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央帝国的军事密码
本书将中国从秦朝到清末的两千多年历史划分为五个军事战略演化时代,从地理角度出发,详细分析每一次中国古代战争背后的军事逻辑,以及它对各朝代的兴衰和中 国历史的走向产生的影响。作者通过详尽而真实的叙述、珍贵而丰富的史料,让读者了解军事家们每一场战争的目的,最终理解历代战争中的战略问题。
编辑于2021-05-15 19:45:41本书将中国从秦朝到清末的两千多年历史划分为五个军事战略演化时代,从地理角度出发,详细分析每一次中国古代战争背后的军事逻辑,以及它对各朝代的兴衰和中 国历史的走向产生的影响。作者通过详尽而真实的叙述、珍贵而丰富的史料,让读者了解军事家们每一场战争的目的,最终理解历代战争中的战略问题。
本书将中国从秦朝到清末的两千多年历史划分为五个军事战略演化时代,从地理角度出发,详细分析每一次中国古代战争背后的军事逻辑,以及它对各朝代的兴衰和中 国历史的走向产生的影响。作者通过详尽而真实的叙述、珍贵而丰富的史料,让读者了解军事家们每一场战争的目的,最终理解历代战争中的战略问题。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本书将中国从秦朝到清末的两千多年历史划分为五个军事战略演化时代,从地理角度出发,详细分析每一次中国古代战争背后的军事逻辑,以及它对各朝代的兴衰和中 国历史的走向产生的影响。作者通过详尽而真实的叙述、珍贵而丰富的史料,让读者了解军事家们每一场战争的目的,最终理解历代战争中的战略问题。
本书将中国从秦朝到清末的两千多年历史划分为五个军事战略演化时代,从地理角度出发,详细分析每一次中国古代战争背后的军事逻辑,以及它对各朝代的兴衰和中 国历史的走向产生的影响。作者通过详尽而真实的叙述、珍贵而丰富的史料,让读者了解军事家们每一场战争的目的,最终理解历代战争中的战略问题。
中央帝国的军事密码
楔子 蒙古人:中国古代最大规模的协同作战
最顽强的对手
沟通南北的传统通道有三条
西道:长安出发,越秦岭到达汉中地区,走古蜀道进入四川。四川顺长江而下横扫湖北,湖南直至长江中下游。
中道:河南方城,南阳,湖北襄阳(南襄隘道)
陆路到荆州,过江入湖南
水路沿汉江至武汉,入江西、江苏
淮河从桐柏山发端
东道:淮河平原上形成的一系列的水道和陆路的综合通道
从开封可分别通过汴河、涡水、颖水进入淮河。再从淮河转陆路或水路进入长江
长江北岸有两个著名的战略要地,分别是扬州和和州(现马鞍山市和县。)扬州对岸。是另一个著名重镇京口(江苏镇江)
河州对岸城市叫当涂(马鞍山市),这里拥有长江上著名的江岸礁石采石矶。驻兵采石矶附近就可以封锁长江水道,防止北兵前来。
宋蒙战争初期蒙古人三路并进
在西道,南宋端平三年(公元1236年),蒙古人顺利攻克汉中
南宋首将孟珙在三峡部位扎住了口子 余玠在四川找到了正确抗击的做法
在中道,蒙古人短暂占领了襄阳,但是南宋中道守将孟珙建立了完善的防护体系,变成了持久战
在东道,蒙古人不善水战。无法形成稳固的进攻点
蒙古人的第二战场
先投金后投蒙古的郭子仪的后代郭宝玉,提出了开辟第二战场:先将土蕃、大理收入囊中,在顺流之下夺取中原。
如果蒙古人能拿下大理,进而拿下云南甚至安南,就可以获得更广阔的战略空间,至少为蒙古开辟两条新的进攻线路,第1条是经过宜宾泸州,从重庆南部打击重庆,第2条是经过贵州、安南或者广西,进入湖南,从南方夹击湖南湖北地区 在安南(越南)可以从南路攻破老苍关(昆仑关附近,今广西南宁一代)继续北上桂林
最伟大的行军
新道:从成都经过西昌、姚安直接去往大理。 南宋时期,大理已经成了云南地区的中心。
宋元时期,大理国东有洱海,西有苍山,在南北通道的两端各设立一个关口,北方叫龙首关也叫上关,南方的叫龙尾关,也叫下关。
公元1253年8月,忽必烈大军来到甘肃南部临洮。 之后顺洮水向南到达洮州(现在的临潭)这里南部有平行迭山和岷山两山,中间部位叫白龙江。阻断了蒙古人的去路。
在迭山的西部有一条叫做车坝沟的山沟穿过迭山,进入白龙江河谷,过了江,忽必烈的大军在岷山的达拉沟做了最后一次集结。
忽必烈在达拉沟分兵三路进军云南
东路:抄合、也只烈。率领选择了闽江道,从达拉沟翻越岷山,经过黄胜关到达川主寺、都江堰、雅安,顺如今的成昆铁路方向,到达云南边境,渡过金沙江,从云南姚安县去往大理。 东路军看上去更像是一支牵制部队,吸引南宋军队的火力,而不是主攻方向。
中路:由忽必烈亲自率领。可能选择了大金川——大渡河河谷向南,经过,如今的若若尔盖县红源县马尔康县沿着大渡河直下金川丹巴康定泸定一带到达南面大渡河边的满陀城,从这里渡过大渡河后,沿着安宁河谷的青溪古道一路前进,经过如今的西昌、盐源,进入云南的宁蒗县境内。此时距丽江和大理不远了。
西路:由兀良合台率领翻越岷山向西疾行,经过晏当(今四川壤塘县)直插藏区利用雅砻江河谷向南达到金沙江。 有可能插过稻城北部,进入乡城翻越大雪山,进入云南的中甸()香格里拉,在中甸南下丽江到达大理北郊龙首关
公元1253年12月,中路西路两路大军进入云南,完成对大理的进攻集结。这两路可能驻扎的在龙首关,而东路军可能从龙尾湾关前来。
忽必烈继续采取震慑战略,派人从北面绕过苍山,蒙古人把旗帜立在了苍山顶上。大理国王段智兴只好逃亡。
接下来的两年,蒙古人在大将兀良合台的指挥下,以大理为基地,向东向南横扫整个云南地区。1257年兀良合台进攻安南。
功败垂成
公元1258年,蒙哥大汗开始了他上任以来对宋朝的第1次重大军事行动。
四川战场
