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方剂学
个人详细分析总结中医学专业 方剂学重点方剂一百二十余首,方便更好的学习重点方剂,以及为后期的复习联系记忆提供更加便捷的途径,提高学习、复习回顾效率。
编辑于2021-05-30 19:06:46方剂学
解表剂
辛温解表剂
适用于风寒表证
麻黄汤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外感风寒表实证
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汗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服之宜
麻桂相须,开腠畅营;麻杏相使,宣降相宜
本方既为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之代表方,又为辛温发汗法之基础方。以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为辨证要点
方解
麻黄
辛温,主入肺经,为发汗之峻剂,既开腠理、透毛窍,发汗以祛在表之风寒
又开宣肺气,宣散肺经风寒而平喘,为君药
桂枝
辛温而甘
解肌发表,通达营卫,既助麻黄发汗散寒之力,又可温通营卫之郁
相须为用,发汗之力较强,可使风寒去而营卫和
杏仁
利肺平喘,为佐药
与麻黄相伍,一宣一降,以复肺气宣降之权而平喘,又使邪气去而肺气和
炙甘草
既调和药性,又缓麻、桂峻烈之性,使汗出而不致耗伤正气。为使药
四药相伍,风寒得散,肺气得宣,诸证可愈
证治机理本证由风寒束表,肺气失宣所致。
三拗汤
外感风寒、肺气不宣证
方解
甘草
麻黄
杏仁
大青龙汤
发汗解表,兼清里热
外感风寒,内有郁热证。溢饮
方解
麻黄
桂枝
石膏
杏仁
生姜、大枣
甘草
桂枝汤
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外感风寒表虚证
桂枝汤治太阳风,桂芍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汗出恶风此方功
辛散与酸收相配,散中有收,汗不伤正;助阳与益阴同用,阴阳兼顾,营卫并调。
本方既为治疗外感风寒表虚证之基础方,又是调和营卫、调和阴阳法之代表方。以恶风,发热,汗出,脉浮缓为辨证要点
柯琴赞誉其为“仲景群方之冠”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
方解
桂枝
辛温,助卫阳,通经络,解肌发表而祛在表之风寒,为君药
芍药
与桂枝等量配伍
酸甘而凉,益阴敛营,敛固外泄之营阴,为臣药
桂枝、芍药等量配伍,既营卫同治,邪正兼顾,相辅相成;又散中有收,汗中寓补,相反相成
生姜
辛温,助桂枝散表邪,兼和胃止呕;
大枣
甘平
协芍药补营阴,兼健脾益气
补脾和胃,化气生津,益营助卫共为佐药
炙甘草
调和药性,
合桂枝辛甘化阳以实卫
合芍药酸甘化阴以益营,功兼佐使之用
药虽五味,但配伍严谨,发中有补,散中有收,营卫同治,邪正兼顾,阴阳并调
证治机理
本方因外感风寒,但以风邪为主,营卫不和所致
《伤寒论》谓其“太阳中风”“营弱卫强”
桂枝汤加减
桂枝汤加厚朴杏子汤
宿有喘病,有感风寒。症见桂枝汤证兼喘咳者。
桂枝加葛根汤
风邪客于太阳经输,营卫不和证
症见桂枝汤证兼项背强而不舒者
桂枝加桂汤
心阳虚弱,寒水凌心之奔豚
桂枝加芍药汤
太阳病误下伤中 ,土虚木乘之腹痛
九味羌活汤
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
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芩生地同甘草,三阳解表宜变通
主以辛温,少佐寒凉,六经分治
本方为治疗外感风寒湿邪而兼里热证之常用方。以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为辨证要点
方解
羌活
辛苦性温,气味雄烈,入太阳经,功善解表散寒,祛风湿,利关节,止痹痛,为君药
防风
辛甘性温,功善祛风,并能胜湿止痛
苍术
辛苦而温,入太阳经,功善燥湿,并能祛风散寒,共助君药祛风散寒,除湿止痛,为臣药
细辛、白芷、川芎俱能祛风散寒
细辛主入少阴经,尤能 止痛
白芷主入阳明经,兼可燥湿
川芎主入少阳、厥阴经,行气活血,宣痹止痛
此三味助君药祛风寒湿邪以除病因,畅行气血以解疼痛,共为佐药
生地、黄芩
清泄里热,并防诸药辛温燥烈之品助热伤津,亦为佐药
甘草
调和诸药为使
诸药配伍,既兼治内外,又分属六经,协调表里而成发汗祛湿、兼清里热之剂
证治机理
本证由外感风寒湿邪,兼有蕴热所致
小青龙汤
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外寒内饮证
小青龙汤治水气,喘咳呕哕渴利慰,姜桂麻黄芍药甘,细辛半夏兼五味
辛散与酸收相配,散中有收;温化与敛肺相伍,开中有合
本方为治疗外感风寒、寒痰内停而致咳喘之常用方。以恶寒发热、无汗,咳喘,痰多而稀,舌苔白滑,脉浮紧为辨证要点
方解
麻黄
桂枝
辛温,相须为君,发汗解表
麻黄兼能开宣肺气以解咳喘之证
桂枝化气行水以利内饮之化
干姜
辛热
细辛
辛温
共为臣药。温肺化饮,兼协麻黄、桂枝解表祛邪
半夏
辛苦而温,燥湿化痰,和胃降逆为佐药
五味子
酸甘,敛肺止咳
芍药
和营养血
二药与辛散之品相配,既令散中有收,以利肺气开阖,增强止咳平喘之功,又可防诸辛散温燥之药耗气伤津之虞,亦为佐药
炙甘草
益气和中,兼调和辛散酸收之性,为佐使之药
八味相伍,解表与化饮配合,一举而表里双解
证治机理
本方主治外感风寒,寒痰内停之证
止嗽散
出自程钟龄
宣利肺气,疏风止咳
风邪犯肺之咳嗽证
止嗽散用百步菀,白前桔草荆陈研,宣肺疏风止咳痰,姜汤调服不用煎
温润平和,不寒不热;重在治肺,兼解表邪
本方为治疗表邪未尽,肺气失宣而致咳嗽之常用方。以咳嗽咽痒,微恶风发热,苔薄白为辨证要点
《医学心悟》:本方温润和平,不寒不热,既无攻击过当之虞,大有启门驱贼之势。是以客邪易散,肺气安宁。
喻嘉言又用本方治外陷里而成痢疾者,使陷里之邪还出表解,此谓“逆流挽舟”法
方解
紫菀、百步
专入肺经,为止咳化痰要药,对于新久咳嗽皆宜,故共用为君
桔梗
苦辛而性平,善于宣肺止咳
白前
辛苦微温,长于降气化痰
两者协同,一宣一降,以复肺气之宣降,合君药则止咳化痰之力尤佳,共为臣药
荆芥
辛而微温,疏风解表,以祛在表之余邪
陈皮
行气化痰
共为佐药
甘草
合桔梗以利咽止咳,兼能调和诸药,是为佐使之用
诸药配伍,肺气得宣,外邪得散,则咳痰咽痒得瘥
证治机理
本证为外感风邪咳嗽,或因治不如法,表邪不彻而其咳仍不止者
辛凉解表剂
银翘散
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温病初起
银翘散主上焦医,竹叶荆牛薄荷豉,甘桔芦根凉解法,风温初感此方宜
辛凉与辛温相伍,主以辛凉;疏散与清解相配,疏清兼顾。
《温病条辨》称本方为辛凉平剂,是治疗风温初起之常用方。以发热,微恶寒,咽痛,口渴,脉浮数为辨证要点。
方解
重用银花、连翘为君
二药气味芳香,既能疏散风热、清热解毒,又可辟哕化浊,在透散卫分表邪的同时,兼顾温热病邪易蕴而成毒及多挟秽浊之气的特点
薄荷、牛蒡子
味辛而性凉,功善梳上焦风热,兼可凊利头目,解毒利咽
荆芥穗、淡豆豉
辛而微温
协君药开皮毛以散表邪,俱为臣药
芦根、竹叶
清热生津
桔梗
合牛蒡子宣肃肺气而止咳利咽,同为佐药
生甘草
合桔梗利咽止痛,兼可调和药性,是为佐使
体现了吴氏“治上焦如羽,非轻莫举
证治机理
温病初起,邪在卫分——卫气被郁,开阖失司——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畅
肺位最高而开窍于鼻,邪自口鼻而入,上犯于肺——肺气失宣——咳嗽
风热蕴结成毒,侵袭肺系门户——咽喉红肿疼痛
温邪伤津——口渴
舌尖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均为温病初起之象
法当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桑菊饮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风温初起,邪客肺络证
桑菊饮中桔梗翘,杏仁甘草薄荷饶,芦根为引轻清剂,热盛阳明入母膏
轻清疏风以解表,辛苦宣肃以止咳
本方为治疗风热犯肺咳嗽之常用方。以咳嗽,发热不甚,微渴,脉浮数为辨证要点
本方为辛凉轻剂
方解
桑叶
甘苦性凉,善走肺络,疏散风热,又清宣肺热而止咳嗽
菊花
性甘性寒,疏散风热,又凊利头目而肃肺
二药相须,直走上焦,协同为用,以疏散风热见长,共为君药
杏仁
苦降,肃降肺气
桔梗
辛散,开宣肺气
相须为用,一宣一降,以复肺之宣降功能而止咳,共为臣药
薄荷
辛凉解表,助君药疏散风热之力
连翘
透邪解毒
芦根
清热生津
共为佐药
甘草
调和诸药为使
诸药相伍,使上焦风热得以疏散,肺气得以宣降,则表证解,咳嗽止
证治机理
本证系风温初起之轻证。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辛凉疏表,清肺平喘
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
仲景麻杏石甘汤,辛凉宣肺清热良,邪热壅肺咳喘急,有汗无汗均可尝
辛温与寒凉并用,共成辛凉之剂,宣肺而不助热,清热而不凉遏
本方为治疗表邪未解,邪热壅肺而致咳喘之基础方。因石膏倍麻黄,其功用重在宣肺热,不在发汗,所以临床应用以发热、喘咳、苔黄、脉数为辨证要点
方解
麻黄
辛温,宣肺平喘,解表散邪
石膏
辛甘大寒,清泄肺热以生津
二药相伍,一以宣肺为主,一以清肺为主,合而用之,既宣散肺中风热,又清宣肺中郁热,共为君药。石膏倍于麻黄,相制为用。全方主以辛凉,麻黄得石膏,宣肺平喘而不助热;石膏得麻黄,清解肺热而不凉遏
杏仁
苦温,宣利肺气以平咳喘
与麻黄相配则宣降相因,
与石膏配伍则清肃协同,是为臣药
炙甘草
既能益气和中,又防石膏寒凉伤中,更能调和于寒温宣降之间,为佐使药。
四药合用,共奏辛凉宣肺,清热平喘之功
证治机理
本证是表邪入里化热,壅遏于肺,肺失宣降所致
扶正解表剂
败毒散
散寒祛湿,益气解表
外感风寒湿证
人参败毒茯苓草,枳桔柴前羌独芎,薄荷少许姜三片,时行感冒有奇功
主以辛温解表,辅宣肃以止咳,佐益气以祛邪
本方原名”人参败毒散“,为益气解表之常用方。以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脉浮、重按无力为辨证要点
方解
羌活、独活
并用,祛风散寒,除湿止痛,通治一身上下之风寒湿邪,共为君药
柴胡
发散退热,助君解表
川芎
行气活血,助君宣痹止痛,
俱为臣药
桔梗
宣肺
枳壳
降气
前胡
化痰
茯苓
渗湿
升降相合,宽胸利气,化痰止咳,皆为佐药
人参
佐药,意在扶助正气以鼓邪外出,并使祛邪不更伤正气,且可防邪复入
生姜、薄荷
为引,以助发散表邪
甘草
调和药性
兼以益气和中,共为佐使
诸药相伍,祛风散寒,除湿止痛,宽胸利气,化痰止咳
证治机理
本证是由气虚而风寒湿邪束表,痰湿内生,肺气失宣所致
泻下剂
寒下剂
大承气汤
峻下热结
阳明腑实证。热结旁流证。里热证而见热厥、痉病、发狂者
大承气汤用芒硝,大黄枳实厚朴饶,去硝名为小承气,调胃承气硝黄草
苦辛通降与咸寒合法,泻下与行气并重,相辅相成
本方既为治疗阳明腑实证之代表方,亦为寒下法之基础方,后世众多泻下类方剂均由此方化裁而成。以数日不大便,脘腹胀满疼痛,苔黄厚而干,脉沉数有力为辨证要点
方解
大黄
苦寒泻热,攻积通便,荡涤肠胃邪热积滞,用为君药
芒硝
咸苦而寒,泻热通便,润燥软坚,协大黄峻下之力尤增,以为臣药
两者合用,既可苦寒泻下,又能软坚润燥,泻热推荡之力颇峻
重用厚朴
亦为君药,行气消胀除满
枳实
开痞散结,助厚朴行气而除痞满
二者与大黄、芒硝相伍,泻热破气,推荡积滞,以成速泻热结之功
《伤寒论条辨》
枳实泄满也;厚朴导滞也;芒硝软坚也;大黄,荡热也
全方峻下行气,通导大便,以承顺胃气下行之特点而名曰"承气“
证治机理
本证为伤寒邪传阳明之腑,入里化热,并与肠中燥屎结滞,腑气不通所致
温下剂
温脾汤
攻下冷积,温补脾阳
