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园林建筑-乘着“中隐”之风,聊聊唐代的“士流园林”
园林,追求一种能左右逢源、进退自如、几乎是鱼和熊掌能兼而有之的物质丰富、精神体面的优雅生活。
这是一篇关于宋代文人园林四大特征的思维导图,包含简远、 疏朗、 雅致、 天然等特点。
这是一篇关于中国古典园林的成熟期——私家园林代表的思维导图,总结了北方私家园林、 南方私家园林等。
这是一篇关于中国古典园林的成熟期的变化特征的思维导图,皇家园林较多的受到文人园林的影响,出现了比任何时期都更接近私家园林的倾向。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两宋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乘着“中隐”之风,聊聊唐代的“士流园林”
士流园林
中隐思想的产生,使隐逸之风盛行
魏晋时期,朝堂的混乱也使人失望,于是隐逸之风盛行,许多人选择辞官归隐,追求田园之乐,这为中隐思想的出现做出了铺垫。
代表人物如陶渊明,辞官归隐后醉心田园生活,写出了许多出色的田园诗。
唐朝的政治环境要好许多,文人们对政府没有那么强烈的不满,更多的是为了享受自然之美,追求精神上的享受。
中国有隐于朝市的“大隐”,也有隐于荒野的“小隐”。士子们没办法放下理想和地位,却又想体会归隐生活的轻松愉悦。于是“中隐”思想诞生了。
中隐思想影响下,士流园林开始流行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私人园林就开始受到喜爱,悄然流行。当时的社会动荡,权贵们聚集了大量的财富,乐于用财富换来精神上的享受。
唐代文人地位的提高,也为私人园林的流行提供了物质基础。
他们渴望像隐士一样享受自然之美,田园之乐。于是私人庭院骤然兴起,位置也由郊区移向了闹市,逐渐发展成成了精美的庭院式园林。
士流园林的风格特色
小巧精致、自然质朴
白居易的洛阳私宅——履道坊宅园,一边是院内的闲适,一边是洛阳的繁华。
花草水石一应俱全
如履道坊宅园“屋室三之一,水五之一,竹九之一,而岛树桥道间之。”
隐逸之风在唐代盛行的原因
开放的思想氛围奠定了隐逸的理论基石
唐代统治者明白儒以治外、佛以治内的道理,同时又尊老子为李姓皇室之祖先,兼容三教,交互为用。
以儒治世,以佛治心,以道治身
统治阶级对隐逸的尊崇
大量礼贤下士,求贤若渴,众多退隐在野之人都得以礼遇,所以统治阶级都乐意征召隐士以表明自己强烈的求贤之意。
征召隐士,既含有天下太平,礼贤下士之意,又可以彰显统治者的开明之处。
科举制度的推波助澜
在屡屡名落孙山后,大部分文人只能接受残酷的现实,他们开始隐居山林,远离世俗纷争,寻求心中的一方净土。
由白居易提出
“大隐住朝市,小隐入邱樊。邱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中隐》
隐于朝市的大隐太过喧闹,隐于郊野的小隐太过寂寞。
在家园建造上强调的是“城市山林”,在处世态度上其实追求“隐”、“仕”兼具,或者说是亦“仕”亦“隐”。
这种不走极端、行于中道的概念是划时代的。自春秋战国开始,一千年来文人无法解决的仕与隐的矛盾,到这里给出了一个完美的解决方式,甚至可以说,为人与自然的理论体系画上了句号,此后无人超越。自此之后园林有了实用的属性——城市中的自然。
追求一种能左右逢源、进退自如、几乎是鱼和熊掌能兼而有之的物质丰富、精神体面的优雅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