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现代文史史【诗歌1.4】
现代文学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现实土壤上的新的产物,同时又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文学的一个发展。广义上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是指1917年到1997年。这里整理了现代文学史诗歌部分的内容。
编辑于2021-05-20 15:41:06现代文学史第四章,以轻松的笔调抒写了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由家庭走向社会,从奴隶到主人的夙愿,加上在有限条件下对人物进行的个性化描写,有一定的历史价值。但他们毕竟产生于“大跃进”时代,不可避免打上了“左”的胎记。
本图汇总了现代文学史中30年代文学的内容,包括30年代戏剧运动的基本情况及代表性作家作品、上海艺术剧社、无产阶级戏剧、农民戏剧实验等。
大自考,汉语言文学专业,现代文学史科目,第三章,40年代文学(1937—1949),第一节概述的,根据考纲整理的详细知识导图。内容详细基本无遗漏,但不适合最后复习用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现代文学史第四章,以轻松的笔调抒写了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由家庭走向社会,从奴隶到主人的夙愿,加上在有限条件下对人物进行的个性化描写,有一定的历史价值。但他们毕竟产生于“大跃进”时代,不可避免打上了“左”的胎记。
本图汇总了现代文学史中30年代文学的内容,包括30年代戏剧运动的基本情况及代表性作家作品、上海艺术剧社、无产阶级戏剧、农民戏剧实验等。
大自考,汉语言文学专业,现代文学史科目,第三章,40年代文学(1937—1949),第一节概述的,根据考纲整理的详细知识导图。内容详细基本无遗漏,但不适合最后复习用
第一章 文学革命与“ 五四”新文学
诗歌
识记
20年代新诗创作的基本情况
1917年二月,《新青年》率先发表胡适的《白话诗八首》,已经使用白话,却还未摆脱旧诗词体式的束缚。
1918年一月,《新青年》发表了胡适、沈尹默、刘半农的九首白话诗,《一念》《人力车夫》《相隔一层纸》《月夜》等诗标志着新诗在寻找新语言方面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诗体大解放”
“新诗运动从诗体解放下手,”其关键是“诗体大解放”
所谓“诗体大解放”就是“不但打破五言七言的诗体,并且推翻词谱曲谱的种种束缚;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有什么题目,做什么诗;诗该怎样,做就怎样做”。
经过“诗体大解放”白话诗终于超越了主要依附传统的“古乐府式、”“击壤式”、“词曲式”的蝉蜕阶段,进入自由创造的天地
20年代新诗各个 作家群体的主要诗人 和代表性作品
中国新诗社
朱自清,刘延陵, 叶绍钧,俞平伯
朱自清:最初的诗作分别收入《踪迹》与《雪朝》(周作人、郑振铎、徐玉诺、俞平伯、郭绍虞、刘延陵、叶邵钧等八人之诗合集)。他的《新年》《光明》《北河沿的路灯》《煤》《送韩伯画往俄国》《赠AS》等都是有一定影响的诗作。他作于1922年的长诗《毁灭》则更贴近诗人“丢去玄言,专崇实际”的人生现实
周作人:也一度写作新诗,《小河》(1919)以其言语的朴素、节奏的纡徐有致,与诗之深深的忧惧情感构成张力,不愧当时新诗中的杰作
于1921年组织了“五四”文学革命后的第一个新诗社团—中国新诗社
出版了一本诗歌刊物,《诗》月刊(后算作文学研究会刊物)
湖畔诗社
汪静之、应修人、潘漠华、冯雪峰
