亦反,蒋停我亦停”
1945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发表《对目前时局的宣言》,明确提出“和平、民主、团结”的口号
重庆谈判
1945年10月10日,双方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确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同意“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
1946年
政治协商会议(1月)
五项协议:会议达成:政府组织案、国民大会案、和平建国纲领、军事问题案、宪法草案
协议的意义
还不是新民主主义性质的
但有利于冲破蒋介石的独裁统治和实行民主政治;有利于和平建国,因而在相当程度上是有利于人民的
《五四致使》(5月4日)
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五四指示)
土地政策:将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改变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标志着:开始由抗日战争时期的削弱封建剥削,向变革封建土地关系、废除封建剥削制度的过渡
对农民政策:绝不可侵犯中农土地;一般不变动富农土地
全面内战爆发(6月26日)
内战起点: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挑起了全国性的内战
一二三O运动(12月)
北平学生喊出“抗议美军暴行!”“美军退出中国!”的口号
1947年
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
1947年6月底,三路大军相互策应,机动歼敌。迫使国民党军处于被动地位。人民解放军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由此揭开
人民解放军实施战略进攻时,就敌我力量对比而言,人民解放军在数量上还不占有优势
《中国土地法大纲》
明确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乡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由乡村农会接收”,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
“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
1947年10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提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
1947年12月,中共中央召开会议,制定了夺取全国胜利的行动纲领
这是蒋介石20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
这是100多年来帝国主义再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
1947年年底,战争已经主要的是在国统区进行。国民党军队被迫由战略进攻转入全面防守
学生运动的高涨
五二O运动:1947年5月,“反饥饿,反内战”
1947年10月以后,学生运动主要由“反饥饿,反内战”改为“反迫害”
第三条道路的幻灭
1947年10月,国民党当局宣布民盟“为非法团体”
1948年
五一口号(4月30日)
提出“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
意义
这个号召得到各民主党派和社会各界的热烈响应
奠定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基础
战略决战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1948年秋,人民解放战争进入夺取全国胜利的决定性阶段
1949年
《对时局的意见》
1月,李济深、沈钧儒等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联合发表《对时局的意见》
中国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自愿地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决心走人民革命的道路,拥护建立人民民主的新中国
七届二中全会
1949年3月5日至13日,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最后一个在农村召开的会议)
内容
提出了迅速夺取全国胜利的方针。解决剩下的100多万国民党军队的方式是天津式、北平式、绥远式三种
提出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进京)
首次提出加强执政党建设(赶考)
规定了党在全国胜利后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方面应当采取的基本政策
指出了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的总任务和主要途径
“两个务必”的思想(作风)
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
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离开西柏坡进驻北平香山
1949年3月25日,毛泽东中央领导人与中央机关、人民解放军总部进驻北平香山,标志着中国革命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
香山是我们党领导解放战争走向全国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伟大胜利的总指挥部
《论人民民主专政》(毛泽东6月360日发表)
意义
人民民主专政需要工人阶级的领导
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而主要是工人和农民的联盟
民族资产阶级不能充当革命的领导者,也不应当在国家政权中占主要的地位
总结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人民政协与《共同纲领》
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开幕
人民政协会议的召开标志着
100多年来,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运动,取得了历史性的伟大胜利
爱国统一战线和全国人民大团结,在组织上完全形成
中国的新型政党制度,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正式确立
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共同纲领》的主要内容
国体:人民民主专政
政体:实行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
经济政策: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
民族政策: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外交政策: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
新中国成立
1949年10月1日,成立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再中国的一切特权,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实现了中国高度统一和各民族空前团结
标志着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胜利
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社会再全国内的建立
标志着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第一大历史任务,即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任务基本上完成了
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范围内的执政党
1919-1949,新民主主义革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