北方:蒙哥大汗亲自率领大军从陕西进入汉中地区,从北面进攻四川
南方:兀良合台从云南经过泸州,直趋重庆
两湖战场
北方:忽必烈和大将张柔率军从北方进入鄂州(武昌)
南方:兀良合台率领的人马从云南进入广西,再进入湖南,从南方与忽必烈形成合围
淮河战场
由大将塔查尔率领,进攻方向在荆山,位于现在安徽蚌埠市的怀远县
公元1259年八月,蒙古大汗蒙哥死于钓鱼城下。最具想象力的一次军事行动,因为一个人的死亡而以失败告终。
地理不见得是战争胜败的决定因素,却是讨论战争逻辑的基础。
第一部 关中时代 公元前771年至公元189年秦到东汉
第一章 得关中者得天下 公元前771年至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七七一年,西方蛮族犬戎联合申侯与缯国攻陷了西周首都镐京,杀死周幽王,占领陕西关中平原。
周东迁时秦相公率军护送周平王到洛邑。 周平王封他为诸侯,并表示如果能收复关中平原西部,就把这里当做秦襄公的封地
在商周时期的已知世界内,关中平原占领了大约1/3的世界,土地肥沃、气候适宜,必然成为一代王国的开基之地
商周时期的中原重要地区大多位于洛阳、郑州之间。
商代最大的城市是首都商城(安阳的殷墟),当时被称为大邑商,然而商城的地理位置并不优越。
周武王时,周朝的军队就是从洛阳北上渡过黄河,沿济源、庆阳、焦作等地攻克大邑商,建立周王朝。
崤山、函谷关以西的关中地区是天然的防御保地
这个平原主要由渭河和泾河两条河谷组成。
盆地四周是一圈易守难攻的高山。
盆地南方是巨大的山脉,秦岭。
盆地的北方是一系列被总称为北山山系的山脉与陕北高原隔离。
在盆地西方,宝鸡以西迅速攀升,进入南北走向的六盘山。
“关中四塞”
在东方,洛阳和西安之间的黄河南岸,是函谷关。 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连接长安和洛阳的大道。
西南的大散关(宝鸡南郊),东南的武关(商洛) 在南方有翻越秦岭的5条孔道,从西至东: 第1条在宝鸡附近大散关,到达汉中地区的散关道,也叫故道 第2条褒斜道,第3条傥骆道,第4条子午道,第5条武关道。 前4条到汉中,第5条到湖北。
西北的萧关(固原附近)。从宁夏境内贺兰山沿黄河到中卫,再到如今的固原地区,向南到达六盘山,越过几道黄土山梁,进入泾河支流。从固原到六盘山就成了西北最著名的军事要地称为三关口,三关口西侧有一道巨防,称为萧关。 犬戎灭西周就是从这里
秦国:从化外到关中
京观,就是指战争中战胜者把战败者的头颅收集起来,集体埋葬形成的土丘
在河北易县以南原燕下都存14座(现在可能只有三个了)
春秋时期战争不以杀人为主,它只是一种政治手段,而到了战国时代战争变成了你死我活的并吞手段,最终目的是消灭对方的国家。
秦人占领关中平原的第一步,从秦襄公开始。
秦襄公12年(公元前766年)战死,其子文公进入关中平原的西部控制了如今的宝鸡地区。
公元前697年,秦武公继位,通过几代国君的努力,终于将蛮人赶出了曾经的西周土地,整个关中平原据为己有。
河西,函谷关,武关之患未解 魏文侯27年(公元前419年),魏国侵入黄河以西,在少梁(陕西韩城)筑称,取得军事据点。 三国分晋后,韩国继承函谷关东侧的土地,魏国将函谷关西侧的土地据为己有。 楚国扩张,武关受到威胁
公元前356年和前350年,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连续两次变法。将秦国社会打造成了一部专门为战争服务的财政机器。
第一,在地方上推行中央集权制度。
第二,控制粮食流通渠道,限制人口自由流动。
第三,实行军爵制,将整个社会生活和军事挂钩。
第四,鼓励六国向秦国移民。
一切都为了保证产出足够的军人和粮食 开始巩固关中四塞
公元前341年,魏国马陵之战败于齐国,秦国趁势派商鞅率军收复河西,重掌函谷关
在南方,秦国也在与楚国交界的武关加强军备,修筑关塞
四川:天下之砝码
司马错提出先攻取蜀地 沿子午道,金牛道 当时趁巴国和蜀国交战
武灵王:河套大迂回
赵武灵王发现了,从北方塞外进入河套地区,然后翻越北山山系进攻秦国的路径。
秦始皇时期,就在这个路径上建立了伟大的工程“秦直道”。从咸阳出发穿越陕北高原,越过黄河,直达包头。
统一的代价:长平枯骨与郢都赤地
秦国统一将中原国家人口消耗121余万
长平之战遗址在今山西高平,赵被灭四十余万
张仪向楚怀王诈献商于地区六百里,破坏了楚国与齐国的盟约 楚怀王发兵报仇八万楚军被秦国歼灭,而且失去汉中地区东部
秦昭襄王27年(公元前280年),司马错从陕西进入四川,沿岷江进入长江到达重庆,尔后兵分两路。
一路翻越武陵山脉,进入湖南洞庭湖盆地,沿着沅水占领黔中(今沅陵)
另一路沿长江而下,进入三峡,进攻西陵。
北路军同时通过武关逼进出楚国。
白起攻克战略要地鄢(湖北襄阳宜城市境)、邓(河南邓州), 并与中路军一起攻克西陵(今宜昌西陵区?)。
秦昭襄王29年,公元前278年,郢被秦军攻陷。 江汉盆地划入秦国版图。
楚国残余势力迁往陈(河南省淮阳县),随后前往寿春(安徽寿县),进入淮河中下游地区。
秦昭襄王43年(公元前264年),白起率军攻克韩国南阳,将韩国上党与首都隔断
上党之争,长平之战……
对于秦成功的概括
第一、关中地区的封闭环境有利于秦国统一关中,又有利于守卫边境
第二,同时获得关中和四川有足够的后方粮食
第三,秦国由于后起,国内行政较为简单,便于变法打造成一台战争机器
第四、关中、汉中、四川地区的上游位置,便于秦国包抄进攻楚国。
