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生理-能量代谢和体温思维导图
生理学-能量代谢和体温思维导图,生物体新陈代谢活动中伴随物质代谢所发生的能量的释放、转移和利用的过程。
这是一篇关于抗原的思维导图,介绍了抗原表位、 抗原的交叉性、 抗原的分类、重要的抗原等。
这是一篇关于生理学-胰腺内分泌思维导图,主要内容通过胰岛素受体发挥作用、 全面促进合成代谢、 胰高血糖素等。
这是一篇关于生理学-甲状腺和甲状旁腺思维导图,介绍详细,描述全面,希望对感兴趣的小伙伴有所帮助!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小儿常见病的辩证与护理
蛋白质
均衡饮食一周计划
消化系统常见病
耳鼻喉解剖与生理
糖尿病知识总结
细胞的基本功能
体格检查:一般检查
心裕济川传承谱
解热镇痛抗炎药
能量代谢和体温
一.能量代谢
生物体新陈代谢活动中伴随物质代谢所发生的能量的释放、转移和利用的过程
1.能量的来源和利用
①机体能量利用的基本形式
ATP:储能和供能物质,传递能量的分子
磷酸肌酸(CP):主要存在肌肉组织中
②饲料中主要营养物质的能量转化
70%由糖提供其余由脂肪提供,糖脂肪蛋白质共同的中间代谢产物为乙酰辅酶啊,共同途径为三羧酸循环
(a)糖:以葡萄糖为中心
有氧氧化:1mol葡萄糖→38molATP,转化效率66%
无氧酵解:1mol葡萄糖→2molATP,转化效率3%,只能分解到乳酸阶段
(b)脂肪:贮存和供给能量
甘油:肝脏利用,经磷酸化和脱氢处理后进入糖的氧化分解或变为葡萄糖
脂肪酸:肝脏和其他组织细胞进行分解,形成乙酰辅酶A进入有氧氧化
(c)蛋白质:分解氨基酸合成细胞成分、酶、H等生物活性物质
③饲料总能量的去路:PPT11
2.能量代谢的测定
①相关概念
(a)食物的热价:1g食物在体内氧化或体外燃烧所释放出来的热量成为食物的热价
(b)食物的氧热价:某种营养物质氧化时消耗1L氧所产生的热量
(c)呼吸伤(RQ):一定时间内机体二氧化碳产生量与耗氧气容积的比值
②测定方法和原理
能量代谢率:单位时间内人或动物全部能量消耗,通常以单位时间每平方米表面积产热量为单位
(a)直接测热法:直接测定整个机体在一定时间内产生的总热量,即能量代谢率
(b)间接测热法:根据化学反应中,反应量与产物量之间的比例关系,测定一定时间内机体氧化分解的糖脂肪蛋白质的量,测得机体释放的热量
(c)反刍动物瘤胃微生物发酵过程中产生发酵热,发酵产生一定数量的甲烷和二氧化碳,一部分由呼吸排出
③基础代谢率和静止能量代谢
(a)基础代谢:动物在维持基本生命活动条件下的能量代谢水平,清醒、肌肉处于安静状态、最适外界温度、消化道空虚
(b)静止能量代谢:动物在一般的畜舍或实验条件下,早晨饲喂前休息的能量代谢水平
④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
(a)劳役和运动:代谢水平较高,摄氧量跟不上肌肉实际代谢消耗氧量的需要,凭借高能磷酸键和无氧代谢功能
(b)精神活动:情绪状况下,能量代谢显著升高
(c)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食物刺激机体产生额外热量消耗
(d)环境温度:哺乳动物20-30℃最稳定,<20寒战肌肉紧张,>30代谢增加
主要因素:个体大小、年龄、性别、品种、生理状态、营养状态、季节、气候
二.体温
1.家畜的体温及其正常变动:身体深部通常直肠温度的平均温度
家禽>家畜,幼畜>成年,公畜>母畜
清晨2-6时最低,午后1-6时最高
2.体热平衡-产热和散热的动态平衡
①产热
(a)产热的基本方式
基础代谢产热:安静时内脏和脑产热,肝脏首位
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
骨骼肌产热:运动式,骨骼肌最主要的产热器官
战栗和非战栗产热
非战栗产热:褐色脂肪组织
战栗产热:骨骼肌发生不随意的节律性收缩,屈肌、伸肌同时收缩,基本不做外功,产热量很高
草食家畜瘤胃发酵产生热能
(b)产热活动的调节:N调节,体液调节,PPT31
②散热
物理方式:经皮肤97%
辐射:体热以热射线的形式传给外界较冷物体的一种散热方式,影响因素:散热面积、体表温度和环境温度的温差
传导和对流
传导:机体的热量直接传给同它接触的较冷的物体
对流:传导散热的一种特殊形式,通过气体或液体交换热量
21℃时主要方式,多少取决于皮肤温度和环境温度之差,皮肤温度由皮肤血流量控制
炎热,交感N紧张↓,皮肤小A舒张,动静脉吻合支开放,皮肤血流量↑,皮肤温度升高,散热↑
寒冷,交感N紧张↑,皮肤小A收缩,皮肤血流量锐减,皮肤T↓,机体表层隔热减少散热
蒸发:体表水分吸收热能气化
29℃前三种↓蒸发↑;35℃前三种停止,蒸发为唯一散热方式
不感蒸发:体液的水分直接透出皮肤、粘膜(主要呼吸道)表面,并在未聚成明显水滴前就蒸发掉的一种散热形式
发汗:汗腺分泌汗液的活动,汗液99%未水,1%为氯化钠、氯化钾和尿素
影响因素:环境温度、空气湿度、劳动强度、风速
生理过程:呼吸、排尿、排粪3%
③等热范围或代谢稳定区:在适当的环境温度范围内,动物的代谢强度和产热量可保持在生理最低水平而体温仍能维持恒定
3.体温调节
①温度感受器
(a)外周温度感受器:分布在皮肤粘膜和内脏,温觉、冷觉感受器
(b)中枢温度感受器:脊髓、延髓、脑干网状结构、下丘脑,热敏、冷敏N元→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AH)
②体温调节中枢
基本中枢在下丘脑(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AH:感受自身部位温度变化,对其他部位传入温度信息进行整合)
机体维持体温相对恒定的机理:PPT46.47
调节定点学说
中枢温度>37℃→冷敏N元活动↓热敏N元活动↑→散热↑→体温降至37℃
中枢温度<37℃→冷敏N元活动↑热敏N元活动↓→产热↑→体温升至37℃
临床现象:发烧手足发冷,寒战,致热源→PO/AH→抑制热敏N元、兴奋冷敏N元→调定点上移(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