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病因病机✔️
应心理学同学们要求发布的,中医学学习资料整理,必看必备。中医方剂是由相对独立效能的药物或药群构成的若干部分而组成,方剂中的这些部分相互联系并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所以学的时候要联系整体来看。
一些关于亲密关系的tips,帮助改善亲密关系,让关系更加和谐,更加长久与稳定。两个人的相依需要去学习与进步。
焦虑情绪愈发严重的今日,如何缓解外界带给我们的焦虑成为了重要的话题。试着学习焦虑管理,寻找内心的宁静,提高生活质量。
《乌合之众》是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著作,对人类群体心理现象的研究有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影响。虽然有些内容非常偏激,但是其中很多深意值得思考。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小儿常见病的辩证与护理
蛋白质
均衡饮食一周计划
消化系统常见病
耳鼻喉解剖与生理
糖尿病知识总结
细胞的基本功能
体格检查:一般检查
心裕济川传承谱
解热镇痛抗炎药
病因病机
病因学说
外感病因
六淫
定义
指风、寒、署、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
产生因素
气候变化异常,超过集体正常的适应范围
机体适应能力低下,不能适应正常的气候变化
治病特点
外感性
多从肌表、口鼻而入,起初多为表证
季节性
时令感,有明显的季节性
地域性
与生活、工作环境、地域密切相关
相兼性
可单独伤人,又可两种以上同事侵犯人体而导致致病
转化性
邪气的从化
性质特征
风邪
浮越
多变
善动
多兼邪
寒邪
寒凉
凝滞
收引
火邪
上炎
生风动血
耗津液
易肿疡
湿邪
阻气机
伤阳
重浊
粘滞
趋下
署邪
炎热
伤津耗气
挟湿
燥邪
干涩
伤津
伤肺
疠气
内伤病因
七情
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正常情志活动
“五志”为喜、怒、思、忧、恐的简称
致病特点
直接伤及内脏
心、肝、脾功能失调为多见
影响脏腑气机
怒则气上
喜则气缓
悲(忧)则气消
恐则气下
惊则气乱
思则气结
淤血病情转归
劳逸
过劳
劳力过度伤气
劳神过度伤心脾
房劳过度伤肾精
过逸
气机不畅
食少胸闷,痰盛体胖
正气虚弱
动则心悸、气喘出汗
饮食
饮食不节
饮食不洁
饮食偏嗜
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
痰饮水湿
含义
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清稀者称饮,稠浊者称痰
形成
内外病因所致肺、脾、肾、三焦等脏腑气化功能失常
特征
痰饮病证常随痰饮停留的部位不同,表现出不同特征
阻滞气机,阻碍气血运行
致病广泛,变化多端
病势缠绵,病程较长
易扰乱心神
多见滑腻舌苔
淤血
气虚、气滞、血寒等,使血行不畅而凝滞
由内外伤、气虚失摄、邪热迫血妄行,造成血离经脉,积存体内而形成瘀血
疼痛
肿块
出血
结石
其他病因
意外损伤
不良环境
药邪
病机学说
概念
疾病发生、发展及其变化和转归的机制,是疾病临床表现、发展转归的诊断治疗的内在依据
基本病机
正邪相争
正
人体的机能活动;抗病、康复能力
邪
泛指各种致病因素
正邪相争与发病
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因素
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正邪斗争的胜负,决定发病与不发病
正邪相争与病邪出入
表邪入里
里病出表
正邪相争与虚实变化
实证
邪气亢盛表现的证候
虚证
正气不足表现的证候
虚实转化
虚实真假
正邪相争与疾病转归
正胜邪退
邪胜正退
阴阳失调
阴阳失调是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内在根据
阴阳失调与发病
阴阳失调与寒热变化
人体之阴阳偏盛(实证)
人体之阴阳偏衰(虚证)
阴阳失调与疾病转归
人体之阴阳互损
阴阳平衡地重建
气机失常
气机运行不畅或升降出入功能失去平衡协调的病理变化
分类
气滞
指气的流通不畅,郁而不通,导致脏腑经络功能障碍的病理状态
原因
情志抑郁不舒
痰、湿、食积、淤血等有形之邪
脏腑功能失调
临床表现
闷、胀、痛
气逆
指气的上升太快,下降不及而致脏腑之气逆上为特征的一种病理状态
情志内伤
饮食冷热不适
外邪侵犯
痰浊壅滞
肺、胃、肝等脏腑病变
气陷
指气的上升不足或下降太过,以气虚升举无力而下陷为特征的一种病理状态
表现
上气不足
头昏、眼花、耳鸣等
中气下移
胃、肾、子宫、肛门位置相对下移;少腹坠胀、便意频频
气闭
指气机闭阻,外出严重障碍,以致清窍闭塞,出现昏厥的一种病理状态
情志抑郁或巨大的精神创伤、或外邪、痰浊
突然昏倒
四肢拘挛
呼吸困难
气脱
指气不内守,大量向外亡失,以致技能突然衰竭的一种病理状态
正不敌邪,慢性长期消耗、汗吐下太过、大出血
面色苍白、汗出不止、目闭;口开、全身瘫软、手撒、二便失禁、脉微欲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