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点)
这是一篇关于高等教育心理学(考点)的思维导图,包含大学生认知发展与教育、大学生人格发展与教育、学习及学习理论等。
编辑于2023-11-25 10:16:24高等教育心理学
概论
心理学概述
人的心理
心理过程
认知过程
感觉
知觉
记忆
思维
语言
情绪过程
情绪在认知的基础上产生,并对认知产生极大的影响,成为调节和控制认知活动的一种内在因素
意志过程
心理状态
个性心理
个性倾向性
需要
动机
兴趣
世界观
个性心理特征
能力
气质
性格
自我意识
自我认识
自我体验
自我控制
心理学的任务及研究方法
任务
对心理和行为做出科学的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
研究方法
观察法
实验法
测验法
信度
效度
调查法
心理学的主要流派和观点
构造主义
行为主义
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
精神分析学派
认知心理学
皮亚杰
维果茨基
人本主义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概述
概念:研究教育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教育心里学的研究内容
学习与教学的要素
学习与教学的过程
教育心里学的学科性质
教育心里学的意义
教育心里学的发展
高等教育心理学概述
大学生认知发展与教育
广义认知:感知、记忆、言语、想象、思维、注意
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
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
成熟
练习和经验
社会性经验
平衡化
人生发展4阶段
感觉运动阶段(0-2岁)
前运算阶段(2-7岁)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
四阶段之间的联系如下
四个阶段之间不是简单的量的差异,而是存在质的差异
每一行为模式源于前一阶段的结构,由前阶段的结构引出后阶段的结构
发展的阶段不是截然的阶梯式,而是具有一定程度的交叉重叠
维果茨基
文化历史发展观
将人的心理机能分为两种
作为动物进化结果的低级心理机能
以符号系统为中介的高级心理机能
人类个体心理发展的实质是在与周围人的交往中发展起来的,而不是与生俱来,心理发展受人类的社会文化历史制约
个体心理发展是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
教学与发展的联系:高级心理机能只有经过适当的教育才能获得,教学必须考虑儿童发展的情况
儿童有两种水平
儿童现有发展水平
借助成人的帮助可以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
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将其称为“最近发展区”
教学要促进儿童的发展,就要考虑儿童已达到的水平并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这样可以推动发展
教学过程中通过“提供脚手架”的方式来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
大学生认知的特点
大学生感知的发展
感觉及其规律
感觉
外部感觉
视觉听觉
嗅觉
味觉
皮肤感觉
内部感觉
动觉
平衡觉
内脏感觉
规律
知觉及其特征
知觉
空间知觉
时间知觉
运动知觉
知觉定义:把感觉获得的信息转化为一种有组织有意义的整体的过程
特征
选择性
整体性
理解性
恒常性
大学生感知发展的特点
感知能力不断完善
知觉加工方式基本达到动态平衡
观察水平不断提高
大学生注意的发展
概念
大学生注意发展的特点
稳定性更高
广度不断扩大
注意分配的能力处于最佳状态
注意转移能力不断发展和提高
主动运用有意注意
大学生记忆的发展
记忆过程
识记
保持再认
回忆
大学生记忆特点
记忆的范围不断扩大
意义识记称为主要的记忆方式
有意识占主导位置
逻辑记忆能力有了明显发展
记忆品质不断提高
掌握了更多的记忆方法
大学生思维的发展
思维定义
大学生思维发展特点
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不断发展
以辩证逻辑思维为主
思维品质不断提高
思维的自我监控能力达到了新水平
创造性思维不断成熟
大学生智力发展
斯滕伯格智力三元理论
组成
成分智力(元成分、操作成分、知识获得成分)
元认知
定义:是个体反映或调节认知活动的任一方面的知识或认知活动
构成
元认知知识
元认知体验
元认知监控
经验智力(处理新任务的能力和信息加工自动化的能力)
情境智力(适应环境的能力、改变环境的能力、选择能力)
启示
教师要关注每一种学习行为对发展智力的三个方面的作用
使所有学生都能得到智力的全面发展
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发挥自己的智力优势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
智力组成
言语智力
逻辑数学智力、空间智力
音乐智力
身体动觉智力
人际交往智力
内省智力
自然观察智力
启示
单纯依靠考试来区分儿童智力的高低,考察教育的效果,预言学生的未来,是片面的
过分强调了语言智力和逻辑数学智力,否定其它智力,使学生潜能得不到开发
带来的教育内涵,对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教学观,实施因材施教,推动教育改革都有重要的启示
大学生智力培养方法
通过教学活动
通过实践活动
通过因材施教
通过环境建设
通过培养大学生的创造力
通过增强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通过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因素
大学生认知风格的差异
赫尔曼.威特金
场依存型
场独立型
影响
影响学科的选择
影响个体的学习活动方式
影响个体的学习方法
影响个体对教学方法的适应
卡根
沉思型
冲动型
影响
影响学习活动方式
影响解决问题的速度
对学习成绩影响
大学生学习
特点
学习内容的专业性
学习具有主动性
学习的批判性较强
学习具有探究性
学习途径多样
学习结果的超越性
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学习适应能力
建立对专业的信任感
合理规划和确定学习目标
培养专业兴趣
建立理性的认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学会管理时间
教学方式与学生气质匹配
大学生人格发展与教育
人格
基本特征
独特性
稳定性
统合性
功能性
人格结构
