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病理学—消化系统疾病
这是一篇关于病理学—消化系统疾病的思维导图。干货满满!病理学消化系统章节知识点总结!下面的这一份思维导图介绍了原发性肝癌、肝硬化、胃癌、胃炎、消化性溃疡、病毒性肝炎等方面的知识内容,更加清晰直观。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小儿常见病的辩证与护理
蛋白质
均衡饮食一周计划
消化系统常见病
耳鼻喉解剖与生理
糖尿病知识总结
细胞的基本功能
体格检查:一般检查
心裕济川传承谱
解热镇痛抗炎药
消化系统疾病
食管炎
反流性食管炎
病因:本质为化学性因素
病理变化:局部黏膜充血,嗜酸性粒、中性粒细胞浸润,固有膜乳头延长
临床症状:胃灼热、胃内容物反流,吞咽困难、呕血、黑便
Barrett食管
病因:胃食管反流
并发症:消化性溃疡、狭窄、出血、异型增生、腺癌
胃炎
急性胃炎 (大多可修复愈合)
急性刺激性胃炎(单纯性)
急性出血性胃炎
急性感染性胃炎
慢性胃炎
病因
幽门螺杆菌
长期慢性刺激
十二指肠液反流对胃黏膜屏障的破坏
自身免疫性损伤
类型
非萎缩性胃炎(慢性浅表性性胃炎,多数可治愈)
胃窦部
多灶性或弥漫性
黏膜充血、水肿、淡红色,点状出血和糜烂
慢性炎细胞浸润,腺体完整
慢性萎缩性胃炎
A型(少见)
胃底或胃体
腺上皮化生(肠上皮化生、假幽门腺化生),腺体萎缩, 炎细胞浸润
B型(常见)
胃窦
子主题
特殊类型胃炎
慢性肥厚性胃炎(Menetrier病)
胃底及胃体
化学性胃炎
疣状胃炎
诊断依据
胃镜活体组织检查
消化性溃疡
多发
20-50岁成人,男>女
症状:周期性上腹部疼痛,反酸,嗳气等
病因和发病机制
幽门螺杆菌感染
黏膜抗消化能力降低
胃液的消化作用
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
遗传因素
病理变化
多位于胃小弯侧,尤多见于胃窦部
镜下分4层
炎性渗出物
最表层
坏死组织层
肉芽组织层
陈旧瘢痕组织
四大并发症
出血
最常见
穿孔
腹膜炎
幽门狭窄
瘢痕收缩引起
癌变
胃溃疡易癌变,十二指肠溃疡不易。
阑尾炎
临床表现:转移性右下腹疼痛、呕吐伴有体温↑,末梢血中性粒细胞↑
①细菌感染 ②阑尾腔的阻塞
急性阑尾炎
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早期):阑尾轻度肿胀、浆膜面充血、失去正常光泽
急性蜂窝织炎性阑尾炎(化脓性):显著肿胀、高度充血、表面可见脓苔
急性坏疽性阑尾炎(重型):常致穿孔,引起弥漫性腹膜炎或阑尾周围脓肿
慢性阑尾炎:急性阑尾炎转变而来。阑尾壁的不同程度纤维化及慢性炎细胞浸润
结局及并发症
预后良好
并发症:急性弥漫性腹膜炎、阑尾周围脓肿、肝脓肿、囊肿
非特异性肠炎
炎症性肠病
克罗恩病(局限性肠炎) :病变呈节段性;有结肠性肉芽肿,无干酪样坏死
溃疡性结肠炎 病变呈连续性、弥漫性
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
菌群失调性肠炎
病毒性肝炎
基本病理变化
肝细胞变性
细胞肿胀:最常见,气球样变
嗜酸性变:散在分布,红染
脂肪变性:球形脂滴
肝细胞坏死与凋亡
溶解性坏死:①点状坏死 ②碎片状坏死 ③桥接坏死 ④亚大块及大块坏死
凋亡:嗜酸性小体,凋亡小体
炎细胞浸润: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