他们于1921年左右写诗,1922年春在杭州成立湖畔诗社,1922年4月出版诗合集《湖畔》,1922年5月汪静之出版了个人诗集《蕙的风》,1923年出版诗合集《春的歌集》
所作诗多为歌唱大自然的清新美丽和友情、爱情的纯贞。他们诗中的真纯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是“五四”个性解放精神的别一表现形式
小诗
小诗的形成收到了周作人所译介的日本的短歌、俳句和郑振铎所译介的泰戈尔的《飞鸟集》的影响。小诗,在当时是指“流行的一行至四行的新诗”
最早的小诗作者有:朱自清、刘半农等。宗白华的《流云》(1923)以及徐玉诺和何值三的小诗都是曾经产生一定影响的作品
对诗坛形成重大影响的是冰心的《繁星》(第一本诗集)(1922年1月8日至20、22、23日连载于上海《时事新报·学灯》)、《春水》(1923)。冰心的小诗,从形式上看,最短两行,最长的十八行,一般是三五行。多抒写个人即时的感兴,或托物喻理,或借景抒情
小诗的讲求凝练与侧重表现内部世界,在新诗的艺术探索历程中具有桥梁的意义
新月诗派 /格律诗派
新月诗派作为诗歌流派始于1926年4月1日的《晨报副刊·诗镌》
参与了编辑工作并以诗文创立流派的有:徐志摩、闻一多、饶孟侃、刘梦苇、杨振声、朱湘等人
在《新月》阶段,发表新诗创作和理论(包括翻译)的作者主要有徐志摩、闻一多、饶孟侃、孙大雨、陈梦家、方玮德等
《新月》后期出现了曹葆华、卞之琳、孙毓棠、李广田等,已经趋向现代派;臧克家尽管师承闻一多,却钟情于苦难深重的现实。
1931年创刊于上海的《诗刊》季刊,被徐志摩视为《晨报副刊·诗刊》的后继者,由徐志摩、邵洵美等编辑。主要作者有徐志摩、孙大雨、饶孟侃、方令孺、陈梦家、方玮德、卞之琳、邵洵美、梁宗岱等
新月诗派的代表是 闻一多、徐志摩
闻一多:《红烛》《火柴》《玄思》《园内》《忆菊》《秋色》《死水》《女神》
徐志摩:诗集《志摩的诗》(1925)《翡冷翠的一夜》(1927) 《猛虎集》(1931)《云游集》(1932)
朱湘(1904-1933)也是前期新月诗派的重要诗人之一,有诗集《夏天》(1922)《草莽集》(1927)《石门集》(1934)《永言集》(1936)。朱湘的叙事诗《王娇》和《猫诰》曾产生一定的影响。《猫诰》富于机智与风趣,通过老猫教子的滑稽表演,对国民性的弱点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象征诗派
象征诗派指以1925年出版李金发(波特莱尔的影响)的诗集《微雨》为起点的,活跃在20年代中后期的诗派,它的代表人物是李金发,后期创造社三诗人穆木天、冯乃超、王独清以及姚蓬子、胡也频等人都是有影响的象征派诗人
象征主义诗歌在中国的出现,既是对于新诗流弊的反驳,也是现代诗歌发展的必然趋势,周作人说”我只认抒情是诗的本分,而写法则觉得所谓“兴”最有意思,用新名词来讲或可以说是象征“。穆木天在《谭诗—寄沫若的一封信》中,则明确提出”纯粹的诗歌“的概念,认为诗歌世界是纯粹的表现的世界,而且有诗的思考法与表现法在20年代中后期。纯诗化成为诗坛的主流,适应了中国新诗自身艺术建设的历史要求。
李金发《食客与凶年》《微雨》《为幸福而歌》
20年代的政治抒情诗
蒋光赤的《新梦》(1925)、《哀中国》(1927)
郭沫若的《前茅》《恢复》等
是30年代革命的政治抒情诗的先驱
20年代的台湾新诗创作
赖和《觉悟下的牺牲》
施文杞《送林耕余君随江校长渡南洋》
追风《诗的模仿》
杨云萍《橘子开花》
1925年12月,台湾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新诗集——张我军的《乱都之恋》在台北出版
郭沫若的生平思想和文学创作情况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号尚武。沫若是他1919年发表新诗时的笔名,后即以此为号。
1914-1923
日本
创造社、新诗、戏剧、”泛神论“(西方哲学)
