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古代史
适合初高中的学生学习历史,内容详细。可能有些标注,是为了方便记忆。中国历史源远流长,中国古代史是我国历史的开端。本思维导图总结了初中历史从史前时期、夏商周时期到秦汉、隋唐、三国两晋南北朝、辽宋夏金元、再到明清时期的知识点。
编辑于2021-05-18 20:55:22中国古代史
史前时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约170万年前到公元前270年)
旧石器时代 (打制石器)
元谋人 (约170万年前)
北京人 (约70万至20万年前)
为人类起源提供了可靠的证据
裴文中
新石器时代 (打磨石器)
河姆渡人 (约7000年前)
水稻
半栏式
浙江长江
半坡人 (约6000年前)
粟
半地穴式
陕西黄河
炎黄传说
阪泉之战
黄帝打败炎帝
逐鹿之战
炎黄打败蚩尤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宋
建立
960年
宋太祖 赵匡胤
陈桥兵变
杯酒释兵权
加强中央集权
背景
方镇太盛,君弱臣强
措施
兵
解除禁兵将领的兵权,控制对军队的调动
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
权
采用分权事权的方法,削弱相权
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实施三年一换,设置通判以分知州权力
钱
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由中央掌控
设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作用
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重文轻武
目的
压抑武将,防止武将跋扈
措施
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改革和发展科举制,增加科举去取士名额
影响
积极
扭转了五代十国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武将政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促进社会文化素养提高,造就文治局面
消极
军队战斗力减弱,政府机构重叠,办事效率低,加重国家财政负担
经济
农业
苏湖熟,天下足
手工业
江西景德镇(瓷都)
贸易
打破了市坊界限,出现早市夜市
设立市舶司
四川“交子”
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经济重心南移
唐朝中晚期-南宋
带去了劳动力,先进生产技术和经验
政权分立
澶渊之盟(宋与辽)
辽 907-1125(金)
宋夏和约(宋与西夏)
西夏1038-1227(蒙古)
靖康之难(金灭北宋)
金1115-1234(蒙古)
元
建立
1206,铁木真完成了蒙古草原统一(成吉思汗)
1260,忽必烈改元号为元,定都大都
1276,元灭南宋,实现全国统一
意义: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制度
行省制度
枢密院(军事)
边疆地区
澎湖巡检司
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北庭都元帅府
西域(新疆)
宣政院
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驶证管辖
都市生活
勾栏,瓦子,传统节日
宋词:苏轼,李清照,辛弃疾
元曲: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白朴,郑光祖
《资治通鉴》司马光
战国(东汉)到五代(唐)
四大发明
造纸术
西汉发明,东汉蔡伦改进
印刷术
隋唐发明,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
指南针
战国发明司南,北宋制成指南针并用于航海
火药
唐朝发明并用于军事
推动欧洲社会变革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581年到907年)
隋朝 (581年到618年)
隋朝的兴亡
581年,杨坚建立隋朝
589年,统一全国
618年,隋唐暴政而亡
618年,李渊建立唐朝
开通大运河(605年)
目的
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影响
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交流
科举制
隋文帝通过考试选拔人才
隋炀帝创立进士科
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影响
加强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利往大了官吏选拔范围
1905年,清朝废除
唐朝 (618年到907年)
贞观之治(627年到649年)
唐太宗
虚心纳谏
镜子魏征
房玄龄,杜如晦宰相
政治:完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
武则天
设武举,殿试
开元盛世(713年到741年)
唐玄宗
姚崇宋璟
经济繁荣
农业:曲辕犁和筒车
商业:长安城
手工业:唐三彩,陶瓷
外交与民族
民族
天可汗(唐太宗)
文成公主嫁松赞干布(唐太宗)
促进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对外
遣唐使
鉴真东渡
玄奘西行
《大唐西域记》
文学艺术
诗歌
李白“诗仙”浪漫情怀
杜甫“诗圣”历史真实情况
白居易,揭示统治者的腐败和人民的疾苦
书法
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
绘画
阎立本,吴道子
安史之乱(755年)
安禄山,史思明
影响
使唐朝由盛转衰,形成藩镇割据局面
黄巢起义
五代十国(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907年,朱温建立后梁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公元前270到221年)
夏朝 (公元前2070年)
禹建立夏朝
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公天下变今家天下
商朝 (公元前1600年)
甲骨文
青铜器
司母戊鼎,四羊方尊
作为礼器,无实用性
西周 (公元前1046年)
牧野之战
周武王打败商
分封制
目的
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
宗亲,功臣 (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
诸侯有管理土地与人民的权利,建立诸侯国
诸侯服从周王命令,进献贡品,朝觐,拱卫王室
作用
积极作用: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式,巩固疆土,推动了边远地区经济文化发展
消极作用:后期诸侯势力崛起,大国争霸
东周 (公元前770年)
春秋 (公元前770到476年)
铁制农具与牛耕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
战国 (公元前475到221年)
商鞅变法 (公元前356年)
秦孝公
内容
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废除贵族世袭特权
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徭役
统一度量衡
小篆和圆形方孔半两钱
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作用
使秦国国力大大加强,提高军队战斗力,成为战国后期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中国进入封建时代
都江堰工程
李冰(秦国)
成都“天府之国”
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
百家争鸣
儒家
孔子
仁,以德治国,有教无类
《论语》
孟子
仁政,可持续利用资源
苟子
礼治,明确尊卑等级
道家
老子
无为而治,顺应自然,互相转换,
《道德经》
庄子
顺应民心,追求精神自由,独立人格
法家
韩非子
改革,反对空谈,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墨家
墨子
兼爱,非攻,节俭
兵家
孙武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孙子兵法》
孙膑
灵活多变的战略战术思想
《孙膑兵法》
影响
促进了思想与学术的繁华,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公元前221年到220年)
秦国
统一 (公元前221年)
建立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韩赵魏楚燕齐(喊赵薇去演戏)
巩固
政治: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丞相(行政),御史大夫(监察),太尉(军事)