阳虚冷积证
温脾参附与干姜,甘草当归硝大黄,寒热并用治寒积,脐腹绞结痛非常
辛热甘温咸寒合法,寓补于攻,温下相成
本方为治疗脾阳不足、冷积内停之常用方。以便秘腹痛,得温则缓,倦怠少气,手足欠温,苔白,脉沉弦为辨证要点。
方解
附子
大辛大热,温脾阳以散寒凝
大黄
苦寒沉降,荡涤泻下而除积滞
二药相配,温下以攻逐寒积,共为君药
芒硝
软坚,助大黄泻下攻积
干姜
温中助阳,增附子祛寒温阳之力,
臣药
人参、甘草
补益脾气,且二者与附子、干姜相伍,有阳虚先益气之意
甘草
调药和中,又兼使药之能
当归为佐,养血润燥,既润肠以资泻下,又使泻下而不伤正
证治机理
本方所治之阳虚冷结证为脾阳不足,寒积中阻所致。
润下剂
麻子仁丸(脾约丸)
润肠泄热,行气通便
脾约证
麻子仁丸小承气,杏芍麻仁治便秘,胃热津亏解便难,润肠通便脾约济
泻下与润下相伍,泻而不峻,下不伤正
本方为治疗胃热肠燥便秘之常用方。以大便秘结,小便频数,或脘腹胀痛,舌质红,苔薄黄,脉数为辨证要点
方解
麻子仁
性味甘平,质润多脂,润肠通便,为君药
大黄
泻热通便以通腑
杏仁
肃降肺气而润肠
白芍
养阴和里以缓急,共为臣药
枳实、厚朴
行气破结消滞,以助腑气下行通便,为佐药
蜂蜜
润燥滑肠,调和诸药,是为使药
诸药合用,使燥热去,腑气通,阴液复,脾津布,而大便自调
证治机理
本方乃《伤寒论》之脾约证,由胃肠燥热,脾津不足,肠道失于濡润所致。
济川煎
方名济川,意在滋润河川以行舟车
温肾益精,润肠通便
肾虚便秘
济川归膝肉苁蓉,泽泻升麻枳壳从,肾虚津亏肠中燥,寓通于补法堪宗
寓润下于温补之中,寄升清于降浊之内,为寓通于补之剂
本方为治疗肾虚便秘之常用方。以便秘,小便清常,腰膝酸冷,舌淡苔白,脉虚弱为辨证要点
方解
肉苁蓉
咸温,入肾与大肠经,善温补肾精,暖腰润肠,为君药
当归
养血和血,润肠通便
牛膝
补肾壮腰,善行于下,均为臣药
枳壳
宽肠下气助通便
泽泻
性降,渗利湿浊,共为佐药
升麻
少加,升举清阳,使清升浊降以助通便,用为佐使
诸药合用,既可温肾益精以治其本,又能润肠通便以治其标,而成标本兼顾之剂。
证治机理
本方所治肾虚便秘证为肾虚津亏,开阖失司所致
逐水剂
十枣汤
攻逐水饮
悬饮,水肿
十枣逐水效甚夸,大戟甘遂与芫花,悬饮内停胸胁痛,大腹肿满用无差
主以峻下逐水,佐以甘缓补中
本方为峻下逐水法之基础方,是治疗悬饮、水肿实证之代表方。以咳唾胸胁引痛,或水肿腹胀,二便不利,脉沉,弦为辨证要点
方解
甘遂
苦寒有毒,善行经隧之水湿
大戟
苦寒,善泻脏腑之水邪
芫花
辛温,善消胸胁伏饮痰癖
三药峻烈,各有所长,合而用之,峻泻攻逐,可使胸腹积水迅速逐出体外,共为君药
大枣
煎汤送服,取其益脾缓中,防止逐水伤及脾胃,并缓和诸药毒性,使邪去而不伤正,且寓培土制水之意,用为佐使
证治机理
本证系水饮壅盛,停聚于里,内外泛滥所致
和解剂
和解少阳剂
小柴胡汤
和解少阳
伤寒少阳证;妇人中风,热入血室;疟疾、黄疸等病见少阳证者
小柴胡汤和解功,半夏人参甘草从,更用黄芩加姜枣,少阳百病此方宗
透散清泄以和解,升清降浊兼扶正
本方为治疗少阳病证之基础方,又是和解少阳法之代表方。以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苔白,脉弦为辨证要点
方解
柴胡
苦平,入肝胆经,透泄少阳之邪,并能疏泄气机之郁滞,使少阳之邪得以疏散,为君药
黄芩
苦寒,清泄少阳之热,为臣药
柴胡、黄芩
相配伍,一散一清,恰入少阳,以解少阳之邪
半夏、生姜
和胃降逆止呕
人参、大枣
益气补脾
一者取其扶正以祛邪
一者取其益气以御邪内传,俾正气旺盛,则邪无内向之机
四药相伍,以利中州气机升降
炙甘草
助参,枣扶正,且能调和诸药,用为佐使药
诸药合用,以和解少阳为主,兼和胃气,使邪气得解,枢机得利,则诸证自除
证治机理
少阳经脉循胸布协,位于太阳,阳明表里之间。
蒿芩清胆汤
清胆利湿,和胃化痰
少阳湿热痰浊证
俞氏蒿芩清胆汤,陈皮半夏竹茹襄,赤苓枳壳兼碧玉,湿热轻宣此法良
芳香清透以畅少阳之枢机,苦燥降利以化湿郁之痰浊
本方为治疗少阳湿热证之常用方。以寒热如疟,寒轻热重,胸胁胀痛,吐酸苦水,舌红苔腻,脉弦滑数为辨证要点
方解
青蒿
苦寒芳香,既清透少阳邪热,又辟哕化浊
黄芩
苦寒,善清胆热,并能燥湿
两药相和,既可内清少阳湿热,又能透邪外出,共为君药
竹茹
善清胆胃之热,化痰止呕
枳壳
下气宽中,除痰消痞
半夏
燥湿化痰,和胃降逆
陈皮
理气化痰,宽胸畅膈
四药相伍,使热清湿化痰除,共为臣药
赤茯苓、碧玉散
清热利湿,导湿热从小便而去,为佐使药
综合全方,可使胆热清,痰湿化,气机畅,胃气和则诸症均解
证治机理
湿遏热郁,阻于少阳胆与三焦。三焦之气机不畅,胆中之相火乃炽——少阳枢机不利
调和肝脾剂
四逆散
透邪解郁,疏肝理脾
阳郁厥逆证,肝脾不和证
四逆散里用柴胡,芍药枳实甘草须,此是阳郁成厥逆,疏肝理脾奏奇效
疏柔相合,以适肝性;升降同用,肝脾并调
本方原治阳郁厥逆之证,后世拓展用作疏肝理脾之基础方。以手足不温,或胁肋、脘腹疼痛,脉弦为辨证要点
方解
柴胡
入肝胆经,升发阳气,疏肝解郁,透邪外出,为君药
白芍
敛阴,养血柔肝,为臣药
两者合用,以补养肝血,条达肝气,可使柴胡升散而无耗伤阴血之弊;且二者适肝体阴用阳之性,为疏肝法的基本配伍
枳实
佐药,理气解郁,泄热破结
与柴胡为伍,一升一降,增舒畅气机之功,并奏升清降浊之效
与白芍相配,有能理气和血,使气血调和
甘草
调和诸药,益脾和中。
四药配伍,共奏透邪解郁、疏肝理脾之效,使邪去热郁解,气血调畅,清阳得伸,四逆自愈
证治机理
四逆者,乃手足不温也
其证缘于外邪传经入里,气机为治郁遏,不得疏泄——阳气内郁,不能达于四末,而见手足不温。
逍遥散
疏肝解郁,养血健脾
肝郁血虚脾弱证
逍遥散用归芍柴,苓木甘草姜薄偕,疏肝养血兼理脾,丹栀加入热能排
疏柔合法,肝脾同调,气血兼顾
本方为治疗肝郁血虚脾弱证之基础方,亦为妇科调经之常用方。以两胁作痛,神疲食少,月经不调,脉弦而虚为辨证要点
方解
柴胡
疏肝解郁,使肝郁得以条达,为君药
当归
甘辛苦温,养血和血,其味辛散
白芍
酸苦微寒,养血敛阴,柔肝缓急
三者同用,补肝体而助肝用,使血和则肝和,血充则肝柔,共为臣药
白术、茯苓、甘草
健脾益气,非但实土以御木乘,且使营血生化有源,共为佐药
薄荷
少许,疏散郁遏之气,透达肝经郁热
烧生姜
降逆和中,且能辛散达郁,亦为佐药
柴胡引药入肝,甘草调和药性,二者兼使药之用
诸药合用,可使肝郁得疏,血虚得养,脾弱得复,气血兼顾,肝脾同调,立法周全,组方严谨,故为调肝养血健脾之名方
证治机理
肝性喜条达,恶抑郁,为藏血之脏,体阴而用阳
痛泻要方
补脾柔肝,祛湿止泻
脾虚肝郁之痛泻
痛泻要方用陈皮,术芍防风共成剂,肠鸣泄泻又腹痛,治在抑肝与扶脾
补脾柔肝,寓疏于补,扶土抑木
本方为治疗痛泻之代表方。以肠鸣腹痛,大便泄泻,泻必腹痛,泻后痛缓,左关脉弦而右关脉缓为辨证要点
方解
白术
苦甘而温,补脾燥湿以培土,为君药
白芍
酸甘而寒,柔肝缓急以止痛,为臣药
二药配伍,可于土中泻木
陈皮
辛苦而温,理气燥湿,醒脾和胃,为佐药
防风
具升散之性
合白芍以助疏散肝郁
伍白术以鼓舞脾之清阳
并可祛湿以助止泻又为脾经引经药,故兼具佐使之用
四药相合,脾健肝柔,痛泻自止
证治机理
痛泻之证系土虚木乘,肝脾不和,脾运失常所致
调和寒热剂
半夏泻心汤
寒热平调,散结除痞
寒热互结之痞证
半夏泻心黄连芩,干姜甘草与人参,大枣和之治虚痞,法在降阳而和阴
寒热平调以和阴阳,辛开苦降以调气机,补泻兼施以顾虚实
本方为治疗中气虚弱、寒热互结、升降失常之代表方,以心下痞满,呕吐泻利,苔腻微黄为辨证要点
方解
半夏
辛温,散结除痞,又善降逆止呕,为君药
干姜
辛热,温中散寒
黄芩、黄连
苦寒,泄热开痞
臣药
君臣相伍,寒热平调,辛开苦降。
人参、大枣
甘温益气,以补脾虚,为佐药
甘草
补脾和中而调和诸药,为佐使药
诸药相伍,使寒去热清,升降复常,则痞满可除,呕利自愈
证治机理
本方所治之痞,原系小柴胡汤误用攻下,损伤中阳,少阳邪热乘虚内陷,以致寒热互结,而成心下痞
清热剂
清气分热剂
白虎汤
清热生津
气分热盛证
白虎汤用石膏偎,知母甘草粳米培,亦有加入人参者,躁烦热渴舌生苔
重用辛寒清气,伍以苦寒质润,少佐甘温和中,则清不伤阴,寒不伤中
本方为治疗伤寒阳明经,或温病气分热盛证之基础方。以身大热,汗大出,口大渴,脉宏大为辨证要点
方解
石膏
重用,辛甘大寒,主入肺胃气分,善能清阳明气分大热,清热而不伤阴,并能止渴除烦,用为君药
知母
臣药,苦寒质润,“清肺胃气分之热,热去则津液不耗,而阴自潜滋暗长矣“
佐石膏以扫炎熇,又滋阴润燥,救已伤之阴经,以止渴除烦
二者相须为用,清热除烦、生津止渴之力尤强,为治气分大热之最佳配伍
粳米、炙甘草
益胃生津,缓石膏知母苦寒重降之性,可防大寒伤中之弊,并留恋药气,均为佐药
炙甘草兼以调和诸药为使
四药配伍,共奏清热除烦、生津止渴之效
证治机理
本证系伤寒化热内传阳明之精经,或温邪由卫及气所致
竹叶石膏汤
清热生津,益气和胃
伤寒、温病、暑病余热未清,气阴两伤证
竹叶石膏汤人参,麦冬半夏甘草临,再加粳米通煎服,暑烦热渴脉虚循
辛甘大寒与甘寒甘温合为清补之剂,清而不寒,补而不滞
本方为治疗热病后期,余热未清,气阴耗伤证之常用方。以身热多汗,气逆欲呕,烦渴喜饮,舌红少津,脉虚数为辨证要点
方解
本方由白虎汤去知母,加竹叶、半夏、麦门冬、人参组成。正如《医宗金鉴》所言:“以大寒之剂,易为清补之方。”
石膏
清热生津,除烦止渴,为君药
人参
益气生津
麦冬
养阴清热生津
二者气阴双补,共为臣药
君臣相合,清补并行
半夏
降逆和胃止呕,其性虽温,但与倍量之麦冬相伍,则温燥之性去而降逆之用存
亦使人参、麦冬补而不滞
竹叶
清热除烦
粳米、甘草
养胃和中,与半夏相合可防石膏寒凉伤胃,与人参相伍可益脾养胃,共为佐药
甘草调和诸药,兼为使药
诸药相伍,共奏清热生津、益气和胃之效
证治机理
本证乃热病后期,余热未清,气阴两伤,胃气不和所致。
清营凉血剂
适用于邪热传营,或热入血分诸证
清营汤
清营解毒,透热养阴
热入营分证
清营汤治热传营,脉数舌绛辨分明,犀地银翘玄连竹,丹麦清热更护阴
辛苦甘寒以滋阴清解,透热转气以入营清散
本方为“透热转气”法之代表方,为治疗热邪初入营分之常用方。以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斑疹隐隐,舌绛而干,脉数为辨证要点。应用本方尤当注重舌诊,以舌绛而干为要
方解
犀角(现用水牛角代替)
苦咸寒,清解营分之热毒,为君药
生地黄
清热凉血养阴
麦冬
清热养阴生津
玄参
滋阴降火解毒
三药既可甘寒养阴保津,又可助君药清营凉血解毒,共为臣药
君臣相配,苦咸寒与甘寒并用,清营热而养营阴,祛邪扶正兼顾
银花、连翘
清热解毒,轻清透泄,促使营分热邪向外从气分透泄而解
此既叶桂所云“入营尤可透热转气”
竹叶
清心除烦
黄连
清心解毒
丹参
清热凉血,并能活血散瘀,可防热与血结,深陷血分
共为佐药
诸药相伍,共成清营养阴透热之功
证治机理
本证乃邪热内传营分,耗伤营阴所致
犀角地黄汤
清热解毒,凉血散瘀
热入血分证
咸苦甘寒,直入血分,清中有养,无耗血之弊;凉血散血,无留瘀之患
本方为治疗温热病热入血分证之基础方。以各种失血,斑色紫黑,神昏谵语,身热舌绛为辨证要点。
方解
犀角
苦咸寒,(现用水牛角代)为君,直入血分,凉血清心而解热毒,使热清毒解血宁。
生地黄
为臣,甘苦寒,清热凉血养阴,既助君药清热凉血,又复已失之阴血
君臣相伍,以清为主,兼以补固
芍药、丹皮
为佐,清热凉血,活血散瘀,可收化斑之功
四药相配,共成清热解毒,凉血散瘀之剂
清热解毒剂
黄连解毒汤
泻火解毒
三焦火毒热盛证。
黄连解毒汤四味,黄柏黄芩栀子被备,躁狂大热呕不眠,吐衄斑黄皆可为
苦寒直折,泻火解毒,三焦并清
本方为“苦寒直折”法之代表方,清热解毒之基础方,以大热烦躁,口燥咽干,舌红苔黄,脉数有力为辨证要点
本方为大苦大寒之剂,久服或过量服用易伤脾胃,故非火盛者不宜使用
方解
黄连
为君药,既入上焦以清泻心火,盖因心为君火之脏,泻火必先清心,心火宁,则诸经之火自降
又入中焦,泻中焦之火
黄芩
为臣药,清上焦之火
黄柏
泻下焦之火,为臣药
栀子
清泻三焦之火,导热下行,用为佐使。
诸药相伍,共奏泻火解毒之效
证治机理
本证乃火毒热盛,充斥三焦,波及上下内外所致
凉膈散
泻火通便,清上泄下
上中二焦火热证
凉膈硝黄栀子翘,黄芩甘草薄荷饶,竹叶蜜煎疗膈上,中焦燥实服之消
清上之中寓泻下之法,以泻代清