第五,中原地区的碎片化,让秦国从容不迫的进行连横,各个击破
第二章西楚霸王:不懂地理之困 (公元前209~前202年)
秦末起义:制度之失
秦统一全国以后,秦军的组织仍然以关中军为主,六国地区的年轻人无法参军。 秦军的大部队仍然集中在关中地区和北方边境,全国2/3以上的领土没有政府军。
陈胜大泽乡起义后,六国纷纷复辟 章邯越过函谷关征战,先胜后败,二十万秦军被坑杀
战略地理:楚汉战争的决定因素
刘邦一开始选择函谷关作为主要通道,因为无法攻克洛阳。选择了绕道南阳盆地,经武关直插关中 此时项羽正与章邯的大军鏖战,秦军也把函谷关作为第一保护目标
刘邦在蓝田取得另一次胜利,子婴放弃抵抗,投降流亡。
萧何进入秦王宫殿后,只是默默的将秦城相府和御史处的法令、文书和天下图籍收藏了起来,而没有被其中的华丽所吸引。
公元前206年,项羽入关,分封19个国家(诸侯)
纷纷结束后,各国的政治形势向着分崩离析滑去,陷入互相征伐。
刘邦占据巴蜀,汉中,凭借天险自守,而后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用一个月时间闪电战剿灭关中地区三王。
公元前205年冬,刘邦趁项羽北上伐齐时向中原进军。总兵力56万。
南路出武关,通过南阳。
中线出函谷关。
从项羽分封诸王到刘邦出击关中,只隔了4个月时间,从刘邦出机关中到攻克项羽的首都彭城,只用了8个月,可谓闪电战。
刘邦从北方前线回师,快速打击,刘邦损失20万人马,仓皇逃出了彭城,第1次联合伐楚失败。
北线走黄河以北河内通道。
刘邦开辟4条战线
第2战线,英布,九江王 第3战线,彭越,在山东、江苏、河南一带活动。
第4战线,韩信。龙门口渡河灭魏,背水战灭赵,召降燕国,击溃齐国
整个北方成为汉家天下
公元前202年,项羽和刘邦以鸿沟为界,划定疆土。
刘邦并没有遵守承诺,等项羽一回军,立即组织进攻,击败项羽
荥阳在平定七国之乱中起到了定海神针的作用。
第三章汉武帝的塞上曲 公元前133~169年
狼居胥山就是蒙古东部的肯特山,燕然山,可能是杭爱山。?
蒙古国成吉思汗大学于2017年8月15日宣布,在蒙古国中戈壁省发现的一处摩崖石刻,被中蒙两国联合考察队确认为班固所作《封燕然山铭》。
北方长战线
汉政府在山西境内修建了平城(大同)马邑(朔州)
杀戮换功名
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河套地区,卫青对两个匈奴部落楼烦和白羊作战大捷。杀戮五千余人,获牛羊百万头。卫青封长平侯,赏俸禄三千八百户。所杀的5000余人,应该也有很多的普通百姓。
按照这种可以屠杀老百姓的战法,不是卫青和霍去病也能获得巨大的胜利。???
老将之死与新星联欢
马邑之谋,打破了汉匈和平状态
汉军的出战模式:当匈奴以主力攻击东方时,汉军派出主力从西方出发,向匈奴的各个部落人民发动进攻,除了斩杀之外,也以驱逐为目的,将匈奴赶往北方更加蛮荒的土地。
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大将军卫青率军从定襄出发,向匈奴王庭发动了攻击。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发动两场战争,春之战中从长安出发,扫荡如今的天水一带再从陇西(现甘肃省临洮县境内)北上过焉支(山丹县东)山,斩敌八千。 夏之战,彻底打通了河西走廊,斩首30,200人,投降2500人,擒获了5个部落首领,建立武威郡,酒泉郡。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卫青率主力部队从定襄出发北上,遇上单于的主力部队,斩杀上万人,霍去病率主力部队从代郡出发东进,斩杀左贤王部70,443人。
战争的财政陷阱与汉匈战争的尾声
对于中央政府造成最大困扰的不是匈奴,也不是羌,是战争本身。
第四章光武帝:中原反击关中 公元8~36年。
地黄四年(公元23年)更始帝大军,甘肃隗嚣,四川公孙述,汉中延岑等共同灭王莽
然而更始帝刘玄无力建立新政权,众多起义军割据
光武帝:寻找战略点
刘秀先后消灭了赤眉军的铜马军和青犊军等,占领了河北的广大地区,于公元25年建武元年,在邯郸北方鄗城(河北柏乡县固城店镇)称帝。
借助三晋,跃进两京
占领安邑(运城夏县)、上党,而后进攻洛阳。 建武元年(公元25年)9月,洛阳投降成为刘秀的首都。
两年之后,刘秀占领关中和长安。
关中时代的落幕
建武52年(公元26年)开始的4年里,光武帝先统一了东部。
番须道:华亭市南向西找到小道绕回主道攻下略阳(200年后的街亭)
第二部分裂时代 公元189至公元589年,三国到南朝
第五章隆中对:开创分裂时代的大战略 公元189~219年
东汉末年的老军阀与新军阀
汉灵帝公元189年去世,十四岁的少帝刘辩继位
少帝的舅舅何进被杀,董卓进京,废少帝立灵帝的儿子刘协为帝。是为汉献帝。
董卓被杀,军阀割据。
曹操拥有了兖州、徐州、豫州大部、司隶校尉部分 袁绍占冀州、并州、幽州、青州 二人掌握中原地区
汉献帝建武五年(公元200),以袁绍攻击曹操开始
官渡之战后,曹操用七年的时间才消灭袁绍残存势力
张竑与孙策:一代霸主的江东战略
华雄实际上为孙坚所杀
孙策问计张竑,建议:投靠丹杨县(江苏省丹阳市)的舅舅吴景,以此为基地,将江东的土地一一占领,接着顺长江而上,攻占荆州,为父报仇。
粉面书生的千年之对
隆中对
赤壁之战:长江防线进入历史
四川不再是附庸
刘备占益州,汉中,荆州西部
第六章隆中对战略的失败,武侯伐岐山的是是非非 公元220~234年。