汉武帝设立刺史制度,监察地方官员
最高统治者称皇帝(军政大权)
思想:焚书坑儒(法家)
军事:北击匈奴,修长城,修筑灵渠
农民起义 (公元前209年)
陈胜,吴广起义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张楚政权
影响
牵起反秦浪潮,沉重打击了秦朝,推动了历史发展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灭亡 (公元前207年)
巨鹿之战
项羽打败秦军主力
楚汉战争
刘邦战胜项羽
西汉
建立 (公元前202年)
长安
陆上海上丝绸的开头
刘邦
文景之治
休养生息政策
背景
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重视“以德化民”
影响
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钱银充盈,国力增强
大一统
目的
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封建统治
政治:推恩令(主父偃),建立刺史制度,加强监察制度
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儒家学说变为正统思想(忠君守礼)
君权神授,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国家统一的巩固,社会的稳定
兴办太学
经济:实行盐铁官营
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
统一铸造五株钱
军事:派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
影响
巩固了大一统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丝绸之路
张骞通西域 (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
目的: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影响
促进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来往
路线
陆上路线
长安-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西亚-欧洲
海上路线
朝鲜-日本-中南半岛-马来半岛-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印度半岛-锡兰
宗教
道教(东汉),佛教
丰富了中国文化,对中国社会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影响
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来往的大动脉,极大促进了中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
西域的管理
西域都护 (公元前60年)
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加强了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联系,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今新疆和西北地区
班超出使西域 (东汉)
重新建立西域各国与汉朝的联系
东汉
建立 (公元25年)
光武中兴(光武帝)
洛阳
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影响
动摇了东汉统治,走向衰亡
使东汉统治越来越腐朽,为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提供条件
科技与文化
《史记》
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黄帝到汉武帝(西汉)
司马迁
司马光《资治通鉴》
造纸术
西汉时期,人们已懂基本方法
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人们广泛使用纸,推动世界文明进程
世界所有造纸术都来源于中国
医学
《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医圣)
麻沸散,五禽戏
华佗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明
建立
1368,朱元璋称帝
灭亡
1644,李自成起义
吴三挂灭李自成
强化皇权
措施
取消中书省(分散行省权利)
废除丞相制和中书省,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设立锦衣卫和东厂内阁
八股取士
朱熹的四书集注
禁锢了思想,读书人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
影响
利
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稳定和重建社会秩序,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
弊
给明朝的统治埋下了危机
对外关系
郑和下西洋(七次,1405-1433)
目的: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
影响
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
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
威继光抗倭
台州九战九捷
是一次反侵略的战争,民族英雄
科技文学
李时珍《本草纲目》
药物学
宋应星《天工开物》
农业和手工业
中国17世纪的工业百科全书
徐光启《农政全书》
农业生产
清
民族关系
1661,郑成功收复台湾
1684,清政府设置台湾府
1885,台湾正式建省
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辖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
新疆
康熙平定准噶尔叛乱
乾隆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设伊犁将军
作用:稳定了西北部边疆地区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西藏
顺治帝册封“达赖”,康熙册封“班禅”
设驻藏大臣
《钦定藏内善后章程》
君主专制的强化
设军机处
文字狱
闭关锁国
根本原因: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比较稳定
广州13行
影响
积极
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到一定的自卫作用
消极
中国落伍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220年到589年)
三国鼎立 (229年)
形成
官渡之战 (200年)
曹操大败袁绍
基本统一北方
赤壁之战 (208年)
曹军与孙刘联军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20年,曹丕建立魏国,定都洛阳
水利工程(实力最强)
220年,东汉灭亡
221年,刘备建立蜀国,定都成都
丝织业兴旺
229年,孙权建立吴国,定都建业(标志)
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曾到台湾(卫温)
影响
局部统一为全国统一奠定基础(西晋)
西晋
266年,西晋建立
280年,统一全国
八王之乱
317年,东晋建立
淝水之战
人口迁移
人口南迁
江南地区的开发
背景:西晋的八王之乱
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人口迁移高潮
影响
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劳动力带来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促进江南地区的初步开发
唐朝中期(安史之乱)经济 中心开始南移,南宋结束
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北魏孝文帝改革(494年)
洛阳
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结汉婚
影响
促进民族交融,增强北魏实力
439年,北魏统一北方
丰富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科技艺术成就
《齐民要术》
贾思勰
因地制宜
凸显了中国古代科学家以民生为本的务实精神
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中国古代百科全书
圆周率,《大明历》
祖冲之
《兰亭集序》
王羲之(东晋)
书圣
淝水之战
383年,东晋大败前秦
秦:北击匈奴 西汉:卫青,霍去病 唐:兼容开放
qin秦-qi七 (207)
二恶婴 (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