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口腔解剖生理学思维导图
一篇关于口腔解剖生理学思维导图、包含口腔颌面部颈部解剖、口腔生理功能、𬌗与颌位等。
编辑于2023-12-06 02:01:52口腔解剖生理学
牙体解剖生理
牙的演化
各类牙特点
牙附着颌骨方式
端生牙
无牙根,借纤维膜附着,易脱落
硬骨鱼
侧生牙
基部与颌骨相连
爬行动物
槽生牙
有牙根,位于牙槽窝内
哺乳动物
牙列替换次数
多牙列
端生牙、侧生牙
硬骨鱼,两栖、爬行类
双牙列
乳牙列,恒牙列(槽生牙)
哺乳动物
牙体外形
同形牙
三角片、单锥体➡️鱼类
异形牙
切牙、尖牙、前磨牙➡️哺乳动物
牙的演化特点
牙形
同形牙➡️异形牙
牙数
多➡️少
牙的替换次数
多牙列➡️双牙列
牙的分布
广泛➡️集中上下颌骨
牙根
无➡️有
端生牙➡️侧生牙➡️槽生牙
各类动物牙 的演化特点
鱼类
单锥体、同形牙、多牙列(最多)、端生牙
两栖类
单锥体、同形牙、多牙列、端生牙
爬行类
单锥体、同形牙、多牙列、侧生牙或槽生牙
鸟类
单锥体牙(现代鸟纲无牙)
哺乳类
异形牙、双牙列(最少)、槽生牙
牙体解剖 的一般概念
牙的组成、 分类、功能
组成
每颗牙
牙冠
解剖牙冠
牙体外层被牙釉质覆盖的部分,以牙颈为界
牙发挥咀嚼功能的主要部分
临床牙冠
显露于口腔的部分,以 龈缘为界
牙根
解剖牙根
牙骨质覆盖的部分
牙体的支持部分
临床牙根
口腔内不能看见,以龈缘为界
牙颈(颈线,颈缘,颈曲线)
解剖牙冠与牙根交界处的弧形曲线
纵剖面观
牙釉质
最坚硬的
恒牙
切缘最厚处:2mm
牙尖最厚处:2.5mm
乳牙
仅0.5-1mm
牙骨质
牙釉质和牙骨质在牙根的交界处称 釉牙骨质界
牙本质
构成牙的主体
功能
保护牙髓和 支持釉质及牙骨质
牙髓
主要功能
形成牙本质
同时具有营养、感觉、防御、修复功能
分类
根据牙的的 形态和功能分类
切牙
8颗
功能:切割
尖牙(犬齿)
4颗
功能:穿刺、撕裂
前磨牙(双尖牙)
8颗
功能:协助、捣碎
磨牙
12颗
功能:捣碎、磨细
根据牙在口腔内 存留的时间分类
乳牙
6个月左右➡️至 2.5岁
恒牙
6岁左右开始萌出和替换
牙在口腔位置的分类
前牙
口角之前
切牙,尖牙
后牙
口角之后
前磨牙,磨牙
功能
咀嚼功能
辅助发音和语言功能
保持面部形态协调美观
牙位记录方法
部位记录法
目前最常用
恒牙
阿拉伯数字1➡️8
乳牙
罗马数字I➡️V
Plamer记录系统
恒牙
与部位记录法一样
乳牙
英文字母A➡️E
通用系统编号
每颗牙有固定的编号
前面加个#
恒牙1~32
乳牙A➡️T
国际牙科联合会系统(FDI)
二位数记录牙位
十位数➡️乳牙或恒牙
个位数➡️阿拉伯数字
恒牙
1➡️右上、2➡️左上、3➡️左下、4➡️右下
乳牙
5➡️右上、6➡️左上、7➡️左下、8➡️右下
牙的萌出及替换
出龈
牙胚破龈而出
萌出
从出龈到咬合接触的全过程
萌出时间
出龈时间
牙萌出的规律
按一定时间、一定顺序萌出
左右成对萌出
下颌牙早于上颌
女性略早于男性
乳牙的萌出
乳牙胚
发生:胚胎2个月
钙化:胚胎5-6个月
萌出顺序
I➡️II➡️IV➡️III➡️V
恒牙萌出
第一恒磨牙牙胚形成
胚胎4个月
最早发生的恒牙胚
第二磨牙牙胚形成
出生后1年
第三磨牙牙胚形成
出生后4-5岁
6岁左右,在乳5远中,恒6开始萌出➡️六龄牙
恒牙萌出顺序
上颌
6124357
6124537
下颌
6123457
6124357
恒牙萌出:最早6.最晚7. 其他跟乳牙替,上了35要翻新
乳恒牙替换
乳牙期
2.5岁左右至 6-7岁期间
仅有乳牙存在
替牙期
约6-7岁 至12-13岁
恒牙期
12-13岁以后
全部为恒牙
牙体解剖的应用 名词及解剖标志
应用名词
牙冠各面
唇/颊面
舌/腭面
邻面
相邻两牙互相接触的面
𬌗面
上下颌后牙咬合时发生接触的一面
切嵴
前牙切端舌侧有切咬功能的嵴
应用术语
中线
平分颅面部为左右两等份的一条假想线
牙体长轴
沿冠根方向通过牙体中心的一条假想线
接触区
牙与牙在邻面相互接触的区域
线角
牙冠上两个相邻牙面相交处形成一线
点角
牙冠上三个相邻牙面相交处形成一点
外形高点
牙冠各轴面上最突的部分
牙体三等分
牙冠解 剖标志
突起部分
牙尖
牙冠表面近似锥体形的显著隆起
舌隆突
前牙舌面近颈1/3处的半月形隆突起
是前牙的重要解剖特征之一
结节
牙冠上牙釉质过度钙化而形成的小突起
切缘结节:切牙初萌时切缘所见的结节
嵴
牙冠表面细长形的釉质隆起
切嵴
切牙切端舌侧长条形的釉质隆起
边缘嵴
前牙舌面窝的近远中边缘及后牙𬌗面边缘
牙尖嵴
从牙尖顶端斜向近远中的嵴
三角嵴
后牙牙尖顶端伸向𬌗面中央
斜嵴
上6特有,远中颊尖、近中舌尖三角嵴斜行相连
横嵴
下4特有,颊、舌尖三角嵴横过𬌗面形成的嵴
轴嵴
是轴面上从牙尖顶端伸向牙颈的纵形隆起
颈嵴
唇、颊面上,沿颈缘部分微突的釉质隆起
凹陷的部分
窝
牙冠表面不规则凹陷
沟
细长形的,似山间溪流的凹陷部分
发育沟
两生长叶相融合所形成的浅沟
副沟
发育沟以外的沟,形态不规则
裂
钙化不全称为裂,是龋病的好发部位
点隙
3条或3条以上发育沟汇合处.发育沟的末端状凹陷
斜面
组成牙尖的各面,每个牙尖有四个斜面
两斜面相交成嵴,四斜面相交成牙尖顶
生长叶
牙生长发育的钙化中心
多数牙➡️4个,少数牙➡️5个
牙体外形 及生理意义
恒牙外形及应 用解剖
上1
切牙中体积最大、近远中径最宽
唇面
梯形
近中切角➡️直角,远中切角➡️圆钝
切1/3➡️两条纵形发育沟
外形高点➡️颈1/3
舌面
外形高点➡️颈1/3(舌隆突)
邻面
三角形
近中接触区➡️切1/3靠近切角
远中接触区➡️切1/3距切角稍远
切嵴
邻面观:切嵴位于牙体长轴唇侧
牙根
颈部横切面➡️圆三角形
下1
全口恒牙中体积最小的牙
牙冠宽度:上颌中切牙宽度的2/3
唇面
梯形,切颈径明显大于近远中径
近中切角与远中切角约相等,切缘平直
舌面
切嵴和近、远中边缘嵴不明显
邻面
近、远中接触区:切1/3靠近切角
切嵴
邻面观,切嵴位于牙体长轴上或略偏舌侧
牙根
窄而扁单根
根中1/3横切面:呈葫芦形
根的远中面上长形凹陷较近中面略深
可作为鉴别左右参考
上2
切牙中唇面最突,舌窝最深,远中切角最圆钝
上2形态变异较多,常见为锥形或先天缺失
唇面
发育沟不明显,近中缘稍长,近中切角似锐角
远中切角呈圆弧形,切缘明显斜向远中
舌面
边缘嵴明显,舌窝深窄,偶有沟越过舌隆突远中
邻面
近远中接触区:切1/3,距切角的距离较1稍远
切嵴
向远中舌侧的倾斜度较上1大
牙根
单根,根长大于冠长
颈横切面➡️卵圆形
下2
唇面
牙冠比下1稍宽
邻面
三角形
近中接触区➡️切1/3靠近切角
远中接触区➡️切1/3距切角稍远
牙根
扁圆形单根
上3
全口牙中➡️牙体和牙根最长
唇面
圆五边形
近中缘长,远中缘短
近中斜缘短,远中斜缘长
1个牙尖
初萌时➡️近、远中斜缘在牙尖顶呈90°
唇轴嵴明显➡️两侧各有一条发育沟
外形高点
中1/3与颈1/3交界处唇轴嵴上
舌面
舌面隆突显著
舌轴嵴➡️分成小的近中舌窝+大的远中舌窝
邻面
三角形
近中接触区➡️距近中切角较近
远中接触区➡️距远中切角稍远
牙尖
四嵴四斜面组成
四条嵴
近、远中牙尖嵴+唇、舌轴嵴
远中牙尖嵴>近中牙尖嵴➡️牙尖顶偏近中
四斜面
近、远中唇斜面十近、远中舌斜面
牙根
根颈横切面➡️卵圆三角形
根长为冠长的2倍
下3
唇面
窄五边形
颈嵴、唇轴嵴及发育沟不如上3明显
近中缘最长,与牙长轴平行,远中缘较短
近中斜缘短,远中斜缘长,两者长度之比➡️1:2
近、远中斜缘交角大于90°
舌面
外形高点➡️舌隆突
牙尖
牙尖顶偏近中更明显
牙根
扁圆细长单根,根颈1/3处横切面➡️扁圆形
近、远中根面有浅的长形凹陷。根尖略偏远中
上4
前磨牙中体积最大
颊面
五边形
颊尖长大锐利
近中斜缘>远中斜缘➡️颊尖偏远中
外形高点
颈1/3
舌面
舌尖偏近中
外形高点:中1/3
邻面
四边形、近中沟➡️至近中面的1/3处
近远中接触区➡️ 𬌗缘偏颊侧
𬌗面
六边形
近中沟(上4特有)
近中点隙➡️越过近中边缘嵴至近中面
牙根
扁根、多在根中 部或根尖1/3处➡️颊、舌两根
根尖偏远中
下4
前磨牙中体积最小
颊面
颊尖长大尖锐,偏近中
颊轴嵴➡️颈1/3明显、颊颈嵴➡️新月形
外形高点:颈1/3
舌面
约颊面1/2
颊舌尖高度差最大
外形高点:中1/3
邻面
颊尖顶位于牙体长轴上
近远中接触区➡️𬌗缘偏颊侧
𬌗面
卵圆形
横嵴(下4特有)➡️大远中窝、小近中窝
颊、舌尖三角嵴相连横过𬌗面
近中舌沟:近中沟跨过边缘嵴至舌面
牙根
扁而细长单根
上5
颊面
颊尖圆钝,偏近中
舌面
舌尖圆钝,偏近中
邻面
四边形,近远中接触区➡️近𬌗缘偏颊侧
𬌗面
颊舌尖高度、大小相近,均偏近中
中央窝较浅.中央沟短.无沟跨过近中边缘嵴至近中面
牙根
多不分叉,为扁形单根
下5
牙形方圆
颊面
颊轴嵴圆突。颊尖圆钝,略偏近中。
舌面
两个舌尖者
舌面宽于颊面,两尖之间有舌面沟
近中舌尖大于远中舌尖
