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毛概第六章邓小平理论总结
毛概第六章邓小平理论详细总结,专升本和考研可用。考研毛概必备复习资料分享!下图对毛概第五章邓小平理论进行了整理,总结了邓小平理论的形成、邓小平理论的基本问题和主要内容、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三个方面的知识要点,值得一看。
编辑于2021-05-13 23:56:24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条件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根据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
1978 年 12 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确定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实现了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1982 年党的十二大
邓小平在开幕词中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这一重大命题的提出具有里程碑意义,是中国共产党人对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开创性贡献。
1984 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
作出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此后,从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由经济体制改革到各方面体制改革,展开了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形成了一系列新的方针政策以及与此相对应的理论观点。
1987 年召开的党的十三大
第一次比较系统地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 2段理论,明确概括和全面阐发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第一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系统概括。这是我们党第一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行系统的概括,也标志着邓小平理论轮廓的形成。
这是我们党第一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行系统的概括,也标志着邓小平理论轮廓的形成。
1992 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南方谈话是邓小平理论的集大成之作,从理论上深刻地回答了当时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邓小平理论也逐步走向成熟。
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断∶ 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其同富裕; "三个有和于"标准;③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 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就没有出路; 改革开放的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要提倡科学,靠科学才有希望; 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各种犯罪活动,这两手都要硬。
1992年召开的党的十四大
系统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十四年取得的巨大成就
十四大报告系统阐释了这一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997 年召开的党的十五大
正式提出“邓小平理论”这一概念
深刻阐述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1999 年的宪法修正案
正式将邓小平理论载入宪法
邓小平理论的基本问题和主要内容
邓小平理论回答的基本问题
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理论回答
如何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关键是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
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其实质就是要求我们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坚持以公有制为基础、实行按劳分配原则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坚持共产党领导、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是我国一切进步和发展的基础。
社会主义的本质
本质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理解
第一,既包括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问题,又包括了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问题,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第二,突出地强调“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纠正了过去忽视生产力发展的错误观念,明确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后还要通过改革进一步解放生产力,
第三,突出地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目标以及实现这个目标必须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基础,指出了我们发展生产力与剥削阶级统治的社会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根本不同。
意义
遵循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时代的要求,廓清了不合乎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模糊观念,摆脱了长期以来拘泥于具体模式而忽略社会主义本质的错误倾向,深化了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
这对于我们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推进改革,指导改革沿着合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方向发展,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这一科学概括,为我们坚持公有制又完善和发展公有制指出了明确的方向,在改革中,我们始终坚持两条根本原则,一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一是共同富裕。毫无动摇地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维护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前提。
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
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提出了一系列有利于增强党的团结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方针政策,标志着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
1992 年初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的谈话,是全面改革进程中思想解放的科学总结。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有力地推动和保证了改革开放的进行,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体现了革命胆略和科学精神的统一,是邓小平理论的活的灵魂,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定位
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科学判断,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的基本国情。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邓小平和我们党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科学判断。
显著特征
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
党的十五大进一步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
时间段
党的十三大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即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整个历史阶段。
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内涵
第一,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不发达的阶段,必须正视而不能超越初级阶段。
意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基于对中国国情的准确把握,揭示了当代中国的历史方位,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的重大发展和重大突破。
党的基本路线
时间
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内容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回答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问题,体现了发展生产力的本质要求;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回答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政治保证问题,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要求;
坚持改革开放
回答了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和外部条件问题,体现了解放生产力的本质要求。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是一个整体
是基本路线最主要的内容
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
集中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布局,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和发展道路。
全面坚持和正确处理“一 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相互关系,是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辩证统一关系的内在要求。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是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级阶段奋斗目标的根本立足点
社会主义的奋斗精神
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是基本路线规定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
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
“富强”主要是经济领域的目标和要求,
“民主”主要是政治领域的目标和要求
“文明”主要是思想文化领域的目标和要求
后期的完善和发展