蜀吴战略冲突与东线崩溃
关羽大意失荆州
刘备被火烧连营
汉中战争与祁山通道
祁山道、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
寻找古街亭
陇县到甘肃张家川翻越陇山是从陕西进入甘肃天水的一条道路
第七章西晋:北方反击战 公元234~280年
击穿金牛道
姜维死守剑门关(现在的广元附近)
邓艾从桥头(甘肃文县下游)翻过摩天岭,进入四川江油
诸葛瞻在绵竹战败,刘禅投降,姜维无奈降于钟会
进军东吴
杨万里认为:固国者,以江而不以淮;固江者,以淮而不以江也。认为有淮河才有长江,如果没有淮河,那么长江以北的诸多港湾和芦苇荡中都是敌人可以渡江的所在。
晋国晋军,东吴的军事战略可以总结为五纵一横,利用南下建业的5条南北道路,同时向南进军,对吴军形成压倒性攻势,再利用四川境内囤积多年的水军舰船顺长江南下,分别经过五路大军的房区直达建业。
5条南下的道路分别为 从南阳到襄阳 从信阳翻山进攻武汉 从寿春合肥进入巢湖而进入长江 从淮河经过广陵(扬州)入江 从涂中(安徽省滁县)向长江进攻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第八章东晋时期的南北争霸 公元280~581年
想巩固政权却导致皇族内乱
晋武帝设置4个拱卫中原的大诸侯王,分别是占据关中的秦王,统帅荆州地区的楚王,掌管江淮的淮王,以及占据原来曹魏故都许昌的汝南王。
八王之乱
四川独立
两赵之役:从山西统一北中国。
刘渊(匈奴)从山西离石(今吕梁附近)被司马越封北单于。自立国号汉
刘渊先通过井陉径和滏口径占领河北。然后派遣大军从三面打击洛阳一路从山西西部的安邑渡黄河,一路从长子直接南下,一路从河北进入河南,从东部打进洛阳。
刘渊儿子刘聪攻克洛阳俘虏晋怀帝,三攻长安,俘虏晋愍帝,西晋灭亡
东晋太兴元年(公元318年),刘聪病死,大司空靳准作乱杀死了刘聪的儿子刘粲,最终刘渊的族子刘曜登上王位,改国号为赵,历史上称为前赵。
石勒曾经是刘渊手下的将领,公元312年决定独立,图寿春兵败于司马睿,之后北上河北地区,先后占幽州、并州、青州、兖州、豫州。公元328年占领长安,是为后赵
石勒统一北方时,南方的东部是东晋政权,四川这时是氐人建立的大成政权,又形成了一次短暂的三国鼎立的局面。
后赵20年,冉闵建立短命啊的冉魏政权,一年后,被北方慕容氏燕国所灭,北方再次分崩离析
前秦:从关中到北中国
苻洪、符健父子建立前秦占领关中
公元352年,燕王慕容儁灭冉魏,前燕国定都邺城
公元370年前,秦大将王猛从关中出兵占领洛阳。再派人经过山西,走北线渡过黄河,进攻晋城(山西太原)。再从洛阳进攻上党,获得整个山西。
前燕灭亡后,前秦获得了中原腹地,将长安、洛阳、邺城三个战略要地掌握在手。
灭燕第二年,苻坚?(苻健)并吞仇池国(甘肃西和)
再两年后,击败东晋凉州刺史杨亮,获得汉中。立即从剑阁入川
公元376年,苻坚派出两路大军,进攻位于河西走廊的前凉,分别从金城出发,就是现在的甘肃兰州,一路北上姑臧(武威),另一路沿湟水进入如今的青海西宁以东,向北折入扁都口,直达张掖以南,截击凉军后路。前凉投降。
北方,代国代王投降
前秦王苻坚彻底统一北方
肥水之战:淮河防线成关键
东晋太元三年前,秦建元14年(公元378年),前秦王苻坚怀着统一全国的野心,向东晋发动战争。
西线占领南阳、襄阳,东线占领彭城(徐州)
东晋与东吴相比,防线北移了一两百公里,但是就是这一两百公里,因为寿春周围到了雨季泥泞不堪,当时更是河流密布,这种地形对于北方军队来说就是死地。
东晋太元8年(公元383年),前秦苻坚的兵马分成四路大军 第1路,从四川沿长江而下 第2路,在襄阳集结陆军进攻荆州境内 第3路,苻坚亲自率领的主力军负责同中原南部的项城进攻寿阳 第4路,自河北从彭城而下,沿泗水进入淮河,直指广陵,直下健康
据说兵力:前锋慕容垂率领25万。 长安骑兵27万,步卒60余万。
各路大军协调不畅,苻坚所带领的军队在寿春孤军作战,败北。
前秦分崩离析
东方,慕容氏后裔建立后燕
西方还有一个西燕,曾占领长安,最后定都长子
姚苌杀苻坚,在关中平原建后秦
苻坚大将吕光在河西走廊建立后凉
鲜卑人的代国重新复国,改为魏国,是为北魏
东晋达到分裂后的极致,北达黄河,收复荥阳、洛阳,取回四川、襄阳
尴尬的北伐
东晋义熙五年(公元409)年,大将刘裕率军走水路从广陵出发,经邗沟北上淮河入淮阴区泗口、下邳(雎宁),弃船登陆,占琅琊(临沂),莒县,翻越沂山,进军广固,灭南燕
东晋义熙。12年,公元416年,刘玉亲自率军进行第2次北伐
武关、潼关同时进攻,在武关方面(沈田子)首先突破了防线。
刘裕赶回江南稳固政权,关中内乱,最后由赫连勃勃取得了关中。
秦岭淮河成了中国军事地理的分界线,如果南方政权能够控制,秦淮一带就能暂时稳定住,但他们最多也就是到达秦淮一线,无法继续向北,只有北方政权能够一举而下,冲破秦淮防线,攻克南京,统一中国。
第九章南朝长江混沌战 公元307~581年
南方的军事行动有: 一个轴心, 两个重点区域,建康和荆州, 三湖,洞庭湖,鄱阳湖,巢湖, 四条江,长江,汉江,湘江,赣江 五座城市,镇江,马鞍山,九江,岳阳,武汉。
孙权时期起,首都建业(南京)旁毗邻秦淮河的清凉山上修石头城
荆州与建康的两极争霸
公元322年,王敦攻陷石头城,进入建康,晋元帝忧郁而死。
陶侃平定苏峻叛乱,让东晋进入一段平稳期
桓温领兵(346年),从荆州顺长江经三峡入重庆。重庆到成都三条水路:内水指嘉陵江支流涪江,中水指沱江,外水指岷江。桓温从外水进军,四川进入东晋版图