1个舌尖者
较颊尖小,舌尖偏近中
3个牙尖时,由大到小依次
颊尖、近中舌尖、远中舌尖
邻面
近、远中接触区➡️均靠𬌗缘偏颊侧
𬌗面
两尖型
椭圆形,颊、舌两尖均偏近中
发育沟➡️“H”形或“U”形
三尖型
方圆形,有1个颊尖和2个舌尖
发育沟➡️“y” 形
牙根
扁圆单根,近中面无分叉痕迹
上6
六龄牙
上颌中体积最大
颊面
梯形
近远中宽度> 𬌗颈高度
𬌗缘宽度>颈缘宽度
近中颊尖宽、颊轴嵴明显
外形高点
颈1/3
舌面
外形高点
中1/3
卡氏尖
近中舌尖舌侧偶见第五牙尖(无髓角)
邻面
外形高点
在𬌗 1/3处
近中接触区
𬌗 1/3 与颊1/3、中1/3交界
远中接触区
𬌗 1/3与中1/3、舌1/3交界
𬌗面
斜方形
唯一舌侧宽度>颊侧宽度的磨牙
近中颊角、远中舌角➡️锐角
远中颊角、近中舌角➡️钝角
4个牙尖大小
近中舌尖>近中颊尖>远中颊尖>远中舌尖
主要功能尖:近中舌尖
斜嵴(上6特有)
大近中窝、 小远中窝
远中颊尖三角嵴与近中舌尖三角嵴斜行相
3条发育沟
颊沟、近中沟、远中舌沟
牙根
三根➡️近中颊根、远中颊根、舌根(最大)
下6
恒牙中萌出最早
下颌体积最大
𬌗面尖、嵴、沟、窝斜面最多
颊面
梯形,近中颊尖、远中颊尖、远中尖半个尖,有颊沟和远颊沟分开、远中尖颊轴嵴不明显
外形高点
颈1/3
舌面
近中舌尖,远中舌尖,中间舌沟通过
外形高点
中1/3
邻面
近、远中接触区➡️ 𬌗 1/3偏颊侧
𬌗面
长方形
近远中径>颊舌径
5个牙尖
远中尖最小➡️颊面与远中面交界处
5条三角嵴
远中颊尖三角嵴➡️最长
远中尖三角嵴➡️最短
5条发育沟
发育沟呈“大”字形
颊沟、舌沟、近中沟、远中沟、远颊沟
2个窝
中央窝
近中窝
补充
3个点隙:中央点隙、近中点隙、远中点隙
牙根
扁而厚双根、近、远中根面➡️长形凹陷
远中根➡️仅在近中根面上见长形凹陷
远中根➡️偶分颊、舌两根
上7
颊面
自近中向远中至舌侧的倾斜度大于上6
舌面
远中舌尖更小.近中舌尖占大部分,极少有第五牙尖
𬌗面
斜嵴不明显,有远中沟横过,远中舌沟不明显。
牙根
牙根数与上6相同,颊舌根间分叉度较小,且向远中偏斜。少数牙可融合成两根
下7
牙冠
四尖型
下7的主要类型
𬌗面
呈方圆形,4个牙尖,近中颊、舌尖大于远中颊、舌尖,无远中尖。
中央窝内4条发育沟呈“+”形分布,即颊沟、舌沟、近中沟、远中沟
特点
边缘嵴和发育沟➡️ 𬌗面似“田” 字形,
五尖型
𬌗面
5个牙尖、5条发育沟
牙根
双根,扁
C形根
近、远中颊侧融合,牙根横断面➡️呈“c"形
极少数分叉为三根:近中颊根、近中舌根、远中根
(近中根分为颊、舌两根)
应用解剖
切牙
上颌切牙➡️缺损后对发音和美观有直接影响
上1邻面、上2舌窝顶点➡️龋病好发部位
下切牙舌面➡️下颌下腺、舌下腺导管开口
不易龋齿、易牙石沉积
上1➡️拔除可用旋转力
上2、下1、2➡️拔除不可用旋转力
上2➡️外形常变异或先天缺失
尖牙
位于口角➡️支撑口角➡️缺失对面容影响大
龋齿少
口内留存时间最长的牙➡️修复时用作基牙
上3➡️拔除可用旋转力
前磨牙
𬌗面、邻面➡️龋齿的好发部位
第二前磨牙➡️常作义齿修复的基牙
拔除时主要用摇力
下颌前磨牙➡️常作判断颏孔位置的标志
下5➡️畸形中央尖
与上颌窦接近➡️取断根时避免使用推力
磨牙
6萌出最早,窝、沟、点隙多,易龋坏
上下颌6的位置和关系➡️尽量保留和尽早治疗
6牙冠形态与第二乳磨牙相似➡️拔牙时注意鉴别
8常有先天缺失、错位萌出或阻生
与上颌窦底壁仅以薄骨质相隔➡️避免将断根推入
下8牙根➡️与下颌管关系密切.拔牙时注意用力方向
上7相对的颊黏膜上➡️有腮腺管口
上8➡️临床寻找腭大孔的标志
乳牙外形及 临床应用解剖
乳牙外形的特点
体小、冠短、乳白
颈嵴突出、冠根分明
上乳3牙尖偏远中。下乳前牙舌面边缘嵴明显
下乳4形态不同于任何恒牙
下乳5颊侧三尖大小相等(近颊尖.远颊尖.远中尖)
根干短,分叉大
口诀: 体小冠短色乳白 颈嵴突冠根分明 下乳前 舌面显 3尖远4不同5尖等 根干短分叉大
乳前牙
乳前牙特点➡️宽冠窄根
上颌乳中切牙
短宽、铲形、发育沟不明显
根尖➡️唇侧弯曲
根长➡️冠长2倍
解剖标志➡️宽冠宽根
上颌乳尖牙
牙尖长大➡️占牙冠长度一半
牙尖偏远中
单根细长,根尖偏远中向唇侧弯曲
下颌乳切牙
长度稍>宽度,边缘嵴、舌窝明显
牙根细长➡️冠长2倍
乳IV
上乳IV
颊面
宽度>长度、近中缘长直、远中缘短突
颈部缩窄、颊尖➡️偏近中
𬌗面
似上颌前磨牙
牙尖三角嵴及(牙合)面沟形态不清晰
邻面
𬌗 1/3显著缩窄,颊侧颈1/3颊颈嵴非常突出
牙根
三根分叉大、根干短
下乳IV
形态不同于任何恒牙
颊面
四边形、近中缘长直,远中缘特短且突
类似一个以近中缘为底的三角形
近中颊尖>远中颊尖
特有标志:近中颊颈嵴最突
舌面
长而尖➡️近中舌尖、短而圆➡️远中舌尖
邻面
近似一个以颈缘为底的三角形
𬌗面
不规则四边形、近中边缘嵴特短
似一个以远中边缘嵴为底的三角形
小的近中窝及较大的远中窝
𬌗面沟嵴不清晰
牙根
近、远中两根
乳V
与同颌的第一恒磨牙形态近似
特点
冠颈部缩小,颈嵴突,颈向𬌗方缩小
下乳V
近颊尖、远颊尖、远中尖大小相等
下6远中尖最小
乳牙应用解剖
乳牙在口腔内存在时间约5~10年,不应轻易拔除
乳牙列完整➡️咀嚼功能良好发挥、促进健康成长
乳牙列正常➡️促进颌骨生长发育
位置正常而健全乳牙➡️引导恒牙的正常萌出
乳前牙舌侧➡️恒前牙胚
乳磨牙根分叉➡️恒前磨牙胚
治疗时避免损伤
乳牙和恒牙的鉴别
体积
乳牙
体积比同名恒牙小,乳磨牙体积依次增加
恒牙
体积大,磨牙体积依次递减
颜色
乳牙
乳白色偏青白
恒牙
乳白色偏黄
颈嵴
乳牙
明显
恒牙
不明显
冠根分界
乳牙
颈嵴突出,冠根分明
恒牙
颈部缩窄、分界不明显
牙根
乳牙
前牙:根尖➡️偏唇侧
磨牙:根干短,根分叉大
恒牙
前牙:根尖➡️偏远中
磨牙:根干长,根分叉小
牙体形态的生理意义
牙冠形态 的生理意义
切端及𬌗面 形态的生理意义
前牙
切嵴、牙尖➡️切割、穿透和撕裂
后牙
𬌗面牙尖、窝、嵴➡️容纳、磨细、限制
发育沟➡️流向口腔通道
萌出早期➡️咬合时点、线接触
经功能性磨耗➡️小斜面接触
牙冠轴面形态 的生理意义
唇、颊、舌面突度
对牙龈起按摩作用
突度过小➡️直接撞击、创伤性萎缩(牙龈炎症)
突度过大➡️废用性萎缩
牙冠颈1/3突度➡️扩张龈缘
邻面突度
形成良好邻接触、防止食物嵌塞
维持牙弓完整稳定、利于分散𬌗力
楔状隙(外展隙)
接触区周围向外展开呈“v”形
在龈方者➡️邻间隙(充满龈乳头)
牙根形态的生理意义
与牙的稳固性有关
切牙➡️单根 ,尖牙➡️粗壮单根 后牙➡️多根
上前牙➡️受向前上的力,牙根唇侧宽于舌侧
下前牙➡️受向内下的力,牙根唇舌面宽度相等
上磨牙➡️舌尖为功能尖,舌根长且大
下磨牙➡️牙根扁而宽,近远中面有长形凹陷
补充
多根较单根牙稳固,长根较短根牙稳固
粗根较细根牙稳固,扁根较圆根牙稳固
根分叉大,根尖面积大于𬌗面积的牙稳固
髓腔形态及应用解剖
髓腔各部名称
髓室 共有六壁
形状与牙冠的外形相似
髓室顶与髓室底
髓室顶➡️与𬌗面或切嵴相对应
髓室底➡️与髓室顶相对、朝向牙根
髓室高度➡️顶和底之间的距离
髓室壁
近中髓壁、远中髓壁颊侧髓壁、舌侧髓壁
髓角
髓室向牙尖突出成角形
形状、位置与牙尖外形相似
根管口
髓室底上、髓室与根管移行处
补充
多根牙的根尖孔
50%以上不在根尖顶端,根尖舌侧居多
其余依次是远中、近中、唇颊侧
根管系统
髓腔除髓室以外的管道部分
根管
根尖孔位于根尖孔(56.53%)
位于根尖舌侧
四型:单管型、双管型、单双混合型、三管型
管间吻合
相邻根管间的,水平、弧形、网状
根中1/3多
根管侧支
根管的细小分支、与根管垂直
根尖1/3多见 ,根颈1/3者最少
根尖分歧
根尖分出的,根管仍存在
根尖分叉
根尖分出的,根管不存在
偶可多达9支
副根管
髓室底至根分叉的通道
髓腔的增龄变化
乳牙的髓腔相对比恒牙者大,髓角高,根尖孔大
青少年恒牙髓腔比老年者大
表现➡️髓室大、髓角高、根管粗、根尖孔大
老年人:髓腔内壁继发性牙本质向心性沉积
髓室顶降低、髓室底抬高
继发性牙本质沉积方式
上颌前牙➡️主要沉积:髓室舌侧壁
其次:髓室顶
磨牙➡️主要沉积:髓室底
其次:髓室顶和侧壁
恒牙髓腔形态 及应用解剖
前牙髓腔形态
单根管、髓室和根管之间没有明显界限
上切牙
髓室顶➡️三角形底最宽、近冠中1/3
髓腔根颈横剖面:圆三角形
上尖牙
髓腔根颈横剖面:圆三角形
下切牙
髓室顶➡️冠中1/3
根中横剖面:椭圆形或圆形
有时可见唇、舌两根管
下尖牙
髓角➡️钝、近冠中1/3
下颌前牙
下1➡️唇、舌双管4%
下2➡️唇、舌双管10%
下3➡️唇、舌双管4%
前磨牙髓腔形态
上4
颊侧髓角➡️高而尖,近冠中1/3
舌侧髓角➡️低,近冠颈1/3
髓腔颈部横剖面:肾形
上5
颊侧髓角➡️近冠中1/3
舌侧髓角➡️近冠颈1/3
髓腔颈部和根中横剖面:椭圆形
下4
颊侧髓角➡️特别高、冠中1/3
舌侧髓角➡️特别短小、近冠颈1/3
髓腔颈部横剖面:椭圆形
下5
