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红细胞检验
基础检验之红细胞检验,有需要的朋友可以下载。红细胞检查是一种血液检查手段,检测原理:红细胞稀释液为Hayem液。
编辑于2021-05-22 09:15:28红细胞检验
红细胞计数
定义:红细胞计数(RBC)是检测单位容积血液中的红细胞数量,是血液一般检验的基本项目,与血红蛋白和血细胞比容结合,常作为诊断贫血和白细胞增多的主要指标
原理及方法:
显微镜法:采用红细胞等渗液将血液标本稀释一定倍数(200倍),充入改良牛鲍计数板中,在显微镜下计数一定区域内红细胞数量经过换算求得每升血液中红细胞数量
1.准备稀释液:Hayem液
NaCl:调节渗透压
Na2So4:增强红细胞悬浮性
HgCl:防腐
2.采血和加血
3.充液
4.计数和计算:RBC/L=N/5×25×10×10^6×200=N/100×10¹²
血液分析仪法:多采用电阻抗法、流式细胞术激光检测法
方法评价:
显微镜法
优点:传统方法,设备简单,成本低,可用于血液分析仪异常检查结果的复查
缺点:效率低下,精密度低
血液分析仪法
优点:操作便捷,易于标准化,精密度高,适用于大批量标本筛检
缺点:成本高;环境条件要求高
质量控制:关键是控制计数误差
1.技术误差
2.仪器误差
3.计数域误差
参考区间:成年:男性(4.0~5.5)×10¹²/L,女性(3.5~5.0)×10¹²/L。新生儿:(6.0~7.0)×10¹²/L
临床意义
生理性变化
病理性变化
病理性增多
相对性增多
绝对性增多
继发性增多
原发性增多
病理性减少
红细胞生成减少
再生障碍性贫血、造血物质缺乏或利用障碍:缺铁性贫血
红细胞破坏过多
溶血性贫血
红细胞丢失过多(失血)
血红蛋白测定
定义:血红蛋白(Hb或HGB)是在人体有核红细胞及网织红细胞内合成的一种含色素辅基的结合蛋白质,是红细胞内的运输蛋白,每克血红蛋白可携带1.34ml氧,其主要功能是吸收肺部大量的氧,并将其输送到身体各组织。血红蛋白测定即测定血液中各种血红蛋白的总浓度,用g/L表示。
检测原理和方法评价
氰化高铁血红蛋白(HiCN)测定法
原理:血红蛋白中的亚铁离子(Fe²+)被高铁氰化钾氧化为高铁离子(Fe³+),血红蛋白转化成高铁血红蛋白(Hi)。Hi与氰化钾中的氰离子反应生成HiCN。
WHO和ICSH推荐的参考方法。
优点:操作简单,反应速度快,可检测除SHb之外的所有Hb,便于稳定,便于质控
缺点:KCN有剧毒,可使高白细胞、高球蛋白血症的标本混浊,对HbCO的反应慢,不能测定SHb
十二烷基硫酸钠血红蛋白(SDS-Hb)测定法
次选方法
优点:操作简单,呈色稳定,试剂无毒,结果准确,重复性好
缺点:SDS质量差异大,消光系数未定,SDS溶血活力大,易破坏白细胞,不适用于同时白细胞计数的血液分析仪
质量控制
标本
器材和试剂
技术操作
废弃物的处理
参考值:成年:男性120~160g/L ,女性110~150g/L 。新生儿:170~200g/L
临床意义
血红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与红细胞计数相似,但判断贫血程度优于红细胞计数
轻度贫血:Hb<120g/L(女性Hb<110g/L)
中度贫血:Hb<90g/L
重度贫血:Hb<60g/L
极重度贫血:Hb<30g/L
血细胞比容测定
定义:血细胞比容(HCT)又称为红细胞压积(PCV)是指一定体积的全血中红细胞所占体积的相对比例。
检测原理
离心法
微量法
WHO推荐为常规方法,CLSI推荐的参考标准。
温氏法
应用广泛
质量控制
操作规范化
注意干扰因素
参考值
男性:0.40~0.50;女性:0.37~0.48。新生儿:0.47~0.67。儿童:0.33~0.42。
临床意义
HCT的临床意义与红细胞计数相似。
增高
红细胞数量绝对增加或血浆量减少所致
降低
诊断贫血的指标,若红细胞数量正常,血浆量增加,为假性贫血
应用价值
临床补液量的参考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诊断指标
计算红细胞平均指数的基础
红细胞平均指数计算
定义:红细胞平均指数包括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CH)和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
检测原理
手工法
红细胞平均体积(MCV)
指红细胞群体中单个红细胞体积的平均值
MCV=(HCT/RBC)×1015
参考值
成年人:82~100fl ;1~3岁:79~104fl;新生儿:86~120fl
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CH)
指单个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的平均值