东晋元兴二年公元402,桓玄从荆州出发,攻克建康。第二年晋安帝禅位,桓玄建国号大楚
卢循从广州攻打东晋,功败垂成
南方帝国的衰落
南朝宋初元年(公元402年),宋武帝刘裕废黜晋恭帝司马德文,灭东晋,建南朝宋
萧道成篡位,建齐国
侯景之乱与南朝末日
侯景之乱动摇南朝国力
公元557年,陈霸先取代梁经帝,建立陈朝
第三部失衡时代 公元384~907年,隋到唐
第十章北朝:从黄河到长江 公元384~589年
拓跋珪复代国,灭后燕,迁都平城(大同),公元431年灭夏国(赫连勃勃),再灭北燕,败柔然,统一北方
定都洛阳的利弊
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形成战线南移
最后一次东西对峙
虎牢关与河阳三城
玉璧城
统一与失衡
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取代北周建立隋朝。
公元589年,隋朝灭陈,经过280年的乱世纷争,中国再次统一在了一个政权之下。
随着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关中盆地已经成了中原的附庸,这种情况下仍然选择定都长安,必然引起新一轮的失衡。
第十一章唐代建国:关中的最后辉煌 公元589~622年
隋炀帝远征高丽,严重消耗了国力。
隋朝崩溃于大跃进
谁在统计的土地和户籍数据浮夸,有极大的失真。土地夸大了10倍,人口夸大了三倍。
大业5年,公元609年,隋炀帝率军从长安出发,进行远征,进入甘南,再向西北进入青海西宁一带,翻越祁连山脉,到达张掖,接受高昌王麹伯雅朝见,设四郡:西海、河源、鄯善、且末
三征高丽削弱国力
雁门败于突厥
贪恋洛阳及南方,北方不稳
宇文华及杀隋炀帝,率军北归
李唐:低调示人的黄雀
隋炀帝。第2次东征期间,在黎阳督运军备的礼部尚书杨玄感叛乱,导致东征失败。
杨玄感对洛阳久攻不下,叛乱被平定。
李密在黎阳加入叛乱,叛乱失败后进了瓦岗寨。
当了首领后,占恒山南方阳城(登封市告城镇境内),进军洛口仓,久攻洛阳不下
李密在黎阳败宇文华及
王世充击溃李密
李渊崛起,联突厥、李密等,沿汾河入关中,占领四川、汉中
清理后院的战争
击败薛举从甘肃南部发起的进攻,其子薛仁杲投降
击败河西走廊一代的军阀李轨
击败北方军阀刘武周
关中最后的辉煌
李世民败窦建德,一战成名,王世充投降
南方各个击破,灭江陵萧铣、江西林士弘、江淮辅公祏
一个足以比肩汉朝的庞大帝国,第2次屹立在中国大地,这一次它存在了289年。
第十二章安史之乱:缺乏制高点的叛乱 公元622~763年
都是藩镇惹的祸
唐代继承了隋代和北周的军事制度,建立府兵制,士兵以府为单位聚居,他们既负责打仗,在打仗之余也要种粮食养活自己。
因军事财政的需要,设节度使,将军们带兵之外,还负责地方财政
唐玄宗时期,围绕唐边关,北方、西南、东南,共设十个节度使
李林甫离任后,无法保证蛮人节度使忠诚,平衡被打破
李国忠激化矛盾
安禄山的智慧与失误
安禄山忽略了占领山西借助高地优势
占领洛阳,切断了长安交通命脉
唐玄宗诛杀守潼关的高仙芝和封常清
唐军的关门打狗战略
郭子仪通过太原,井陉进入河北骚扰安禄山
颜杲卿、颜真卿兄弟分别在常山、山东平原起兵效忠唐朝,河北各郡纷纷响应
李光弼骚扰安禄山北方基地
哥舒翰封锁潼关大门
鲁炅守南阳、襄阳
张巡守雍丘(河南杞县)、许远守睢阳(商丘)
因为宰相杨国忠的私心,逼迫潼关的哥舒翰出战,被安禄山击败,攻破潼关
李泌奇谋空叹息
唐玄宗逃到四川,李亨在灵武即位,为唐肃宗
李泌以布衣之身成皇帝首席幕僚
李泌提出的战略
第一,派遣李光弼马从太原出井陉,扰乱安禄山控制的河北地区。 第二,派遣郭子仪从冯翊(陕西大荔)渡黄河,进攻河东 第三,派肃宗儿子建宁王李倓倓率军从北方塞外出发,绕过河套,从燕山以北进入北京地区,与李光弼南北夹击,把安禄山老巢端掉。
肃宗只接纳了前两点,选择了先收回两京,造成了与安禄山史思明的拉锯战,消耗战。
安史之乱结束时,全国已经有36个节度使
第十三章藩镇的群狼谋略 公元763~820年
割据,是为了自保
来瑱因太监谗言被赐死,让所有的将领心寒
仆固怀恩因担心被害,联合回纥、吐蕃对抗唐朝,病死反叛前线
梁崇义打着为来瑱喊怨的旗号反叛,反而得到了皇帝的承认
节度使认识到:要么待在驻地称王称霸,要么回到长安被皇帝处死。为了自保:一是形成互保联盟,二是谋求世袭制。
唐德宗:失衡的关中和高昂的军费
可怜的德宗平定反叛中付不起军费,平叛的节度使也加入反叛
调动节度使兵力出藩镇作战,每个士兵花费相当于平时三倍
泾原兵变:回到原点
德宗给不起泾原节度使姚言令所辖士兵预期的经费物资,泾原兵变爆发,唐德宗逃离至长安以西的奉天避难
泾原兵变的反军既无法建立政权又不能投降,最后拥立刘泚为帝
战争以朱泚被杀,皇帝回都为结局
从此德宗只认钱……
中央王朝的回光返照
唐宪宗通过平叛和制度改革,极大地削弱了节度使权力
元和15年(公元820),唐宪宗被宦官陈弘庆谋杀,藩镇又开始与中央摩擦
第十四章黄巢:最漫长的长征 公 元859~907年。
前奏:思乡武士叛乱记
公元868年,在桂林,因为服兵役被延期太久的士兵,在庞勋的带领下哗变
叛军回到老家徐州后,打下徐州并开始扩张。被政府军剿灭
打运动战容易,打阵地战难。
王仙芝:失控社会的流窜作战。
唐禧宗乾符元年,公元874年,山东濮州王仙芝造反。第2年山东曹县人黄巢加入。
在山东战败后起义的部队,转战河南许昌郑州附近,而后向南在南阳襄阳地区攻城略地,攻克湖北省钟祥湖北省仙桃随州安州等地,又向东面的淮河长江流域渗透,攻打现在河南省的信阳,河南省的潢川、光山,安徽寿县,江西安庆,庐州。
