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园林(转折时期公元220——589年)
这是一篇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园林(转折时期公元220——589年)的思维导图,包含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等。
编辑于2023-11-27 01:09:37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园林(转折时期公元220——589年)
时代背景
时间线
公元220年东汉灭亡,形成魏、吴、蜀三国鼎⽴的局⾯。公元263年,魏灭蜀,两年后司⻢⽒篡魏,建⽴晋王朝。公元280 年吴亡于晋。中国复归统⼀,史称⻄晋。然⽽作为维系封建⼤帝国的地主⼩农经济基础并未恢复,庄园经济的继续发展导致豪⻔⼤贵族⽇益强⼤⽽转化为⻔阙⼠族。
⻄晋末⼤乱,北⽅的⼀部分⼠族和⼤量汉族劳动⼈⺠迁徙到⻓江下游和东南地区,南渡的司⻢⽒于公元317年建⽴东晋王朝,在外来的北⽅⼠族和当地⼠族。
南方相继为宋、⻬、梁、陈四个汉族政权更迭代兴,史称南朝,前后共169年
北⽅五个少数名族先后建⽴⼗六国政权。鲜卑族拓跋部的北魏实⼒过于强⼤,于公元386年统⼀整个⻩河流域,是为北朝,形成南北朝对峙的局⾯
公元589年,隋⽂帝灭北周和陈,中国⼜恢复⼤⼀统的局⾯
社会大背景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个⼤动乱时期,外族⼊侵,天下动荡,社会分裂、⼈⼝⼤迁 移;也是思想⼗分活跃的时期,儒、道、释、⽞诸家争鸣。园林的经营完全转向以满⾜作为⼈的本性的物质享受和精 神享受为主,并升华到艺术创作的新境界。魏晋南北朝时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史上的⼀个承前启后的转折时期
意识形态
思想的改变
与宫廷贪婪奢侈相对的是另⼀个极端,是知识分⼦出于愤世嫉俗、对政治厌恶和对 现实不满的玩世不恭,表现为寄情⼭⽔、崇尚隐逸的思想作⻛,即所谓“魏晋⻛流”
动乱分裂、政治上⼤⼀统局⾯被破坏影响意识形态上的儒学独尊。⼈们敢于突破儒家思想的桎 梏,藐视正统儒学指定的礼法和⾏为规范,向⾮正统的和外来的种种思潮中探索⼈⽣的真谛
佛教的流行
知识分⼦的玩世不恭⼤多处于愤世嫉俗。不满现实的 情绪则促成了新兴佛教“重来⽣不重闲适”学说的流⾏
玄学的产生
⽼庄、佛学、儒学相结合⽽形成⽞学,⽞学重清淡。⽞学家们逃避现 实。⼠⼤夫只是分⼦中出现了相当数量的名⼠,名⼠⼤都是⽞学家, 如“⽵林七贤”。名⼠们都寻求个性的解放,表现为寄情⼭⽔和崇尚隐逸
名⼠们都认为名教礼法是虚伪的表征,只有⼤⾃然⼭⽔才 是他们⼼⽬中的真、善、美的寄托与化身。这些正是魏晋 哲学的鲜明特征,也就是魏晋⼠⼈寄情⼭⽔的理论基础