颊舌侧髓角均位于冠颈1/3
髓腔颈部横剖面:椭圆形
磨牙髓腔形态
上磨牙
立方形
近中颊髓角最高
颊舌径>近远中径>髓室高度
近中颊髓角高于近中舌髓角➡️近冠中1/3
髓室顶最凹处➡️与颈缘平齐
髓室底➡️呈圆形,位于颈缘根方约2mm
下磨牙
矮立方形,近中舌髓角最高
近远中径>颊舌径>髓室高度
近远中剖面
近舌、远舌髓角➡️近冠中1/3
近颊、远颊、远中髓角低,冠颈1/3或颈缘
髓室顶最凹处➡️与颈缘平齐
髓室顶和髓室底相距➡️1mm
横剖面
下7
有的近远中根管在颊侧融合
横断面:呈C形单根管
恒牙髓腔的应用解剖
上颌前牙
开髓从舌面窝中央,向牙颈钻入
上颌切牙
活髓牙预备针道时,应注意避开髓角
下颌前牙
根管治疗时,需检查根管口的数目
下颌切牙
根管侧壁薄(厚1mm) 应防止侧穿根管壁
上颌前磨牙
近远中径在近颈部窄.开髓防止从近中/远中面穿孔
颊侧髓角高,备洞时避免穿通颊侧髓角
下4
牙冠向舌倾、颊尖髓角高,预备时避免穿髓
上6、 7
近颊、近舌髓角高,备洞时避免穿髓
下6、7
髓室顶与底相距近,开髓时应防止穿通髓室底
髓角➡️舌高于颊,近中高于远中,预备时注意
下7根管横断面:呈“c"字形
下磨牙
开髓应在𬌗面偏颊尖处
乳牙髓腔应用解剖
乳牙髓腔形态特点
乳牙髓腔形态
按牙体比例而言,乳牙髓腔较恒牙者为大
髓室顶和髓角➡️牙冠中部
上颌乳磨牙:2个颊侧根管,1个舌侧根管
下颌乳磨牙:2个近中根管,1个远中根管
下乳V:有时4个根管、近中和远中各有2个根管
乳牙牙根吸收时间:在替牙前3-4年牙根开始吸收
𬌗与颌位
𬌗的生长发育
建𬌗的动力平衡及影响因素 (执业)
建𬌗的动力平衡
前后向动力平衡
向前动力
颞肌、咬肌、翼内肌、翼外肌、舌骨上肌群、舌肌
向后动力
唇和颊肌
唇(颊)舌向动力平衡
内侧➡️舌肌
外侧➡️唇、颊肌
上下方向动力平衡
上、下牙列间正常的尖窝嵌合关系
保持牙正常的萌出高度
𬌗的发育阶段及影响因素
6个月开始建𬌗、7萌出即算(8)完成建𬌗
三个发育阶段
乳牙𬌗、混牙𬌗、恒牙𬌗
生后第一年,下颌以前后向运动为主
乳牙𬌗特征
2岁半建成
2岁半~6岁➡️乳牙𬌗期
2.5~4岁 期间的特征
位置正,无明显倾斜
排列紧密无间隙
切缘及𬌗面➡️无显著磨耗
曲线不明显,覆𬌗深,覆盖小
上,下乳V远中面相齐成垂直平面(平齐末端)
4~6岁 期间的特征
排列不紧密,前牙间隙形成
灵长间隙:上乳3近中和下乳3远中的间隙
切缘及𬌗面➡️显著磨耗
下乳V移至上乳V稍前方(近中)
暂时性深覆𬌗减小
混牙𬌗特征(替牙𬌗)
替牙期的开始➡️恒6萌出
6~12岁➡️混牙𬌗
特点
暂时性错𬌗 可自行调整
上唇系带位置过低
中切牙之间➡️正常
中切牙间间隙
侧切牙萌出后消失
上中切牙、侧切牙牙冠偏远中(根尖偏近中)
暂时性前牙拥挤
暂时性远中𬌗
暂时性深覆𬌗
早期恒牙𬌗特征
第二恒磨牙
12~14岁萌出
大部分面部前2/3向前增长
小部分面部后1/3向后方增长
第三恒磨牙
17-21岁萌出
牙列
牙列分类
定义
牙弓或牙列:牙冠连续排列成近似批物线的弓形
分为
恒牙列
上颌牙列
宽:55mm,长:50mm
下颌牙列
宽:52mm,长:41mm
乳牙列
似半圆形
混合牙列
根据六个 前牙的排列分
尖圆形
侧切牙开始弯曲
方圆形
尖牙远中开始
椭圆形
侧切牙远中开始
通常为三种基本类型的混合型
牙列长度的测量
牙列长度的测量
左、右最后一颗牙远中最突点连线为底线
由中切牙近中接触点向底线作垂线
牙列宽度的测量
左、右第二磨牙颊面间最宽的距离
牙齿排列特点 及生理意义
牙体近远中向 的倾斜规律
全口牙中上5最正
上颌 近中倾斜 2>3>1
下颌 近中倾斜 3>2>1
上下
近中倾斜 4 >5> 6 依次减小
上颌前磨牙的牙长轴基本直立
近中倾斜 7<8 依次加大
牙体唇(颊)舌向 的倾斜规律
切牙的切端➡️上下都是唇侧倾斜(上>下)
上下尖牙、上前磨牙、上下6➡️正
上颌7、8➡️颊侧倾斜
下颌前磨牙、7、8➡️舌侧倾斜
牙体垂直向关系
𬌗平面
上1近中切角至双侧6近中颊尖顶构成假想平面
与鼻翼耳屏线平行, 平分颌间距离
牙列生理意义
有利于咀嚼能力的发挥和维护牙周组织健康
上下牙间广泛而紧密地接触避免咬伤黏膜
分散咀嚼压力,有利于牙的稳固
利于衬托唇颊,保持面部丰满
𬌗曲线
矢状方向的曲线➡️纵𬌗曲线
下颌纵𬌗曲线
Spee曲线(司匹)
连接下颌切牙切缘,尖牙牙尖及前磨牙、磨牙颊尖
凹向上的曲线
特点
切牙段较平,自尖牙起逐渐降低
下6远颊尖➡️最低点
本科教材:下颌前磨牙,第一磨牙区域最低
7.8处又逐渐升高
上颌纵𬌗曲线
连接上颌切牙切缘,尖牙牙尖、前磨牙及磨牙颊尖
凸向下的曲线
补偿曲线
后段从上6近中颊尖起逐渐向上弯曲
本科书:第一磨牙的远中颊尖逐渐向上弯曲
冠状方向的曲线➡️横𬌗曲线
横𬌗曲线(Wilson曲线)
连接两侧同名磨牙的颊尖、舌尖
上颌➡️凸向下的曲线
磨牙➡️颊侧倾斜,舌尖低于颊尖
下颌➡️凹向上的曲线
磨牙➡️舌侧倾斜,舌尖较高,曲线不明显
支持尖
上后牙舌尖及下后牙颊尖磨耗多,形成反横𬌗曲线
𬌗
𬌗
𬌗:上下颌牙发生接触的现象
牙尖交错𬌗 及其特征
牙尖交错𬌗(ICO)
牙对牙的关系
上、下牙尖交错达到最广泛、最紧密接触关系
下颌位置对于颅骨处于正中➡️正中𬌗
上下颌牙齿为 尖窝相对的交错咬合关系
除下1与上8牙外,都保持着一对二的接触关系(31、41、18、28)
上下颌牙弓间存在 着覆盖与覆𬌗关
覆盖 (超𬌗)
水盖
牙尖交错𬌗时,上颌牙盖过下颌牙水平距离
前牙
上颌切牙切缘到下颌切牙唇面的水平距离
正常➡️2-4mm
深覆盖➡️超过
I度➡️3~5mm
II度➡️5-7mm
III度➡️7mm以上
后牙
上后牙颊尖盖至下后牙颊尖的颊侧
两颊尖顶之间的水平距离
反𬌗
下前牙咬在上前牙的唇侧
下后牙颊尖咬在上后牙颊侧
覆𬌗
盒直
ICO时.上颌牙盖过下颌牙唇、颊面垂直距离
前牙
正常覆𬌗:2-4mm (不超过下前牙唇面切1/3)
程度取决于下前牙切缘咬在上前牙舌面部位
正常➡️咬在切1/3内
深覆𬌗➡️超过
I度➡️咬在中1/3内
II度➡️咬在颈1/3
III度➡️超过颈11/3
后牙
上牙颊尖顶与下牙颊尖顶的垂直距离
其他覆𬌗、覆盖关系
对刃𬌗(对𬌗)
ICO时、上下牙切缘相对或颊尖相对
开𬌗
ICO时,上、下部分前牙甚至前磨牙均不接触
后牙反𬌗
ICO时,下后牙颊尖咬在上后牙颊尖的颊侧
反覆盖
下牙反盖上牙
锁𬌗
ICO时,上后牙舌尖咬在下后牙颊尖的颊侧
反锁𬌗
ICO时,下后牙舌尖咬在上后牙颊尖的颊侧
关联记忆: 正常颊盖颊 锁𬌗舌盖颊 以下范上 要造反
切道与切道斜度
切道
咀嚼过程中,下颌前伸到切缘相对后,返回牙尖交错位的过程中,下颌前牙切缘所运行轨道
切道斜度
切道与眶耳平面相交所成的角度
切道斜度的大小与覆盖呈反变关系
与覆𬌗呈正变关系
覆盖越大➡️切道斜度小
覆𬌗越深➡️切道斜度大
浅覆盖、深覆𬌗是一种危险的𬌗关系
上下颌第一磨牙关系
判定𬌗类型的指标
牙尖交错𬌗时 上下6的关系
牙尖交错𬌗时
中性𬌗
上6近中颊尖正对着下6颊沟
全口牙齿无一错位者➡️正常𬌗
有错位者➡️安氏 1类错𬌗
远中错𬌗
上6近中颊尖咬在下6颊沟的近中
安氏II类错𬌗
下颌后缩
近中错𬌗
上6近中颊尖咬在下6颊沟的远中
安氏III类错秴
下颌前突
尖牙接触特征 (下3正对上3缝)
下3
位于上3近中舌侧
远中牙尖嵴唇面与上3近中牙尖嵴舌面接触
近中牙尖嵴唇面与上2舌面远中接触
上3
远中牙尖嵴舌面与下4近中颊尖嵴颊面接触
后牙牙尖功能分类
支持尖
上颌后牙舌尖和下颌后牙颊尖
对于咬合高度具有决定意义
引导尖
上颌后牙颊尖和下颌后牙舌尖
在咀嚼过程中起引导下颌运动的作用
后牙咬合接触类型
正中止接触.前止接触.后止接触.颊止接触.舌止接触
正中止接触
对于咬合高度有决定意义的接触
稳定的正中止接触为三点式接触,有利于有效分散𬌗力,减小因咬合力集中而对牙体、牙周组织产生创伤作用。
咬合关系比较稳定
A、B点接触但C点无接触
B、C点接触但A点无接触
咬合关系不稳定
A、C点接触B点无接触
正中止接触中格外重要:B点接触
正常牙尖交错𬌗的标志
上下中线对正,正对着上唇系带
除上8及下1外,都保持着一对二的接触关系
尖牙关系正常
上3牙尖顶对着下3远中唇斜面
下3牙尖顶对着上3近中舌斜面
第一磨牙关系➡️中性𬌗关系
前牙、后牙覆𬌗、覆盖正常
前伸𬌗和侧𬌗的特征
前伸𬌗
下颌由牙尖交错𬌗位依切导向前、下运动的过程中,咬合关系皆为前伸𬌗关系
最重要和最易重复的𬌗:对刃𬌗
作用:切断食物
特点
前牙切缘相对,后牙无接触或轻接触
侧𬌗
下颌向一侧运动,工作侧接触,非工作侧不接触
两种类型
尖牙保护𬌗:年轻人
组牙功能𬌗:年长者
年龄增长和牙磨耗:尖牙保护可以变成组牙功能
𬌗的分及临床意
𬌗的分类
根据牙尖交错位 上下6的𬌗关系
中性𬌗
远中错𬌗(安氏II类错𬌗)
近中错𬌗(安氏III类错𬌗)
平衡𬌗分类
双侧平衡𬌗
正中𬌗平衡
下颌在正中𬌗位
后牙➡️最广泛的均匀的点、线、面接触
前牙➡️轻轻接触或不接触
前伸𬌗平衡
正中𬌗位下颌依切导向前、下运动