人格动机系统
心理特征系统
气质
气质是先天形成,气质类型有优缺点,无好坏之分
气质不能决定人的社会价值,不能决定一个人的成就
气质只会影响人的行为方式
了解学生气质,有利于理解学生行为,便于采用个性化的教育方式
性格
自我调节系统
自我认知
自我体验
自我控制
人格类型
气质
类型
多血质
胆汁质
粘液质
抑郁质
定义
气质就是脾气、秉性
性格
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人格是先天后天的合金,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遗传决定了人格发展的可能性,环境决定了人格发展的现实性
遗传与生理
环境与教育
自我调控
大学生的人格发展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8个阶段)
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
自主感对羞愧感
主动感对内疚感
勤奋梵对自卑感
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亲密感对孤独感(18-25岁)
繁殖感对停滞感
完善感对绝望感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内容区分
生理自我
社会自我
心理自我
划分
理想自我
现实自我
发展特点
自我意识的分化
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分化
自我意识的矛盾
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矛盾
自我意识的统一
改善现实自我,接近理想自我
修正理想自我的不切实际过高标准,使之与现实自我趋近
放弃理想自我,迁就现实自我
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发展
人生价值观内容
人生目标
人生手段
人生评价
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发展特点
价值目标的特点
主流正确
多元化
现实化
手段的特点
积极进取
个人进取倾向
评价的特点
主流积极
多样化
功利化
大学生人格教育
人格障碍
人格缺陷
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
培养方法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课程教学渗透
教师榜样教育
指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帮助其完善人格
业余爱好及活动中培养健全人格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教育
概述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途径
专业途径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心理咨询
渗透途径
学科教学渗透
学生管理渗透
课外活动渗透
环境优化渗透
常见心理异常与辅导方法
常见心理异常类型
心理问题
心理障碍
心理疾病
心理辅导的技术和方法
技术
倾听
学会倾听是心理辅导的先决条件
共情
体验求助者内心世界的能力
澄清
辅导老师协助学生积极认识、思考自己的问题和障碍的过程
面质
教师对学生的差异、矛盾和含糊的信息提出异议的过程
方法
学习及学习理论
学习概述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斯金纳强化理论
正强化
获得强化物加强反应(小白鼠按杠杠得食物,教师赞许)
负强化
撤销厌恶刺激物,而加强了行为(撤销处分)
惩罚
呈现一个厌恶刺激或撤销一个愉快刺激以降低反应发生的概率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罗杰斯学习理论
知情统一的全人教育目的观
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
学生中心的教学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知识观
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解释和假说,不是对纯粹客观的反映
在具体问题解决中,需要针对具体问题的情境对原有知识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
对知识的理解不仅需要个体基于自己的知识经验去建构,还取决于学习活动过程
学习观
主动建构性
社会互动性
情境性
教学观
为学习者提供多样化的教学实例和知识表征
把所学内容与真实生活联系起来
不要过分依赖解释
促进高水平的互动
不同类型的学习与教学
知识的学习
学习策略的学习
概念
策略分类
认知策略
复习策略(抄写、做记录、划线)
精加工策略(想象、口述、做笔记)
组织策略(组块、列提纲、表格、画地图)
元认知策略
计划策略(设置目标、浏览、设疑)
监视策略(自我测查、集中注意力)
调节策略(调节阅读速度、复查)
资源管理策略
时间管理
环境管理
努力管理
他人支持
大学生学习策略的培养
培养学生意识到学习策略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的元认知策略
促进学生选用有效的学习策略
辅助学生运用资源管理策略
品德的学习
品德的概念与心理结构
品德发展理论
皮亚杰儿童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
自我中心阶段或前道德阶段(2-5岁)
“权威阶段”或他律道德阶段(6-8岁),对外在权威绝对尊重和顺从
“可逆性阶段”或初步自律道德阶段(8-10岁),思维具有守恒性和可逆性
“公正阶段”或自律道德阶段(10-12岁),道德观念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
科尔伯格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论
前习俗水平(0-9岁) 顺从与惩罚:朴素的利己主义
习俗水平(9-15岁) 顺从;法律与秩序
后习俗水平(15岁以后) 社会契约;普遍的人权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人类是通过观察学习他人的行为而学会新的行为的
示范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道德发展是一种学习过程
儿童的道德行为模式是从学习中获得的
人的社会性是儿童对道德示范行为进行观察学习的结果
学习者并非被动的接受环境作用,而是对示范行为有所取舍
品德学习的过程和规律