亲近自然成为风尚
寄情⼭⽔与崇尚隐逸作为社会⻛尚,两者之间有着亲密的关系,启导 着知识分⼦阶层对⼤⾃然⼭⽔的再认识,从审美的⻆度去亲近它、理 解它。于是社会上⼜普遍形成了⼠⼈们游⼭玩⽔的浪漫⻛习惯
⼈们⼀⽅⾯通过寄情⼭⽔的实践活动取得与⼤⾃然的⾃我谐调,并对之倾述 纯真的感情;另⼀⽅⾯⼜结合理论的探索去深化⾃然美的认识,去发掘、感 知⾃然⻛景构成的内在规律。⼈们对⼤⾃然⻛景的审美观念便进⼊到⾼级的 阶段⽽逐渐成熟起来,其标志就是⼭⽔⻛景的⼤开发和⼭⽔艺术的兴盛
山水风景艺术门类的发展
山水文学
诗歌中描写⼭⽔⻛景的越来越多。达到情景交融的境地。⽂⼈名⼠追 求“顺应⾃然”,⼭⽔诗⽂⼤量涌现⽂坛,谢灵运、陶渊明等。⼭⽔诗 ⽂与⼭⽔⻛景之间互相浸润启导的迹象⼗分明显,后者的开发为前者 的创作提供⼴泛的素材,前者的繁荣则成为促进后者开发的⼒量
山水画
⼭⽔已经摆脱作为⼈物画的背景的状态,开始出现独⽴的⼭ ⽔画。⼭⽔画的成⻓意味着绘画艺术从“成⼈伦、助教化”的 ⼿段向着⾃由创作的转化,也标志着⽂⼈参与绘画的开始
宗炳《画⼭⽔序》——“畅神”;王微《叙画》“作画之 情”——“望秋云,神⻜扬,临春⻛,思浩荡”
山水园林
宗炳《画⼭⽔序》——“畅神”;王微《叙画》“作画之 情”——“望秋云,神⻜扬,临春⻛,思浩荡”
中国传统园林与诗画融会贯通由此开始
建筑
⽊结构的梁架、⽃栱已趋于完备。屋顶出现举折和起翘,增益了它的轻盈感。⽊ 结构建筑完全取代两汉的夯⼟台榭建筑,不仅有单层的,还有多层的。砖结构在 汉代多⽤于地下墓室,先在已经⼤规模的运⽤到地⾯上。⽯⼯的技术,到南北朝 时期⽆论⼤规模的⽯窟开凿活着⻄部装饰纹样的精雕细琢,都达到很⾼的⽔准
建筑技术的进步、观赏植物栽培之普遍,为造园的兴旺发达提供了物质和技术上的保证
造园中的隐逸思想
雏形:春秋战国时期出现隐⼠(诸侯国求才若渴,⼠⼈择主⽽事)数量相对较少
开始:东汉时期,“归⽥园居”式的隐逸思想在⽂⼈⼠⼤夫中逐渐滋⻓。东汉社会动荡、政治⿊ 暗,庄园经济为隐⼠们提供了⽥园牧歌式的庇护之所。庄园既是物质财富也是精神家 园;隐逸不仅与⼭林结缘,⽽且也开始与园林发⽣直接关系。代表⼈物是张衡、仲⻓统
普遍
任情放荡和玩世不恭的态度来反抗礼教的束缚,寻求个性的解放。⼀⽅⾯饮酒,服⻝, 狂狷,另⼀⽅⾯寄情⼭⽔,崇尚隐逸的思想作⻛。寄情⼭⽔与崇尚隐逸有密切关系
魏晋南北朝时期特殊的政治、社会、经济背景是⼤量产⽣隐⼠,滋⻓隐逸思想的温床
寄情⼭⽔,⼀⽅⾯取得了与⼤⾃然的⾃我调节,对之倾述纯真的感 情,另⼀⽅⾯结合理论的探讨去甚或对⾃然美的认识,区发掘,感知 ⾃然⻛景构成的内在规律,于是⼭⽔艺术各⻔类都有很⼤发展势头
名⼠崇尚真善美,他们来只有⼤⾃然是最“真”的,于是社会上普遍形成了⼠⼈游⼭玩⽔的浪漫⻛⽓。⽵林七贤,⽩莲社等带动了隐逸思想的发展
余韵:唐朝⽩居易提出中隐 清末隐逸思想逐渐淡薄
皇家园林
邺城(北方)
城市背景