前牙➡️切缘相对
后牙➡️保持接触关系
按后牙间接触 数目的多少分
三点接触𬌗平衡:后牙区7或8间保持接触
多点接触𬌗平衡:后牙区多于一对牙保持接触
完善接触𬌗平衡:各个相对牙均保持接触
侧方𬌗平衡
下颌作侧方咀嚼运动时
工作侧➡️有接触,非工作侧➡️有接触
依非工作侧牙齿 接触数目的多少分
工作侧均保持接触
上后牙牙尖舌斜面、下后牙牙尖颊斜面
三点接触𬌗平衡:非工作侧个别磨牙保持接触
多点接触𬌗平衡:非工作侧多数后牙保持接触
完善接触𬌗平衡:非工作侧各牙均保持接触
单侧平衡𬌗
不存在或末能达到上述平衡关系者。
尖牙保护𬌗
青少年
以尖牙作支撑,对其他起保护作用
特点
正中关系𬌗与正中𬌗协调
侧方运动时➡️工作侧尖牙接触,非工作侧不接触
前伸运动时➡️前牙切缘接触,后牙不接触
尖牙有利条件
有适合制导的舌面窝➡️致𬌗力趋于牙体长轴向
根长、粗大,支持力强
位居牙弓前部,构成III类杠杆,抵御较大咀嚼肌
牙周韧带感受器丰富,对刺激敏感
组牙功能𬌗
老年人
成组的牙齿行使功能
特点
正中关系𬌗与正中𬌗协调
前伸咬合时
前牙组切缘接触,后牙不接触
侧方咬合时
工作侧后牙均匀接触,非工作侧后牙不接触
可以分散𬌗力.减轻个别牙负担.使牙及牙周免受创伤
面部结构的关系
眶耳平面
眶下缘最低点与外耳道上缘假想连线
端坐、头直立:此平面与水平面平行
鼻翼耳屏线
一侧鼻翼中点➡️耳屏中点假想连线
与𬌗平面平行
与眶耳平面的交角15°
Balkwill角
髁突中心至下1近中切角连线与𬌗平面构成
正常:26°
Bonwil等边三角形
两侧髁突中心点及下1的近中切角接触点相连
边长:10.16cm
大多是等腰三角形,表明面部左右对称
唇齿关系
当下颌位于姿势位时
上切牙切缘在上唇下缘下1mm
下颌前牙与下唇上缘平齐
口角:上3的远中或上4的近中
颌位
颌位:下颌骨相对于上颌骨或颅骨的位置关系
有重复性、又有临床意义
牙尖交错位、后退接触位、下颌姿势位和正中关系
牙尖交错位(ICP) (牙位、最大牙尖交错位)
牙尖交错𬌗时下颌骨的位置
正中𬌗位 (COP):当牙尖交错𬌗位于正中时
不稳定➡️产生适应性的改变
正中𬌗 =牙尖交错𬌗:牙对牙
正中颌位=牙尖交错位=牙位:下颌骨位置
ICP的特点
上下牙牙尖交错、最广泛、最紧密接触
髁突处于下颌窝中央(前、中、关间隙密切接触)
双侧口颌肌群收缩对称、有力
可重复、一生相对稳定,也逐渐变化
咀嚼肌肌力闭合道的终点
ICP的影响因素
牙尖交错𬌗、肌功能、颞下颌关节均异常
ICP正常的意义
下颌的主要功能位
决定着下颌运动型(记忆型)
决定下颌闭口轨迹的终点
很好可重复性
正中关系与 后退接触位
正中关系 (CR)
下颌适居正中,髁突位于下颌窝的最上、前、中位,在适当的垂直距离时,下颌骨对上颌骨的位置关系
正中关系位
髁突在下颌窝的最上.前.中时,髁突对上颌的位置
稳定而可重复的位置
功能性的后退边缘位
髁突在正中关系位时,又称铰链位
正中关系范围
下颌依此为轴做18-25mm转动为铰链开闭口运动
正中关系𬌗
髁突在正中关系位,上下牙磨牙区发生接触,亦称后退接触位
后退接触位 (RCP)
牙尖交错位➡️下颌向后移动1mm
前牙不接触,后牙牙尖斜面部分接触,髁突位于下颌窝中,是功能最后位
从此位置下颌可做侧向运动和单纯铰链运动
下颌的生理性最后位,与正中关系𬌗是同一位
下颌姿势位 (MPP)
曾称息止颌位
当头直立位,口腔不咀嚼、不吞咽、不说话,上下颌牙弓从后向前保持着一个楔形间隙➡️2~4mm(1-3mm)
息止𬌗间隙、自由间隙,此时下颌所处的位置
形成机制
升降下颌诸肌的张力平衡产生,升颌肌处在最小的收缩状态
克服下颌骨重力
不稳定、可变的
垂直距离与息止间隙
垂直距离
下颌姿势位时的面下1/3高度
临床:鼻底到软组织颏下点之间距离
息止间隙值=姿势位时垂直距离−ICP时垂直距离
三种基本颌位的关系
牙尖交错位与后退接触位 (正中关系𬌗)的关系
协调关系
属生理性关系
两者同一位置,10%不能向后退
可以向后退达到后退接触位➡️90%
长正中
正中关系𬌗(RCP)后.能自如地直向前滑动到ICP
这个距离:1.0mm ( 0.5-1mm )
有偏斜,生理性偏斜不超过0.5mm
非协调关系
属功能障碍性关系
滑动中发生偏斜
下颌姿势位与 牙尖交错位的关系
肌接触位(肌位):肌接触位是与牙尖交错位一致
MPP开始,下颌向上运动1-3mm
MPP通过主动肌肉收缩上提下颌达到初始的接触时,下颌的位置
前伸𬌗颌与侧𬌗
前伸𬌗颌位
下颌前伸➡️相对上颌位于ICP前方的下颌位置
比较稳定的前伸𬌗颌位:对刃颌位、最大前伸颌位
最大前伸颌位
下颌前伸至最大前伸位时的颌位.后牙接触.前牙不接触
侧𬌗颌位
具有重复性的侧𬌗颌位
同名牙尖相对侧𬌗颌位(尖对尖位) 最大侧伸位
口腔颌面部颈部解剖
颌面部骨
上颌骨
颜面中部,左右各一,对称
一体
上颌体
前外面
眶下孔
眶下缘中点下方0.5cm
有眶下N、血管通过,向后、上、外方通入眶下管
尖牙窝
前磨牙根尖上方,提口角肌起始处
后面(颞下面)
颧牙槽嵴
上牙槽后N阻滞麻醉的重要标志
上颌结节
翼内肌浅头起点
牙槽孔
有上牙槽后N、血管通过
上面(眶面)
眶下管,长1.5cm
前段:有上牙槽前N
后段:有上牙槽中N
内面(鼻面)
上颌体内面 + 蝶骨翼突 + 腭骨垂直部 =翼腭管
管内有腭降A和腭N通过。
四突
额突
与额、鼻、泪骨相接,参与泪沟的构成
额突
与颧骨相接,向下至6处形成顴牙槽嵴
腭突
两侧腭突在中线➡️形成腭中缝
腭突的下面参与构成硬腭的前3/4
有切牙孔,向上后通入切牙管,有鼻腭N.血管通过
牙槽突(牙槽骨)
两侧牙槽突在中线➡️形成牙槽骨弓
上颌牙槽突 +腭骨水平部=腭大孔(腭前N)
腭大孔表面标志
上颌8腭侧龈缘至腭中缝连线中外1/3交点上
距硬腭后缘0.5cm
结构特点
牙槽突
定义:上下颌骨包绕牙根周围的突起部分
牙槽窝
牙槽突容纳牙根的部分
上3最深,上6最大
牙槽嵴
牙槽窝的游离缘
牙槽间隔
两牙之间的牙槽骨
牙根间隔
多根牙牙根之间的牙槽骨
上颌窦与牙根尖的关系
距上颌窦底壁最近的顺序:上颌6758
上颌骨支柱结构
1尖2颧3翼
尖牙支柱 (鼻额支柱)
承受:尖牙区咀嚼压力
颧突支柱
承受:第一磨牙区咀嚼压力
翼突支柱
承受:磨牙区咀嚼压力
下颌骨的解剖 特点及其生理意义
颌面部骨中唯一能活动的骨
外形特点
水平部➡️下颌体
外侧面
正中联合
外侧面中线、两旁有左右各一的颏结节
外斜线
颏结节向后上➡️下颌支前缘的骨嵴,降下唇肌、降口角肌附着
颏孔
方向:后上外方
外斜线上方,下5下方或4、5之间下方
上、下缘之间略偏上孔内有颏N、血管通过
内侧面
近中线处有两对突起
上颏棘➡️颏舌肌起点
下颏棘➡️颏舌骨肌起点
内斜线 (下颌舌骨线)
下颏棘斜向后上与外斜线相应的骨嵴
下颌舌骨肌起点
舌下腺窝
下颌下腺窝和二腹肌窝
垂直部➡️下颌支(下颌升支)
上端
喙突➡️颞肌、咬肌附着
髁突(关节突)➡️颈部下方翼外肌下头附着
下颌切迹 (乙状切迹)➡️两突之间
内侧面
下颌孔
中央略偏后上方,向前下方通入下颌管
下颌小舌
孔的前方,蝶下颌韧带附着
下颌神经沟
孔的后上方 ,下牙槽N通过进入下颌孔
位置:下磨牙𬌗平面上方1cm
补充:由前向后➡️颊N、舌N、下牙槽N
下颌角
下颌支后缘与下颌体下缘连接处
茎突下颌韧带附着
内面➡️翼肌粗隆,翼内肌附着
外面➡️咬肌粗隆,咬肌附着
内部结构
下颌管
下颌骨骨松质间的骨密质管道
从下6至下5➡️从后内侧斜向前外侧,开口于颏孔
与下颌磨牙根尖最接近➡️下颌8的根尖
牙力轨道与肌力轨道:肌力轨道
一部分➡️下颌角区
一部分➡️喙突延至下颌体
薄弱部位
下颌骨
颌面骨中体积最大、面积最广、位置最突出
易发生骨折的薄弱部位
正中联合 ,颏孔区、下颌角、髁突颈部
腭骨
左右成对、L形
位于:鼻腔后部,上颌骨与蝶骨翼突间
外形
水平部
构成鼻腔底的后部、硬腭的后1/4
外侧缘 ➕上颔骨牙槽突 🟰腭大孔
两侧水平部的内缘在中线处➡️形成鼻嵴后部
垂直部
外侧面(翼腭沟)+上颌体内面+蝶骨翼突=翼腭管
三个突起
眶突 、蝶突、锥突
垂直部上缘
有蝶突和眶突
两突间的凹陷➡️蝶腭切迹
蝶腭切迹 +蝶骨体下面=蝶腭孔
水平与垂直的连接处➡️锥突
其后面中部构成翼突窝底,翼内肌起始
蝶骨
形似蝴蝶
位于
颅底中部,“嵌入” 额骨、颞骨和枕骨之间
结构
蝶骨体、一对小翼、一对大翼、两个翼突
视神经孔(管)
小翼两根之间,有视N和眼A通过
三孔
圆孔
大翼大脑面近蝶骨体处的前内侧前通翼腭窝
上颌N由此出颅
卵圆孔
圆孔后外侧,下通颞下窝
下颌N由此出颅
棘孔
再向后外侧
脑膜中A由此入颅
翼突
翼突外板
薄而宽,为翼外肌下头的起始处
翼突内板
窄而长,其下端较尖并弯向外下方形成翼钩,有腭帆张肌肌腱呈直角绕过。
临床上行腭裂修复手术时须凿断翼钩,以减少缝合时软腭的张力
翼突上颌裂
翼突上部前面与上颌体后面间的裂隙,上颌A末端经此处进入翼腭窝
颞骨
左右成对,介于蝶骨、顶骨与枕骨之间
分为:颞鳞、乳突、岩部、鼓板
颞鳞下部以前根、后根向前方突出➡️形成颧突
舌骨
形状
呈U形
位置
