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六章 思维与想象 思维导图
这是一篇关于第六章 思维与想象 思维最初是人脑借助于语言对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应过程。思维以感知为基础又超越感知的界限。通常意义上的思维,涉及所有的认知或智力活动。它探索与发现事物的内部本质联系和规律性,是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人际关系处理
人际交往思维导图
人生导航
处理人际关系6项原则
进行头脑风暴的准则的思维导图
自卑与超越
超强思维训练课
逻辑填空
东尼博赞简介
第六章 思维与想象
第一节 思维概述
一,思维的内涵
(一)思维的定义
思维与感知觉一样,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区别:感知觉是对当前直接作用的客观现实进行反映,反映的是个别事物及其外部特征和联系,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反映的是同一类事物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和内在联系,属于认识和高级阶段
(二)思维的特征
1,概括性
概括性指思维主要是反映客观事物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及存在于事物之间的规律性的联系,这是思维最显著的特点
(1)将某类事物的一般的、共同的属性或特征抽取并结合起来,从而认识该类事物的性质,及与其它类事物之间的关系
(2)从部分事物的相互联系的事实中,找到普遍或必然的联系和规律,并将其推广到同类的现象中去
2,间接性
借助于一定的事物或已经具有的知识经验为媒介,对客观事物进行的深度反映
(1)思维凭借着知识经验,能对没有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及其属性或联系加以反映
(2)思维凭借着知识经验,能对根本不能直接感知的事物及其属性或联系进行反映
(3)思维凭借着知识经验,还能在对现实事物认识的基础上,进行蔓延式的无止境的扩展
(三)思维与感知觉的关系
1,区别
1|||
感知觉主要反映那些看得见、摸得着、有形的东西,是对客观现象的直接反映,而思维则反映那些看不见、摸不着、无形的东西,是对客观现实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2||| 感知觉只反映事物的外部特征,是反映的初级形式,而思维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便可以反映同类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特征及其内在联系,它是反映的高级形式
3||| 感知觉只反映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所以反映领域很小,深度很浅,而思维借助于语言进行加工,可以反映任何事物,反映领域很广,又有深度
2,联系
思维以感知觉为前提,没有感性认识,离开了感知觉思维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 感知觉以思维为归宿,如果没有思维的参与,感性认识就不能上升为理性 认识,不能形成概念,就不能产生思想
二,思维与语言
(一)思维与语言的区别
1,本质属性不同
2.与客观事物的关系不同
3,基本单位与表达含义不同
4.语法规则与思维规律不同
(二)思维与语言的联系
思维是语言的基础,语言是思维的工具
1,语言是思维的载体与交流思想的工具
2,思维是语言的“内核”与意义
三,思维的种类
(一)根据思维过程中解决问题方式的不同,可把思维分为
1,动作思维
解决问题的方式依赖于实际的动作
2,形象思维
利用头脑中的表象来解决问题
3,逻辑思维(抽象思维)
运用概念、判断或推理等形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
(二)根据思维过程中是否被个体清晰地意识到或有明确的步骤,可分为
1,直觉思维
无分析和推理的猜测或顿悟
2,分析思维
依靠分析和推理
(三)根据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向性,可分为
1,发散思维
一题多解
2,聚合思维
由已知或条件得出结论
(四)根据思维的创造性程度,可分为
1,创造思维
有创新、有突破的思维
2,常规思维
再造性思维、习惯性思维
四,思维的过程
(一)分析与综合
1,分析
将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属性、各个细节从整体中分解出来,或从整体中区分出个别的特性和方面
2,综合
把整体的各个部分或各个方面联系起来,把整体的个别特征和个别属性结合为一个有机整体
(二)比较和分类
1,比较
通过分析和综合把各种事物、现象加以对比,确定它们之间的异同点及关系的思维过程
2,分类
通过比较,按照事物的异同程度而把事物加以分门别类的过程
(三)抽象和概括
1,抽象
舍弃非本质的属性或特征,并抽取出共同的本质的属性或特征的过程
2,概括
在抽象的基础上,把抽取出来的事物的共同特征或一般的、共同的属性结合起 来,并推广到同类事物中去的过程,是一个由个别通向一般的思维过程
(四)系统化和具体化
1,系统化
把本质属性相同的事物分成一定的类别并归纳到一定的类别系统中去,并使之 建立联系,形成层次分明的统一整体的过程
2,具体化
把抽象和概括过程中所获得的概念、原理、理论等一般认识应用于同类其它事物中 去的过程
常见的具体方式:
是引证具体事例说明理论问题
是运用一般原理解释具体现象或解决特殊问题
五,思维的品质
1,思维的广阔性(广度)
2,思维的深刻性(深度)
3,思维的灵活性(机智)
4,思维的敏捷性(速度)
5,思维的独立性(独立思考)
6,思维的批判性(自我看法)
7,思维的逻辑性(思考严谨)
第二节 概念形成与问题解决
一,概念形成
(一)概念的内涵
概念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关键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二)概念的功能
1,概括功能
2,推理功能
3,联结功能
(三)概念的形成与掌握
概念形成也叫概念学习,具体是指个人掌握概念的过程。而概念掌握指的是个 体在发展过程中如何获得和运用人类历史发展中业已积累起来的现成经验,它不 是一个简单的传递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的、复杂的、不断在头脑中进行分析、综 合的过程
其形成的主要途径
日常概念途径
科学概念途径
(四)关于概念形成的学说
1,样例学习说
概念形成是通过正反样例将一类概念的共同特征抽取出来的过程
2,假设检验说
概念形成是一个不断提出假设与验证假设的过程
二,问题解决
(一)问题解决的内涵
1,问题
间接地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解决的情境
,2,问题三个基本成分
(1)起始状态
(2)目标状态
(3)存在障碍
(二)问题解决的基本特征
1,问题必须是新问题
2,目标指向性
3,操作序列性
4,认知操作性
(三)问题解决的策略
问题解决过程是一个运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初始状态向目标状态推进的过程
1,算法策略
(1)搜索所有可能的解决方法,并逐一尝试,最终使问题得以解决
(2)费时但能解决
2,启发式策略
(1)根据已有知识经验,在问题空间内进行较少搜索,以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省时,靠智慧
(四)问题解决的思维步骤
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
提出假设
检验假设
(五)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知识经验
2、定势 如:聋哑人和盲人去五金店买东西。
3、迁移
4、动机和情绪状态
5、功能固着 如:蜡烛问题 物体的功能和用途
6、个性特征
7、问题表征 如:相遇问题
第三节 创造性思维
第四节 想象
第五节 思维与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