1.⽔利完善。曹操在战国时兴修的⽔利的基础上开凿运河,形成了⼀ 邺城为中⼼的⽔运⽹络,收到灌溉之利,成为北⽅的稻⽶之乡
2.城市结构严整,⼀宫城为全盘规划的中⼼,南北中轴线明确
3.城市功能分区明确,寓有严谨的封建礼制秩序,也利于宫禁的防卫
铜雀台
毗邻宫城之⻄“邺城之⻄北悠三台,皆因城为之基,铜雀台,⾦ ⻁台,冰井台,宛若三峰秀峙”铜雀台居中,上建殿宇百余间
铜雀园紧邻宫城,已略具“⼤内御苑”的性质
园内凿渠引⽔、穿池筑⼭,已是以⼭⽔为宫苑的⻣⼲
园内建钓⻥台、⽵园、种植葡萄及果⽊树,还是储藏军械的武库
从内容上看,铜雀园不仅具有游赏、观赏的功能,兼有军事坞堡功能的皇家园林
华林园(后赵/石虎)
邺城新建诸御苑中,规模最⼤、最著名
园内开凿⼤池“天泉池”,引漳⽔作为⽔ 源,再与宫城的御沟沟通成完整的⽔系
为了掠夺⺠间果树移栽园内,特制⼀种“蛤蟆⻋”
仙都苑
北⻬后主⾼纬于邺城之⻄郊兴建仙都苑
堆⼟筑五座⼭,象征五岳,引来漳⽔分流四海——东 海、南海、⻄海、北海,汇与⼤池,⼜叫做⼤海
开创意义:不仅规模宏⼤,总体布局之象征五岳、四 海、四渎乃是继承秦汉仙苑式皇家园林象征⼿法的发展
洛阳(北方)
城市背景
北魏洛阳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的功能 分区较之汉、魏时期更加明确,规划格局更趋完备
中轴线:⼦道-衙署-宫城-御苑构成城市南北中轴线,利⽤建筑群布局和建筑体型 的变化形成⼀个具有强烈节奏感的完整空间序列。完全成熟了的中轴线规划体 制,奠定了中国封建时代都城规划的基础,确定了此后皇都格局的模式,
⼤内御苑毗邻与宫城之北,既便于帝王游赏,也具有军事防卫上“退⾜以守”的⽤意
内城以外为外郭城。构成宫城、内城、外城三套城垣的形制
花园城市:⽔渠不仅接济宫廷苑囿,并且引流⼊私宅、寺观,为造园创造了优越的条件, 因⽽城市园林⼗分兴盛。《洛阳伽南记》“⾼台芳榭,家家⽽筑;花林曲池,园园⽽有”
芳林苑(华林园)
魏⽂帝始筑“华林园”——魏明帝“芳林苑”——避⻬王曹芳讳改名“华林园”
相当于“⼤内御苑”,是当时最重要的⼀座皇家园林
该园⼈为地貌基础已有全⾯缩移⼤⾃然⼭⽔景观的意图(景阳⼭和天渊池)。明 帝在天渊池作流杯沟,宴饮群⾂,该曲⽔流杯即后世园林的“曲⽔流觞”设计⼿法
九华台:东南⾯为天渊池的扩⼤,池中有九华台,台上建清凉殿, 园内养⼭禽杂兽,多有楼观建置(保留了东汉苑囿的遗⻛)
⻜阁
渊源:秦代上林苑中的复道,⻄汉未央宫与建章宫之间的⻜阁
⽤意提供往来交通之⽅便,丰富建筑群体的轮廓的形象,增加园林的仙境⽓氛
与城市关系:位于城市中轴线北端,利⽤曹魏花林园的⼤部分基址改建⽽ 成。曹魏⾄晋、北魏历经⼆百余年的不断建设,成为当时北⽅的⼀座著名 皇家园林,其造园艺术的成就在中国古典园林史上也占有⼀定的地位
建康(南方)
城市背景
即今南京。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吴、东晋、宋、⻬、梁、陈六个朝代的建都之地,城市 建设和宫殿建设的同时,也修整河道和供⽔设施具备优越的经济上和军事上的地位