主要作品:《凤凰涅槃》《地球,我的母亲!》《天狗》
诗集:《女神》《前茅》《瓶》《恢复》《星空》
闻一多的诗歌主张和新诗创作情况
徐志摩的新诗创作情况
领会
初期白话诗的共同艺术特点
初期白话诗的共同艺术特点是强调”经验“,偏于说理,冲淡、平实,崇尚语言的自然节奏,明白如话,表现出散文化倾向
湖畔诗社诗人的新诗创作
汪静之、应修人、潘漠华、冯雪峰
他们于1921年左右写诗,1922年春在杭州成立湖畔诗社,1922年4月出版诗合集《湖畔》,1922年5月汪静之出版了个人诗集《蕙的风》,1923年出版诗合集《春的歌集》
所作诗多为歌唱大自然的清新美丽和友情、爱情的纯贞。他们诗中的真纯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是“五四”个性解放精神的别一表现形式
“小诗运动”与冰心的小诗创作
小诗的形成收到了周作人所译介的日本的短歌、俳句和郑振铎所译介的泰戈尔的《飞鸟集》的影响。小诗,在当时是指“流行的一行至四行的新诗”
最早的小诗作者有:朱自清、刘半农等。宗白华的《流云》(1923)以及徐玉诺和何值三的小诗都是曾经产生一定影响的作品
对诗坛形成重大影响的是冰心的《繁星》(1922年1月8日至20、22、23日连载于上海《时事新报·学灯》)、《春水》(1923)。冰心的小诗,从形式上看,最短两行,最长的十八行,一般是三五行。多抒写个人即时的感兴,或托物喻理,或借景抒情
小诗的讲求凝练与侧重表现内部世界,在新诗的艺术探索历程中具有桥梁的意义
冯至本时期的诗歌创作
冯至(1905-1993)本时期的诗风是浪漫主义的,有诗集《昨日之歌》
1921-1923年所做的诗主要受”五四“时期郭沫若等人的新诗影响,他的作品最初也在《创造季刊》发表,句子比较自由,对于音节、旋律、韵脚不胜在意,而注重诗意的提炼与表达。在冯至的诗艺探索过程中,可以见出德国浪漫主义诗歌,尤其是海涅《还乡集》的影响。
冯至的抒情诗,感情深沉含蓄,不似徐志摩、闻一多的热烈
在手法上,平淡中见奇巧,哀婉清丽,不似徐志摩、闻一多的瑰丽多彩,也不若郭沫若的直诉狂呼
在形式上,语言明净,大致押韵,有整饬美而不严整一律,不似闻一多《死水》的精严
《蚕马》《吹箫人的故事》以叙事诗的形式书写来自传说的悲剧性的爱情故事,借以控诉旧式婚姻制度的罪恶,传达青年一代对于爱情的理想。冯至的叙事诗颇受歌德、席勒叙事谣曲的启示,其感伤孤独的抒情底蕴与神秘色彩,赋予作品不可替代的价值。
鲁迅称冯至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而朱自清则更看重冯至的叙事诗以为其”叙事诗堪称独步“。
1929年冯至诗集《北游及其它》出版,作者一贯谛视心灵的眼睛转向现实的人间,歌喉也由幽婉清丽一转为粗放激愤,显示了诗人涉世日深之际诗艺的调整。
“新月诗派”的格律诗主张和诗歌创作
新月诗派,反对感伤主义,反对放纵主张理性和节制
在艺术上,要求艺术的”和谐“、”均齐“强调诗人戴着镣铐跳舞,它是倾向于古典主义的。
在创作中强调不在感情强烈时作诗,而在将记忆中的最根本,最主要的情绪的轮廓用想象来表现。新月诗派的作诗法,努力在诗人与诗之间拉开距离,着意于主观情绪的客观化。
为建立新诗的形式规范闻一多提出了”三美“的主张,同时他们尝试了现代叙事诗,戏剧独白体、无韵体、十四行多种体式,为新诗尽了赋形的历史使命。
新月诗派的代表是 闻一多、徐志摩
闻一多:《红烛》《火柴》《玄思》《园内》《忆菊》《秋色》《死水》《女神》
徐志摩:前期:诗集《志摩的诗》(1925)《翡冷翠的一夜》(1927) 后期:《猛虎集》(1931)《云游集》(1932)
朱湘(1904-1933)也是前期新月诗派的重要诗人之一,有诗集《夏天》(1922)《草莽集》(1927)《石门集》(1934)《永言集》(1936)。朱湘的叙事诗《王娇》和《猫诰》曾产生一定的影响。《猫诰》富于机智与风趣,通过老猫教子的滑稽表演,对国民性的弱点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象征诗派”与李金发诗歌创作