本方为治疗上、中二焦火热炽盛之常用方,亦为“以泻代清”法之代表方。以胸膈烦热,面赤唇焦,烦躁口渴,舌红苔黄,脉数为辨证要点
方解
连翘
苦、微寒,归心、肺、小肠经,轻清透散,长于清热解毒,透散上焦之热,故重用为君药
大黄、芒硝
泻火通便,荡涤中焦燥热内结,以助君药清解上焦之邪热,共为臣药
黄芩
清胸膈郁热
山栀
通泻三焦,以引火下行
薄荷
清头目,利咽喉
竹叶
清上焦之热
二药轻清疏散,助连翘、黄芩清泄上焦郁热
均为佐药
甘草、白蜜
既能缓和硝、黄峻泻之力,又能生津润燥,调和诸药,为佐使药
全方配伍,共奏泻火通便、清上泄下之功
证治机理
本证由脏腑积热聚于胸膈所致,故上、中二焦见证为主
清脏腑热剂
导赤散
清心利水养阴
心经火热证
导赤生地与木通,草梢竹叶四般攻,口糜淋痛小肠火,引热同归小便中
甘寒与苦寒相合,利水不伤阴
本方为治疗心经火热证之常用方,又是体现清热利水养阴法之基础方。以心胸烦热,口渴,口舌生疮或小便赤涩,舌红脉数为辨证要点
方解
本方原为小儿而设,其乃稚阴稚阳、易寒易热、易虚易实治体
生地
甘凉而润,入心、肾经,凉血滋阴以制心火
木通
苦寒,入心与小肠经,上清心经之火,下导小肠之热
两药相配,滋阴制火而不恋邪,利水通淋而不伤阴,共为君药
竹叶
甘淡,清心除烦,淡渗利窍,导心火下行,为臣药
生甘草梢
清热解毒,尚可直达茎中而止淋痛,并能调和诸药
且防木通、生地之寒凉伤胃,用为佐使。
四药合用,共收清热利水养阴之效
证治机理
本证乃心经热盛或心热移于小肠所致
龙胆泻肝汤
清泻肝胆实火,凊利胆经湿热
肝胆实火上炎证。肝经湿热下注证
龙胆泻肝栀芩柴,生地车前泽泻偕,木通甘草当归合,肝经湿热力能排
苦寒清利,泻中寓补,降中寓升,以适肝性
本方为治疗肝胆实火上炎,肝经湿热下注之常用方。以口苦溺赤,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为辨证要点
方解
龙胆草
大苦大寒,既能泻肝胆实火,又能利肝胆湿热,泻火除湿,两擅其功,故为君药
黄芩、栀子
苦寒泻火,燥湿清热,增君药泻火除湿之力,用以为臣
泽泻、木通、车前子
渗湿泻热,导肝经湿热从水道而去
当归,生地
养血滋阴,使邪去而阴血不伤
柴胡
舒畅肝胆气机
与生地、当归相伍以适肝体阴用阳之性,并能引药归于肝胆之经
佐药
甘草
调和诸药,护胃安中,为佐使之用
诸药合用,火降热清,湿浊得利,循经所发诸症皆可相应而愈。
证治机理
本证是由肝胆实火上炎或肝胆湿热循经下注所致
左金丸
清泻肝火,降逆止呕
肝火犯胃证
本方为治疗肝火犯胃,肝胃不和证之常用方。以呕吐吞酸,协痛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为辨证要点
方解
方中黄连得用量是吴茱萸之六倍
重用黄连为君
一则与吴茱萸相伍,亦可入肝经而清肝火
二则善清胃热
三则泄心火,寓“实则泄其子”之意
吴茱萸
辛热,少佐,主入肝经,辛开肝郁,苦降胃逆
既可助黄连和胃降逆,又能制黄连之寒,使泻火而不凉遏,苦寒而不伤胃,并可引黄连入肝经,是为佐使药
二药相伍,共奏清泻肝火、降逆止呕之功。本方又名回令丸,《医方集解》名萸连丸
泻白散
清泻肺热,止咳平喘
肺热喘咳证
甘寒清降,泻中寓补,培土生津
本方为治疗肺有伏火、郁热喘咳之常用方。以咳喘气急,皮肤蒸热,舌红苔黄,脉细数为辨证要点。
方解
桑白皮
甘寒性降、专入肺经,善清肺热,泻肺气,平喘咳,故以为君
地骨皮
甘寒入肺,可助君药清降肺中伏火,为臣药
君臣相合,清泻肺热,以使金清气肃
炙甘草、粳米
养胃和中,培土生金,以扶肺气,兼调和药性,共为佐使
四药合用,共奏泻肺清热,止咳平喘之功
证治机理
本方主治肺有伏火郁热之证
清胃散
清胃凉血
胃火牙痛
清胃散用升麻连,当归生地牡丹全,或益石膏平胃热,口疮土衄与牙宣
苦寒辛散并用,降中有升,火郁发之
本方为治疗胃火牙痛之常用方,凡胃热证或胃经血热火郁者均可使用。
以牙痛牵引头痛,口气热臭,舌红苔黄,脉滑数为辨证要点
方解
黄连
苦寒泻火,为君,直折胃腑之热
升麻
甘辛微寒,为臣
一取其清热解毒,以治胃火牙痛
一取其轻清升散透发,可宣达郁遏之伏火,取“火郁发之”之意
兼以引经为使
黄连得升麻,降中寓升,则泻火而无凉遏之弊;升麻得黄连,则散火而无升焰之虞
丹皮
凉血清热,为臣
生地
凉血滋阴,为佐
当归
养血活血
合生地滋阴养血
合丹皮消肿止痛
诸药合用,共奏清胃凉血之效,以使上炎之火得降,血分之热得除,热毒内彻而解
证治机理
本证乃胃有积热,循经上攻所致。
泻黄散
泻脾胃伏火
脾胃伏火证
方解
藿香叶
山栀仁
石膏
甘草
防风
玉女煎
清胃热,滋肾阴
胃热阴虚证
本方为治疗胃热阴虚牙痛之常用方。以牙痛齿松,烦热干渴,舌红苔黄而甘为辨证要点
方解
石膏
辛甘大寒,善清阳明胃热而兼生津止渴,故为君药
熟地
为臣,滋肾水之不足
君臣相伍,清火壮水,虚实兼顾。
知母
为佐
一助石膏清胃热而止烦渴
一助熟地黄滋少阴而壮肾水;
麦门冬
为佐
清热养阴生津,
既可养肺助熟地滋肾,寓金水相生之意
又能生津而润胃燥
牛膝
引热下行,且补肝肾,为佐使之用
诸药配伍,共奏清胃热、滋肾阴之功
证治机理
本方主治少阴不足,阳明有余之证
芍药汤
清热燥湿,调气和血
湿热痢疾
芍药芩连与锦文,桂甘槟木及归身,别名导气除甘桂,枳壳加之效若神
主以苦燥,辅以甘柔,佐温于寒,气血同调,通因通用
本方为治疗湿热痢疾之常用方。以痢下赤白,腹痛里急,苔腻微黄为辨证要点
方解
黄芩,黄连
性味苦寒,入大肠经,功善清热燥湿解毒,以除致病之因,为君药
芍药
重用,养血和营、缓急止痛
当归
养血活血,体现“行血则便脓自愈”之义,且可兼顾湿热邪毒薰灼肠络、耗伤气血之虑
木香、槟榔
行气导滞,“调气则后重自除”
四药相配,调气和血,是为臣药
大黄
苦寒沉降
合芩、连则清热燥湿之功著
合归、芍则活血行气之力彰,其泻下通腑可导湿热积滞从大便而去,乃“通因通用之法
肉桂
少量,温热,既可助归、芍行血和营,又能制芩、连苦寒之性,共为佐药
炙甘草
和中调药,与芍药相配,缓急止痛,用为佐使。
诸药合用,湿去热清,气血调和,故下痢可愈
证治机理
本证由湿热壅滞肠中,气血失调所致
白头翁汤
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热毒痢疾
白头翁汤治热痢,黄连黄柏佐秦皮,清热解毒并凉血,赤多白少脓血医
苦寒之中寓凉血之功,清燥之内存收涩之义
本方为治疗热毒血痢之常用方。以下痢赤多白少,腹痛,里急后重,舌红苔黄,脉弦数为辨证要点
方解
白头翁
苦寒而入“阳明血分”之白头翁为君,清热解毒,凉血之痢
黄连
泻火解毒,燥湿厚肠,为治痢要药
黄柏
清下焦湿热
二者助君药清热解毒、燥湿止痢而为臣
秦皮
苦寒性涩,清热解毒而兼以收涩止痢,用为佐使
四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凉血止痢之功
证治机理
本证因热毒深陷血分,下迫大肠所致
清虚热剂
青蒿鳖甲汤
养阴透热
温病后期,邪伏阴分证
青蒿鳖甲知地丹,热伏阴分仔细看,夜热早凉无汗出,养阴透热服之安
滋中有清,清中有透,邪正兼顾,先入后出
本方为治疗阴虚发热证之常用方。以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舌红少苔,脉细数为辨证要点
方解
鳖甲
咸寒,直入阴分,滋阴退热
青蒿
苦辛而寒,其气芳香,清中有透散之力,清热透络,引邪外出
两药相配,滋阴清热,内清外透,使阴分伏热有外达之机,共为君药
生地
甘寒,滋阴凉血;
知母
苦寒质润,滋阴降火,共助鳖甲以养阴退虚热,为臣药
丹皮
辛苦性凉,泄血中伏火,以助青蒿清透阴分伏热,为佐药
诸药合用,共奏养阴透热之功
证治机理
本证为温病后期,阴液已伤,而余邪深伏阴分
祛暑剂
祛暑解表剂
香薷散
祛暑解表,化湿和中
阴暑
三物香薷豆朴先,散寒化湿功效兼,若益银翘豆易花,新加香薷祛暑煎
辛温芳香以解表,苦温燥化以和中
本方为治疗夏月乘凉饮冷,外感风寒,内伤于湿证之常用方。以武汉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胸脘痞闷,舌苔白腻,脉浮为辨证要点
方解
香薷
辛微温,芳香质轻,辛温发散,为夏月祛暑解表要药,故重用为君药
厚朴
苦辛性温,行气除满,燥湿运脾,为臣药
白扁豆
甘淡性平,健脾和中,渗湿消暑,为佐药
入酒少许同煎,意在温经脉,通阳气,使药力畅达周身
诸药合用,祛暑解表,化湿和中,有表里双解之功
证治机理
本证所治之证乃夏月乘凉,外感风寒,内伤于湿所致。
温里剂
温中祛寒剂
理中丸
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脾胃虚寒证;阳虚失血证;中阳不足,阴寒上乘之胸痹
理中丸主理中乡,甘草人参术干姜,呕利腹痛阴寒盛,或加附子总扶阳
辛热甘苦合方,温补并用,补中寓燥
本方为治疗中焦脾胃虚寒证之基础方。以脘腹冷痛,喜温喜按,呕吐便溏,脘痞食少,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细为辨证要点
方解
干姜
大辛大热,温脾暖胃,助阳祛寒为君药
人参
甘温,益气健脾,补虚助阳,为臣药
君臣相配,温中健脾。
白术
甘温苦燥,既健脾补虚以助阳,又燥湿运脾以生化
甘草
与诸药等量
一与参、术以助益气健脾,补虚助阳
二可缓急止痛
三为调和诸药,是佐药而兼使药之用
四药相伍,可温中阳,补脾气,助运化,故曰”理中”
证治机理
本证系由脾胃虚寒所致
小建中汤
本方重在温补中焦,建立中气,故名“建中”桂枝、芍药之比为1:2
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中焦虚寒,肝脾失调,阴阳不和证
小建中汤芍药多,桂枝甘草姜枣和,更加饴糖补中脏,虚劳腹痛服之瘥
辛甘酸甘合化以调和阴阳;重用甘温质润以抑木缓急
本方为治疗中焦虚寒,肝脾失调,阴阳不和证之常用方。以腹中拘急疼痛,喜温喜按,舌淡,脉细弦为辨证要点
呕家,或中满者不宜使用
方解
本方由桂枝汤倍芍药加饴糖而成
饴糖
甘温质润入脾
一者温中补虚
二者缓急止痛
一药而两善其功,故以为君
桂枝
辛温,温助脾阳,驱散虚寒,为臣药
二者相伍,辛甘化阳,温中益气,使中气强健,不受肝木之侮
芍药
滋养营阴,以补营血之亏虚,为臣药
柔缓肝急止腹痛
与饴糖相伍,酸甘化饮阴,养阴缓急而止腹痛拘急
与桂枝相配,调和营卫,燮理阴阳
生姜
佐药,助桂枝温胃散寒
大枣
佐药,助饴糖补益脾虚
二者合用,又可调营卫,和阴阳
炙甘草
佐使药
益气补虚
缓急止腹痛
助君臣以化阴阳
调和诸药
诸药合用,可使脾健寒消,肝脾调和,阴阳相生,中气建立,诸症痊愈
证治机理
本证因中焦虚寒,肝脾失调,阴阳不和所致
吴茱萸汤
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胃寒呕吐证。肝寒上逆证。肾寒上逆证
肝脾肾三经同治,温降补三法兼施,以温降为主
本方为治疗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证之常用方。以食后欲吐,或巅顶头痛,干呕吐涎沫,畏寒肢凉,舌淡苔白滑,脉弦细而迟为辨证要点。
方解
吴茱萸
辛苦性热,入肝肾脾胃经,上可温胃散寒,下可温暖肝肾,又能降逆止呕,一药而三经并治
生姜
辛温,温胃散寒,降逆止呕
相须为用,温降并行,颇宜阴寒降逆之机
人参
甘温,补益中焦脾胃之虚,为佐药
大枣
甘平,益气补脾,调和诸药,为佐使药
二者并用,补益中气
四药相合,使清阳得升,浊阴得降,遂成补虚降逆之剂
证治机理
本证一为阳明寒呕,二为厥阴头痛,三为少阴吐利。其证虽属三经,然病机皆为虚寒上逆犯胃所致
回阳救逆剂
四逆汤
回阳救逆
少阴病,心肾阳衰寒厥证
四逆汤中附草姜,阳衰寒厥急煎尝,腹痛吐泻脉沉细,急投此方可回阳
大辛大热以速挽阳,少佐甘缓防虚阳复耗
本方为治疗少阴心肾阳衰寒厥证之基础方。以四肢厥逆,神衰欲寐,面色苍白,脉微细为辨证要点
方解
生附子
大辛大热,入心、脾、肾经,温壮心肾之阳,回阳破阴以救逆,为君药,生用则能迅达内外以温阳逐寒
干姜
辛热,入心、脾、肺经,为臣药
既与附子相须为用,以增温里回阳之力;又温中散寒,助阳通脉
炙甘草
一者益气补中,与姜、附温补结合,治虚寒之本
二者甘缓姜、附峻烈之性,使其破阴回阳而无暴散之虞
三者调和药性,并使药力持久,是为佐药而兼使药之用