东晋李国之初,因吴旧都修⽽居之。城北为⼈⼯开凿的湖泊⽞武湖,此湖于南朝建康之宫苑建设⾄关重要
建康的皇家园林,宋以后,历代均有新建、扩建和添改的,到梁武帝时臻 于极盛的局⾯。后经侯景之乱⽽破坏殆尽,陈代⽴国才⼜重新加以整建
除⼤内御苑之外,南朝历代还在建康城郊⼀级⽞武湖周 围兴建⾏宫御苑多达⼆⼗余处,星罗棋布,颇为壮观
华林园
与城市关系
始建于吴,历经东晋、宋、⻬、梁、陈的不断经营,与南朝历史相始终的皇家园林
⼤内御苑华林园位于台城(即建康宫)北部,与宫城及其 前的御街共同形成⼲道-宫城-御苑的城市中轴线规划序列
华林园之⽔“萦流回转,不舍昼夜”,为宫殿建筑群园林化创设了优越条件
建筑多为三殿⼀组,或⼀殿两阁,或三阁相连的对称布置。其间植物丰富,泉⽔环绕,以廊庑阁道相连,具 有浓郁的园林⽓氛(这样的做法事敦煌唐代壁画中常⻅的“净⼟宫”背景之所本,影响了⽇本的净⼟庭 院,如著名的京都平等院凤凰堂可能就脱胎于南朝宫苑的模式)
后主与贵妃居住的三阁之间以复道联系,同样的情况亦⻅于曹魏邺城的铜雀园和北魏洛阳的华林园
玄武湖
位于建康城北,是⼀处⼈⼯开凿的湖泊,形成⻛景优美的名胜区——宋元帝复筑北堤 并堆⽴三神⼭于湖中,为“蓬莱、⽅丈、瀛洲”(即今天⽞武湖公园所谓五洲的基地)
⽞武湖是利⽤⾃然、顺应⾃然,加以⼈⼯筑造⽽成的⾃然⼭⽔园
皇家园林的特点
1.园林的规模⽐较⼩,已没有⽣产功能,规划设计更趋于精密细致。筑⼭理⽔的技艺达到⼀定⽔准,筑⼭ 多⽤⽯头堆叠,⽔体形象多样化,并与园林⼩品结合运⽤各种机枢创作各种⽔景。植物配置多位珍贵品 种,动物仍有⼀定⽐重。建筑内容和形式丰富多样,楼、阁、观等多层建筑以及⻜阁、复道⽐秦汉有所发 展,台已不多⻅。亭从汉代驿站建筑引进到宫苑中点缀园景。佛寺和道观等宗教建筑偶有在园林之内建置
2.由⼭、⽔、植物、建筑等造园要素的综合⽽成为的景观,其中点从摹拟神仙境界转化为世俗题材的创作。园林 造景的主流仍然是追求“镂⾦错彩”的皇家⽓派,但在美学思潮的影响下也或多或少的透露⼀种“天然清纯”之美
3.皇家园林开始受⺠间的私家园林的影响,南朝的个别御苑甚⾄由当时的著名⽂⼈参 与经营,宫廷造园已⾃觉地有所取法于⺠间,⺠间的游憩活动也被引进宫廷(曲⽔流 觞、修禊)。此后,三⼤园林类型并⾏发展,皇家园林不断向私家园林汲取新鲜养分
4.以筑⼭、理⽔构成地貌基础的⼈⼯园林造景,已经较多的运⽤⼀些写意 的⼿法,把秦汉以来的着重写实的创作⽅法转化为写实与写意相结合
5.皇家园林的称谓,除了沿袭上代的“宫”、“苑”之外,称之为“园”的也⽐较多了。就园林的 性质⽽⾔,它的两个类别——宫、苑,前者已具备⼤内御苑的格局,此后⼤内御苑的发展 便纳⼊了更为规范化的轨道,在⾸都城市的总体规划中站着重要的地位,成为城市中轴线 的空间序列的结束,为皇帝提供⽇常游憩场所,亦是拱卫皇居的屏障,起着宫禁的作⽤
