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气血辨证(1)气病辩证
气病辨证属中医气血津液辨证的一部分,气的病症很多,主要分为气虚类与气滞类两大类。气虚类包括气虚证、气陷证、气脱证、气不固证;气滞类包括气滞证、气逆证、气闭证。
凡两个或两个以上脏器相继或同时发病者,即为脏腑兼病。 一般来说,脏腑兼病,在病理上有着一定的内在规律,只要具有表里、生克、乘侮关系的脏器,兼病较常见,反之则为较少见。
这是一篇关于脏腑辩证的思维导图。脏腑辨证是根据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特点,辨别脏腑病位及脏腑阴阳、气血、虚实、寒热等变化,为治疗提供依据的辨证方法。
整理耗时,多多支持~气血辨证,是根据患者所表现的症状、体征等,分析、判断疾病当前病理本质是否存在气血亏损或运行障碍的证候。气血病常见证型,有虚实之分。虚证有气虚证、气陷证、气不固证、气脱证;血虚证、血脱证等。实证有气滞证、气逆证、气闭证;血瘀证、血热证、血寒证等。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小儿常见病的辩证与护理
蛋白质
均衡饮食一周计划
消化系统常见病
耳鼻喉解剖与生理
糖尿病知识总结
细胞的基本功能
体格检查:一般检查
心裕济川传承谱
解热镇痛抗炎药
气血辨证
气病辨证
气虚类
气虚证
基础证
发展
气陷证
气不统血
阴血不足
阳气不足
亡阳
病理产物
气滞、血瘀、水湿、痰饮
分析
元气不足,脏腑机能减退
神疲乏力,少气懒言,气短
气虚推动乏力,清阳不升,头目失养
头晕目眩
气虚卫外不固,肌表不密,腠理疏松
自汗
劳则耗气
活动劳累后诸症加重
气虚无力推动营血上荣于舌
舌质淡嫩
气虚无力鼓动血脉
脉虚
辨证要点
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脉虚、动则诸症加剧
临床表现
头晕眼花,神疲气短,腹部坠胀,或久泄久痢,或见内 脏下垂、脱肛、阴挺等,舌质淡嫩,脉虚
辩证要点
内脏下垂+气虚证辩证要点
备注
由于气陷主要是指中焦脾虚气陷,故此证又称中气下陷证或脾虚气陷 证。
气不固证
肺卫不固
自汗、体虚易感
脾虚不固
流涎、慢性出血
肾气不固
二便失禁、遗精、早泄、滑精、滑胎
伴随气虚症状表现
液体物质外泄(津、精、血、二便、胎元)
气虚证一般表现
气脱证
重症
病因
气虚、气不固之发展
大汗、大吐、大泻、大失血等“气随血脱”“气随津脱”
长期饥饿、极度疲劳、暴邪骤袭等
心气外脱
神昏、面色苍白、口唇青紫
肺气外脱
呼吸微弱而不规则,汗出不止
脾气外脱
口开目合,手撒身软(肌肉无力)
肾气外脱
二便失禁
舌脉
舌淡苔白润、脉微
常与亡阳证同见
呼吸微弱,汗出不止,脉微欲绝
与亡阳区别
亡阳以冷为主,气脱以呼吸微弱为主
气实类
气滞(气郁、气结)
虚
阳虚寒凝
气虚无力
实
感受外邪
情志不舒
饮食失调
外伤闪挫
阻滞经络
胀
部位
胸胁、乳房、胃脘、经络等
特点
时轻时重,部位不定(气属阳,性动)
诱因
嗳气、太息、矢气而轻,因情绪变化而增减
弦脉
胀闷,胀痛、窜痛;脉弦
与情志变化关系密切
气郁化火
病理产物(血瘀,水湿,痰饮)
气逆
外感六淫、痰浊壅滞、寒饮食滞、大怒等
生理特性是降的脏腑即可上逆
肺
咳嗽喘促
胃
呕恶、呃逆、嗳气
肝
头痛、眩晕、甚则晕厥、呕血等
胆
口苦
肠
口臭
……
以肺、胃、肝气上逆为特征或与气滞症状共见
气闭
强烈的精神刺激
砂石、虫积、痰浊、瘀血壅滞
溺水、电击等意外事故
神气闭塞
突发神昏、晕厥
瘀血、砂石、虫积、痰浊等阻塞
脏器绞痛,二便闭塞
肺气不通
呼吸气粗、声高
实邪内阻
脉沉实有力
突发神昏晕厥、或脏器绞痛、或二便闭塞
气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