甲状软骨上方,下颌骨后下方
舌骨体
特点
椭圆形扁骨板,与下颌角处于同一水平
上部➡️颏舌骨肌附着
下部➡️下颌舌骨肌、胸骨舌骨肌和肩胛舌骨肌附着
甲状舌管囊肿常发生
舌骨大角
上缘与舌动脉起始在同一水平,舌骨舌肌起始
咽部手术以及寻找或结扎舌动脉重要解剖标志
舌骨小角
舌骨体和大角连接处,茎突舌骨韧带附着
颞下颌关节
组成与结构特点
下颌骨髁突
椭圆形
内外径长➡️15~30mm
前后径短➡️8~10mm
侧面观
横嵴分为
前斜面小➡️功能面,后斜面大
髁突颈部
前方有关节翼肌窝,翼外肌附着处
78.3%:双侧髁突长轴延长线相交于枕骨大孔前缘呈145°-160°夹角
颞骨关节面
关节窝
前界➡️关节结节嵴
外界➡️颧弓后续部分
内后界➡️止于岩鳞裂和鼓鳞裂(亦称鳞鼓裂)
内侧➡️蝶骨嵴
关节窝顶与颅中窝:中央最薄处厚1.2mm
关节结节
位于颧弓根部
前斜面➡️颞下窝延长,斜度小
后斜面➡️功能面
颞下颌关节功能区:髁突前斜面、关节结节后斜面
关节盘
矢状方向
前带
厚2mm
中带
厚1mm
纤维前后向走行
无血管神经分布
关节盘穿孔、破裂好发部位
关节盘主要的功能负重区
后带
厚3mm
后方的双板区是关节盘穿孔、破裂最好发部位
冠状方向➡️关节盘呈凹向下的C形,内厚外薄
作用:吸收震荡、缓解内压、较好形态可塑性
关节囊
关节间隙分为
上腔大而松,容量1.0~ 1.2ml
下腔小而紧,容量0.5~ 0.8ml
关节韧带
每侧三条:颞下颌韧带.茎突下颌韧带.蝶下颌韧带
颞下颌韧带
起于颞骨关节结节外侧面,分为
浅层斜向后下,附着于髁突颈外侧面
深层水平向后,附着于髁突外极和关节盘后部
颞下颌韧带
起于:颧弓(浅)和关节结节(深)
止于:髁突颈部外侧和后缘
作用:防止髁突向外侧脱位
茎突下颌韧带 (后韧带)
起于茎突,止于下颌角和下颌支后缘
作用:限制下颌过度前伸
蝶下颌韧带 (内侧韧带)
起于蝶骨角棘,止于下颌小舌和下颌孔下缘
作用:悬吊下颌、防止张口过大、保护进出下颌孔的血管和神经
颞下颌关节的血液供应与神经支配
血供:颞浅动脉、上颌动脉关节支
三条神经:耳颞神经、颞深神经、咬肌神经
颞下颌关节的运动
单纯转动运动
小开口运动
出现在双侧关节对称性运动中➡️关节下腔
髁突在关节盘下做前后方向的➡️铰链运动
一直持续到切牙处的张口度达到18-25mm时
单纯滑动运动
前伸运动
出现在双侧关节对称性运动中➡️关节上腔
盘一髁复合体在颞骨关节面下方做前、下运动
滑动兼转动运动
大开口运动
出现在对称性或非对称性运动中
从牙尖交错位开始的开口运动
口颌面颈部肌
表情肌
特点
位于面部浅筋膜内、纤维走向与皮肤皱纹相垂直
在裂孔周围
环状和放射状方式排列
表情肌的运动➡️面N支配
唇周围肌
口轮匝肌环绕口裂周围
上组和下组➡️放射状排列在口轮匝肌周围
唇周围肌上组(执业)
笑肌、颧大肌、颧小肌
提上唇肌、提上唇鼻翼肌、提口角肌
笑颧大小提三提
唇周围肌下组(执业)
由浅入深:降口角肌、降下唇肌、颏肌
口轮匝肌
扁环形排列
深层➡️ 口角处由颊肌和唇周围肌部分纤维构成
主要作用:闭唇,封闭口腔
参与吮吸、进食、咀嚼与发育
颊肌(执业)
呈四边形
起自上下8根尖牙槽突外面和翼突下颌缝.止于口角
最上方、最下方的肌纤维无交叉
主要作用➡️牵拉口角向后
舌、腭肌
舌肌 (执业)
构成舌的主体:横纹肌
舌内肌
特点
起止均在舌内,收缩时改变舌的形态
舌上纵肌、舌下纵肌收缩➡️舌缩短
舌横肌收缩➡️舌伸长
舌垂直肌收缩➡️舌变宽
纵短横长 锤扁
舌外肌
起于下颌骨、舌骨、茎突和软腭而止于舌
收缩时改变舌的位置
颏舌肌、舌骨舌肌、茎突舌肌、腭舌肌
舌肌(除腭舌肌外):舌下N支配
腭舌肌:迷走N咽支支配
腭肌
形成软腭的主体
5对肌肉组成
腭垂肌
主要作用➡️牵拉腭垂向上
腭帆提肌
软腭的主要肌肉
主要作用
上提软腭并参与咽侧壁的内向收缩
完成腭咽闭合最重要的肌肉之一
腭帆张肌
主要作用➡️拉紧软腭、咽鼓管开放
腭舌肌
主要作用➡️下降软腭,提高舌根,下降腭帆
腭咽肌
主要作用➡️下降软腭,上提咽部
腭肌的运动(除腭帆张肌)
副N的颅根经迷走N咽支支配
腭帆张肌
三叉N运动纤维支配
咀嚼肌
是运动下颌的主要肌肉
包括
闭口肌
咬肌
浅层
起自
上颌骨颧突、颧弓下缘前2/3
止于
下颌角和下颌支,外面下半部
中层
起自
颧弓前2/3深面及后1/3下缘
止于
下颌支中份
深层
起自
颧弓深面
止 于
下颌支上部和喙突
功能
上提下颌骨使下颌骨微向前伸,参与侧方
支配
咬肌N
颞肌
起自
颞窝及颞深筋膜的深面,通过颧弓深面
止于
喙突下颌支前缘直至8远中
功能
上提下颌骨,参与侧方
支配
颞深N
翼内肌
起自
深头:翼外板内侧面和腭骨锥突
浅头:腭骨锥突和上颌结节
止于
下颌角内侧面及翼肌粗隆
功能
上提下颌骨,参与前伸、侧方
支配
翼内肌N
开口肌
翼外肌
起自
上头:蝶骨大翼,颞下面和颞下嵴
下头:翼外板外侧面
止于
关节翼肌窝、关节囊关节盘
髁突颈部
功能
降下颌骨、使下颔骨向前
支配
翼外肌N
广义的咀嚼肌:还包括舌骨上肌群
颈部肌
颈浅肌群 (执业)
颈阔肌
位于:颈前外侧部皮下
主要作用➡️协助降下颌,使颈部皮肤出现斜形皱纹
支配➡️面N颈支
胸锁乳突肌
位于:颈部两侧皮下,颈阔肌深面
下端起始部有两头
锁骨头(外侧)➡️ 起自锁骨的胸骨端
胸骨头(内侧)➡️ 起自胸骨柄前面上部
作用
主要作用➡️维持头的端正姿势
一侧收缩➡️头向同侧倾斜,面向对侧旋仰
两侧同时收缩➡️头后仰
下端固定,双侧同时收缩➡️牵引头向前以协助屈颈
头部固定➡️上提胸廓以助深呼吸
支配➡️副神经,第2,3颈神经的前支
舌骨上、下肌群 (颈中肌群)
舌骨上肌群
主要作用➡️降下颌(除茎突舌骨肌)
二腹肌
下颌骨被固定➡️上提舌骨
舌骨被固定➡️ 向下牵拉下颌骨
下颌舌骨肌
起于下颌骨内斜线全程
构成肌性与功能性口底
主要作用➡️上提口底、上提舌骨、下降下颌骨
颏舌骨肌
下颌骨被固定➡️牵引舌骨向前上
舌骨被固定➡️牵引下颌骨向下
茎突舌骨肌
无降下颌功能
主要功能:牵引舌骨向后上方➡️是颏舌骨肌拮抗肌
舌骨下肌群(执业)
分为
浅层自外向内:肩胛舌骨肌、胸骨舌骨肌
深层自下而上:胸骨甲状肌、甲状舌骨肌
共同作用:下降舌骨和喉
甲状舌骨肌:在吞咽时可提喉靠近舌骨
颈深肌群 (执业)
椎外侧肌群(外侧群)
椎前肌群(内侧群)
口颌系统肌链 (执业)
三条:水平肌链、垂直肌链、姿态肌链
水平肌链
水平向排列的肌呈环状连接
前端→口轮匝肌. 两侧→颊肌后内方→咽上缩肌腔
与舌肌🟰互相对抗而又平衡的肌组
垂直肌链
垂直向排列的肌呈纵形连接
上半部分➡️腭帆张肌、腭帆提肌、腭垂肌
下半部分➡️腭咽肌、腭舌肌
姿态肌链
连接头颈部多组肌群
起于斜方肌与枕额肌相连并绕过头顶
向头部两侧接额肌、咬肌➡️向前下与舌骨上、下肌群相连
与胸锁乳突肌➡️共同支持头的垂直位置
血管
颈内外动脉的 主要分支与分布
面颈部血液供应来源
颈总A
平甲状软骨上缘处
颈内动脉
供应脑前3/5部分、眶内结构及额部
脑、眶内结构和额鼻部血供的主要动脉,在颈动脉三角内起自颈总动脉,入颅前无分支
颈外动脉
颈前、口腔颌面部、颅顶及硬脑膜的动脉主干
先在颈内动脉前内侧,再转向上后,经二腹肌后腹及茎突舌骨肌深面,穿腮腺实质或深面
主要分支有
甲状腺上动脉
平舌骨大角稍下方
发自颈外动脉起始部的前内侧壁
分布于甲状腺、胸锁乳突肌、环甲肌、舌骨下肌群、喉内肌及相应区域皮肤等。
临床上可选在甲状腺上动脉起始处,行颈外动脉逆行插管区域化疗。
颈外动脉结扎术:该动脉和舌动脉之间
舌动脉
舌骨大角尖,自颈外动脉前壁发出
分布于舌、舌骨上肌群、下颌下腺、舌下腺及口底黏膜等。
以舌骨舌肌为界分为三段
第一段
舌动脉的起点至舌骨舌肌后缘处
第二段
舌骨舌肌深面的一段,发出舌背A
第三段
舌骨舌肌前缘➡️舌下A、舌深A
面动脉 (颌外动脉)
舌骨大角的稍上方
起于颈外动脉的前壁
主要分支
内眦A、上唇A、下唇A、腭升A、颏下A
上颌动脉 (颌内动脉)
终末支,在髁突颈部的后内方发出
经翼上颌裂进入翼腭窝
分布于硬脑膜、上、下颌骨、牙齿、腭、鼻窦、咀嚼肌和鼻腔等。
颞浅动脉
终末支,在髁突颈平面发出
分布腮腺、颞下颌,关节及颅顶部软组织等
左侧:颈总动脉较长,起自主动脉弓
右侧:颈总动脉较短,起自无名动脉
锁骨下A
锁骨下动脉:供应颈部下份深面结构及脑后2/5部
下颌骨髁突颈部内后方
上颌动脉、颞浅动脉两终支
颈部手术中辨别颈内与颈外动脉的重要标志
是否有分支
颈总动脉分叉处 有两个重要结构
颈动脉窦
含有特殊的压力感受器
临床在颈动脉分叉附近手术时,常用利多卡因进行局部封闭,避免导致颈动脉窦综合征。
颈动脉体
含有丰富的化学感受器,
能感受血液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反射性地影响呼吸运动
颈内外动脉 的鉴别 (执业)
位置:颈内A➡️在颈外A后外侧,转至其后内侧
分支:颈内A➡️颈部无分支
搏动:暂时阻断颈外A➡️触摸颞浅A或面A无搏动
颈内外转内 无分支颈外阻断无搏动