私家园林
背景
东汉末,⺠间的私家造园活动已经⽐较频繁
魏晋南北朝,寄情⼭⽔、雅好⾃然成为社会的⻛尚,为了避免跋涉之苦、保 证物质⽣活享受⽽⼜能⻓期占有⼤⾃然⼭⽔⻛景,私家园林便兴盛起来
经营园林成了社会上的⼀项时髦活动更,出现⺠间造园成⻛,名⼠爱园成癖的情 况,南朝尤为突出。同时也善于鉴赏园林,逐渐培养了⼀种园林审美的⼼态
城市私园
北⽅的城市型私家园林,北魏⾸都洛阳最为繁华。城市私家造园之盛况,园林不 仅是游赏的场所,甚⾄作为⽃富的⼿段,园与宅是分开⽽⼜毗邻着的,也就是“宅 园”。园内有假⼭和⽔体,花丛和绿荫,还有形象丰富多样的各种功能的园林建筑
张伦园
北⽅城市私园的代表
以⼤假⼭景阳⼭作为园林的主景,已经能够把天然 ⼭岳形象的主要特征⽐较精练⽽集中的表现出来
意义:⼤城市坊⾥造园⽤地有限,惟其⼩⽽⼜全⾯地体现⼤⾃然 ⼭⽔景观,就必须借助“⼩中⻅⼤”的设计从写实过度到写意与写 实相结合的创作⽅法,此乃造园艺术的创作⽅法的⼀个⻜跃
城市私园的特点
城市私园,⼤多数都追求华丽的园林景观,还讲究声⾊娱乐之享 受,显示其偏于绮靡的格调,但亦不乏⼜天然清纯的⽴意者
⼈⼯⼭⽔园的筑⼭ 理⽔不能再运⽤汉 代私园那样⼤幅度 排⽐铺陈的淡村写 实摹拟的⽅法
1.设计精致化:⼟⼭之外,叠⽯堆⼭较普遍,开始特置使 ⽤,出现⽯砌驳岸。理⽔技巧成熟,丰富的⽔景在园中占 着重要地位。植物品类繁多,并与⼭⽔结合分割空间,建 筑⼒求与⾃然结合,开始使⽤“借景”、“框景”等造园⼿法
2.规模⼩型化:不仅在规模上⼩型化,更在于其⼩ ⽽精的布局以及某些⼩中⻅⼤的迹象萌芽
庄园、别墅
庄园
东汉发展起来的庄园经济,到魏、晋时期已经完全成熟。庄园规模有⼤有⼩,⼀般包括:1.庄园主家族的居住聚落,2.农业耕作的⽥园,3.副业⽣产的场地和设施,4.庄客、部曲的住地
金谷园
⻄晋⼤官僚⽯崇,位于洛阳⻄北郊的⾦⾕涧
⼀座临河的、地形略有起伏的天然⽔景园,除泉涧池沼花果茂林之盛景还 建有居住的房屋,⽣产和经济的运作占主要地位,只不过它的园林化程度 要⽐较⾼⼀些。地主庄园和游赏性园林相结合,主题是以池沼花⽊为重点
⾦⾕园建筑形式多样,雕梁画栋,在清纯的⾃然环境、⽥园 环境和朴素的园林环境中⼜显现出⼀派绮丽华靡的格调
潘岳庄园
⽂⼈陶潜(渊明)所经营的⼩型庄园
庄园规模⼩,简朴,但园居⽣活怡然⾃得。“采菊东篱, 悠然⻅南⼭”,将远处的庐⼭之景收摄延伸纳进来
“坞”特殊的庄园
在东晋南朝的承平世道,防守的军事意义已逐渐消失, 其中的⼀些则为延⼭引⽔的审美亦是所取代⽽增益其园林化的⽓氛
别墅
东晋、南朝时的江南,除了平原上的庄园之外,还出现许 多在⼭林川泽地带开辟出来的庄园,形成许多结合于⼭泽 占领⽽有⼭、有⽔的庄园,当时称之为“别墅”“墅”“⼭墅”。
谢氏庄园
东晋⼠族⼤官僚谢⽞之孙谢灵运,在会稽郡始宁县占领⼭泽⽽经营
《⼭居赋》谈到相地⼘宅(不论新营或旧宅、⽥园,都能完全契合于天然⼭ ⽔地形)、布局处理(与⼭⽔⻛景相结合)、⼭⽔与建筑的结合,谢⽒庄园 体现的清纯的审美趣味、浓郁的隐逸情调,似乎⼜在北⽅的⾦⾕园之上