三药合用,药少力专而效捷,大辛大热,使阳复厥回,故名“四逆汤”
本证系由少阴心肾阳衰,阴寒内盛所致;亦可太阳病误汗亡阳所为
温经散寒剂
当归四逆汤
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血虚寒厥证
当归四逆芍桂枝,细辛甘枣通草施,血虚寒厥四末冷,温经通脉最相宜
辛温甘酸并用,温通不燥,补养不滞
本方为治疗血虚寒厥证之常用方。以手足厥寒,舌淡苔白,脉细欲绝为辨证要点
方解
本方由桂枝汤去生姜,倍大枣,加当归、通草、细辛组成
当归
甘温,主入肝经,养血和血以补虚
桂枝
辛温,温经散寒以通脉
共为君药
细辛
温经散寒,增桂枝温通之力
白芍
养血和营,既助当归补益营血,又配桂枝以和阴阳,
共为臣药
通草
同利经脉以畅血行
大枣、甘草
益气健脾,养血补虚,
重用大枣,既合归、芍以补营血,又防桂枝、细辛燥烈太过,伤及阴血
甘草兼调和药性而为使药之用
皆为佐药
全方共奏温经散寒、养血通脉之功
本证系由营血虚弱,寒凝经脉,血行不利所致。
表里双解剂
解表凊里剂
葛根黄芩黄连汤
解表清里
表证未解,邪热入里证
身热,下利臭秽,胸脘烦热,口干作渴,或喘而汗出,舌红苔黄,脉数或促
葛根黄芩黄连汤,甘草四般治二阳,解表凊里兼和胃,喘汗下利保安康
辛凉升散与苦寒沉降共施,以成“清热升阳止利”之法
本法为治疗表证未解,邪热入里,协热下利证之基础方。以身热下利,苔黄,脉数为辨证要点
方解
葛根
重用,甘辛而凉,主入阳明经,外解肌表之邪,内清阳明之热
又升发脾胃清阳而止泻升津,使表解里和
汪昂赞其“能升阳明清气,又为治泻圣药”
黄芩、黄连
苦寒清热,厚肠止利
甘草
甘缓和中,调和诸药,为佐使药
四药合用,外疏内清,表里同治,使表解里和,身热下利自愈
证治机理
外感表证,邪在少阳,法当解表,倘误用攻下,伤及正气,脾气不升,以致表邪内陷阳明而出现“协热下利”
解表攻里剂
大柴胡汤
和解少阳,内泻热结
少阳阳明合病
大柴胡汤用大黄,枳实芩夏白芍将,兼加姜枣表兼里,妙法内攻并外攘
和下并用,主义和解少阳,辅以内泻热结,佐以缓急降逆
本方为治疗少阳阳明合病之代表方。以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下满痛,呕吐,便秘,苔黄,脉弦数为辨证要点
方解
本方以和解少阳的小柴胡汤与轻下阳明热结的小承气汤合方加减而成
柴胡
重用为君,疏解少阳之邪
黄芩
清泄少阳郁热,为臣药
二者相伍,和解清热,以解少阳之邪
大黄、枳实
轻用,泻热通腑,行气破结,内泻阳明热结,亦为臣药
芍药
缓急止痛,
与大黄相配可治腹中实痛
合枳实能调和气血,以除心下满痛
半夏
和胃降逆,辛开散结
生姜
大量,既增止呕之功,又解半夏之毒,
共为佐药
大枣
和中益气
与生姜相配,调脾胃、合营卫,并调和诸药,为佐使药
诸药合用,既不悖少阳禁下原则,又和解少阳,辅以内泻热结,使少阳与阳明之邪得以分解
证治机理
本方所治少阳与阳明合病,乃因少阳之邪内传阳明,化热成实而致
补益剂
补气剂
四君子汤
四药皆为甘温和缓之品,而呈君子和中之气,故以“君子”为名
益气健脾
脾胃气虚证
四君子汤中和义,参术茯苓甘草比,益以夏陈名六君,祛痰补益气虚饵,除却半夏名异功,或加香砂气滞使。
甘温和缓,适脾欲缓喜燥之性
本方为补气之基础方。以气短乏力,面色萎白,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缓为辨证要点
方解
人参
甘温,能大补脾胃之气,故为君药
白术
为臣,健脾燥湿,与人参相须,益气补脾之力更强
茯苓
健脾渗湿,合白术互增健脾祛湿之力,为佐助
炙甘草
益气和中,既可加强人参,白术益气补中之功,又能调和诸药,故为佐使
四药合力,重在健补脾胃之气,兼司运化之职,且渗利湿浊,共成益气健脾之功
证治机理
本证乃由禀赋不足,或饮食劳倦,损伤脾胃之气,使其收纳与运化无力所致
参苓白术散
益气健脾,渗湿止泻
脾虚湿盛证
参苓白术扁豆陈,山药甘莲砂薏仁,桔梗上浮兼保肺,枣汤调服益脾神
主以甘温补脾,纳芳化渗湿以助止泻,佐引药入肺以培土生金
本方为健脾渗湿止泻之常用方。以气短乏力,肠鸣泄泻,舌淡苔腻,脉虚缓为辨证要点
本方亦可用于肺脾气虚之湿痰咳嗽,乃取培土生金之法
方解
人参
大补脾胃之气
白术、茯苓
健脾渗湿,
共为君药
山药、莲子肉
既能健脾,又有涩肠止泻之功
二药可助参、术健脾益气,兼以厚肠止泻
白扁豆
健脾化湿,
薏苡仁
健脾渗湿
二药助术、苓健脾助运,渗湿止泻
共为臣药
砂仁
佐药,芳香醒脾,行气和胃,既助除湿之力,又畅达气机
桔梗
宣开肺气,通利水道,并能载药上行,以益肺气而成培土生金之功
炒甘草
健脾和中,调和药性,共为使药
诸药相合,益气健脾,渗湿止泻
证治机理
本证乃由脾胃虚弱,运化失司,湿浊内停所致
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脾胃气虚证。气虚下陷证。气虚发热证
补中益气芪术陈,升柴参草当归身,虚劳内伤功独善,亦治阳虚外感因
主以甘温,补中寓升,共成虚则补之、陷者升之、甘温除热之剂
本方体现“甘温除热”法,为治疗气虚发热证及脾虚气陷证之代表方
以中气虚弱或清阳下陷,或慢性发热,症见少气乏力、面色㿠白、舌淡、脉虚软无力为辨证要点
方解
黄芪
重用为君,其性甘温,入脾、肺经,而补中气,固表气,且升阳举陷
人参
为臣,大补元气
炙甘草
补中气
白术
为佐,补气健脾,助脾运化,以资气血生化之源
当归
补养营血,且“血为气之宅”,可使所补之气有所依附
陈皮
理气和胃,使诸药补而不滞
升麻、柴胡、
少量,升阳举陷,助益气之品升提下陷之中气
二者为脾胃引经之最要药也,为佐使药
炙甘草
调和诸药,亦为使药
诸药合用,既补益中焦脾胃之气,又升提下陷之气,且全方皆为甘温之药而能治气虚发热证,既所谓“甘温除大热”之法也
证治机理
本方是李杲为治疗气虚发热而立,谓其证乃由“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肝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
玉屏风散
方名玉屏风者,谓其功用似御风之屏障,有贵重如玉之意
益气固表止汗
表虚自汗
玉屏风散用防风,黄芪相畏效相成,白术益气更实卫,表虚自汗服之应
甘温为主,辛散为辅,补中有散,散中寓补,相反相成,药简效专
本方为治疗表虚自汗之常用方。以汗出恶风,面色㿠白,舌淡脉虚为辨证要点
方解
黄芪
甘温,内可大补脾肺之气,外可固表止汗,为君药
白术
益气健脾,培土生金,协黄芪以益气固表实卫,为臣药
二药相合,使气旺表实,则汗不外泄,风邪不得侵袭
防风
为佐,祛风邪
黄芪得防风,则固表而不留邪
三药相伍,固卫气,实肌腠,兼疏风邪,共奏固表止汗之功
证治机理
《灵枢.本脏》云:”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肌肤,肥腠理,司开阖也“
生脉散
益气生津,敛阴止汗
温热、暑热、耗气伤阴证。久咳伤肺,气阴两虚证
生脉麦冬五味参,保肺清心治暑淫,气少汗多兼口渴,病危脉绝急煎斟
甘温甘寒佐酸收,补敛气阴以复脉
本方为治疗气阴两虚证之常用方。以气短乏力,咽干口渴,舌干红,脉虚数为辨证要点
方解
人参
甘温,既大补肺脾之气,又生津液,用为君药
麦冬
甘寒,养阴清热,润肺生津,与人参相合,则气阴双补,为臣药
五味子
酸敛,既敛阴止汗,又能收敛耗散之肺气而咳,为佐药
三药相合,一补一润一敛,既补气阴之虚,又敛气阴之散,使气复津生,汗止阴存,脉气得充,则可复生,故名生脉
证治机理
本证为感受暑热之邪,或温病后期,耗气伤津所致
补血剂
四物汤
补血调血
营血虚滞证
四物地芍与归芎,血家百病此方通,补血调血理冲任,加减运用在其中
阴柔辛甘相伍,补中寓行,补血不滞血,行血不伤血
本方原治,外伤瘀血作痛,后用治妇人诸疾,今多作补血调血之基础方
以头晕心悸,面色、唇爪无华,舌淡,脉细为辨证要点
方解
熟地
甘温味厚,入肝肾,质润滋腻,为滋阴补血之要药,用为君药
当归
补血和血,与熟地相伍,既增补血之力,又行营血之滞,为臣药
白芍
养血敛阴,柔肝缓急,与地、归相协则行血之力更著,又可缓急止痛
川芎
活血行气
与当归相协则行血之力彰,又使诸药补血而不滞血
共为佐药
四药合用,共成补血调血之功
证治机理
本证乃营血亏虚,冲任虚损,血行不畅所致
当归补血汤
补气生血
血虚发热证
当归补血东垣笺,黄芪一两归二钱,血虚发热口烦渴,脉大而虚此方煎
重用甘温以 补气,阳生阴长以生血,药简效宏
本方为补气生血之常用方,亦体现李杲“甘温除热”之法。以肌热面赤,渴喜热饮,脉洪大而虚为辨证要点
方解
黄芪
重用,取其量大力宏,补气固表,以急固浮阳而使热退,且补气又助生血,使阳生阴长,气旺血生,故以为君
当归
少量,养血和营,并得黄芪生血之助,使阴血渐充,则浮阳秘敛,虚热自退
证治机理
本证乃血虚阳浮所致
归脾汤
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心脾气血两虚证。脾不统血证
归脾汤用术参芪,归草茯神远志随,酸枣木香龙眼肉,煎加姜枣益心脾
心脾同治,重在补脾;气血并补,重在补气
本方为补益心脾之常用方。以气短乏力,心悸失眠,或便血崩漏,舌淡,脉细弱为辨证要点
方解
黄芪
甘温,补脾益气;
龙眼肉
甘平,既补脾气,又养心血,共为君药
人参、白术
皆为补脾益气之要药,与黄芪相伍,补脾益气之功益著
当归
补血养心,
酸枣仁
宁心安神
二药与龙眼肉相伍,补心血,安神志之力更强,均为臣药
茯神
为佐,养心安神
远志
宁神益智
木香
为佐,理气醒脾,与诸补气药相伍,可使其补而不滞
炙甘草
补益心脾之气,并调和诸药,用为佐使
生姜、大枣
调和脾胃,以资化源
诸药配伍,心脾得补,气血得养,诸证自除
证治机理
子主题
气血双补剂
炙甘草汤(又名复脉汤)
滋阴养血,益气温阳,复脉定悸
阴血不足,阳气虚弱证。虚劳肺痨
气血阴阳并补;补中寓通,滋而不腻,温而不燥
本方为治疗气血阴阳虚损证之常用方。以虚羸少气,心动悸,脉结代为辨证要点
方解
重用生地黄
为君,滋阴养血。
炙甘草
为臣,益气养心
麦门冬
滋养心阴
桂枝
温通心阳,与生地黄相伍,可收气阴阳并补之效。
人参
为佐,补中益气
阿胶
滋阴养血
麻仁
滋阴润燥
大枣
益气养血
生姜
辛温,具宣通之性
合桂枝温阳通气
配大枣以益脾胃、滋化源、调阴阳、和气血
用法中加酒煎服,清酒辛热,可温通血脉,以行药势
诸药配伍,阴血足而血脉充,阳气旺而心脉通,气血充足,阴阳调和,则悸定脉复,故本方又名“复脉汤”
证治机理
本证由阴血不足,阳气虚弱所致
补阴剂
六味地黄丸
填精滋阴补肾
肾阴精不足证
“三补”与“三泻”相伍,以补为主;肾肝脾三脏兼顾,以滋肾精为主
本方为补肾填精之基础方,亦为“三补”“三泻”法之代表方。以腰膝酸软,头晕目眩,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沉细为辨证要点。
方解
重用熟地黄
为君,填精益髓,滋补阴精
山茱萸
为臣,补养肝肾,并能涩精
山药
双补脾肾,既补肾固精,又补脾以助后天生化之源
君臣相伍,补肝脾肾,既所谓“三阴并补”
泽泻
为佐,利湿泄浊,并防熟地黄之滋腻
牡丹皮
清泄相火,并制山茱萸肉之温涩
茯苓
健脾渗湿,配山药补脾而助健运
此三药合用,即所谓“三泻”,泻湿浊而降相火
全方六药合用,补泻兼施,泻浊有利于生津,降火有利于养阴,诸药滋补肾之阴精而降相火
证治机理
本方原为小儿禀赋不足之“肾怯失音,囟门不合,神不足”而设,后世用于肾阴精不足证
大补阴丸
滋阴降火
阴虚火旺证
甘咸苦寒合方,滋阴培本为主,降火清源为辅
本方为治疗阴虚火旺证之常用方。以骨蒸潮热,盗汗遗精,心烦易怒,舌红少苔,迟脉数而有力为辨证要点
方解
熟地
滋补真阴,填精益髓
龟板
滋阴潜阳,补肾健骨
二药相须,补阴固本,滋水亦可制火,共为君药
黄柏
苦寒降泄“专泻肾与膀胱之火”
知母
味苦性寒质润,既能清泄肺、胃、肾三经之火,又能滋三经之阴
知母、黄柏相须为用,知母滋阴清热,黄柏虽无滋阴之功,确属“坚阴”之品,二者善能清降阴虚之火,用以为臣。
猪脊髓
补髓养阴
蜂蜜
补中润燥
共增滋补真阴之效,是为佐药
合而成方,既滋阴,又降火,但龟板、熟地用量略多,以滋阴培本为主,故曰“大补阴丸”,实乃补泻并施之方
证治机理
本证由肝肾阴虚,相火亢盛所致
一贯煎
滋阴疏肝
肝肾阴虚,肝气郁滞证
肝肾肺胃兼顾,旨涵木;甘寒少佐辛疏,以适肝性