王仙芝攻下鄂州盘踞,想被招安,但是最后被武力镇压。
黄巢回到山东继续贯彻机动作战路线,在山东河南湖北的宽广区域内来回流窜。
黄巢:最漫长的流窜
黄巢跳出山东先后转战河南、江西、浙江、福建,占领广州休养壮大
从广州。沿珠江和漓江直上,攻克桂林,沿湘江直下到达了湖南长沙,北上攻克荆州。进攻襄阳被击败后,撤往鄂州。通过高骈(曾在浙江等地击败黄巢)的辖区,渡过淮河向北挺近。横扫安徽,河南攻克洛阳,潼关占领长安,建立了大齐政权。
控制了长安及周边,但无法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建立统治,最后被藩镇联军剿杀。退回河南,被围困、击毙
缩短的分裂期
黄巢起义之后,唐王朝已经分崩离析,节度使几乎都拥有了独立的权利,他们之所以还承认中央政府是因为每一个节度使的实力都不够强大,无法统一全国。
唐朝末年的军阀割据,基本上是地理形势的自然延伸,只有在北方的中原地区,由于这里是巨大的华北平原,形成一个超级军阀区,谁控制了这个区域,谁就有了号令天下的权利,所谓五代十国就是这些军阀控制区的自然演变。
朱温后梁、李存勖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吴、南唐、前蜀、后蜀、荆南、楚、吴越、闽,、南汉、北汉构成了十国。
第四部中原时代公元 907~1279年,五代到宋
第十五章后周世宗:新王朝的奠基人 公元907~979年
五代时期的军阀整合
朱温兼并扩张,进入长安,建立梁朝(907年),疆域包括如今的河南山东全境以及河北的中部和南部,江苏北部。
李存勖灭后梁建立后唐,领域扩大到了山西和北京,之后又拥有了陕西和甘肃南部。灭前蜀,拥有了四川境内
在后唐的内乱中,李嗣源的女婿石敬瑭借契丹夺取江山,打败了后唐皇帝李从珂建立了后晋,四川的后唐大将孟知祥建立后蜀政权,石敬瑭在山西和辽东的北方国防线上划出了燕云十六州酬谢契丹。
后晋在建国十一年后与契丹反目成仇,契丹大军南下灭亡了后晋,太原的河东节度使刘志远趁机南下恢复中原政权,建立了后汉。
后汉只存在了短短的三年,郭威取代建立了后周政权。后汉的残余回到太原,是为北汉,后周的领土又少了山西。
周世宗的命题作文
周世宗制定了三个阶段战略:第一自保,第二平定南方,第三平定北方
周世宗控制了长江北岸,南唐成为囊中之物,接受李煜称臣。周世宗开始北伐目标收复燕云十六州,但不幸的是刚刚收复了最靠南的瀛洲和莫州之后,周世宗就得病身死。
赵匡胤的军事变革
宰相赵普向赵匡胤提出三点计策:政治上学削夺其权,军事上收其精兵,财政上制其钱谷。
军事上形成了枢密院领兵制度。除了枢密使之外,还设置了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兵司组成的三衙。三衙统领全国的禁军和厢军,负责军事训练
宋太祖在防止内部判断上极端成功,却以牺牲了对外作战能力为代价。
柴规赵随统一全国
赵匡胤首先对四川的后蜀用兵,然后又战败了南汉、南唐、吴越等。赵匡胤去世后,宋太宗从河北河南两路进攻北汉,获得了山西太原地区。北宋的统一宣告完成。
北宋的统一遗漏了北方的燕云十六州、南方的安南,云南省和川西南的大片土地也被排除在外。
第十六章十六州忧思 公元936~1125年
所谓燕云十六州是从山西到河北的北方,边境线上大约处于现在北京,天津,河北和山西境内,占有了北京和山西北方的重要战略地。 包括属于现在北京的幽州、檀州,顺州儒、州,属于现在天津的蓟州,属于现在河北的瀛洲,莫州,涿州,新州,妫州,蔚州,属于现在山西的云州、应州、寰州、朔州、武州。
东京汴梁的功与过
开封实际上是4战之地,没有险阻可以凭借,需要更多的兵力防守,因此也增加了财政开支。
宋太宗:失败的收复战
宋太宗收复燕云16州的过程中只重视了居庸关,而没有封锁古北口,造成了军事上的失败。
雍熙三年(986年),宋攻辽尝试收复燕云十六州,潘美、杨业、田重进、曹彬。失败,损失惨重。
买来的百年和平
澶渊之盟:寇准,真宗,澶州,黄河北岸
每年给辽国绢二十万匹、银十万两
无险可守的边境线
子主题
第十七章西北争夺战 公元982至1085年
宋夏的四条进攻路线
党项人李继迁和他的儿子李德明攻克了宁夏、甘肃、内蒙古境内自己陕西北不的广大地区,在西北形成割据,建立西夏政权
西夏攻打宋有四条路线 鄜延路:陕西富县至延安 环庆路:甘肃环州至庆阳 泾原路:甘肃经川至镇原县
引发改革的惨败
好水川(固原附近)、定川寨之战败于西夏
庆历四年(1044年),北宋与西夏议和。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银七万两千两、绢15万3,000匹、茶3万斤。
为了战争的屈辱,宋仁宗决定重用范仲淹,发起了庆历改革。重点是减税、减少冗兵冗官、提高军事和行政效率。
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相继失败,可能导致了北宋政权倒台
盐钞:商人帮助政府解决军事后勤问题,就可以得到一定数额的盐票,也就是盐钞。 北宋政府发现盐钞可以当纸币使用后就偷偷发行了很多,造成了盐钞的贬值。
失败的协同战
元丰四年(公元1081年),王安石变法失败后,宋神宗制定了详细的北伐策略,这次策略以5路大军从不同的方向进攻西夏的灵州,待会师后再进攻,距离灵州不远的,西夏首都兴州(银川)。 因为协同不力,私心争功等原因,最后失败。
