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生理学-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基本原理
最详细的生理学神经系统总结。神经系统是机体内对生理功能活动的调节起主导作用的系统,主要由神经组织组成,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大部分。
编辑于2021-06-03 10:45:47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基本原理
神经纤维
分类
电生理学特性分类
A类
B类
C类
纤维直径的大小和来源分类
轴浆运输
形式
顺向轴浆运输
从胞体到神经末梢
慢速轴浆运输
微丝微管的解聚合成
快速轴浆运输
以驱动蛋白作为动力来源,微管作为支架
逆向
末梢到胞体
动力蛋白,微管
神经营养性作用和神经营养性因子
神经营养性作用
功能性作用
N元通过传导AP→递质释放→调配所支配组织的功能活动
eg:α神经元控制肌肉运动
营养性作用
N元合成、轴浆运输、末梢释放的某些营养性因子调节所支配的肌肉的内在代谢作用
神经营养性因子(NT)
支持神经元的生长发育和功能完整性
分类
神经生长因子
脑源型神经营养性因子
神经营养性因子3
神经营养性因子4/5
作用机制
释放:神经胶质细胞→神经末梢特异性受体→ → →
神经胶质细胞
分类
周围神经系统
施旺细胞
子主题
中枢神经系统
星形胶质细胞
最多的
寡突胶质细胞
小胶质细胞
巨噬细胞的作用
基本功能
血脑屏障(星形胶质细胞)
分泌神经营养性因子(星形胶质细胞)
神经递质的摄入(星形胶质细胞)
神经元和胶质细胞如何区分
功能
神经元
有轴突,产生AP
胶质细胞
不产生AP
结构
神经元
轴突没有尼氏小体,树突胞体有
胶质细胞
电突触传递
结构基础
缝隙连接
传递过程
电-电
传递特征
双向、传递快、无潜伏期
反射
反射与反射弧
反射:在CNS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的规律性应答反应
反射弧
感受器、传入N、中枢、传出N、效应器
分类
条件反射
非条件反射
反射过程
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Diverging circuit(辐散回路)
Converging circuit (聚合回路)

Reverberating circuits(振荡回路)

Parallel after-discharge circuits(平行后放回路)

中枢兴奋传递的特征
单向传递
中枢延搁
总和
后发放
兴奋节律的改变
对内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和易疲劳性
对缺氧、PCO2↑、药物敏感(pH↑→N元兴奋性↑; 士的宁→递质释放↓;咖啡因→递质释放↑)
化学突触传递 (神经系统信息传递的主要形式)
传递的模式
定向突触传递
结构
突触前膜
递质、受体
突触间隙
水解酶
突触后膜
受体,离子通道
分类
轴-胞
轴-树
轴-轴
树-树
过程
结果
EPSP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即突触后膜去极化
突触前轴突末梢的AP
Ca2+内流:降低轴浆粘度和 消除突触前膜内的负电位
突触小泡中兴奋性递质释放
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
突触后膜离子通道开放
Na+(主) K+通透性↑
Na+内流、 K+外流
IPSP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即突触后膜超极化
突触前轴突末梢的AP
Ca2+内流:降低轴浆粘度和 消除突触前膜内的负电位
突触小泡中抑制性递质释放
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
突触后膜离子通道开放
Cl-(主) K+通透性↑
Cl-内流、 K+外流
经典突触末梢的细胞内事件
破伤风
抑制性神经递质无法释放,全身肌肉过度激活导致肌肉痉挛
肉毒素
过程
胞内Ca2+瞬时升高
突触囊泡动员(mobilization) 突触蛋白
摆渡(trafficking) G蛋白Rab3
着位(docking) tSNARE,v-SNARE
融合(fusion) 突触结合蛋白或p65
出胞(exocytosis)
神经递质最后去哪了
被胆碱酯酶分解了
非定向突触传递
没有特定结构
结构基础