党的十七大把"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一起写入了基本路线。 党的十九大进一步修改为"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不仅将"美丽"纳入了基本路线,而且将"现代化国家"提升为"现代化强国",扩展了党的基本路线的内涵,提升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
举措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
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的原因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发展生产力是显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
发展生产力是当前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手段
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
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离不开发展;
振兴中华民族,使中国岿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离不开发展;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说服那些不相信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人们,离不开发展;解决国内各种问题,保持稳定局面,做到长治久安,离不开发展;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离不开发展;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离不开发展;
坚持“一国两制”方针,和平统一祖国,离不开发展。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决定性因素,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革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
“三步走”战略
提出时间
1987 年 4 月,邓小平第一次提出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
同年 10 月,党的十三大把邓小平“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构想确定下来,明确提出
内容
第一步,从 1981 年到 1990 年实现 国民生产总值比 1980 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第二步,从 1991 年到 20 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 21 世纪中叶,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
意义和要求
“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具体化为切实可行的步骤,为基本实现现代化明确了发展方向,展现了美好的前景,成为全国人民为共同理想而努力奋斗的行动纲领。
改革开放理论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革命,把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变成了一个社会主义新中国;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二次革命,将把—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社会主义中国变成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作为一次新的革命,不是也不允许否定和抛弃我们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那种原来意义上的革命,也不是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体制的根本性变革。
它的实质和目标,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以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为什么改革开放是中国第二次革命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
改革开放理论主要思想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改革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从而解决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问题。
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归根到底,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
对外开放理论
开放也是改革,对外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
对外开放,包括对发达国家的开放,也包括对发展中国家的开放,是对世界所有国家的开放。它不仅是经济领域的开放,还包括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的开放。
实行对外开放要正确对待资本主义社会创造的现代文明成果。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发展时间
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论断。
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明确提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邓小平的这一系列重要论断,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
党的十四大根据改革开放实践发展的要求和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思想,特别是 1992 年初南方谈话的精神,确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要点
一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划分社会制度的标志,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不等于资本主义;
二是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优势和长处,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要把两者结合起来;
三是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可以和不同的社会制度结合,从而表现出不同的性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色所在。
三个发展阶段(了解)
第一阶段∶突破了完全排斥市场调节的大一统的计划经济概念,形成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的思想。就像中国目前的经济格局,以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协调发展的局面类似。
第二阶段∶ 确认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商品经济的论断,突破长期以来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重新解释了计划经济的内涵。
第三阶段∶ 从根本上破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确认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根本方针。
“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
“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
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
对外开放要高度珍惜并坚决维护中国人民经过长期奋斗得来的独立自主权利。
“一国两制”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的提出是从台湾问题开始的。
台湾问题是国内战争遗留下来的问题,属于中国的内政,不容许外国干涉。
基本内容
坚持一个中国
这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核心,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
两制并存
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部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高度自治
祖国完全统一后,台湾、香港、澳门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不同于中国其他省、市、自治区的高度自治权,台湾、香港、澳门同胞各种合法权益将得到切实尊重和维护;
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
意义
“一国两制”的构想是邓小平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坚持实事求是,把和平共处的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的统一问题,既体现了坚持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性,又体现了照顾历史实际和现实可能的灵活性,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创造性发展。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实践中首先运用于解决香港问题、澳门问题。香港问题和澳门问题是历史上殖民主义侵略遗留下来的问题,是分别属于中国和英国之间、中国和葡萄牙之间的问题。
中国问题的关键在于党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在于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加强党的建设,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和建设胜利的一个法宝。
要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执政党的党风是关系党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一定要坚持党的宗旨,继承党的优良传统,发扬党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
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全党全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邓小平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对邓小平理论的创立做出了历史性的重大贡献。
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篇之作
邓小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者,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响亮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号召,从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一以贯之的主题。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邓小平理论指导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
邓小平理论的贡献,是历史性的,也是世界性的,不仅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历史命运,而且改变了世界的历史进程。
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