颌面部、颈部主要静脉 的回流途径与范围 (执业)
分为:浅静脉和深静脉
静脉血回流:颈内、外静脉一心脏
口腔颌面部 浅静脉(执业)
面静脉 (面前静脉)
起始内眦V
在下颌角后下方:面V+下颌后V前支=面总v
于舌骨大角:注入颈内v
颞浅静脉
起始头皮内的静脉网
于下颌骨髁突颈后方:颞浅V+上颌V=下颌后V
口腔颌面 部深静脉
翼静脉丛、上颌静脉、下颌后静脉、面总静脉
翼丛(翼静脉丛)
位于颞下窝
血液主要汇入
向后外:上颌静脉➡️下颌后静脉
可向前:面深静脉➡️面静脉
向上:卵圆孔网和破裂孔导血管➡️与海绵窦交通
下颌后静脉(面后静脉)
下颌后V=颞浅V+上颌V
分为前后两支
前支+面V=面总V
后支+耳后v=颈外V
面总静脉
面总V=面V+下颌后V前支
最终汇入颈内静脉
翼丛与颅内的交通
三条通道与 颅内海绵窦相交通
卵圆孔网(卵圆孔静脉丛)
破裂孔导血管
眼静脉
颈部浅静脉
颈外静脉
前支:下颌后静脉后支
后支:枕静脉+耳后静脉
颈前静脉
颈部深静脉
颈内静脉
锁骨下静脉
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头静脉
颅内外静脉交通 (助理)
颅内静脉血经颈内静脉回流
主要交通静脉
导血管
板障静脉
脑神经及血管周围的静脉网
眼静脉
神经
三叉神经的分支及分布
脑神经中最大、 混合性神经
口腔颌面部主要感觉N和咀嚼肌运动及本体感觉N
眼神经
感觉N
经眶上裂出颅
分布泪腺、眼球、眼睑、前额皮肤
和部分鼻黏膜
上颌神经
感觉N
经圆孔达翼腭窝上部,由眶下裂入眶更名眶下N
分为四段
颅中窝段
脑膜中N ,分布于硬脑膜
翼腭窝段
上牙槽后N
颧N
分布于颧、颞部皮肤
导入泪腺神经内,控制泪腺分泌
翼腭N
鼻腭N
腭前N
腭大N,出腭大孔向前
腭中、腭后N
下行出腭小孔,分布软腭、腭扁桃体
眶下管段
进入眶下裂后 上牙槽中N、上牙槽前N
面段
于眶下孔发出
睑下支、鼻内侧支、鼻外侧支、上唇支
下颌神经
混合性N
最大的分支
经卵圆孔出颅
脑膜支(棘孔神经)
经棘孔入颅,与脑膜中动脉伴行,分布于硬脑膜
翼内肌神经
分布于翼内肌,有细支穿耳神经节,分布于鼓膜张肌及腭帆张肌
下颌神经前干
颞深神经
分布于颞肌➡️ 运动N
咬肌神经
分布于咬肌➡️ 运动N
翼外肌神经
分布于翼外肌上下头➡️ 运动N
颊神经(颊长神经)
前干中唯一的感觉N
下颌神经后干
耳颞神经
感觉N
分布颞下颌关节、外耳道、腮腺、颞区皮肤
舌神经
感觉N
居下颌下腺及其导管之上
分布于下颌舌侧牙龈.舌前2/3黏膜.口底黏膜舌下腺
收纳面神经的鼓索,味觉纤维分布于舌前2/3味蕾;
将副交感纤维导入下颌下神经节,司腺体分泌
下牙槽神经
混合N
终末支➡️颏神经,分布于下颌1-4唇颊侧牙龈、下唇黏膜及皮肤和颏部皮肤
进入下颌孔前,发出下颌舌骨肌神经,支配下颌舌骨肌及二腹肌前腹
上下颌神经 在口腔的分布
上颌神经 (管理同侧)
鼻腭N
1-1牙髓、321丄123腭侧黏骨膜及牙龈
腭前N
876543丄345678腭侧黏骨膜和牙龈
上牙槽后N
87丄78牙髓、6丄6腭根和远中颊根髓、牙周膜、牙槽骨、颊侧牙龈
上牙槽中N
54丄45牙髓 、6丄6近中颊根、牙周膜、牙槽骨、颊侧牙龈
上牙槽前N
321丄123牙髓、牙周膜、牙槽骨、唇侧牙龈
下颌神经 (管理同侧)
颊N
8-5 |5-8颊侧牙龈、颊部皮肤和黏膜
舌N
8-1|1-8舌侧牙龈、口底及舌前2/3黏膜、舌下腺、下颌下腺
下牙槽N
8-1|1-8牙髓、牙周膜、牙槽骨
颏N
4-1|1-4唇颊侧牙龈、下唇黏膜、皮肤、颏部皮肤
面神经的分支与分布
混合性N
含有三种纤维➡️运动、副交感、味觉纤维
经茎乳孔出颅。穿腮腺,呈扇形分布
以茎乳孔为界
面神经管段
岩大神经
主要含副交感节前纤维
节后纤维分布于泪腺、鼻和腭黏膜腺体
镫骨肌神经
支配镫骨肌
鼓索
味觉、副交感纤维
分布舌前2/3味蕾、下个下腺及舌下腺分泌
颅外段
五组分支 由上至下
颞支
受损➡️同侧额纹消失
颧支
损伤➡️眼睑不能闭合
颊支
损伤➡️鼻唇沟变浅或消失、鼓腮无力,上唇运动力减弱或偏斜以及食物积存于颊龈沟
下颌缘支
损伤➡️患侧口角下垂及流涎
颈支
你全家下井
面神经主干➡️从茎乳孔到开始分支,长1.5~2cm
面神经损伤表现(执业)
核上瘫
又称核上性(中枢性)面神经麻痹
一侧受损
对侧睑裂以下表情肌瘫痪,肌肉不萎缩
额纹仍存在
伴有与面瘫同侧肢体的瘫痪
无味觉和唾液分泌障碍
核下瘫
又称核下性 (周围性) 面神经麻痹
一侧受损
同侧全部表情肌瘫痪
额纹消失、不能皱眉
伴有听觉、舌前2/3味觉、唾液、泪腺改变
舌咽神经、舌下神经 主要分布(执业)
舌咽神经
混合性N
分布于咽.颈动脉窦、颈动脉体、舌后1/3.腭扁桃体
损伤
患侧舌后1/3一般感觉及味觉丧失
咽反射减弱或消失、腮腺分泌减少
舌下神经
运动N
支配除腭舌肌以外的全部舌内、外肌
一侧受损
患侧舌肌瘫痪、伸舌时舌尖偏患侧
静止位时舌尖偏向健侧
两侧受损
完全性舌麻痹、舌向后缩,常需行气管切开术
淋巴 (执业)
环形组淋巴结群
枕淋巴结、耳后淋巴结、腮腺淋巴结、面淋巴结、下颌下淋巴结、颏下淋巴结
纵形组淋巴结群
咽后群
颈前群
颈外侧群
按位置分
副神经淋巴结
锁骨上淋巴结、
颈深下淋巴结
颈深上淋巴结
颈二腹肌、颈肩胛舌骨肌淋巴结
口腔局部解剖
口腔境界及表面标志
口腔境界
前界➡️上下唇
后界➡️咽口(腭垂、腭舌弓和舌根)
两侧➡️颊
上界➡️腭
下界➡️舌下区
上下牙列、牙龈和牙槽 骨弓将口腔分为两部分
牙列唇颊侧➡️口腔前庭
牙列舌侧➡️固有口腔
口腔表面解剖标志
口腔前庭沟(为唇、颊黏移行于牙槽黏膜的沟槽)
上、下唇系带、颊系带、腮腺管乳头、磨牙后区、翼下颌皱襞、颊垫尖
唇、颊、腭、舌、 舌下区的局部解剖
唇的解剖
唇的境界
上界➡️鼻底
下界➡️颏唇沟
两侧➡️唇面沟
中部➡️口裂
将唇分为上唇和下唇
唇的表面标志
口角
上、下红唇缘交汇点,正常位置➡️3、4之间
红唇
上下唇的游离缘,皮肤和黏膜的移行区
红唇缘
皮肤和唇红的交接处上唇呈M形,也称唇弓
人中
鼻小柱根部中点向下至红唇缘➡️纵形浅沟
人中点
人中与唇红缘的交点,即M形唇弓在中线的最低点
人中嵴
平行人中沟的两侧稍微隆起皮肤嵴
唇峰
两侧的唇弓最高点
唇珠
上唇正中唇红呈珠状向前下方的突起
唇的结构由 外向内分五层
皮肤
浅筋膜
肌层
主要为口轮匝肌
黏膜下层
黏膜
唇的血液供应 与淋巴回流 与神经支配
血液供应
面动脉分支的上、下唇A
淋巴管丰富
上唇及下唇外侧部➡️下颌下淋巴结
上唇➡️耳前淋巴结或颈深上淋巴结
下唇中部➡️颏下淋巴结
下唇中线或近中线➡️对侧的下颌下淋巴结
下唇外1/3➡️通过颏孔进入下颌骨
神经支配
上唇的感觉:通过眶下孔的眶下神经传导
下唇的感觉:通过颏孔的颏神经传导
唇的运动:主要由面神经的上、下颊支支配
颊的解剖 (执业)
颊的境界
上界➡️颧骨下缘
下界➡️下颌骨下缘
前界➡️唇面沟
后界➡️咬肌前缘
颊的结构 由外向内分
皮肤
皮下组织
有颊脂垫
横行组(自上而下)
面N颧支、上颊支、腮腺管、下颊支、下颌缘支
斜行组
面A、面V
颊筋膜
向后被覆于咽肌表面➡️咽筋膜
颊咽筋膜➡️形成翼下颌韧带
颊肌
黏膜下层
黏膜
上7颊黏膜上➡️腮腺管乳头和腮腺管口
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重要标志:大张口时颊脂垫尖
颊的血液供应、淋巴回流与神经支配
血液供应➡️面A、眶下A和面横A
淋巴管➡️下颌下淋巴结
感觉➡️三叉N上、下颌N分支管理
运动➡️面N支配
腭的解剖
硬腭表面解剖标志
腭中缝
切牙乳头(腭乳头)
腭皱襞
腭前部,向两侧略呈辐射状软组织嵴
腭大孔
硬腭后缘前方0.5cm
腭中缝至上8腭侧龈缘之外中1/3处
蝶骨翼突钩
上颌结节后内侧1cm
软腭表面解剖标志
腭凹
是硬腭后缘鼻后棘表面解剖标志
腭垂(悬雍垂)
腭舌弓和腭咽弓
后部向两侧形成前后两条弓形皱襞
前方向下移行于舌➡️腭舌弓,深面为腭舌肌
后方移行于咽侧壁➡️腭咽弓,深面为腭咽肌
扁桃体窝
腭舌弓和咽舌弓间的三角形凹陷,容纳腭扁桃体
咽口
由腭帆、腭舌弓和舌根共同围成
解剖特点
硬腭
咀嚼黏膜
中央部分黏膜薄而缺乏弹性➡️上颌硬区
黏膜下层
前部➡️少量脂肪,无腺体
后部➡️较多腭腺
硬腭骨板= 上颌骨腭突+腭骨水平板
软腭,五对腭肌
腭帆张肌➡️紧张腭帆,开大咽鼓管
腭帆提肌➡️上提软腭
舌腭肌➡️下降腭帆
咽腭肌➡️上提咽喉
悬雍垂肌(腭垂肌)➡️上提悬雍垂
舌的解剖
表面标志
“ ^”形界沟将舌分为
前2/3➡️舌体
后1/3➡️舌根
舌盲孔
界沟的尖端,为胚胎甲状舌管咽端的痕迹
舌系带
伞襞
组织层次
自上而下
舌背黏膜层、舌肌舌腹、黏膜下层、舌腹黏膜层
舌前2/3 遍布4种乳头
丝状乳头
数目最多,一般感觉
菌状乳头
分散于丝状之间,有味蕾,味觉
轮廓乳头
体积最大,界沟前方,有味蕾,味觉
叶状乳头
舌侧缘后部,有味蕾,味觉
舌后1/3
黏膜无乳头,舌扁桃体➡️结节状淋巴组织
舌肌:横纹肌
舌内肌+舌外肌
