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价值不足得行为模式及原因:自我价值不足得人很容易为了很少的价值而放弃对自己的爱护和别人对他的尊重
行为模式
或者找一些以为代表力量的东西,企图是自己的力量分数增加。
做一些伤害,破坏,诋毁别人的行为,以为可以把别人拿地下来,保持跟自己一样的水平。
原因
1、不愿意与本人的感觉联系,更不愿谈论,感觉更不清楚内心感受,对情绪问题感觉无力。2、对孩子的教导,普遍的是孩子没有建立起自我。(被否定)
3、把焦点放在孩子没有做到的小部分,孩子做到的部分看做是理所当然,没有给予肯定。
4、对孩子定下过高标准。
5、过分强调孩子认知方面的重要性,而忽略了帮助孩子明白自己内心需要的能力。
6、传统思想中习惯于否定自己的方式去表示对对方的尊重。
7、传统家长习惯于恐惧感,犯罪的羞愧感去推动孩子是自己,孩子内心无力。
信念、价值、规条
困扰以及人与人的冲突——源自信念、价值观或者规条冲突
关于”规条“:规条就是事情的安排方式,也就是做法。当一个做法无效时,我们便要在坚持信念与价值,或者坚持规条(做法)之间做出选择。
松动信念的方法
极度延伸,把维持旧信念的终极结果明显化。(归谬法)
改变信念系统的技巧
意义换框法
一件事 ,可以有其他意义,也可以有更多意义;
可以有不好的意义,也可以有好的意义。
找出最能帮助自己的意义,便可以把事情的价值改变,
使事情由绊脚石变为踏脚石,自己因而有所提升。
环境换框法
同样的一件事,在不同的环境里其价值会有所不同。
找出更有利的环境,便能改变对这件事的价值,
因而改变了有关的信念。
工具不应操控我们,
所以我不应把信念变成我们的“神”去绝对维护
价值定位法
找出潜意识的价值排位,认识到内心的推动力,
加上对某些价值做创造、增大、转移的工作,
他就能使本人的意识和潜意识更为和谐合拍了。
信念是事情应该是怎么样,是事情的原因;价值是事情的意义,其中什么重要,可得到怎样的好处等,规条是事情怎样安排才能取得价值,实现信念。
信念系统的外壳是 ”态度“只有当一个人的信念,价值观或者规条有所改变时,他的态度才会改变。
坚持无效的规条忽略了所追求的价值和所信奉的信念,在很多人的生活里经常出现。
关于价值:价值是事情的意义和一个人能够在事情里得到的好处,所以,价值是做与不做任何事的原因
价值可以创造、增大和转移
创造价值(把重复和沉闷的工作分开为几个分量相等的部分,目标切分)
推动和激励
找出他所注重的价值,并且创造、增大和转移这些价值。
关于身份的局限性信念
”资格性“的局限信念,
即”我没有资格拥有美好快乐的人生“解决方向是感觉到自己也可以有美好的人生(”资格性“局限 杀伤力最大)
妨碍成长的信念
把原因归结为一些不能控制的因素,
因而不能挑战或者改变。
NLP的12条前提假设
4. 只有由感官经验塑造出来的世界,没有绝对真实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