再生
肝细胞再生:结节状再生
间质反应性再生:库普弗细胞、间叶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增生
小胆管增生
纤维化:最终肝硬化,一般不可逆
临床病理类型
普通型病毒肝炎
急性(普通型)肝炎
肝体积增大,质地变软,被膜紧张,表面光滑
胞质疏松化、气球样变,点状坏死,炎细胞浸润,Kuffer细胞增生
多数半年可痊愈
慢性(普通型)肝炎
点状坏死、碎片状坏死、桥接坏死(中度出现)
病程持续半年以上
重型病毒肝炎
急性重型肝炎{暴发型肝炎}
(肉眼)体积缩小,质软,(镜下)弥漫性大块坏死,增生不明显
*肝功能衰竭(肝性脑病)、肾功能衰竭(肝肾综合征)
亚急性重型肝炎
亚大块坏死、肝cell结节状再生
食管癌
病变特点
鳞状细胞癌(主)
好发部位
三个狭窄 中段>下段>上段
早期癌
无明显症状。
中晚期癌
髓质型(最常见)
蕈伞型
溃疡型
缩窄型
胃癌
腺癌(管状腺癌)(主)
淋巴道转移(主),血道转移(经过肝)
环境因素
亚硝基类化合物
胃窦部胃小弯处
癌组织浸润
早期(仅限于黏膜层或黏膜下层)
中晚期(超过黏膜下层)
大小分型
一点癌
微小癌
直径小于0.5 cm
小胃癌
直径0.6~1.0 cm
大体分型
隆起型
浅表型
凹陷型(最常见)
中晚期癌(进展期胃癌)
息肉型(蕈伞型)
浸润型(革囊胃)
溃疡型(恶性病变,最多见)
大肠癌
直肠>乙状结肠>盲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
症状
贫血,消瘦,大便规律及症状改变,伴黏液血便
最多见
浸润型
最易引起肠梗阻
胶样型
预后差
原发性肝癌
分型
肝细胞癌
小肝癌型(早期)
(多)结节型,最常见
弥漫型,较少见
巨块型
胆管细胞癌
混合细胞型癌
肝硬化
病理特征
纤维化
假小叶
定义、特点
肝细胞广泛变性坏死,弥漫纤维组织增生和肝细胞结节状再生
按病因分
病毒性肝炎性
酒精性~
Nallory小体、脂肪空泡。
胆汁性~
*继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体积缩小不明显,表面光滑或呈颗粒状,绿(褐)色小结节,胆色素沉积,肝cell羽毛状坏死。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多发于中年以上妇女,长期梗阻性黄疸、肝肿大和皮肤瘙痒,还可伴有高血脂症和皮肤黄色瘤
按形态分
大结节型
直径>3 mm
小结节型
直径<3 mm
混合结节性
病理联系
门静脉高压症
原因
乙型和丙型病毒性肝炎(主)
窦性阻塞
纤维组织增生,压迫闭塞小叶中央静脉和肝窦
窦后性阻塞
肝炎后肝硬化,假小叶形成压迫小叶下静脉
窦前性阻塞
临床表现
慢性淤血性脾大
脾窦扩张,其内红细胞淤积。
胃肠道瘀血、水肿消化功能紊乱
食欲下降
腹水(漏出液)
侧支循环形成
“海头蛇”现象
食管下段静脉丛曲张破裂,引起上消化道大出血(死亡原因之一)
形成痔,便血,引起贫血
肝穿刺活检组织镜下见假小叶形成
肝功能障碍
雌激素灭活作用下降。
睾丸萎缩、男性乳腺发育;蜘蛛状血管痣(蜘蛛痣)
合成凝血成分减少(纤维蛋白、凝血因子合成减少、血小板破坏),脾大功能亢进。
肝掌
出血倾向
肝内胆管阻塞,肝cell坏死。
黄疸
蛋白质合成障碍。
肠内物质解毒功能下降。
肝性脑病(肝昏迷),最严重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