MCH=(Hb/RBC)×1012
参考值
成年人:26~34pg;1~3岁:25~32pg;新生儿:27~36pg
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
指全部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的平均值
MCHC=Hb/HCT
参考值
320-360g/L(32%~36%);1~3岁:280~350g/L;新生儿:250~370g/L
血液分析仪法
临床意义
红细胞平均指数可用于贫血形态学分类及提示贫血的可能原因
正细胞性贫血
MCV、MCH 正常
MCHC正常
急性失血、急性溶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
大细胞性贫血
MCV、MCH增高
MCHC正常
叶酸、维生素B12缺乏或吸收障碍
单纯小细胞性贫血
MCV、MCH降低
MCHC正常
慢性炎症尿毒症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MCV、MCH降低
MCHC降低
铁缺乏、维生素B6缺乏、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慢性失血
网织红细胞计数
网织红细胞(RET)是介于晚幼红细胞和成熟红细胞之间的过渡细胞,略大于成熟红细胞(直径8.0~9.5um),其胞质中残存的嗜碱性物质RNA经碱性染料,如煌焦油蓝、新亚甲蓝等活体染色后形成蓝色或紫色的点粒状或丝网状沉淀物。
网织红细胞分型及特征
Ⅰ型:仅在正常骨髓
Ⅱ型:大量存在于骨髓,极少见于外周血液
Ⅲ型:少量存在于外周血液中
Ⅳ型:主要存在于外周血液中
检测原理
普通显微镜法
活体染料(新亚甲蓝或煌焦油兰)
血液分析仪法
操作步骤
试管法
1.加染液
2加血液
血液和染液比例1:1
3制备涂片
4.观察
5.计数
Miller窥盘计数法:小格成熟RBC,大格网织红细胞数
6.计算
波片法
质量控制
选择合适的染料
煌焦油兰
自身免疫病
新亚甲蓝
WHO推荐使用。对RNA着色强、试剂稳定,Hb几乎不着色,便于识别
中性红
正确辨认网织红细胞计数
网织红细胞计数方法
参考值
成人、儿童:0.5%~1.5%;新生儿:2.0%~6.0%。成人绝对值: (24~84)×10^9/L
临床意义
网织红细胞计数是反映骨髓造血功能的重要指标。
评价骨髓增生能力,判断贫血类型
网织红细胞增多
骨髓红细胞增生旺盛
溶血性贫血
急性失血
某些贫血治疗后(补充维生素B12,叶酸)
网织红细胞计数减少
骨髓造血功能减低,如再生性障碍性贫血
评价疗效
放疗和化疗的监测
网织红细胞生成指数(RPI)
RPI增高
提示肾功能、EPO反应和骨髓功能良好
RPI降低
提示骨髓增生低下或红系成熟障碍
网织红细胞成熟指数(RMI)
红细胞沉降率测定
红细胞沉降率(ESR)简称血沉,指在规定条件下,离体抗凝全血中的红细胞自然下沉的速率。(mm/h)
检测原理及步骤
魏氏(Westergren)法
传统方法,为国内规范方法,ICSH参考方法。首选方法
1.加抗凝剂
2.采血
3.吸血
4.立血沉管
5.读数
自动血沉仪法
质量控制
ICSH规定的参考方法可用于验证其他方法的可靠性
魏氏法对抗凝剂血液标本及物理条件的要求(课本P35表2-28)
质控方法
参考方法常作为常规试验的质控方法
血沉测定影响因素(课本P26表2-29)
参考值
魏氏法:男性0~15mm/h;女性0~20mm/h
临床意义
血沉加快
生理性血沉加快
1.新生儿红细胞数量较高,血沉慢
2.女性由于纤维蛋白原含量高,血沉较男性快
4.怀孕妇女由于生理性贫血,血沉加快
5.月经期由于子宫内膜损伤,出血导致血沉加快
6.大于50岁,纤维蛋白原含量逐渐增高血沉加快
病理性血沉加快
各种炎症疾病导致纤维蛋白原与免疫球蛋白增加(最常见)
组织损伤坏死
恶性肿瘤
血浆球蛋白增高
贫血
高胆固醇血症
其他
血沉减慢
红细胞形态检查
检测原理
显微镜检查法
仪器法检测的复核方法,参考方法
计算机图像分析
血液分析仪法
需用显微镜法复检,血涂片
临床意义
正常红细胞状态
双凹圆盘形,直径7.2um
Wright染色淡粉红色
中央部位生理性淡染区
异常红细胞状态
大小异常(课本P39表2-34)
形状异常(课本P39表2-35)
血红蛋白含量异常(课本P40表2-36)
低色素
见于:缺铁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铁粒幼细胞贫血、某些血红蛋白病
高色素
见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嗜多色素
提示骨髓造血功能活跃
结构及排列异常(课本P40表2-37)
豪焦小体
卡波环
嗜碱性点彩红细胞
有核红细胞
红细胞缗钱状形成
红细胞凝集
浮动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