本方为治疗阴虚气滞证之常用方。以胸脘胁痛,咽干口燥,舌红少津,脉虚弦为辨证要点
方解
重用生地黄
为君,滋养肝阴,涵养肝木
枸杞子
为臣,滋养肝肾
当归
补血养肝,且补中有行
沙参、麦冬
滋养肺胃之阴,养肺阴以清金制木,养胃阴以培土荣木
川楝子
少佐,辛凉,疏肝泄热,理气止痛,顺其调达之性,而无劫阴之弊
诸药合用,则肝阴得补,肝气得舒,则诸证自愈
证治机理
本证是由肝肾阴虚,肝气郁滞所致
补阳剂
肾气丸
补肾助阳,化生肾气
肾阳气不足证
重用“三补”“三泻”,以益精泻浊;少佐温热助阳,以“少火生气”
本方为补肾助阳,化生肾气之代表方。以腰膝酸软,腰以下冷,小便失常,舌淡苔胖,脉沉无力为辨证要点
方解
干地黄(今多用熟地黄)
为君,滋补肾阴,益精填髓
山茱萸
补肝肾,涩精气
薯蓣(山药)
健脾气,固肾精
二药与地黄相配,补肾填精,谓之”三补“
附子,桂枝
为臣,温肾助阳,生发少火,鼓舞肾气
茯苓
为佐,健脾益肾
泽泻、丹皮
降相火而制虚阳浮动,且茯苓、泽泻均有渗湿泄浊、通调水道之功
三者配伍,与“三补”相对而言,谓之“三泻”,即补中有泻,泻清中之浊以纯清中之清,而益肾精,且补而不滞。
诸药相合,非峻补元阳,乃阴中求阳,微微生火,鼓舞肾气,即“少火生气”之意
固涩剂
固表止汗剂
牡蛎散
敛阴止汗,益气固表
自汗、盗汗证
牡蛎散内用黄芩,浮麦麻黄根最宜,自汗盗汗心液损,固表敛汗见奇效
涩补并用,以涩为主;气阴兼顾,以气为主
本方为治卫外不固、阴虚心阳不潜之自汗、盗汗证的常用方。以汗出,心悸,短气,舌淡,脉细弱为辨证要点
方解
煅牡蛎
咸涩微寒,敛阴潜阳,固涩止汗为君药
生黄芪
益气实卫,固表止汗,为臣药
君臣相配,标本兼顾,止汗之力尤著
麻黄根
功专收涩止汗,为佐药
小麦
甘凉,专入心经,养心阴,益心气,并能清心除烦,为佐使药
诸药合用,既能益气固表,又能敛阴止汗,使气阴得复则汗出自止
证治机理
本证因卫外不固,阴液损伤,心阳不潜所致
涩肠固脱剂
四神丸
温肾暖脾,固肠止泻
脾肾阳虚之五更泻
四神故纸吴茱萸,肉蔻五味四般需,大枣百枚姜八两,五更肾泻火衰扶
温涩并用,以温为主;脾肾并补,重在治肾
本方为治命门火衰,火不暖土所致泄泻或久泻之代表方。以五更泄泻,不思饮食,舌淡苔白,脉沉迟无力为辨证要点
方解
补骨脂
重用,温补命门之火,为君药
肉豆蔻
温脾暖胃,涩肠止泻,为臣药
君臣相配,肾脾兼治,命门火旺则可暖脾土,脾得健运,肠得固摄,则久泻可止
吴茱萸
温暖脾肾以散阴寒,为佐药
五味子
温敛收涩,固肾益气,涩肠止泻
生姜
温胃散寒,大枣补脾养胃,
佐使药
诸药合用,温肾暖脾,涩肠止泻
证治机理
五更泻,又称肾泻、鸡鸣泄。多由命门火衰,火不暖土,脾失健运,肠失固涩所致
固崩止带剂
固冲汤
益气健脾,固冲摄血
脾肾虚弱,冲脉不固证
固冲术芪山萸芍,龙牡棕炭海螵蛸,茜草五倍水煎服,益气固冲功效高
补涩相合,以涩为主;脾肾同调,主补脾气;寄行于收,止不留瘀
本方为治疗脾肾亏虚、冲脉不固之崩漏、月经过多之常用方。以出血量多,色淡治质稀,腰膝酸软,舌淡,脉微弱为辨证要点
方解
白术,黄芩
补气健脾,使气旺摄血,共为君药
山茱萸、白芍
补益肝肾以调冲任,并能养血敛阴,共为臣药
煅龙骨、煅牡蛎、棕榈炭、五倍子
功专收敛固涩,以增止血之力
海螵蛸、茜草
化瘀止血,使血止而不留瘀
佐药
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健脾、固冲止血之功。冲为血海,血崩则冲脉空虚,而本方有固冲摄血之功,固以“固冲”冠之
证治机理
本证为脾肾虚弱,冲脉不固所致
易黄汤
补益脾肾,清热祛湿,收涩止带
脾肾虚弱,湿热带下
易黄山药与芡实,白果黄柏车前子,能消带下粘稠秽,补肾清热又祛湿
补中有涩,涩中寓清,涩补为主,凊利为辅
本方为治疗脾肾虚弱,湿热带下之常用方,以带下色黄,其气腥秽,舌苔黄腻为辨证要点
方解
炒山药、炒芡实
重用,补脾益肾,固涩止带,共为君药
《本草求真》曰:“山药之阴,本有过于芡实,而芡实之涩,更有甚于山药。“
《傅青主女科》:“二者专补任脉之虚"
白果
收涩止带,为臣药
黄柏
少量,清热燥湿
车前子
清热利湿
共为佐药
诸药合用,使肾虚得复,热清利湿,则带下自愈
证治机理
本证由于肾虚湿热下注所致。
治肠痈剂
散结消痈剂
仙方活命饮
清热解毒,消肿溃坚,活血止痛
痈疡肿毒初起
消清并举,清解之中寓活血祛瘀之法,佐辛透散结之品
本方为“疮疡之圣药,外科之首方”,适用于阳证而体实的各种疮疡肿毒。以红肿焮痛,或身热凛寒,苔薄白或黄,脉数有力为辨证要点
罗美称:"此疡门开手攻毒之第一方也“
方解
金银花
善清热解毒疗疮,乃“疮疡圣药”,故重用为君
当归、赤芍、乳香、没药、陈皮
行气活血通络,消肿止痛,气行则营卫畅通,营卫畅通则邪无滞留,使瘀去则肿散通止,共为臣药
白芷、防风
疏风散表,以助散结消肿
贝母、花粉
清热化痰排脓,可使脓未成即消
山甲、皂刺
通行经络,透脓溃坚,可使脓成即溃,均为佐药
甘草
清热解毒,和中调药,为佐使药
煎药加酒者
借其通行周身,助药力直达病所,使邪尽散
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消肿溃坚,活血止痛之功,使脓“未成者即散,已成者即溃”
证治机理
本方主治痈疡肿毒之初起之证,乃热毒壅聚,气滞血瘀痰结而成
阳和汤
温阳补血,散寒通滞
阴疽
滋补之中寓温散之法,补而不滞
本方是治疗痈疽的常用方。以患处漫肿无头,皮色不变,酸痛无热者为辨证要点
方解
重用熟地黄
温补营血,填精益髓
鹿角胶
温肾阳,益精血
两者合用,温阳补血,以治其本,共为君药
肉桂,姜痰
药性辛热,均入血分,温阳散寒,温通经脉,为臣药
白芥子
辛温,可达皮里膜外,温化寒痰,通络散结;
麻黄
少量,辛温达表,宣通毛窍,开腠理,散寒凝,合为佐药
生甘草
为使,解毒并调和诸药
证治机理
本证系由素体阳虚,营血不足,寒痰凝滞,痹阻于肌肉、筋骨、血脉而成
苇茎汤
清肺化痰,逐瘀排脓
瘀热互结,热毒壅滞之肺痈证
药性平和,清化于上,降渗于下,凉而不寒
本证为治肺痈之常用方。以身有微热,咳嗽痰多,胸中隐隐作痛,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为辨证要点
方解
重用苇茎
为君,其性甘寒轻浮,善清肺热,其茎“中空,专于利窍,善治肺痈,吐脓血臭痰“,为治肺痈要药
瓜瓣(冬瓜仁)
为臣,清热化痰,利湿排脓,能清上彻下,肃降肺气,与君药配伍,则清肺宣壅、涤痰排脓
薏苡仁
甘淡微寒,上清肺热而排脓,下利肠胃而渗湿,亦为臣药
桃仁
为佐,活血祛瘀以助消痈,且能润燥滑肠而通下,使痰瘀之邪从下而解
四药配伍,共奏清热化痰、逐瘀排脓之效
证治机理
本方所治肺痈,乃因热毒壅肺、痰热互结而致
大黄牡丹汤
邪热破瘀,散结消肿
湿热瘀滞之肠痈初起
下消之中寓凊利之能,以通为用
本方为治湿热瘀滞肠痈初起之常用方。以右腹疼痛拒按,善屈右足,舌苔薄黄而腻,脉滑数为辨证要点
方解
大黄
苦寒攻下,泻肠中湿热郁结,祛肠中稽留之瘀血
桃仁
苦平入血分,性善破血,
二者相配,破瘀泻热,共为君药
芒硝
咸寒,泻热导滞留,软坚散结,助大黄荡涤实热
牡丹皮
苦寒,凉血散瘀消肿,两药为臣
冬瓜子
为佐,清肠中湿热,排脓散结消痈,以治肠痈
诸药合用,热清瘀祛,肠痈得消
证治机理
本证所治肠痈初起,乃因湿热郁蒸,气血凝聚,邪结肠中所致
驱虫剂
乌梅丸
温脏安蛔
蛔厥证。亦治久泻、久痢
酸苦辛并进,则蛔静伏而下;寒热佐甘温,则和肠胃扶正
本方为治疗蛔厥证之代表方。以腹痛时作,常自吐蛔,甚或手足厥冷为辨证要点
方解
柯琴言:“蛔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
乌梅
重用,味酸,安蛔,使蛔静痛止,为君药
蜀椒、细辛
温脏而驱蛔
黄连、黄柏
味苦性寒,清热下蛔,共为臣药
附子、干姜、桂枝
助其温脏祛寒、伏蛔之力
人参、当归
益气补血,扶助正气
五者相配,既可养血通脉,以除四肢厥冷,亦有利于温脏安蛔,合为佐药
炼蜜为丸
甘缓和中,为使药
诸药合用,共奏温脏安蛔、扶正祛邪之功
证治机理
本证系因患者原有蛔虫,复由肠寒胃热,蛔虫上扰所致
消食剂
消食化滞剂
保和丸
消食化滞,理气和胃
食积证
消食之中兼以行气理脾,以消为主
本方为治疗“一切食积“轻证之常用方。以脘腹胀满,嗳腐厌食,苔厚腻,脉滑为辨证要点
方解
山楂
为君,可消一切饮食积滞,尤善消肉食油腻之积
神曲
为臣,消食健脾,更长于化酒食陈腐之积
莱菔子
消食下气,长于消麦面痰气之积
三药同用,可消各种饮食积滞
半夏,陈皮
为佐,行气化滞,和胃止呕
茯苓
健脾利湿,和中止泻
连翘
为佐,苦而微寒,既可散结以助消积,又可清解食积所生之热
全方合用,共奏消食和胃之功,使食积得化,脾胃调和,热清湿去,则诸证可愈
证治机理
本证因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所致
健脾消食剂
健脾丸
因方中四君子汤及山药等补气健脾之品居多,使脾健运而食积消,食积消则脾自健,故取名“健脾丸”
健脾和胃,消食止泻
脾虚食积证
消补兼施,补重于消,补而不滞,消中寓清
本方为治疗脾虚食积证之常用方。以食少难消,脘腹痞闷,大便溏薄,苔腻微黄,脉虚弱为辨证要点
方解
人参、白术、茯苓
用量居多,重在补气健脾运湿以止泻,共用为君
山楂、神曲、麦芽
为臣,消食和胃,除已停之积
肉蔻、山药
为佐,健脾止泻
木香、砂仁、陈皮
理气开胃,醒脾化湿,且使全方补而不滞
黄连
清热燥湿,以除食积所生之热
甘草
补中和药,是为佐使之用
诸药合用,使脾健、食消、气畅、热清、湿化
证治机理
本证因脾胃虚弱,运化失常,食积停滞,郁而生热所致
祛痰剂
凡以消除痰涎作用为主,用于治疗各种痰病的方剂,统称为祛痰剂。属于“八法”中“消法”的范畴。
燥湿化痰剂
二陈汤
方中”陈皮、半夏贵其陈久,则无燥散之患,故名二陈
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湿痰证
燥化之中寓行运之法,重在治脾与消痰
本方为治疗湿痰证之基础方。以咳嗽,呕恶,痰多色白易咯,舌苔白腻,脉滑为辨证要点。
方解
半夏
辛温而燥,燥湿化痰,降逆和胃,散结消痞
橘红
辛苦温燥,理气行滞,燥湿化痰,为臣
茯苓
甘淡,渗湿健脾以杜生痰之源
与半夏配伍,体现了朱丹溪“燥湿渗湿则不生痰之理
生姜
既助半夏降逆,又制半夏之毒
乌梅
少许,收敛肺气,与半夏相伍,散中有收,使祛痰而不伤正,且有”欲劫之而先聚之“之意,均为佐药
炙甘草
调和诸药,为使药
证治机理
本证乃因脾失健运,湿聚成痰所致
温胆汤
理气化痰,清胆和胃
胆胃不和,痰热内扰所证
化痰与理气共施,温而不燥,清胆与和胃并行,凉而不寒
本方为治疗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证之常用方。以虚烦不眠,眩悸呕恶,苔白微黄,脉弦滑为辨证要点
本方由二陈汤去乌梅加竹茹,枳实,大枣而成
方解
半夏
燥湿化痰,和胃止呕,为君药
竹茹
清胆和胃,清热化痰,除烦止呕,为臣药
君臣相配,既化痰和胃,又清胆热,令胆气清肃,胃气顺降,则胆胃和,烦呕自止
陈皮
理气和中,燥湿化痰
枳实
破气化痰
茯苓
渗湿健脾以消痰
生姜,大枣
和中培土,使水湿无以留聚,共为佐药
炙甘草
益气和中,调和诸药,为佐使药
综合全方,半夏,陈皮,生姜偏温,竹茹,枳实偏凉,温凉兼进,令全方不寒不热,理气化痰以和胃,胃气和降则胆郁得舒,痰浊得去则胆无邪扰,如是则复其宁谧,诸症自愈
证治机理
本证乃因胆胃不和,痰热内扰所致
清热化痰剂
清气化痰丸
清热化痰,理气止咳
热痰咳嗽
苦寒与辛燥合法,清化佐以行降,气顺火清痰消
本方为治疗痰热咳嗽之常用方。以咯痰黄稠,胸膈痞闷,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为辨证要点
方解
本方系由二陈汤去甘草、乌梅,加胆南星、瓜蒌仁、黄芩、杏仁、枳实而成
胆南星
味苦性凉,功善清热豁痰,为君药
瓜蒌仁
甘寒质润而性滑,长于清热化痰
黄芩
苦寒,功善清泻肺火
二者合用,助君药以增强清肺热、化痰结之力
制半夏
虽属辛温之品,但与苦寒之黄芩配伍,则避其性助温热之弊,而独取化痰散结,降逆止呕之功,共为臣药
杏仁
降利肺气
陈皮
理气化痰
枳实
破气化痰
茯苓
为佐,健脾渗湿
姜汁
为使,既可制半夏之毒,又增强祛痰降逆之力
证治机理
本证乃因热淫于内,灼津成痰,痰热互结所致
润燥化痰剂