舌腹黏膜下层
从外向内➡️舌深V、舌N、舌深A
血液供应、 淋巴回流 与神经支配
血液供应
舌动脉
舌后1/3➡️咽升动脉分支
淋巴管
丰富,最终汇入颈深上淋巴结
舌的淋巴回流特点
愈近舌尖➡️注入所在部位愈低
愈近舌根➡️注入所在部位愈高
舌尖
大部分颏下淋巴结
另一部分至颈肩胛舌骨肌淋巴结
舌前2/3边缘或外侧
一部分至下颌下淋巴结,
另一部分至颈深上淋巴结
舌中央
经颏舌肌下行,向左右汇入颈深上淋巴结
穿过下颌舌骨肌注入下颌下淋巴结
靠近正中面
部分交叉至对侧;
舌后1/3
至两侧颈深上淋巴结
舌感觉
舌前2/3
一般感觉➡️舌N支配
味觉➡️鼓索味觉纤维支配
舌后1/3
一般感觉及味觉➡️舌咽N支配
舌后1/3中部➡️迷走N支配
舌运动
舌下N支配
腭舌肌➡️迷走N咽支支配
舌下区的解剖
境界
下界:下颌舌骨肌及舌骨舌肌
后界:舌根
前界及两侧:下颌体的前、侧方
上界:黏膜
表面标志
舌下阜(舌下肉阜):舌系带两侧小突起,
下颌下腺及舌下腺管共同开口
舌下襞
两侧舌下阜斜向后外的皱襞
舌下腺小导管开口
下颌下腺管走行表面标志
舌下区的内容
舌下腺及下颌下腺深部
下颌下腺导管及舌神经
舌下神经及其伴行静脉
舌下动脉
面部局部解剖
面部表面解剖
面部分区
眶区、鼻区、唇区、颈区、眶下区、颧区、颊区、腮腺咬肌区、面侧深区、额面区、颞面区
面部表面解剖 标志和测量点
临床常用的面部 表面解剖标志
鼻小柱
两鼻前孔之间隆嵴
鼻底
锥形外鼻之底
鼻面沟
近鼻翼基部外侧长形凹陷
唇面沟
上唇与颊之间斜形凹陷
鼻面沟+唇面沟=鼻唇沟
颏唇沟
下唇与颏部之间横形凹陷
耳屏
外耳道前方结节状突起
耳屏前方1cm➡️颞浅A
面部常用测量点 及体表投影
眉间点
两眉头间正中点
鼻根点
额鼻缝与正中矢状面的交点,鼻根最凹处稍上方
鼻尖点
鼻尖最突点
鼻下点
鼻小柱与上唇的连接点
鼻翼点
鼻翼外缘最突点
颏上点
颏唇沟与正中矢状面交点
颏前点
颏部正中最前点
颏下点
颏部正中最低点
眶下孔
眶下缘中点下0.5cm
眶下N阻滞麻醉部位
体表投影➡️鼻尖至睑外侧连线的中点
颏孔
下5或下4、5之间的下方
下颌体上、下缘中点微上方,距正中线2~3cm
腮腺管
耳垂至鼻翼与口角间中点连线中1/3
美容角 (执业)
鼻额角:125°-135°
鼻根点与眉间点和鼻尖点连线
鼻唇角:90°-100°
鼻小柱与上唇
鼻颏角:120°-132°
鼻尖至鼻根点和颏前点连线
鼻面角:36°-40°
眉间点至颈前点、鼻尖至鼻根点
颏颈角:85°
颈点至颈下点、眉间点至颏前点
腮腺咬肌区 解剖结构特点
境界
前界➡️咬肌前缘
后界➡️胸锁乳突肌、乳突及二腹肌后腹前缘
上界➡️颧弓及外耳道下缘
下界➡️下颌骨下缘
上颧下下、前咬后乳
层次
皮肤
皮下组织
含颈阔肌上部
腮腺咬肌筋膜
形成腮腺鞘
特点:浅层致密,深层薄弱
腮腺
面神经主干和分支平面为界,分为浅、深两叶
腮腺与神经血管关系密切
神经血管由浅入深:面N、下颌后V及颈外A等
咬肌
内容
根据腮腺内血管 神经的走向分
纵行组:颞浅AV、耳颞N、下颌后V、颈外A
横行组:面N、上颌AV、面横A
腮腺浅叶上缘从后向前
颞浅V、耳颞N、颞浅A、面N颞支、颞支
颞耳捏捏拳
腮腺浅叶前缘从上向下
面横A、面N颧支、面N上颊支、腮腺管、面N下颊支、下颌缘支
面横一切,去头尾
腮腺浅叶下端从前向后
面N下颌缘支、面N颈支、下颌后静脉
腮腺深叶
颈内A、第IX~XII对脑N
腮腺与面神经 的解剖关系
分三段
第一段:面神经干从茎乳孔穿出到进入腮腺前
第二段:腮腺内
第三段:面神经五分支从腮腺边缘走出,呈放射状分布
显露面神经主干的参考标志
乳突前缘.鼓乳裂.外耳道软骨.茎突.二腹肌后腹
面侧深区的 解剖结构特点
境界
颧弓和下颌支的深面
前界➡️上颌骨后面
后界➡️腮腺鞘
内界➡️翼外板
外界➡️下颌支
是颞下间隙及翼下颌间隙的范围
内容
翼丛、上颌动脉、下颌神经与翼外肌
翼外肌浅面➡️翼丛和上颌A
翼外肌深面➡️下颌N及其分支
翼外肌上缘➡️颞深前后N和咬肌N穿出
翼外肌两头间➡上颌A穿入和颊N穿出
翼外肌下缘➡️舌N和下牙槽N穿出
翼外肌可视为面侧深区的钥匙
妖孽、舌下 两头颊上
主要蜂窝组织间隙 的境界及连通(执业)
眶下间隙
位于眼眶前部下方
境界
上界➡️眶下缘
下界➡️上颌骨牙槽突
内界➡️鼻侧缘
外界➡️颧肌
颊间隙
位于颊肌与咬肌之间
前界➡️咬肌前缘
后界➡️下颌支前缘及颞肌前缘
咬肌间隙
位于咬肌与下颌支之间
前界➡️磨牙后区黏膜
后界➡️腮腺
翼下颌间隙 (翼颌间隙)
位于下颌支与翼内肌间
境界
前界➡️颞肌及颊肌
后界➡️腮腺
上界➡️翼外肌下缘
下界➡️翼内肌附着于下颌支
间隙内有:舌N、下牙槽N、下牙槽A、V
向上➡️颞下间隙及颞间隙
向前➡️颊间隙
向下➡️舌下、下颌下间隙
向后➡️咽旁间隙
向外➡️咬肌间隙
颞下间隙
位于翼下颌间隙上方
前界➡️上颌骨后面
后界➡️茎突及茎突诸肌
内界➡️蝶骨翼突外侧板
外界➡️下颌支上份及颧弓
上界➡️蝶骨大翼的颞下面和颞下嵴
下界➡️翼外肌下缘平面
颞间隙
位于颞区
借颧弓与颞下嵴与 颞下间隙分界,分
颞浅间隙
颞深间隙
咽旁间隙(咽侧间隙)
位于翼内肌、腮腺深叶与咽侧壁之间
上达➡️颅底
下至➡️舌骨平面
前界➡️翼下颌韧带
后界➡️椎前筋膜外侧份
翼腭间隙 (翼腭窝)
位于眶尖的下方、颞下窝的内侧
前界➡️上颌骨体部
后界➡️蝶骨翼突
上界➡️蝶骨大翼
内界➡️腭骨垂直板
间隙内有:上颌N、蝶腭N节、上颌A及其分支
向前:经眶下裂➡️眼眶
向内:经蝶腭孔➡️鼻腔
向外:经翼上颌裂➡️颞下间隙
向下:经翼腭管➡️口腔
向后上:经圆孔➡️颅腔
颈部局部解剖(执业)
颈部分区 与颈筋膜 的层次结构
颈部境界 与分区
上界
下颌骨下缘、乳突、上项线及枕外隆突连线
下界
胸骨颈静脉切迹、胸锁关节、锁骨、肩胛和第7颈椎棘突的连线
以斜方肌前缘为界分
前部 (狭义颈部)
以胸锁乳突肌 的前、后缘为界
每侧分三部
颈前三角
胸锁乳突肌区
颈后三角
后部(项部)
颈筋膜的 层次结构
由浅入深
颈浅筋膜
颈阔肌在此层内
颈深筋膜浅层
形成完整封套,除颈阔肌和浅层的脉管、神经外
颈深筋膜中层
包被舌骨下肌群。
颈脏器筋膜
包被颈部脏器如喉、气管、甲状腺、咽及食管等
椎前筋膜 (颈深筋膜深层)
覆盖椎前肌和斜角肌前面
补充
颈动脉鞘
外侧颈内v
内侧 颈内A或颈总A
后方 迷走N
下颌下三角(下颌下区) 解剖结构特点(执业)
境界
上界➡️下 颌骨下缘
下界➡️二腹肌的前后腹
其底➡️下颌舌骨肌、舌骨舌肌、咽上缩肌构成
内容
下颌下腺
下颌下淋巴结
面静脉
面动脉
舌神经、下颌下腺导管和舌下神经
舌骨舌肌浅面自上而下:舌N.下颌下腺导管.舌下N
舌神经与下颌下腺导管鉴别
联系
舌神经连于下颌下神经节
导管发自下颌下腺
位置
舌骨舌肌表面➡️舌神经位于导管上方
形态
舌神经粗而略扁,坚韧
气管颈段的解剖 及其临床应用 (执业)
上接:环状软骨
下平:胸骨颈静脉切迹
长➡️5.5cm,有6~8个气管软骨环。
层次
由浅入深
皮肤
颈浅筋膜
颈深筋膜浅层
颈深筋膜中层及其包被的胸骨舌骨肌和胸骨甲状肌
颈深筋膜浅层+颈深筋膜中层=颈白线
第2~4气管软骨环前方➡️甲状腺峡部横过
有动脉分支,切断后易引起出血
临床行气管切开时注意点
采取头正中后仰位
第3~5气管软骨环的范围内切开
切开时注意深度➡️以免伤气管后壁及食管
勿切第1气管软骨环➡️以免发生喉部狭窄
切开不低于第5气管软骨环➡️以免损伤头臂干(无名动脉)
颈动脉三角的解剖特点 及临床应用(执业)
位于胸锁乳突肌上部前方
境界
颈动脉三角
二腹肌后腹+肩胛舌骨肌上腹+胸锁乳突肌
顶➡️颈深筋膜浅层
底➡️咽中、下缩肌、甲状舌骨肌及舌骨大角
层次
由浅入深
皮肤
颈浅筋膜
颈横(颈皮)神经及颈浅袢
颈深筋膜浅层
内容及毗邻
颈总动脉
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
颈内静脉
面总静脉
舌下神经
喉上神经
二腹肌后腹
口腔生理功能
定义
口腔主要生理功能:咀嚼.吞咽.言语.唾液.感觉
下颌运动
下颌运动的 形式范围及意义
形式
三种基本形式➡️开闭口、前伸后退、侧方
开闭口运动
RCP起始 的开口运动
下切牙向后下方运动范围:18-25mm
范围内➡️髁突在关节下腔做单纯转动
超出➡️滑动伴转动➡️至关节结节前下方
继续开口➡️单纯转动,直到最大张口位
正常时张口度
40mm以上
髁突➡️向前下移动10mm
髁突与颏部运动距离之比➡️1:3(非线性〉
ICP或MPP起 始的开口运动
开始➡️滑动兼转动,继续开口➡️单纯转动
开口运动的力
颏部向下后方➡️运动力来自舌骨上肌群
髁突向前下➡️运动力来自翼外肌下头
闭口运动
初期➡️单纯转动,随后➡️滑动兼转动
闭口运动的力
颞肌、咬肌及翼内肌
开闭口运动正常的标志
双侧髁突运动均匀一致
关节内无响声,无弹跳
颌面部无痛,下颌颏部运动不偏斜,无前伸动作
开口度为40mm以上
侧向咬合运动
后牙咀嚼食物的主要功能形式
Bennett运动