曲张体,递质小泡
传递过程
经组织液扩散到临近的效应器上
传递特征
不存在突触前膜与后膜的特化结构
不存在一对一的支配关系
发生于
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
影响突触传递的因素
影响递质释放的因素
影响钙离子浓度的因素都是
影响已释放递质清除的因素
影响受体的因素
突触后膜的通道、受体数量多,亲和力大,传递效率高
突触的可塑性
可塑性是指突触传递的功能可发生较长时程的增强或减弱
效果增强:易化
效果下降:抑制
形式
短时程可塑性
与突触前膜递质释放量有关
影响钙离子浓度的因素都是
敏感化
伤害刺激,后面反应比前面反应性强
突触前易化的过程
习惯化
平和刺激,反应下降(钙通道敏感性下降)
强直后增强
长时程可塑性
突触后膜通道的反应改变(后膜受体亲和力;递质清除因素)
长时程增强LTP
长时程抑制LTD
可塑性类型
突触易化
突触易化(synaptic facilitation): 当突触前末梢接受一短串刺激时,虽然每个刺激都引起递质的释放,但后面来的刺激引起的递质释放要比它前面刺激引起的为多
衡量标准
由突触后电位的大小来衡量
特点
效应消失快,短时程
机制
前面刺激在突触前末梢造成的Ca2+内流尚未恢复到原来的平衡状态,这时如果新的刺激再引发一次Ca2+内流,活性带附近轴浆中的Ca2+浓度将上升到比前一刺激时为高的水平,因此将引发较多数目的囊泡释放
突触强化或强直后强化
与突触易化的区别
①见于所有突触;
②出现于较长时间的连续刺激之后;
③可以延续数秒或更长时间;
④在此期间来到的对突触前末梢的刺激将引起较大的突触后反应
突触的抑制与易化
突触后抑制
是超极化抑制
分类
侧支性抑制

兴奋传入时,侧枝的中间神经元释放抑制性递质,突触后膜产生IPSP抑制另一N元。
意义
调控其它N元,以便活动协调同步
回返性抑制
意义
调控N元本身,使其活动及时终止
突触前抑制
结构基础
轴2(抑制性递质)-轴1(兴奋性递质)-胞3串联突触
概念
通过改变突触前膜(轴1)电位使突触后N元兴奋性降低的抑制称为突触前抑制
机制

意义
减少或排除干扰信息的传入,使感觉功能更为精细
是去极化抑制
突触的易化
概念
易化是指某些生理过程变得容易
表现
突触后易化=EPSP
突触前易化=在与突触前抑制同样的结构基础上,由于到达轴1的AP时程延长,Ca2+通道开放时间增加,胞3产生得EPSP变大
中枢神经递质和受体
中枢神经递质
神经递质的标准
⑴突触前神经元内具有合成神经递质的物质及酶系统,能够合成该递质。
⑵递质贮存于突触小泡,冲动到达时能释放入突触间隙。
⑶能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发挥特定的生理作用。
⑷存在能使该递质失活的酶或其它环节(如重摄取)。
⑸用递质拟似剂或受体阻断剂能加强或阻断递质的作用。
神经递质的共存
以往:一N元只能释放一种递质=Dale’s原则。
近来:一N元内可存在二种或二种以上的递质=共存
调质
突触中不直接传递信息,而与神经递质共释放而调节神经递质的信息传递效能的物质
神经递质分类
胆碱类
乙酰胆碱
胺类
多巴胺
去甲肾上腺素NE
5-HT
组胺
氨基酸类
兴奋性
谷氨酸
门冬氨酸
抑制性
甘氨酸
GABA氨基丁酸
肽类
ADH
下丘脑调节肽
催产素
阿片肽
脑肠肽
A II
心房钠尿肽等
嘌呤类
腺苷
ATP
气体
NO
CO
脂类
前列腺素PG
细胞膜代谢而得,半衰期短,局部发挥作用
神经递质受体
概念
细胞膜上或细胞内能与某些化学物质特异性结合,诱发特定生物效应的特殊生物分子
受配体结合特性
分类
分布部位分类
突触前受体
突触后受体
生物效应分类
结合递质分类
主要的递质、受体系统
配体
激动剂(agonist)
拮抗剂(antoagonist)
先刺激轴突2
轴2兴奋释放递质
轴1部分去极化(Cl-电导↑)
在此基础上再刺激轴1
轴1产生AP幅度↓
轴1 Ca2+内流量↓
轴1释放递质量↓
胞3EPSP幅度↓
胞3不易总和达到阈电位而兴奋 = 胞3抑制
AP抵达轴突末梢
突触前膜去极化
电压门控性 Ca2+通道开放
Ca2+内流入 突触前膜
突触小泡前移与前膜融合破裂
递质释放入间隙
弥散与突触后膜特异性受体结合
突触后膜对某些离子通透性增加
突触后电位(局部电位)
总和电位达到阈电位,兴奋
未达到阈电位,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