象征诗派指以1925年出版李金发的诗集《微雨》为起点的,活跃在20年代中后期的诗派,它的代表人物是李金发,后期创造社三诗人穆木天、冯乃超、王独清以及姚蓬子、胡也频等人都是有影响的象征派诗人
象征主义诗歌在中国的出现,既是对于新诗流弊的反驳,也是现代诗歌发展的必然趋势,周作人说”我只认抒情是诗的本分,而写法则觉得所谓“兴”最有意思,用新名词来讲或可以说是象征“。穆木天在《谭诗—寄沫若的一封信》中,则明确提出”纯粹的诗歌“的概念,认为诗歌世界是纯粹的表现的世界,而且有诗的思考法与表现法在20年代中后期。纯诗化成为诗坛的主流,适应了中国新诗自身艺术建设的历史要求。
李金发《食客与凶年》《微雨》《为幸福而歌》。李金发认为诗仅仅是”个人灵感的记录“,是”一种抒情的推敲字句的玩意儿“,他写诗不”怕人家难懂“,不”希望人人能了解“,”只求发泄尽胸中的诗意就是“。
李金发最富个人性的诗,是表现精神感受、心态感觉,抒发无以名状的情绪的诗。
在形式上,李金发不追求纯净、圆润、和谐,钟情于新奇、怪异和突兀,不甚着意整体形象、意境,而致意于一个个意象的奇特组合和其暗示的力量。他的诗受到法国象征主义诗人波特莱尔、魏尔伦等人的影响。
穆木天(有诗集《旅心》)、冯乃超(有诗集《红纱灯》)在诗歌中追求声音的朦胧和颜色的朦胧,他们讲究的音乐美形式美是情绪和心灵的形式,其源头在法国象征派,与新月派的节制感性的格律不同。
运用
郭沫若诗集《女神》的 主要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女神》的地位:郭沫若第一部新诗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具有杰出成就和巨大影响的新诗集。1921年诗集《女神》的出版,为诗坛开了浪漫的新风
思想内容(教材)
女神充分表达了诗人对自我的崇尚和对自然的礼赞。
女神显示了彻底破坏和大胆创新的精神。
女神表现出奇异的壮阔感和动态的诗美。
思想内容(课件)
个性解放的强烈要求
反抗、叛逆与创造精神的歌唱
爱国情思的抒发,以”五四“时期勃发的民主精神为主要核心
艺术特色(教材)
女神实现了诗人绝对的自由,绝对的自主的艺术主张,这是与他的让感情自然流露的诗歌主张相一致的。
它没有固定的格律和形式,完全服从诗人感情自然流泻的需要。既有独到的诗剧形式(如《女神之再生》《湘累》《棠棣之花》),更有自由活泼的自由体诗。
多数篇章情绪消长的内在节奏与外在格律的节、行音韵一致和谐。激昂悲愤的凤鸟可以一连向宇宙提出11个疑问,构成很长的诗节(《凤凰涅槃》),而渲染融融的春意,则只需两行一节的两行体(《春之胎动》);诗行可以长到像《胜利的死》中浩荡的语言行列,也可以转到如《天狗》每行两三字,以短促的排句传达某种跃动激荡的情绪;既有《凤凰涅槃》那样的数百行长诗,也有只有三行的《鸣蝉》;既有汪洋恣肆的自由诗,也有少数外在格律相对严谨,节行押韵大体整齐的《晴朝》《黄浦江口》。
艺术特色(课件)
采用了内在情感强化以及喷发式宣泄的表达方式
在形象描绘方式上充满了昂奋的音调,浓烈瑰丽的色彩,恢宏勇猛的形象,具有英雄主义的格调
在想象方式上具有奇特性,达到极度的夸张,浓郁的浪漫主义美学特征
语言上具有华瞻丰美的特点
在诗体形式上,主张绝对的自由和自主,创立了多样的自由的诗形,从而为新诗发展提供了艺术表现的多样可能性
郭沫若诗集《女神》在 中国新诗发展史上的意义和贡献
《女神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的意义和贡献在于:集中而强烈的表现了冲破封建藩篱,扫荡旧世界的狂飙突进的”五四“时代精神。
奇特雄伟的想象,扩大了新诗的表现领域,创造了全新的现代诗歌,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
诗的抒情性与个性化的本质得到了充分重视与加强