贝母瓜蒌散
润肺清热,理气化痰
燥痰咳嗽
重用甘寒,清润化痰而不伤津
本方为治疗燥痰证之常用方。以咳嗽痰少,咯痰不爽,咽喉干燥,苔白而干为辨证要点
方解
贝母
甘而性微寒,主入肺经,清热化痰,润肺止咳,为君药
瓜蒌
功善清热涤痰,利气润燥,与贝母相须为用,增强清润化痰止咳之力,为臣药
天花粉
为佐,清肺生津,润燥化痰
茯苓
健脾渗湿以祛痰
橘红
理气化痰,使气顺痰消
桔梗
宣利肺气,化痰止咳,使肺宣降有权,亦为佐药
诸药相伍,使肺得清润而燥痰自化,宣降有权而咳逆自平
证治机理
本证乃因燥热伤肺,灼津成痰,燥痰阻肺,肺失清肃而致
温化寒痰剂
苓甘五味姜辛汤
温肺化饮
寒痰咳嗽
温散之中佐以酸收,开阖相济,温肺散饮
本方为治疗寒饮咳嗽之常用方。以咳嗽痰稀色白,舌苔白滑,脉弦滑为辨证要点
方解
干姜
为君,入肺、脾经,既温肺化饮,又温化脾湿。温热为主,温阳化饮之力强
细辛
为臣,温肺散寒化饮,助干姜温散凝聚之寒饮。辛散为主,开郁散饮之力优
两者相伍,温肺化饮之力倍增
茯苓
健脾渗湿,既可化已聚之痰,又能杜生痰之源,亦为臣药
五味子
敛肺止咳,与干姜、细辛为伍,一散一收,开阖相济,散不伤正,收不留邪,既防辛散耗伤肺气,又使肺脏宣降有权
甘草
为佐,和中,调和药性
全方配伍,共奏温肺化饮之功
证治机理
本证由于脾阳不足,寒从中生,运化失司,湿聚成饮;加之肺寒,肺失宣降,津失敷布,聚而为饮。
治风化痰剂
半夏白术天麻汤
化痰息风,健脾祛湿
风痰上扰证
“二陈“治痰之法伍息风之品,肝脾同调而成治风痰之剂
本方为治疗风痰眩晕、头痛之常用方。以眩晕头痛,舌苔白腻,脉弦滑为摆正要点
方解
本方乃二陈汤去乌梅,加天麻、白术、大枣而成
半夏
辛温而燥,燥湿化痰,降逆止呕
天麻
甘平而润,入肝经,善于平肝息风而止眩晕
二者配伍,长于化痰息风,“头旋眼花,非天麻、半夏不除”共为君药
白术
健脾燥湿
茯苓
健脾渗湿,以治生痰之本,与半夏、天麻配伍,加强化痰息风之效,共为臣药
橘红
理气化痰,使气顺痰消,为佐药
炙甘草
为使,调药和中
煎加姜枣
调和脾胃
诸药合用,共奏化痰息风,健脾祛湿之效
证治机理
本证多因脾虚生湿,湿聚成痰,引动肝风,肝风夹湿痰上扰清窍所致
祛湿剂
化湿和胃剂
平胃散
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湿滞脾胃证
苦辛芳香温燥,主以燥化,辅以行气,主以运脾,兼以和胃
本方为治疗湿滞脾胃证之基础方。以脘腹胀满,舌苔白腻而厚为辨证要点。
方解
苍术
辛香苦温,为燥湿运脾要药,使湿去则脾运有权,脾健则湿邪得化,为君药
厚朴
辛温而散,长于行气除满,俾气行则湿化,且其性味苦性燥而能燥湿,与苍术有相须之妙,为臣药
陈皮
辛行温通,理气和胃,燥湿醒脾,协苍术、厚朴燥湿行气之力益彰,为佐药
甘草
甘平入脾,既可益气补中而实脾,令“脾强则有制湿之能”,合诸药泄中有补,使祛邪而不伤正,又能调和诸药,为佐使药。
煎煮时少加生姜、大枣以增补脾和胃之效
俾湿去脾健,气机调畅,胃气平和,升降有序,则胀满吐泻诸症可除
证治机理
本证系由湿浊气滞,脾胃失和所致
藿香正气散
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外感风寒,内伤湿浊证
表里同治而以除湿治里为主,脾胃同调而以升清降浊为要
本方为治疗夏月感寒伤湿,脾胃失和证之常用方。以恶寒发热,上吐下泻,舌苔白腻为辨证要点
方解
藿香
辛温芳香,外散风寒,内化湿浊,辟哕和中,为治霍乱吐泻之要药,重用为君
半夏、陈皮
理气燥湿,和胃降逆以止呕
白术、茯苓
健脾助运,除湿和中以止泻,助藿香内化浊湿以止吐泻,同为臣药
紫苏、白芷
辛温发散,助藿香外散风寒
紫苏尚可醒脾宽中,行气止呕
白芷兼能燥湿化浊
大腹皮、厚朴
行气化湿,畅中行滞,且寓气行则湿化之义
桔梗
宣肺利膈,既益解表,又助化湿
煎加生姜、大枣
内调脾胃,外和营卫,俱为佐药
甘草
调和药性,并协姜、枣以和中,用为使药
诸药合用,使风寒外散,湿浊内化,气机通畅,脾胃调和,清升浊降,则寒热、吐泻、腹痛诸症可除
证治机理
本证系由风寒在表,湿滞脾胃所致,尤以夏月常见
清热祛湿剂
茵陈蒿汤
清热利湿退黄
黄疸阳黄
苦寒凊利通腑,分消退黄,药简效宏
本方为治疗黄疸阳黄之代表方。以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舌苔黄腻,脉沉数或滑数有力为辨证要点
方解
重用茵陈蒿
为君,以其苦寒降泄,长于清利脾胃肝胆湿热,为治黄疸要药
栀子
泄热降火,凊利三焦湿热合茵陈可使湿热从小便而去,为臣药
大黄
泻热逐瘀,通利大便,伍茵陈则令湿热瘀滞由大便而去,为佐药
诸药相合,使二便通利,湿热瘀滞前后分消,则腹满自减,黄疸渐消
证治机理
本证乃由湿热瘀滞,熏蒸肝胆,发为阳黄
八正散
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热淋
集寒凉降泄之品,纳通腑于凊利之中
本方为治疗热淋之代表方。以尿频尿急,溺时涩痛,舌苔黄腻,脉滑数为辨证要点
方解
滑石
清热利湿,利水通淋
木通
上清心火,下利湿热,使湿热之邪从小便而去,
共为君药
萹蓄、瞿麦、车前子
均为清热利水通淋要药,合滑石、木通则利尿通淋之效尤彰,同为臣药
山栀子仁
清热泻火,凊利三焦湿热
大黄
荡涤邪热,通利肠腑,亦治小便淋沥,合诸药可令湿热由二便分消,俱为佐药
甘草
调和诸药,兼以清热缓急,故有佐使之功
煎加灯芯
则更增利水通淋之力
诸药合用,既可直入膀胱凊利而除邪,又兼通利大肠导浊以分消,务使湿热之邪尽从二便而去,共成清热泻火、利水通淋之剂
证治机理
本证由湿热下注,蕴于膀胱所致
三仁汤
宣畅气机,凊利湿热
湿温初起或暑温夹湿之湿重于热证
芳化苦燥寒清同用,宣上畅中渗下并行
本方为治疗湿温初起,湿重于热证之代表方。以头痛恶寒,身重头痛,午后身热,苔白不渴为辨证要点
方解
滑石
为君,清热利湿而解暑
薏苡仁,杏仁,白蔻仁“三仁”为臣
薏苡仁
胆渗利湿以健脾,使湿热从下焦而去
白蔻仁
芳香化湿,利气宽胸,畅中焦之脾气以助祛湿
杏仁
宣利上焦肺气,“盖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亦化”
通草、竹叶
为佐,甘寒淡渗,助君药利湿清热之效
半夏、厚朴
行气除满,化湿和胃,以助君臣理气除湿之功
原方以甘澜水(又名“劳水”)煎药
意在取其下走之性以助利湿之效
诸药相合,使三焦湿热上下分消,气行湿化,热清暑解,水道通利,则湿温可除
证治机理
本证多由长夏之季感受湿热,卫阳被遏,脾胃失和所致
甘露消毒丹
利湿化浊,清热解毒
湿温时疫之湿热并重证
苦寒芳化渗利同用,上解中化下利并行
王世雄称本方为“治湿温时疫之主方”夏令暑热季节尤为常用。以身热肢酸,口渴尿赤,或咽痛身黄,舌苔白腻或微黄为辨证要点
方解
重用滑石、茵陈、黄芩为君
滑石
利水渗湿,清热解暑,两擅其功
茵陈
善凊利湿热而退黄
黄芩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三药相伍,正和湿热并重之病机
白豆蔻、石菖蒲、藿香
行气化湿,悦脾和中,令气畅湿行,助君药祛湿之力
连翘、薄荷、射干、贝母
清热解毒,透邪散结,消肿利咽,助君药解毒之功
木通
清热通淋,助君药导湿热从小便而去,俱为佐药
诸药共奏利湿化浊、清热解毒之功,故可弥漫三焦之湿热毒邪俱除
证治机理
本证由湿热疫毒,蕴于气分所致
利水渗湿剂
五苓散
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蓄水证。痰饮。水湿内停证
主入下焦而兼蕴中州,渗利之中寓化气之法
本方为利水化气之代表方。以小便不利,舌苔白,脉浮或缓为辨证要点
方解
重用泽泻
为君,利水渗湿
茯苓,猪苓
为臣,助君药利水渗湿
白术
为佐,补气健脾以运化水湿,
合茯苓既可彰健脾制水之效,又可奏输津四布之功
桂枝
为佐,温阳化气以助利水,且可辛温发散以祛表邪,一药而表里兼治
诸药相伍,共奏淡渗利湿,健脾助运,温阳化气,解表散邪之功
证治机理
本方原治伤寒太阳病之“蓄水证”,后世用于多种水湿内停证候
猪苓汤
利水渗湿,养阴清热
水热互结伤阴证
甘寒淡渗,寓养血于凊利之中,利水而不伤阴
本方为治疗水热互结而兼阴虚证候之常用方。以小便不利,口渴,身热,舌红,脉细数为辨证要点
方解
猪苓
归肾与膀胱经,专以淡渗利水,乃方中诸利水药中“性之最利者”,为君药
泽泻、茯苓
为臣,助君药利水渗湿
泽泻兼可邪热
茯苓兼可健脾
滑石
清热利水
阿胶
滋阴止血,既益已伤之阴,又防诸药渗利重伤阴血
为佐
诸药配伍,利水渗湿,兼养阴清热,俾水湿去,邪热清,阴津复,则诸证可痊
证治机理
本证由伤寒之邪传里化热,与水相博所致
温化寒湿剂
苓桂术甘汤
温阳化饮,健脾利水
中阳不足之痰饮
淡渗甘温合法,温而不热,利而不峻,为治痰饮之和剂
本方为治疗中阳不足痰饮病之代表方。以胸胁支满,目眩心悸,舌苔白滑为辨证要点
方解
茯苓
甘淡,为君,健脾利水渗湿,消已聚之饮,杜生痰之源
桂枝
为臣,温阳化气
二药相伍,温阳行水之功著,为阳虚水停之常用配伍
白术
为佐,健脾燥湿
苓、术相须,健脾祛湿之力强,是治病求本之意
炙甘草
补中益气
合白术,益气健脾,崇土制水
配桂枝,辛甘化阳,温补中焦,并可调和诸药,而兼佐使之用
四药相合,中阳得健,痰饮得化,津液得布,诸症自愈
证治机理
本证系由中阳素虚,饮停心下所致
真武汤
温阳利水
阳虚水泛证。太阳病发汗太过,阳虚水泛证
辛热渗利合法,纳酸柔于温利之中,脾肾兼顾,重在温肾
本方为温阳利水之基础方。以小便不利,肢体沉重或浮肿,舌质淡胖,苔白脉沉为辨证要点
方解
附子
为君,大辛大热,温肾助阳以化气行水,暖脾抑阴以温运水湿
茯苓、白术
补气健脾,利水渗湿
合附子可温脾阳而助运化,同为臣药
生姜
为佐,辛温
配附子温阳散寒
伍苓、术辛散水气,并可和胃而止呕
白芍
为佐,酸收,其意有四
一者利小便以行水气
二者柔肝缓急以止腹痛
三者敛阴舒筋以解筋肉瞤动
四者防止附子燥热伤阴,
全方泻中有补,标本兼顾,共奏温阳利水之功
证治机理
本方治疗脾肾阳虚,水湿泛滥证;亦可治疗太阳病发汗太过,阳虚水泛证
实脾散
温阳健脾,行气利水
脾肾阳虚,水气内停之阴水。
辛热与胆渗合法,纳行气于温利之中,脾肾兼顾,主义实脾
本方为治疗脾肾阳虚水肿之常用方。以身半以下肿甚,胸腹胀满,舌淡苔腻,脉沉迟为辨证要点
方解
附子
温肾阳,助气化以祛湿
干姜
暖脾阳,助运化以制水
二药相合,温肾暖脾,扶阳抑阴,共为君药
茯苓、白术
健脾渗湿,利水消肿,同为臣药
君臣相协,补火助阳,崇土实脾,利水渗湿
厚朴、木香、大腹子(槟榔)
行气利水,气化则湿化、气顺则胀消
木瓜
除湿和中
草果
温中燥湿,
俱为佐药
甘草、生姜、大枣
益脾和中
生姜兼能温散水气
甘草亦可调和药性,同司佐使之职
诸药合用,温阳健脾,行气利水,标本兼顾,实为治疗阴水证之常用方
证治机理
本方所治水肿,是谓阴水,乃由脾肾阳虚,阳不化水,水气内停所致
祛湿化浊剂
完带汤
补脾疏肝,化湿止带
脾虚肝郁,湿浊下注之带下证
扶土抑木,补中寓散,升清除湿,肝脾同治,重在治脾
本方治疗脾虚肝郁,湿浊下注带下证之常用方。以带下色白,清稀无臭,舌淡苔白,脉濡缓为辨证要点
方解
白术
健脾而化湿浊
山药
补肾以固带脉
二者相合,补脾肾,祛湿浊,约带脉则带下可止,共为君药
人参
补中益气,助君药补脾之力
苍术
燥湿运脾
车前子
利湿泄浊,以增君药祛湿之能
白芍
柔肝理脾,使肝木条达而脾土自强
共为臣药
陈皮
理气和中,使君药补而不滞,又可令气行而湿化
柴胡、芥穗
升散
得白术可生发脾胃清阳
配白芍可疏达肝气以适肝性,均为佐药
甘草
和中调药,为使药
诸药相配,使脾气健运,肝气条达,清阳得升,湿浊得化,则带下自止
证治机理
本证乃由脾虚肝郁,带脉失约,湿浊下注所致
祛风胜湿剂
独活寄生汤
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
痹证日久,肝肾两虚,气血不足证
辛温行散与甘温滋柔合法,纳益肝肾,补气血于祛邪蠲痹之中,邪正兼顾
本方为治疗风寒湿痹日久,肝肾两虚,气血不足证之常用方。以腰膝冷痛,关节屈伸不利,心悸气短,舌淡苔白,脉细弱为辨证要点
方解
重用独活
为君,辛苦微温,善治伏风,长于祛下焦风寒湿邪而除痹痛
细辛
发散阴经风寒,搜剔筋骨风湿
防风、秦艽
祛风胜湿,活络舒筋
桂心
温里祛寒,通行血脉
四药助君祛风胜湿,宣痹止痛,共为臣药
桑寄生、牛膝、杜仲