⽂⼈名⼠们所经营的别墅更多的体现超然尘外的隐逸⼼态。别墅都是地处⼭林川泽之间,⼭⽔⾃然 景观较之平原地带的庄园要丰富的多,因⽽在表现延纳天然清纯之美⽅⾯也就具备更为优越的条件
庄园、别墅的特点
庄园、别墅是⽣产组织、经济实体,但它们的天⼈谐和的⼈居环 境,及其所具有的天然清纯之美,则⼜赋予它们以园林的性格
两晋南北朝时⼤量产⽣隐⼠、在知识界普遍滋⻓隐逸思想的时代。庄园别墅为他们 提供了“⼭居”“⽥园居”的隐遁之所,既是他们的物质财富,也是他们的精神家园
庄园别墅以及它们所呈现的⼭居⻛光和⽥园⻛光,促成了唐宋及以后⽥ 园诗画、⼭居诗画的⼤发展。诗画艺术的着泪创作,⼜反过来影响园林
寺观园林
背景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道盛⾏,因⽽佛寺、道观⼤量出现,由城市及近郊⽽遍及远离城市的⼭野地带
汉⺠族兼容并包的特点,不要求宗教建筑与世俗建筑的根本差异,宗教建筑的世俗化, 意味着寺、观,⽆⾮是住宅的放⼤和宫殿的缩⼩,因此当时⽂献中多⼜“舍宅为寺”的记载
出现:⼀⽅⾯在郊野⼭林建寺观庙宇(洛阳⽩⻢寺)(p.s.北⽅洛阳1367所,南⽅建康700余所,数量之多“南朝四百⼋⼗寺,多少楼台烟⾬中”),另⼀⽅⾯城市中“舍宅为寺”。随着寺、观⼤量兴建,于是相应出现了寺观园林这个新的园林类型
三个特点
1.毗邻于寺观⽽单独建置的园林,犹如宅园之于邸宅
2.寺、观内部各殿堂庭院的绿化或园林化
3.郊野地带的寺、观外围的园林化环境
城市的寺观园林:城市中的寺观园林多属于第⼀⼆种情况,不仅是举⾏宗教活动的场所,也是居⺠公共活动的中⼼
郊野地带的寺观园林:郊野地带的寺观,⼀部分类似世俗的庄园,或者以寺观地主的身份占领⼭泽建⽴别墅,进⾏农、副业⽣产的经济运作;另⼀部分则单独建置,⼀般依靠社会上的布施供养,或者从各⾃拥有的⽥园和⽣产基地分离开来,类似后期的世俗别墅
功能:寺观园林不仅为着观赏的⽬的,其本身还有⽣产的⽬的,是⼀种经济运作的⾏为
选址:郊野的寺观,在选择建筑基址时,对⾃然⻛景条件的要求⼗分严格,往往成为开发⻛景的 主要⼿段,推动了以寺观为中⼼的⻛景名胜区的发展,其中以⼭岳型“名⼭⻛景区”居多
人居环境:寺观建筑与⼭⽔⻛景的亲和交融情形,既显示佛国仙界的氛围,也像世俗的庄园、别墅⼀样,呈现天⼈谐和的⼈居环境
庐山东林寺
东晋佛教⾼僧慧远(组织了⽩莲社)在江州刺史桓伊资助下建寺营居——庐⼭第⼀座佛寺东林禅寺
东林寺为庐⼭增添了⼀处绝佳的⻛景建筑,也使得庐⼭成为当时全国的佛教⼗⼤道场之⼀
选址佳,寺院建筑的内外环境结合于地形和⻛景特⾊并作园林化处理
代表人物/团体
陶弘景
南朝著名道⼠,道教主要流派“茅⼠道”的创始⼈,时⼈称之为“⼭中宰相” 他在茅⼭经营的⼭居,既是道观,也⽆异于隐者的别墅
白莲社
以很⾼的⽂化素养、艺术趣味和鉴赏⾃然美的能⼒,对于当时南⽅⺠间造园艺术⽔ 平的提⾼起到了⼀定的促进作⽤,他们所经营的园林,可视为后世⽂⼈园林的滥觞