第十八章变换的北方防线 公元1115~1208年。
是是非非海上盟
当完颜阿骨打祭起对辽国反叛大旗的那一天,女真人的顽强和野蛮就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辽国设五个都城
东京辽阳府(辽宁省辽阳市) 上京临潢府(内蒙古巴林左旗境内) 中京大定府(赤峰境内) 西京大同府 南京析津府(北京)
金国人从东向西,首先攻克东京、上京,再获得了中京,将辽人压往了与汉人地区接壤的西京和南京。金军先攻西京再攻南京
辽国参与部队在耶律大师的率领下逃往,如今新疆西部和中亚地区,建立了西辽(也叫喀喇契丹)
北宋使臣必须从渤海坐船,才能到达辽宁境内金国的领土,双方的结盟成为海上之盟。双方约定从南方和北方共同夹击灭亡辽国,北宋把给辽国进贡的岁币转给金国,金国同意将燕云16州交还给北宋
童贯所率领的宋军仅攻占了涿州和易州,反而是金人解放了大部分十六州。按照协议,金军不过燕山,宋军屡吃败仗,只好求助于金军,金军这才进入关内,兵不血刃获得了幽州。
辽国灭亡后,金国交割了幽州、蓟州、景州、檀州、顺州、涿州、易州给北宋,把武州还给北宋
山西方面,朔州、应州、蔚州投降北宋
靖康之变:物质文明遭遇部落战争
两次汴京之围 第一次,宣和七年(1125)年,完颜宗望围城,以协议割让太原、河间、中山三镇(实际未交割)等战争赔偿为条件撤军。 第二次,靖康元年(1126)年,河北、山西两路齐下,攻克汴京,北宋灭亡。
泥马渡康王,除了康王赵构,徽宗、钦宗的子女全成了俘虏。整个北宋皇族迁走,造成一次近2万人的大迁移。
靖康之耻留给后人的不仅仅是失去了两个皇帝,而是华夷失序所带来的哲学崩溃。
逃往海洋的皇帝
张邦昌放弃了帝位,迎接康王赵构当了皇帝。
建炎元年(公元11 27年),因张邦昌退位,处于军事极盛期的金军再次南下,西路军攻克长安,中路军攻克洛阳,继续南向,到达襄阳房舟、邓州,并向长江流域施压,东路军掳掠了山东地区。 老将宗泽顽强抵抗了对汴梁的进攻进行了东京保卫战。 金军后勤出问题而退兵,南宋取得战略胜利。
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金军再次南侵,东路军完颜宗弼率领人马直捣扬州。
宋高宗赵构被吓破了胆,将首都迁往了杭州。
陕西的关中平原,河南的东京汴梁、西京洛阳,河北、山东全境逐渐被金国占领,双方对峙线向淮河地区南移。
金国在山东、河南地区设立新的傀儡,号称齐国的刘豫政权。
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冬,金将完颜宗壁以山东为基地,兵下寿春向江南扑来,进军到达杭州时,高宗已逃走,到了东海边上的定海乘船出海,这是中国历史上皇帝第1次为了逃难而到了海上。 金军一直追到舟山群岛的昌国
完颜宗弼撤退时,在南京附近的黄天荡遭到了韩世忠的阻击。
绍兴11年(公元1142年),宋高宗以杀害岳飞为代价,与金朝议和,维持了以进贡换和平的传统。
公元1161年,金国海陵王完颜亮率军南侵,试图从采石矶过江灭亡南宋,遭到决定性失败,海陵王在兵变中身死。
又到尴尬北伐时
韩托胄北伐草草收场,以被杀结局。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第五部帝国时代 公元1179~1911年,元到清
第十九章成吉思汗眼中的世界 公元1179~1449年。
元太宗窝阔台二年(公元1230年),在灭金之战中,托雷从山西渡过黄河进入陕西地区,占领关中平原。在汉中顺汉江而下经过安康、襄阳到达唐州(今唐河)和邓州一带从南方朝后路进攻汴梁,以3万人挑战金国和南宋两个国家可谓大胆的冒险。 托雷略过邓州,向北夺取泌阳、南阳,方城,襄城,郏城等地,与金军主力在钧州(河南禹州)以南三峰山相遇,全歼之
从流亡者到蒙古之主
蒙古三山:肯特山、杭爱山、阿尔泰山。
在杭爱山和阿尔泰山之间也有一个巨大的盆地,盆地中间两个超大型湖泊,吉尔吉斯湖和乌布苏湖。
杭爱山东麓是著名的厄尔浑谷地。
一个小盆地刚好养活一个部落,超大的盆地才可能有几个部落共同使用。
成吉思汗的任务就是依托肯特山南面的三河谷地,首先将东部大草原各个部落统一变成超级部落,再向中部和西部扩张。
成吉思汗联合西部的克烈部(首领王罕)和东部的札只剌部(首领札木合)
灭塔塔儿
与克烈部联合灭札木合、泰亦赤乌、蔑尔乞
击败克烈部
击败西部杭爱山和阿尔泰山之间的乃蛮人
蒙古的帝国时代
花剌子模和乃蛮残部屈出律的联盟,共同瓜分了西辽。
公元1205年至1209年,成吉思汗三次攻打西夏,迫使西夏国王求和。
12 11年,开始成吉思汗挥兵南下金国,占领了中都(北京)
1218年蒙古商人在现在的哈萨克斯坦奇姆肯特附近,在花剌子模默许下遭到了杀害,蒙古人开始第1次西征。
第1次西征首先解决了新疆一带的乃蛮人残部,然后进攻两河流域(锡尔河和阿姆河),彻底击溃了花剌子模,占领了其在中亚,伊朗,阿富汗等地的领地,直达印度(现在的巴基斯坦境内)
哲别和速不台来到了里海和黑海之间的高加索山一带。带来的地理消息构成了蒙古人第2次西征。
第1次西征后蒙古灭亡西夏,期间成吉思汗去世,随后灭金,攻克金国最后的据点蔡州(河南省汝南)。
第2次熄灯有大安窝阔台的四大直系长子进行,从里海黑海以北向现在的俄罗斯地区进攻,再向西南方进攻罗马尼亚,匈牙利地区,第2次西征攻克了俄罗斯人政治文化中心基辅,进入东欧,在波兰打败了波兰人和日耳曼人,进入摩拉维亚和匈牙利,奥地利到,达达尔马提亚,先行到地中海附近。 金账汗国的领土,到达了顶峰。