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
依从
认同
内化
大学生品德的特点和培养
特点
存在问题
大学生良好品德的培养方法
有效说服
树立良好版样
利用群体约定
价值辨析(价值澄清)
奖惩控制
大学生学习动机
概述
动机和学习动机
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学习动机、学习行为与学习效果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一般而言,学习动机与学校效果的关系是一致的,学习动机水平越高,学习效果越好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也存在不一致的情况,因为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要受到一系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
只有把学习动机、学习行为、学习效果三者放在一起考察,才能看出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既一致又不一致的关系
学习动机强,学习积极性高,学习行为也好,则学习效果好(正向一致)
学习动机弱,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行为也不好,则学习效果差(负向一致)
学习动机强,学习积极性高,如果学习行为不好,则学习效果也不会好(负向不一致)
学习动机不强,如果学习行为好,则学习效果也可能好(正向不一致)
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却不是决定学习活动的唯一条件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动机强度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
中等强度的动机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
最佳的动机水平与任务难度密切相关
容易或简单的任务,最佳动机水平偏高
困难或复杂的任务,最佳的动机水平偏低
难易适中的任务,最佳动机的水平适中
奥苏伯尔学习动机的主要心理成分
学习动机的主要心理成分:这三种内驱力在动机结构中所占的比重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年龄、个性、社会地位和文化背景的变化而变化
认知内驱力
自我提高内驱力
附属内驱力
学习动机理论
强化理论
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
缺失性需要
生理需求
安全需要
归属与爱需要
尊重的需要
成长性需要
求知的需要
审美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
需求层次间的关系
人的多种需要由低到高进行排序,分别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较低级的、基于生存的缺失性需要优先于高级水平的成长性需要
只有当低级需要得到满足,高级需要才更占优势并指导我们的行为
生理的需要是最基本的,得到满足,就会产生下一个层次的需要
高级需要产生时,低一级需要并不会随之消失,有的需要占主导
归因理论
韦纳归因理论
三个维度
内外源
稳定性
可控性
行为的成功或失败归为以下六种原因
能力高低
努力程度
任务难度
运气好坏
身心状况
外界环境
归因将导致人们对下一次成就行为结果的期待发生变化;归因还影响到个体的情感反应
成就动机理论
自我效能感理论
自我效能感是人对自己能否成功的进行某种成就行为的主观推测和判断,这一概念最早由班杜拉提出
习得性无助是指一个人经历了失败和挫折后,面对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和行为
期望效应或“罗森塔尔效应”又称“皮格马利翁效应”,期望是对自己或他人的一种判断,希望自己或他人达到某种目标或满足某种行为预期,由期望而产生的行为结果就是期望效应
大学生动机的培养
利用学习结果反馈作用
利用教师期望对学习动机的激励作用
创设良好课堂氛围
高校课堂管理心理
课堂管理概述
课堂问题行为的预防
创建恰当的课堂物理环境
有效地使用教师权威
主动为课堂设定好的基调
向学生明确地传达教师的期望
确定课堂活动流程
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
提高教学内容的吸引力
给学生提供表现自我和体验成功的机会
保持教学程序的完整性
协调好教师的注意力分配
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
教师的领导方式
民主型
专制型
放任型
仁慈型
高校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置
移走导致分心的刺激信息
运用非惩罚性的方法处置课堂问题行为
以非暴力沟通方式解决课堂行为问题
培养和提高学生保持良好课堂行为的能力
实施温和的惩罚
高校教师的职业心理发展
高校教师职业角色
职业角色的含义
职业角色行成
标志
过程
角色认知阶段
角色认同阶段
角色信念阶段
高校教师的基本心理素养
教师的职业心理素质
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
专业知识
特定的学科专业知识
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
教育教学实践知识
教学能力
教学认知能力
教学操作能力
教学监控能力
教学反思能力
教育机智
高校教师职业生涯的发展
发展的特点
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阶段与影响因素
专家型教师
新手型教师成长为专家型教师的途径
进行系统的理论学习
进行教学观摩
从事教育科学研究
高校教师职业生涯规划
意义
方法
审视自身现有的专业水平
分析学校提供的发展机会
明确教师职业发展目标
选择切合自身发展路线
制订科学的行动方案并实施
在实践中灵活调整
高校教师的工作压力及心理调适
教师的职业倦怠是指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伴随长期压力体验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
核心成分包括
情绪衰竭
非人性化
低个人成就感
工作压力的常用调适方法
认知调节法
明了不合理认知类型
改变非理性认知的方法
不断反省,强化新认知
心理分析法
自我防御
自我反省
自我暗示
行为调控法
放松训练
合理宣泄
系统脱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