下颌的整体侧方位移
工作侧髁突:以转动为主,向外侧运动幅度约3mm
非工作侧髁突:向前、内、下滑行,其运动轨迹与矢状面形成夹角,称为Bennett角。
运动的动力
工作侧髁突运动的动力
颞肌后束收缩
翼外肌上头收缩➡️稳定关节盘
非工作侧髁突向前、内、下运动的动力
翼外肌下头、翼内肌收缩
返回牙尖交错位的运动动力
非工作侧颞肌和咬肌收缩
侧方运动正常的标志
颏部运动范围约10mm
Bennett角 约20°
整个运动无障碍
前伸与后退咬合运动
前伸咬合运动
前牙咬切食物的主要功能形式
下颌向前下运动达上下切缘相对➡️切位
由切位下颌进一步向前运动➡️最大前伸位
切道斜度
下颌切牙运行轨迹与眶耳平面的角度➡️切道斜度
正常:45°-60°
切道斜度与覆𬌗成正比,与覆盖成反比
髁道斜度
髁突在关节窝内运动轨迹与眶耳平面的角度➡️髁道斜度,髁道斜度多变
前伸咬合运动的力
髁突向前下动力
翼外肌下头的收缩,
咬肌和翼内肌的部分纤维
从前伸位返回时
颞肌后束和二腹肌收缩
翼外肌上头收缩➡️稳定关节盘
前伸咬合运动正常的标志
双侧髁突运动均匀一致;关节无杂音
颌面部无疼痛不适;运动对称无偏斜
后退咬合运动
下颌向后下方至后退接触位,运动范围:1mm
后退咬合运动的力
后退过程中
颞肌后束和二腹肌等降下颌肌收缩
翼外肌上头收缩➡️稳定关节盘
范围及意义
边缘运动
下颌向名个方向所能做的最大范围运动
叩齿运动
习惯性小开闭运动,无意识进行
判断𬌗功能稳定性的指标之一
咀嚼运动
属于下颌的功能运动,冠状面切点轨迹呈泪滴状
下颌运动的 制约因素(执业)
①右侧颞下颌关节
②左侧颞下颌关节
③𬌗
③神经肌肉因素
①、②因素
解剖性因素,相对稳定,一般不会改变,对下颌运动的范围和方式有重要制约作用
第③因素
解剖性因素,可在一定范围内因自然的变化与医源性改变而发生变化
第④因素
因受多种结构中感受器反馈调节而灵活多查因素(牙周、关节囊 及关节韧带等)
下颌运动的 记录方法(执业)
直接观察法
开口度与开口型
开口度:大张口,上下中切牙近中切角间垂直距离
正常:40~60mm,小于40mm➡️开口受限
下颌直向下后,开口型记录为“↓”
前伸和侧方运动
正常运动距离:8~10mm
小于8~10mm➡️下颌前伸和侧方运动受限
机械描记法
哥特式弓描记
电子仪器记录法
咀嚼运动
咀嚼运动的 过程和类型
过程
三个基本动作:前牙切割、后牙捣碎、研磨
前牙切割运动
下颌前伸咬合运动 (III类杠杆)
下颌向下、前伸➡️准备阶段
切咬、对刃与滑回➡️咀嚼运动
后牙捣碎和磨细运动
II类杠杆
上下牙颊尖相对到颊舌尖分开➡️咀嚼运动
当研磨食物的后阶段,下颌接近牙尖交错𬌗时
同时存在第II类与第III类杠杆作用
类型
双侧交替咀嚼
占78%
单侧及前伸咀嚼
占12%,不正常
对障碍适应的结果
以软食为主的人或由于正常型为牙齿、牙周异常所干扰者
双侧(同时性)咀嚼
占10%~20%,全口义齿
出现在咀嚼食物的末期,即吞咽之前
咀嚼周期 及咀嚼效率
咀嚼周期
咀嚼运动有一定的程序和重复性
一般咀嚼速度:70~80次/分
特征
轨迹图似滴泪水,开口相靠中线,闭口相偏侧方
时间变化
快(开口)➡️慢(最大开口)➡️快(闭口)➡️慢(咬合接触)
一个咀嚼周期所需时间➡️0.875秒
牙齿接触的时间➡️0.2秒
咀嚼效率
一定时间内,对定量食物咀嚼磨细程度
衡量咀嚼能力大小的一个重要生理指标
测定咀嚼效率的方法
筛分称重法
吸光度法
简便、准确
比色法 (Gume法)
影响咀嚼效率的因素
缺牙的位置
𬌗单位数小于6
牙的功能性接触面积
牙周组织
颞下颌关节疾病
口腔内软组织缺损、炎症、外伤后遗症
全身的健康状态
肌肉的退行性改变
其他因素
疲劳、紧张和不良咀嚼习惯
咀嚼运动的生物力学 与肌肉活动
咀嚼运动中 的生物力
咀嚼肌力 (咀嚼力)
参与咀嚼的肌肉所能发挥的最大力量
𬌗力 (咀嚼压力)
咬合时,牙周组织所承受之力
牙齿承受实际咀嚼力量
𬌗力大小顺序
6>7>8>5>4>3>1>2
上述次序不受性别、年龄的影响
影响𬌗力因素
性别:男大于女
年龄:最大𬌗力,青春期
咀嚼习惯:咀嚼侧𬌗力大
𬌗力线的方向:轴向𬌗力大
张口的距离
其他:与面部骨骼有关
最大𬌗力与牙周潜力
最大𬌗力
牙周膜的最大耐受力
牙周潜力(牙周储备力):
咀嚼食物时,并不需要很大力,尚有很大潜力
咀嚼时牙的 动度与磨耗
咀嚼时 牙的动度
咀嚼时牙齿具有轻微的垂直和水平向生理动度
生理动度大小
牙槽骨的高度
牙根的形状
牙周膜的厚度和性质
所施加力的大小
生理动度范围
1牛顿力➡️垂直方向位移量0.02mm
500g水平力
切牙 0.1 ~ 0.12mm
尖牙0.05 ~ 0.09mm
前磨牙0.08 ~ 0.1mm
磨牙0.04 ~ 0.08mm
磨耗与磨损
磨耗
生理现象
咀嚼过程中,牙面与牙面、牙面与食物
多发生:𬌗面、切嵴及邻面
生理意义
早接触点消除,建立广泛的接触
咀嚼力代偿性的加强
高龄者保持根冠比例协调
邻面磨耗代偿牙弓连续地向前移动.使前牙不致拥挤
磨损
非生理性
牙表面与外物机械性摩擦
刷牙、嗑瓜子
舌、唇• 颊和腭在咀嚼 运动中的作用 (执业)
舌的作用
传送、搅拌、选择、压挤食物
辨认异物、清洁作用
唇在咀嚼中的作用
唇有丰富的感受器防止不适宜食物进入口腔
推送并保持食物在上下牙列问对其切割、转运食物
闭合可防止食物从口腔溢出
颊在咀嚼中的作用
口腔前庭
松弛➡️容纳更多食物
收缩➡️推送食物至上下牙列间进行咀嚼
腭在咀嚼中的作用
与舌共同压挤食物、辨别食物粗糙程度
吞咽、呼吸及言语 (执业)
吞咽过程
每人每天吞咽:2400次
呼吸与咀嚼 吞咽的关系
咀嚼时,呼吸不中断
吞咽时:呼吸中断
吞咽➡️进食过程中唯一需要中断呼吸的活动
生理状态主要呼吸方式:鼻呼吸
口呼吸:呼吸时口鼻并用
常用的界定值➡️鼻呼吸比例≤70%(75%)
唾液的分泌和功能
唾液的性质和成分
比重:1.004~ 1.009
pH:约6.0~7.9
平均:6.75
渗透压:100~200mosm/L
水分➡️99.4%
固体物质➡️0.6%
有机物➡️0.4%
无机物➡️0.2%
有机物:主要为黏蛋白
唾液的分泌和调节
正常成人每天的唾液分泌量:1000~1500ml
无任何刺激的唾液的基础分泌:每分钟0.5ml
下颌下腺
占60%~ 65% (静止时分泌量最大)
腮腺
占22%~ 30% (对进食刺激的反应大于下颌下腺)
舌下腺:占2%~ 4%
小唾液腺:占7%-8%
影响唾液分泌的因素
情绪、气候、年龄、食物、药物、健康状況等
药物
毛果芸香碱➡️促进唾液分泌
阿托品➡️抑制唾液分泌
唾液的作用
消化作用
淀粉酶,主要由腮腺产生
咀嚼辅助作用
溶媒作用
润滑作用
保护作用
缓冲和稀释作用
杀菌抗菌作用
黏附和固位作用
缩短凝血时间作用
血液与唾液之比1:2时.缩短最多
排泄作用
体液的调节作用
内分泌作用
下颌下腺:唾液腺激素
腮腺:腮腺素
口腔感觉
口腔感觉包括
痛觉.温度觉(冷觉.热觉)触压觉.本体感觉和味觉
口腔一般感觉的敏感性依次
痛觉>压觉>冷觉>温觉(痛压冷温)
口颌面部痛觉
疼痛阈值
感觉到的最低剌激强度,评价生理反应
耐受疼痛阈值
不能再承受更强刺激的刺激强度,评价情感反应
口腔各部对痛觉的敏感度
与痛觉感受器(游离神经末梢) 分布密度正相关
从高到低➡️前牙、前磨牙、磨牙
无痛区
与7相对颊黏膜区无痛觉感受点,颊侧黏膜中央至口角
痛觉最为敏锐:牙龈缘
口腔黏膜温度觉 触觉及压觉
口腔黏膜温度觉 (热觉、冷觉)
热觉感受器➡️鲁菲尼小体 (Ruffini)
冷觉感受器➡️克劳斯终球 (Krause)
温度觉的规律
口腔前部温度觉敏感
硬腭前部有冷点无温点
口腔黏膜触觉和压觉
触压觉感受器 主要有四种
游离神经末梢:感受疼痛、接受触觉、本体感觉
牙周膜本体感受器:分布于牙周膜内
Meckel环形小体:分布口腔黏膜及唇部
Meissner触觉小体:分布舌尖及唇部
对触压觉的敏感度与触压点分布密度成正比
最敏感者:舌尖、唇、硬腭前部
较迟钝者:颊、舌背、牙龈
牙周本体觉
牙周本体觉感受器
梭形末梢
分布牙周膜内
牙周本体感觉的主要感受器
游离神经末梢
感受疼痛、参与本体感觉
Ruffini未梢
分布根尖周围,机械感受器
环状末梢
分布牙周膜中央区
北京 五环游梭
对本体觉的敏感度与 本体感受器分布的密度成正比
牙齿位置觉识别能力:前牙>前磨牙>磨牙
黏膜的本体觉:舌尖最敏感,颊黏膜最不敏感
味觉(执业)
特殊感觉
味觉感受器
味蕾
人类口腔味蕾:4000个
菌状乳头味蕾群➡️3个
叶状乳头味蕾群➡️30个
轮廓乳头味蕾群➡️250个
四种基本味觉:酸、甜、苦、咸
味觉敏感性的部位特点
舌侧面➡️酸味敏感
舌根➡️苦味敏感
舌尖➡️甜味敏感
舌的各部分➡️咸味敏感
腭部➡️酸、苦味
软、硬腭交界处➡️酸、苦味比舌更敏感
前甜后苦两边酸 都咸
味觉的影响因素
全身健康因素
口腔局部因素
食物环境因素
食物温度:20-30°C最强
其他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