蒙古人第3次吸收回到了波斯和西亚巴格达的哈里发,王朝正式结束,蒙古人一直打到了如今的叙利亚境内,再向南时被埃及的马木留克王朝击溃。这也是蒙古人扩张的极致
西藏、大理与蒙宋战争
凉州会盟,是指1247年,吐蕃诸部宗教领袖萨迦·班智达与蒙古帝国阔端在凉州议定,吐蕃地区纳入大蒙古国(蒙古帝国)统治
西藏和蒙古的河流带来四个个影响:首先是蒙古人从此有了国教,其次蒙古帮助西藏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权,再次蒙古人在西藏建立了官僚制度,最后西藏的归属让蒙古人获得了足够的信息,经过土波人的土地,对大理发生了一场堪称经典的远程打击。
灭金后,南宋乘蒙古人北归,袭取三京(东京汴梁、西京洛阳、南京商丘),遭到惨败,蒙古对南宋进行大举征伐。公元1 21年,随着大汗窝阔台的死亡,蒙古人对南宋进攻的第一阶段宣告结束。
大汗蒙哥继位,从大理,陕西,湖北,江淮,对南宋进行多重加急,由于蒙哥大汗在钓鱼城下突然死亡(1259.02),第二阶段攻击宣告结束。
1267年,蒙古人开始了对襄阳持续数年的围困,1273年攻克襄阳。一年后鄂州失守,又一年健康失守,年底南宋首都临安被围困,并于第2年元月被攻陷,南宋灭亡。
蒙古帝国塑造的现代中国
现在中国的南方界限是由蒙古人划定的,西藏,云南重新归为中国。
蒙古人在东南亚遭遇了数次惨败,侵犯越南南部以及越南的安南、缅甸和泰国、爪哇等都失败。忽必烈两次进攻日本都以失败告终。
蒙古人在南亚、西方以及俄罗斯都遭到了阻碍。
帝国分崩离析时
1368年8月,朱元璋军队攻陷元大都。元顺帝率军撤往关外的上都。和蒙古的故地,建立了残余的北元政权。
1335年,旭烈兀汗国(波斯汗国、伊儿号国)解体
察合台汗国分裂(1346年),西面的河中地区突厥化了,东面的新疆地区,仍然自称察台人,即察合台人。
金帐汗国存在了200多年。到伊凡雷帝时代,俄罗斯终于击败了蒙古人。金帐汗国分裂成了喀山 、阿斯特拉罕、克里米亚几个小汗国。
朱元璋的统治战略。
首先统一长江中下游地区。打败江西和两湖的陈友谅,苏杭的张士诚
通过地理优势压迫浙江南部的方国珍,福建的陈友定和广东的何真,将南方掌握在手中。
掌握南方后进行北伐。从山东开始进入河南,获得进攻元朝首都以及河北地区的基地。
北上进攻元朝首都,将河北地区收入囊中。
扫荡其他省份,从河南进入山西、陕西,从陕西和湖北两方面进入四川,再从湖南和四川两道进入云南,完成最后的统一。
朱元璋之所以能够完成统一,其原因更多是由于元朝势力的薄弱。
土木堡:蒙古旁支的逆袭
卫拉特人,明称为瓦剌人
1449年,在张家口怀来,土木堡之变。
第二十章清帝国的新疆域 公元1618~1911年
努尔哈赤七大恨 明长城终点不是山海关,而是丹东鸭绿江畔。起于辽宁省绥中县,历经葫芦岛,锦州,盘锦,鞍山,辽阳,沈阳,铁岭,抚顺,本溪,等市直达丹东东北虎山。 李自成和张献忠的起义武装。
清朝的统治给现代中国留下重要遗产,我们现在的地理基础就是清朝打下的。清朝的帝国主义传统,将西藏,新疆,蒙古,川西的广大地区纳入中原的有效统治。
黄金家族的黄昏
卫拉特人强盛过后,蒙古黄金家族再度复兴,成吉思汗的后代达延汗成了蒙古人的首领。达延汗死后,蒙古本部被划分成了漠南和漠北两部分。
漠南蒙古分为察哈尔部,科尔沁部和喀尔喀部
漠北喀尔喀蒙古分成三部分,从东到西分别是车臣汗部、土谢图汗部,扎萨克图汗部。后问价三音诺颜部
卫拉特人衰落后,向西方逃窜,进入如今的新疆北部地区和青海省,构成了漠西厄鲁特蒙古。
漠西厄鲁特蒙古分成准噶尔部、杜尔伯特部、土尔扈特部、和硕特部。
清政府在漠南蒙古推行了一套与满洲类似的旗人制度,将蒙古人分成了八旗24部,这些旗部互相合作,互相监督。
准噶尔:最后的蒙古帝国
噶尔丹是最后一个蒙古帝国的建立者,它属于卫拉特人中的准噶尔部
噶尔丹进军漠北蒙古,然后试图借道东北地区,再南下北京进攻清王朝。
康熙皇帝派遣大军在如今赤峰附近的乌兰布统和噶尔丹交战,胜。
康熙皇帝御驾亲征,在如今蒙古首都乌兰巴托南面的昭莫多遭遇,和噶尔丹展开大战。
噶尔丹的侄子叛乱。噶尔丹最后在宁夏试图经过青海回西藏,被阻,走投无路自杀。
西藏并入帝国疆域
噶尔丹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经过塔克拉玛干沙漠到达南疆,再翻越海拔5000多米的昆仑山进入西藏羌塘无人区一路向南到达拉萨。
康熙57年公元17 18年,康熙帝派遣大军13,000人从青海进入西藏,援助西藏人驱赶准噶尔人,但是被袭击的粮道,全军覆没。
康熙再起大军让岳钟琪从四川直扑拉萨(炉藏道),同时从蒙元大道,大将延信的军队到达那曲地区。
清朝趁机在西藏地区建立了统治基础,设立驻藏大臣拥有否决权和重大事务决定权,规定了达赖喇嘛的转世规则。规定必须由中央政府主持金瓶掣签仪式。同时清政府开始扶持另一个大喇嘛班禅额尔德尼。
直到乾隆20年,公元15757年,清政府才最终平定了不驯服的准噶尔人
南疆的臣服
南疆大小和卓之乱,大和卓在喀什,小和卓在叶城(时称叶儿羌)。
兆惠展开政治战和经济战,将南疆奇缺的物资与当地人交换粮食和马匹,削弱了大小合作的军事优势。
大小金川:帝国扩张的极限到了
改土归流
乾隆时期大小金川之役,1766年开始,直到公元1776年才告平定,动用60万人,花费7,000万两白银
海权时代的来临
咸丰10年公元1860年,在通州和北京之间的八里桥血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