创作形式自由多变,大量采用比喻、象征手法,以人格化的自然为主,也化用了古代神话、历史故事甚至西洋典故形象,选择巧妙、恰切而新颖,证明新诗在艺术上足以充分表现新的时代与生活,在许多方面超过了旧诗词。
闻一多诗的主要 思想意义和艺术特色
思想意义(教材)
贯穿《红烛》(1923)和《死水》(1925)的诗魂,是闻一多浓烈、真挚的爱国主义情思。
在诗人的心目中,他眷恋的”家“与”国“紧紧相连,祖国与中华文明不可分割,他所爱的是一个具有千年文明传统的文化中国。在一定程度上,闻一多代表了所有身在异国心念故土的炎黄子孙的共同情感。
闻一多在一些诗篇中还抨击了金元帝国的罪恶,护卫民族尊严,书写华工的劳碌和遭受凌辱的境遇,喊出对民族压迫的沉痛抗议。如《孤雁》《洗衣歌》《七子之歌》《醒呀》等。
在《死水》等为代表的一些直面中国现实的作品中,他一面为满目疮痍的故国大地、为陷于深重苦难的人民唱出了悲哀的歌声,表现出自己希望破灭的深深痛楚,啼泪泣血地呼号如《发现》等
另一面,他又对复兴中国抱着坚定的信念,并努力呼唤起民众的爱国热情,如《一句话》《祈祷》《醒呀》等。
思想意义(课件)
歌颂祖国、思恋祖国
反帝反种族岐视
对军阀统治下的祖国黑暗现实的失望和对祖国新生的信念
艺术特色
作为前期新月派的主将之一,闻一多的诗歌理论对新月派诗人有着很大影响。
其诗论的核心内容是讲究诗的”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闻一多自己的诗歌创作实践了这些主张。
音乐的美,主要是指音节和韵脚的和谐,一行诗中的音节,音尺的排列组合要有规律,闻一多在”顿“、”音步“的基础上提出”音尺“的概念,”音尺“由音节组合而成。《死水》是闻一多自认为”第一次在音节上最满意的试验“的力作。
绘画的美,主要是指诗的词藻要力求美丽,富有色彩,讲究诗的视觉形象和直观性。他的诗中经常出现红、黄、青、蓝、紫,金、黑、白表现色彩的词以及带有鲜丽色彩感的物象,注重色彩对比,使诗画相通,设色浓淡相宜、深浅适中、错彩镂金、斑斓繁丰,令人目迷五色。如《忆菊》《秋色》《死水》以及《色彩》都是这方面的适例
建筑的美,主要是指从诗的整体外形上看,节与节之间要匀称,行与行之间要均齐,以求整饬。《死水》《口供》《静夜》《一句话》《洗衣歌》等都是具有建筑美的范作。
徐志摩诗的主要 思想意义和艺术特色
思想意义
独抒心灵,追求爱与美,以实现个性解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五四“的时代精神,格调清新健康
表达了为自由恋爱勇于向旧礼教挑战的决心,包含着反对封建伦理道德、要求个性解放的积极因素,热烈清新,真挚自然。社会与人的灵性的对立模式,与社会和大自然的对立模式同构
艺术特点(抒情诗)
徐志摩的抒情诗构思精巧,意象新颖,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准。
韵律和谐,富于音乐美,在大量的4行一节的抒情诗中,徐志摩常常使用重叠反复排比,对偶等手法。在用韵上,他多方采用西洋诗押韵的方法,使诗韵在和谐中显出变化。
章法整齐,灵活多样。徐志摩作为新格律派的代表诗人,十分讲究诗行和章法,他的诗虽以四行一节诗较多,但从整体上看,节式、章法、句法、韵脚都各有变化,不太拘泥,讲究诗形而能不为其束缚,整饬中有变化,呈现出灵活多样的体式。
词藻华美,风格明丽。徐志摩的诗思富于想象力,同时他又有很强的驾驭语言的能力,因而他诗歌的文辞非常丰富,辞藻显示出华丽、秾艳的特色。
另附
尝试阶段
1920年3月,胡适的《尝试集》,新文化运动中的第一部白话新诗集
1921年,朱自清、叶邵钧、俞伯平组织了中国新诗社,是”五四“文学革命后第一个新诗社团,出版了第一本诗歌刊物《诗》月刊。 朱自清发表于20年代的抒情长诗是《毁灭》,作于1922年
其他作品:刘半农《相隔一层纸》《人力车夫》《教我如何不想她》周作人《小河》
浪漫新诗风
郭沫若《女神》为诗坛开了浪漫的新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