补肝肾,祛风湿,壮筋骨
当归、芍药、地黄、川芎
养血活血,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
人参、茯苓、甘草
补气健脾,皆为佐药
甘草调和诸药,又为使药
诸药合用,风寒湿邪俱除,肝肾强健,气血充盛,诸症自缓
证治机理
本证由风寒湿痹日久不愈,损伤肝肾,耗伤气血所致
治燥剂
轻宣外燥剂
杏苏散
轻宣凉燥,理肺化痰
外感凉燥证
苦辛微温,肺脾同治,重在治肺轻宣
本方为治疗凉燥证之代表方。以恶寒无汗,咳嗽痰稀,鼻塞咽干,苔白,脉弦为辨证要点
方解
苏叶
辛温不燥,发汗解表,宣畅肺气,使凉燥之邪从表而解
杏仁
苦温而润,肃降肺气,润燥止咳
二药配伍,苦温辛润,共为君药
前胡
既助苏叶疏风解表,又助杏仁降气化痰
桔梗、枳壳
宣降肺气,既梳理胸膈气机,又化痰止咳祛邪
三药合用,有宣有降,使气顺津布,痰消咳止,共用为臣
橘皮、半夏
行气燥湿化痰
茯苓
渗湿健脾以杜生痰之源
生姜、大枣
调和营卫,滋脾行津以助润燥,共为佐药
甘草
调和药性,且合桔梗宣肺利咽,为佐使之用
诸药配伍,外可轻宣凉燥,内可理肺化痰,使表解痰消,肺气和降,诸证可除
证治机理
本证乃因外感凉燥,肺失宣肃,痰湿内阻所致
桑杏汤
清宣温燥,润肺止咳
外感温燥证
辛凉甘润,透散温邪而不伤津,凉润肺金而不滋腻
本方为治疗外感温燥轻证之常用方。以发热不甚,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右脉数大为辨证要点
方解
桑叶
轻清宣散,长于疏散风热,宣肺清热
杏仁
苦温润降,功善肃降肺气而止咳,共为君药
淡豆豉
辛凉透散,以助桑叶轻宣发表
象贝
清化痰热,合而为臣
沙参
养阴生津,润肺止咳
梨皮
益阴降火,生津润肺
栀子皮
质轻而寒,入上焦清泄肺热,共为佐药
诸药合用,共奏清宣润燥、润肺止咳之功
证治机理
本证系由温燥伤于肺卫,肺失清肃,津液受损所致
清肺救燥汤
清燥润肺,益气养阴
温燥伤肺证
清宣合法,宣中有降,清中有润,气阴双补,培土生金
本方为治疗温燥伤肺重证之代表方。以身热,干咳无痰,气逆而喘,舌干少苔,脉虚大而数为辨证要点
方解
霜桑叶
为君,取其质轻寒润入肺,清透宣泄燥热,清肺止咳
煅石膏
辛甘大寒,善清肺热而兼能生津止渴
麦门冬
甘寒养阴生津,与石膏相伍,可助桑叶清除温燥,并能兼顾损伤之津液,共为臣药
杏仁、枇杷叶
苦降肺气,止咳平喘
阿胶、胡麻仁
助麦门冬养阴润燥
人参、甘草
益气补中,培土生金,以上均为佐药
甘草调和药性,兼为使药
诸药合用,使燥热得清,气阴得复,肺金濡润,肺逆得降,诸症自除
证治机理
本方为治疗温燥伤肺重证,多由秋令久晴无雨,温燥伤肺所致
滋润内燥剂
麦门冬汤
滋养肺胃,降逆下气
虚热肺痿。胃阴不足证
重用甘寒清润,少佐辛温降逆,滋而不腻,温而不燥,培土生金,肺胃并治
本方为治疗肺胃阴伤,火逆上气证之常用方。以咳唾涎沫,短气喘促,或呕吐,口渴咽干,舌红少苔,脉虚数为辨证要点
方解
麦门冬
重用为君,甘寒清润,养阴生津,滋阴润燥,兼清虚热,两擅其功
半夏
为臣,降逆下气、化痰和胃
一则降逆以止咳呕
二则开胃行津以润肺
三则防大剂量麦冬之滋腻壅滞,二药相反相成
人参
健脾补气,俾脾胃气旺,自能于水谷之中生化津液,上润于肺,亦即“阳生阴长”之意
甘草,粳米、大枣
甘润性平,合人参和中滋液,培土生金,以上俱为佐药
甘草调和药性,兼做使药
诸药相合,可使肺胃阴复,逆气得降,中土健运,诸证自愈。
证治机理
虚热肺痿乃因肺胃阴津耗损,虚火上炎所致
治风剂
疏散外风剂
川芎茶调散
疏风止痛。
外感风邪头痛。
辛散疏风于上,诸经兼顾;佐入苦凉之品,寓降于升
本方为治疗风邪头痛之常用方。以头痛,鼻塞,脉浮为辨证要点
大秦艽汤
祛风清热,养血活血。
风邪初中经络证
辛温甘寒,外散内补,气血兼顾,清养并行。
本方为治疗风邪初中经络之常用方,为“六经中风轻者之 通剂也。”以口眼斜,舌强不能言语,手足不能运动,猝然发病为辨证要点。
平息内风剂
羚角钩藤汤
凉肝息风,增液舒筋
肝热生风证
俞氏羚角钩藤汤,桑叶菊花鲜地黄,芍草茯神川贝茹,凉肝增液定风方
咸寒而甘与辛凉合方,清息之中寓辛疏酸甘之意,共成“凉肝息风”之法
本方为治疗肝热生风证之常用方。以高热烦躁,手足抽搐,脉弦数为辨证要点
方解
羚羊角
咸寒入肝,清热凉肝息风
子主题
钩藤
甘寒入肝,清热平肝,息风解痉
两者合用,相得益彰,清热凉肝、息风止痉之功显著,共为君药
桑叶、菊花
辛凉疏泄,清热平肝,助君凉肝息风之效,用为臣药
鲜生地
凉血滋阴
白芍
养阴柔肝
二者与辛疏之桑叶、菊花相伍,亦寓适肝体阴用阳之法
又白芍合甘草,酸甘化阴,养阴增液,舒筋缓急,与君药相配,标本兼顾,可增强息风止痉之效
川贝母、鲜竹茹
清热化痰
茯神木
平肝宁心安神,俱为佐药
甘草
兼和诸药,为使
诸药相配,共奏凉肝息风,增液舒筋之功
证治机理
本证系由温热病邪传入厥阴,肝经热盛,热极动风所致
邪热炽盛——高热不退
热扰心神——烦闷躁扰,甚则神昏
热极动风,风火相煽——灼伤阴津,筋脉失养——手足抽搐,发为痉厥
治宜清热凉肝息风为主,配以养阴增液舒筋为法
镇肝熄风汤
镇肝息风,滋阴潜阳
类中风
张氏镇肝熄风汤,龙牡龟牛治亢阳,代赭天冬元芍草,茵陈川楝麦芽襄
镇降下行,重在治标,滋潜清疏,以适肝性
本方为治疗内中风之常用方。以头目眩晕,脑部胀痛,面色如醉,心中烦热,脉弦长有力为辨证要点
方解
怀牛膝
苦酸性平,归肾经,重用以引血下行,折其阳亢,并有补益肝肾之效,为君药
代赭石
质重沉降,镇肝降逆,
合牛膝引血下行以治其标
龙骨、牡蛎、龟板、白芍
益阴潜阳,镇肝息风,共为臣药
玄参、天冬
滋阴清热,壮水涵木
茵陈、川楝子、生麦芽
清泄肝热,疏肝理气,以顺肝性,利于肝阳的平降镇潜,均为佐药
甘草
调和诸药为使
合生麦芽又能和胃安中,以防金石,介壳类药物物质重碍胃之弊
诸药相伍,共奏镇肝息风,滋阴潜阳之功
证治机理
本方所治之类中风,张氏称之为内中风,系由肝肾阴虚,肝阳偏亢,阳亢化风,气血逆乱所致。
风热上扰——头目眩晕、目胀耳鸣、脑部热痛、面红如醉
肝肾阴虚,水不上济——心中烦热
肝阳上亢,气血逆乱,并走于上——卒中
轻则风中经络,肢体渐觉不利,口眼渐行㖞斜;重则风中脏腑,眩晕颠仆,昏不知人
本方证以肝肾阴虚为本,阳亢化风、气血逆乱为标,本虚标实,本缓标急,当急则治标,以镇肝息风为主,佐以滋养肝肾为法
天麻钩藤饮
平肝息风,清热活血,补益肝肾
肝阳偏亢,肝风上扰证
天麻钩藤益母桑,栀芩清热决潜阳,杜仲牛膝益肾损,茯神夜交安服凉
清平养并用,主以平肝;心肝肾同治,重在治肝
本方为治疗肝阳偏亢,肝风上扰证之常用方。以头痛,眩晕,失眠,舌红苔黄,脉弦为辨证要点
方解
天麻、钩藤
平肝息风,为君药
石决明
咸寒质重,平肝潜阳,除热明目,助君平肝息风之力
川牛膝
引血下行,兼益肝肾,并能活血利水,共为臣药
杜仲、寄生
补益肝肾以治本
栀子、黄芩
清肝降火,以折其亢阳
益母草
合川牛膝活血利水,以利平肝潜阳
夜交藤、朱茯神
朱砂拌在茯神的表面——朱茯神
宁心安神,均为佐药
诸药合用,共奏平肝息风,清热活血,补益肝肾之功
证治机理
本证系由肝肾不足,肝阳偏亢,生风化热所致
肝阳偏亢,风热上扰——头痛、眩晕
肝阳有余,化热扰心——心神不安、安眠多梦
证属本虚标实,而以标实为主;治以平肝息风为主,佐以清热安神,补益肝肾之法
理血剂
活血祛瘀剂
桃核承气汤
本方由调胃承气汤减芒硝之量,加桃仁、桂枝而成
逐瘀散热
下焦蓄血证
桃仁承气五般施,甘草硝黄并桂枝,瘀热互结小腹胀,蓄血如狂最相宜
活血攻下,相辅相成,寒中寓温,以防凉遏
本方为逐瘀泻热法的基础方,亦为治疗瘀热互结,下焦蓄血的代表方。以少腹急结,小便自利,脉沉实或涩为辨证要点
方解
桃仁
苦甘平,活血破瘀
大黄
苦寒,下瘀泻热
瘀热并治,共为君药
芒硝
咸苦寒、泻热软坚,助大黄下瘀泻热
桂枝
辛甘温,通行经脉,既助桃仁活血祛瘀,又防硝黄寒凉凝血之弊,共为臣药
桂枝与硝、黄同用,相反相成,桂枝得硝、黄则温通而不助热;硝、黄得桂枝则寒下而不凉遏
炙甘草
护胃安中,并缓诸药之峻烈,为佐使药
共奏破血下瘀之功
证治机理
本证由瘀热互结下焦所致
邪在太阳不解——循经入腑化热——与血搏结于下焦之蓄血证
痰热互结于下焦——少腹急结
病在血分——膀胱气化如常,故小便自利
热在血分——故至夜发热
心主血脉而藏神,痰热上扰——心神不宁——烦躁谵语,甚则其人如狂。
瘀热内结,正气未虚——脉沉迟而涩
若妇女瘀结于少腹,血行不畅,则为痛经,甚或经闭不行
证属瘀热互结,治当因势利导,破血下瘀泻热以祛除下焦蓄血
血府逐瘀汤
本方取桃红四物汤与四逆散之主药配伍,加下行之牛膝和上行之桔梗而成。
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胸中血瘀证
血府当归生地桃,红花枳壳膝芎饶,柴胡赤芍甘桔梗,血化下行不作痨
活血与行气相伍,祛瘀与养血同施,升降兼顾,气血并调
本方为治疗胸中血瘀证之代表方。以胸痛、头痛,痛有定处,舌暗红或有瘀斑,脉涩或弦紧为辨证要点
化瘀为主
方解
桃仁
破血行滞而润燥
红花
活血祛瘀以止痛
君药
赤芍、川芎
助君药活血祛瘀
牛膝
入血分,性善下行,能祛瘀血,通血脉,并引瘀血下行,使血不郁于胸中,瘀热不上扰,共为臣药
生地黄
甘寒,清热凉血,滋阴养血;
合当归养血,使祛瘀不伤正
合赤芍清热凉血,以清瘀热
三者养阴益阴,清热活血,共为佐药
桔梗、枳壳
一升一降,宽胸行气,桔梗并能载药上行
柴胡
疏肝解郁,升达清阳
同用,尤善理气行滞,使气行则血行,亦为佐药
甘草
调和诸药,为使药
合而用之,使血活瘀化气行,则诸证可愈
证治机理
本方主治之证皆为血瘀内阻胸部,气机郁滞所致。即王清任所称“胸中血府瘀“之证
血瘀胸中,气机阻滞——胸痛,痛如针刺,且有定处
血瘀上焦,郁遏清阳,清空失养——头痛
胸中血瘀,影响及胃,胃气上逆——呃逆干呕,甚则水入即呛
瘀滞日久,肝失条达之性——急躁易怒
至于唇、目、舌、脉所见,皆为瘀血征象
治宜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补阳还五汤
补气活血通络
气虚血瘀之中风
补阳还五赤芍芎,归尾通经佐地龙,四两黄芪为主药,血中瘀滞用桃红
重用补气,佐以活血,气旺血行,补而不滞
本方为益气活血法之代表方,又是治疗中风后遗症之常用方
方解
生黄芪
甘温大补元气,使气旺以促血行,瘀去络通,为君药
当归尾
活血通络而不伤血,为臣药
赤芍、川芎、桃仁、红花
助当归尾活血祛瘀,为佐药
地龙
通经活络,力专善走,并引诸药之力直达络中,为佐使药
合而用之,则气旺、瘀消、络通,诸症可愈
证治机理
本证之中风,由气血亏虚,气虚血滞,脉络瘀阻所致
正气亏虚,不能行血——脉络瘀阻,筋脉肌肉失养——半身不遂、口眼㖞斜
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荣卫,荣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
气虚血瘀,舌本失养——语言謇涩
气虚失于固摄——口角流涎、小便频数,遗尿失禁
舌暗淡、苔白、脉缓无力——气虚血瘀之征
本证以气虚为本,虚瘀为标,即王清任所谓“因虚致瘀”,非独用活血化瘀或益气补虚之所宜
治当以补气为主,活血通络为辅
复元活血汤
活血祛瘀,疏肝通络
跌打损伤,瘀血阻滞证
复原活血汤柴胡,花粉当归山甲俱,桃仁红花大黄草,损伤瘀血酒煎去
诸药配伍,使瘀去新生,气行络通,胁痛自平
破瘀疏肝通络合法,升降相合,气血并调
本方为治疗跌打损伤,瘀血阻滞证之常用方。以胁肋瘀肿疼痛,痛不可忍为辨证要点
方解
重用酒制大黄
荡涤凝瘀败血,导瘀下行,推陈致新
柴胡
疏肝行气
引诸药入肝经
两药合用,一升一降,攻散胁下之瘀滞,共为君药
桃仁、红花
活血祛瘀,消肿止痛
穿山甲
破瘀通络,消肿散结,为臣药
当归
补血活血
栝楼根(天花粉)
续绝伤《神农本草经》
消仆损瘀血《日华子本草》
既能入血分助诸药而消瘀散结,又可清热消肿
佐药
甘草
缓急止痛,调和诸药,是为使药
大黄、桃仁酒制及原方加酒煎服
增强活血通络之意
证治机理
本证因跌打损伤,瘀血滞留于胁下,气机阻滞所致
胁下为肝经循行之处,跌打损伤,瘀着胁下,气机受阻——胁下疼痛,甚至疼痛不能忍
治当活血祛瘀,兼疏肝行气通络
温经汤
温经散寒,养血祛瘀
冲任虚寒,瘀血阻滞证
温经归芍桂萸芎,姜夏丹皮及麦冬,参草扶脾胶益血,调经重在暖胞宫
温清补消并用,以温经化瘀为主,温而不燥