公共园林
⾮主流的园林类型开始⻅于⽂献记载,如⽂⼈名流经常聚会的新亭、兰亭等,具有公共园林的性质
亭:汉代的驿站建筑,相当于基层⾏政机构,到两晋时,演变为⼀种⻛景建筑
兰亭
⾸次⻅于记载的公共园林 今浙江绍兴⻄南的兰渚,有亭翼然,建于渚上。 王羲之《兰亭集序》
转折期园林的特点
1.⾃然美与⽣活美相结合⽽向着环境美转化,是⼈类审美观念的⼀个伟⼤ 转变,在欧洲,这个转变直到⽂艺复兴时才出现,⽐中国⼤约晚⼀千年 2.魏晋南北朝时期,萌⽣出⼀种新的园林形态——中国⼠⼈ ⼈⼭⽔园,标志着我国园林艺术的发展发⽣了根本性转折 3.同时私家园林开始兴盛,并且随着佛教的兴起,寺观园林得以发展
1.与⽣成期相⽐较,这时期的园林的规模由⼤⼊⼩,园林造景由过多的神异⾊彩转化为浓郁的⾃然⽓氛,创作⽅法由写实趋于写实与写意相结合
2.在以⾃然美为核⼼的时代美学思潮直接影响下,中国古典⻛景式园林由再现⾃然进⽽⾄于表现⾃然,由单纯的摹仿⾃然⼭⽔ 进⽽⾄于适当地加以概括、提炼,但始终保持着“有若⾃然”的基调。建筑作为⼀个造园要素,与其他的⾃然诸要素取得了较为密切的谐调、融糅关系。园林的规划设计由此前的粗放转变为较细致的、更⾃觉的经营,造园活动完全升华到艺术创作的境界
3.皇家园林的狩猎、求仙、通神的功能基本上消失或者仅保留其象征性的意义,⽣产和经济运作则已很少存在,游赏活动成为主导的甚⾄唯⼀的功能。它的两个类别之⼀的“宫”已具有“⼤内御苑”的性质,纳⼊都城的总体规划之中。⼤内御苑居于都城周线的结束部位,这个中轴线的空间序列构成了都城中⼼区的基本模式 例:芳林苑,铜雀园,华林园
4.私家园林作为⼀个独⽴的类型异军突起,集中的反映这个时期造园活动的成就。城市私园多为官僚、贵族所经营,代表⼀种华靡的⻛格和争奇⽃富的倾向。庄园、别墅随着庄园经济的成熟⽽得到很⼤发展,它们作为⽣产组织、经济实体同时也是⽂⼈名流和隐⼠们“归园⽥居”、“⼭居”的精神庇托。它们作为后世别墅园的先型,代表⼀种天然清纯的⻛格。其所含蕴的隐逸情调、表现的⼭居和⽥园⻛光,深刻地影响着后世的私家园林特别是⽂⼈园林的创作。例:城市私园-张伦园;庄园-⾦⾕园
5.寺观园林拓展了造园活动的领域,⼀开始便向着世俗化的⽅向发展(城市寺观“舍宅为寺”)。郊野寺观尤其注重外围的园林化环境,对于各地⻛景名胜区的开发起到了主导性的作⽤ 例:庐⼭东林寺
6.“园林”⼀词已出现于当时的诗⽂中:“驰鹜翔园林”。中国古典园林开始形成皇家、私家、寺观这三⼤类型并⾏发展的局⾯和略具雏形的园林体系,它上承秦汉余绪,把园林发展推向转折的阶段,导⼊升华的境界,成为此后全⾯兴盛的伏脉。中国的⻛景式园林,正是沿着这个脉络进⼊隋唐的全盛期
刘宋以后的南朝,别墅这种特殊的庄园 已⼤量开发建设⽽遍布各地,成为⼀种 兼有⼭泽之利的农业⽣产经济实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