本方为妇科调经之常用方。以月经不调,小腹冷痛,经有瘀块,时有烦热,舌质暗红,脉细涩为辨证要点
诸药合用,温经散寒,活血养血,使瘀血去,新血生,血脉和畅,经血自调
方解
吴茱萸
辛热,入肝肾而走冲脉,散寒行气止痛
桂枝
辛甘温入血分,温通血脉
二者温经散寒,行血通脉,共为君药
当归、川芎、芍药
活血祛瘀,调血养经,补血之虚,祛血之瘀,共为臣药
丹皮
辛苦微寒,活血祛瘀,并能清退虚热
阿胶
甘平,养血止血,滋阴润燥
麦冬
甘寒清润,滋阴润燥
合阿胶以滋阴养血
配丹皮以清虚热
制桂、萸之温燥
人参,甘草
益气健脾,以资生化之源,阳生阴长,气旺血充
半夏
辛温行散,入胃经通降胃气,以助通冲任,散瘀结
生姜
温胃气以助生化
助吴茱萸、桂枝以温经散寒
佐药
甘草
调和诸药,兼为使药
证治机理
本证因冲任虚寒,瘀血阻滞所致。
子主题
生化汤
养血活血,温经止痛
血虚寒凝,瘀血阻滞证
生化汤宜产后尝,归芎桃草酒炮姜,恶露不行少腹痛,化瘀温经功效彰
补消温相伍,养血活血之中寓祛瘀生新之法
本方为女子产后之常用方。以产后恶露不行,小腹冷痛为辨证要点
方解
重用全当归
补血活血,化瘀生新,为君药
川芎
辛散温通,活血行气
桃仁
活血祛瘀
臣药
炮姜
入血散寒,温经止血
黄酒
温通血脉以助药力
佐药
炙甘草
和中缓急,调和诸药,用以为使
诸药合用,具有活血养血,化瘀生新、温经止痛之功,使瘀血得去,新血得生,则腹痛自止
原方另用童尿(现多不用)同煎者,乃取其益阴化瘀,引败血下行之意
证治机理
本证由产后血虚寒凝,瘀血内阻所致
子主题
桂枝茯苓丸
活血化瘀,缓消癥块
瘀阻胞宫证
《金匮》桂枝茯苓丸,芍药桃仁和牡丹,等分为末蜜丸服,活血化瘀癥块散
温通活血之中寓凉血养血之法,消补并行,渐消缓散
本方为缓消癥块法之代表方。以少腹宿有癥块,腹痛拒按,或下血色晦暗而夹有瘀块,舌质紫暗,脉沉涩为辨证要点。
方解
桂枝
辛甘而温,温通血脉,以行瘀滞,为君药
桃仁、丹皮
活血破瘀,散结消癥——不破其血,其癥难消,且漏下之症用行血之品,亦含通因通用之意
丹皮又能凉血以清瘀久所化之热,共为臣药
芍药
养血和血,使破瘀而不伤正,并能缓急止痛
茯苓
甘淡渗利,渗湿健脾——以消痰利水,配伍祛瘀药以助消癥,并健脾益胃,以扶正气,为佐药
白蜜为丸
取蜜糖之甘缓,并用丸药,丸者缓也,以缓和破泄药之力,为使药
诸药合用,共奏活血化瘀、缓消癥块之功,使瘀化癥消,诸症皆愈
证治机理
本证由五劳虚极,经络营卫俱虚,血脉凝涩,日久结
止血剂
咳血方
清肝凝肺,凉血止血
肝火犯肺之咳血证
咳血方中诃子收,瓜蒌海粉山栀投,青黛蜜丸口噙化,咳嗽痰血服之瘳
肝肺同治,主以清肝,于清泻之中求止血之功
本方为治疗肝火犯肺之咳血证之常用方。以咳痰带血,胸胁作痛,舌红苔黄,脉弦数为辨证要点
方解
青黛
咸寒,入肝肺二经,能清泻肝火而凉血止血
山栀子
苦寒入,心肝肺经,清热凉血,泻火除烦,
炒黑可入血分而止血
两药合用,澄本清源,共为君药
瓜蒌仁
清热化痰、润肺止咳
海粉(现多用海浮石)
清肺降火,软坚化痰为臣药
诃子
苦涩平,入肺和大肠经
生用清降敛肺,化痰止咳,用以为佐
诸药合用,共奏清肝宁肺之功,使木不刑金,肺复宣降,痰化咳平,其血自止
证治机理
本证由肝火犯肺,灼伤肺络所致。
黄土汤
温阳健脾,养血止血
脾阳不足,脾不统血证
黄土汤将远血医,胶芩地术附甘齐,温阳健脾能摄血,便血崩漏服之宜
寓止血于温阳滋阴之中,寒热并用,刚柔相济
本方为治疗脾阳不足所致脾不统血或崩漏的常用方。以血色暗淡,舌淡苔白,脉沉迟无力为辨证要点
方解
灶心黄土(伏龙肝)
辛温而涩,温中收涩止血,用以为君
白术、附子
温阳健脾,以复脾土统血之权,为臣药
干地黄、阿胶
滋阴养血止血
黄芩
苦寒,制术、附温燥伤血之弊
甘草
调药和中为使
诸药合用,共成温阳健脾,益阴止血之剂
本证因脾阳不足,统摄无权所致。
理气剂
凡以行气或降气等作用为主,用于治疗气滞或气逆病证的方剂,统称为理气剂。属八法中的消法
行气剂
适用于气机郁滞证
越鞠丸
行气解郁
六郁证
越鞠丸治六般郁,气血痰火湿食因,芎苍香附兼栀曲,气畅郁舒痛闷伸。
五药治疗六郁,诸法并举,重在调理气机
本方为治疗气血痰火湿食”六郁“之代表方。以胸膈满闷,脘腹胀痛,饮食不消为辨证要点
方解
香附
行气解郁以治气郁
川芎
为血中气药,功善行气活血,以解血郁
苍术
燥湿运脾,以解湿郁;
栀子
清热泻火以解火郁
神曲
消食和胃,以解食欲
臣佐
诸药合用,行气解郁,气行血活,湿祛热清,食化脾健,气、血、湿、火、食五郁自解。至于痰郁,或因气滞湿盛而生,或因食积滞而致,或因火邪炼液而成,今五郁得解,则痰郁自消
证治机理
气郁
肝失条达——胸膈痞闷
血行不畅而成血郁
胸胁胀痛
火郁
嗳腐吞酸
湿郁、痰郁、食郁
病在脾胃——恶心、呕吐、饮食不消
五郁不解,又可加重气郁
本证以肝郁脾滞为要,治之重在行气解郁,使气行则血行,气行则痰、火、湿、食诸郁自解
半夏厚朴汤
行气散结,降逆化痰
梅核气
半夏厚朴与紫苏、茯苓生姜共煎服,痰凝气聚成梅核,降逆开郁气自舒
辛苦行降,痰气并治,行中有宣,降中有散
本方为治疗痰气互结之梅核气的代表方。以咽中如有物阻,苔白腻,脉弦滑为辨证要点
方解
半夏
辛温入肺胃,化痰散结,降逆和胃为君药
厚朴
苦辛性温,下气除满为臣药
二药相合,化痰结,降逆气,痰气并治
茯苓
健脾渗湿,湿去则痰无由生
生姜
辛温散结,和胃止呕,且制半夏之毒
苏叶
芳香行气,理气疏肝,助厚朴以行气宽胸、宣通郁结之气
佐药
证治机理
七情郁结,痰气交阻
情志不遂,肝气郁结——肺胃宣降失常——津液输布失常,聚而成痰
痰气相博阻于咽喉,则咽中有“炙脔”,吐之不出,咽之不下
肺胃失于宣降——胸中气机不畅——胸胁满闷,或咳或呕
苔白润或白滑,脉弦缓或弦滑,均为气滞痰凝之之证。治宜行气散结,降逆化痰
降气剂
适用于肺气上逆或胃气上逆证
苏子降气汤
降气平喘,祛痰止咳
上实下虚之喘咳证
苏子降气半夏归,前胡桂朴草姜随,上实下虚痰嗽喘,或加沉香去肉桂
降以平上实,温以助下虚,肺肾坚兼顾,主以治上
本方为治疗痰涎壅盛,上实下虚之喘咳的常用方。以喘咳痰多,胸膈满闷,苔白滑或白腻,脉弦滑为辨证要点。
方解
紫苏子
温而不燥,质润而降,善降上逆之肺气,消壅滞之痰涎,为治痰逆咳喘之要药
半夏
燥湿化痰降逆为臣药
厚朴
降逆平喘,宽胸除满
前胡
降气去痰
肉桂
温肾助阳纳气
当归
辛甘温润
既止咳逆上气,又可养血补虚以助肉桂温补下元,共为佐药
佐药
生姜、大枣
调和脾胃
苏叶
宣肺散寒,与诸药相伍,降逆化痰之中兼宣肺气
甘草
和中益气,调和药性,为佐使药
佐使药
诸药合用,标本兼治,治上顾下,使气降痰消,则喘咳自平
证治机理
本证由痰涎壅肺,肾阳不足所致。
上实,是指痰涎壅盛在肺而肺失宣降
下虚,肾阳虚衰于下而失于纳气
痰涎壅阻于肺——肺失宣降——气机上逆而咳喘,气机不畅而胸膈满闷
肾虚,主骨生髓功能失常,则腰疼脚软
肾不纳气——喘而气短,呼多吸少
肾阳不足,蒸腾气化功能不利,肺失宣降,通调水道功能受到影响——水液内停、肢体浮肿
舌苔白滑或白腻,脉象弦滑——痰涎壅盛之征
此乃本虚标实之证,痰涎壅盛于肺,为发病之标,属上实;肾阳不足于下,为致病之本,属下虚
咳嗽发作期以治标为主,故宜降气平喘,祛痰止咳
定喘汤
宣降肺气,清化热痰
痰热内蕴,风寒外束之哮喘
定喘白果与麻黄,款冬半夏白皮桑,苏杏黄芩兼甘草,外寒痰热喘哮尝
宣降清敛相伍,以适肺性,主以肃降肺气
本方是治疗痰热内蕴,风寒外束之哮喘的常用方。以咳嗽气喘,痰多色黄,苔黄腻,脉滑数为辨证要点
方解
麻黄
疏散风寒,宣肺平喘
白果
敛肺定喘
二药配伍,散收结合,既能增强平喘之功,又可使宣肺而不耗气,敛阴不留邪,共为君药
桑白皮
泻肺平喘
黄芩
清热化痰
二者合用以消内蕴之痰热,为臣药
杏仁、苏子、半夏、款冬花
降气平喘,化痰止咳,俱为佐药
甘草
调药和中,且能止咳,用为佐使
诸药配伍,内清痰热,外散风寒,宣降肺气而平哮喘
证治机理
本证由素体痰多,复感风寒,郁而化热所致
痰壅于肺,风寒所遏——肺气壅闭,郁而化热——气逆于上发为哮喘。症见咳嗽气急、痰稠色黄
风寒束表——卫阳被遏——微恶风寒
痰热内蕴——舌苔黄腻,脉来滑数
旋覆代赭汤
降逆化痰,益气和胃
胃虚气逆痰阻证
旋覆代赭用人参,半夏姜甘大枣临,重以镇逆咸软痞,痞硬噫气力能禁
沉降相须,消补相伍,下气而无伤正之虞
本方为治疗胃虚痰阻气逆证之常用方。以心下痞硬,噫气频作,或呕吐,呃逆,苔白腻,脉缓或滑为辨证要点
方解
旋覆花
辛苦咸温,性主降,善于下气消痰,降逆止噫,重用为君
代赭石
重坠降逆以止呃,下气消痰,为臣药
半夏
祛痰散结,降逆和胃
生姜
用量独重,和胃降逆增其止呕之力,并可宣散水气以助祛痰之功
人参、大枣、炙甘草
甘温益气,健脾健胃,以治中虚气弱之本,俱为佐药
炙甘草
调和药性,兼做使药
诸药相合,标本兼治,共奏降逆化痰、益气和胃之功,使气逆得降,痰浊得消,中虚得复
证治机理
本证因胃气虚弱,痰浊内阻所致。
伤寒发汗后,又误用吐、下之法——胃气受伤,升降运化失常——津液不得转输而化为痰
痰浊阻于中焦,气机不畅而心下痞硬
脾胃虚弱,痰气交阻,则胃气上逆——噫气频作或纳差、呃逆、恶心、呕吐。
舌苔白腻,脉缓或滑,乃胃虚痰阻之征。治当降逆化痰,益气和胃
开窍剂
凉开剂
安宫牛黄丸
清热解毒,豁痰开窍
邪热内陷心包证
紫雪
清热开窍,息风止痉
热盛动风证
甘寒咸凉与芳香辛行、金石重镇相伍,开窍之中更具息风之效
本方为治疗热闭心包,热盛动风证之常用方。以高热烦躁,神昏谵语,痉厥,舌红绛,苔干黄,脉数有力为辨证要点。
证治机理
本证由温热之邪内陷心包,热盛动风所致。
至宝丹
清热开窍,化浊解毒
痰热内扰心包证
热盛动风证
温开剂
苏合香丸(原名吃力伽丸)
温通开窍,行气止痛
寒闭证
苏合香丸麝息香,木丁薰陆荜檀襄,犀冰术沉诃香附,衣用朱沙中恶尝
芳香辛温相须,补敛镇相佐,温散开窍则无耗气伤正之虞
本方为温开法之代表方,又是治疗寒闭证以及心腹疼痛属于寒凝气滞证之常用方。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牙关紧闭,苔白,脉迟为辨证要点
方中药物辛香走窜,有损胎气,孕妇忌用
方解
苏合香、麝香、龙脑香(冰片)、安息香
芳香开窍,启闭醒神,辟哕化浊,共为君药
香附
理气解郁
青木香
行气止痛,
沉香
降气温中,温肾纳气
百檀香
行气和胃
薰陆香(乳香)
调气活血定痛
丁香
温中降逆,治心腹冷痛
行气解郁,散寒止痛,理气活血,共为臣药
荜茇
配合诸香温中散寒止痛
犀角(水牛角)
清心解毒
朱砂
镇心安神
二药虽寒,但与大队温热之品相伍,则不悖温通开窍之旨
吃力伽(白术)
补气健脾,燥湿化浊
诃子
温涩敛气
二药以补一敛,防辛散走窜太过,耗气伤正,均为佐药
证治机理
本方诸证多由寒邪秽浊或气郁闭阻气机,蒙蔽清窍所致
安神剂
补养安神剂
天王补心丹
滋阴养血,补心安神
阴虚血少,神志不安证
补心丹用柏枣仁,二冬生地当归身,三参桔梗朱砂味,远志茯苓共养神
重用甘寒,补中寓清;心肾并治,重在养心
本方为治疗心肾阴血亏虚,虚火上炎,神志不安之常用方。以心悸失眠,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为辨证要点
方解
生地黄
重用,甘寒,滋阴养血,清虚热,为君药
天冬、麦冬
滋阴清热
酸枣仁、柏子仁
养心安神
当归
补心血
共助生地滋阴补血以养心安神,俱为臣药
人参
补气,使气旺而阴血自生,以宁心神
五味子
酸收敛阴,以养心神
茯苓、远志
养心安神,交通心肾
玄参
滋阴降火,以制虚火上炎
丹参
养心血而活血,可使诸药补而不滞
朱砂
镇心安神,兼治其标
共为佐药
桔梗
为舟楫,载药上行
诸药相伍,共奏滋阴养血、补心安神之功
证治机理
本证乃心肾两亏,阴血虚少,虚火内扰所致
酸枣仁汤
养血安神,清热除烦
肝血不足,虚热内扰之虚烦不眠证
酸枣仁汤治失眠,川芎知草茯苓煎,养血除烦清虚热,安然入睡梦乡甜
心肝同治,重在养肝;补中兼行,以适肝性
本方为治疗肝血虚而致虚烦失眠之常用方。以虚烦失眠,咽干口燥,舌红,脉弦细为辨证要点
方解
酸枣仁
重用,养血补肝,宁心安神,为君药
茯苓
宁心安神
知母
滋阴润燥、清热除烦
臣药
川芎
辛散,调肝血,梳肝气,为佐药
与酸枣仁相伍,寓散于收,补中有行,共奏养血调肝之功
甘草
和中缓急,调和诸药,为佐使药
合而成方,共奏养血安神、清热除烦之功
证治机理
本证乃肝血不足,虚热内扰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