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8补益剂
方剂学是研究治法与方剂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药学各类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方剂学在辨证审因,确定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选择恰当的药物合理配伍,酌定合适的剂量、剂型、用法。
编辑于2021-06-03 15:03:20补益剂
1. 概述
以补益药为主组成,补益人体气血阴阳,治疗各种虚证的方剂
属于八法中“补”法
2. 适用范围
气虚+血虚+阴虚+阳虚+脏腑虚损
3. 配伍规律
气血
气能生血
血不自生,须得生阳气之药,血自旺矣
阴阳
阴阳互根互用;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善补阳者,必以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 善补阴者,必以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五脏虚弱
直接补益法
间接补益法——虚则补其母
益火补土法、培土生金法 金水相生法、滋水涵木法
4. 方剂分类
补气剂+补血剂+气血双补剂
补阴剂+补阳剂+阴阳并补剂
5. 使用注意
辨别虚实真假
真实假虚证
真虚假实证
①虚不受补者,宜先调理脾胃 ②脾胃功能差者,加入理气醒脾之品,使补而不滞
文火久煎;空腹饭前服
补 气 剂
1. 概述
脾肺气虚证——湿阻、气机不畅、气虚下陷
2. 四君子汤
为益气健脾的基础方
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
君——人参:补脾肺之气,益后天元气 臣——白术:益气健脾,燥湿助运 佐——茯苓:健脾渗湿 佐——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
益气健脾
脾胃气虚证
面色恍白,语音低微,气短乏力,食少便溏
四君子汤中和义,参术茯苓甘草齐, 益以夏陈名六君,祛痰补益气虚宜, 除却半夏名异功,或加香砂气滞使。
3. 参苓白术散
健脾渗湿止泻常用方+土虚不能胜湿吐泻之专方
四君子、莲子肉、薏苡仁、缩砂仁、 桔梗、白扁豆、山药、大枣
君——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四君子汤→补气健脾 臣——炒扁豆:健脾化湿 薏苡仁:健脾利湿 健脾祛湿 山药:健脾涩精 莲子肉:补脾涩肠 补脾涩肠止泻 佐——砂仁:行气化浊,醒脾开胃 陈皮:《古今医鉴》理气化湿→适用脾虚湿盛兼气滞者 佐使——炒桔梗:载药上浮+宣利肺气+培土生金 枣汤调下:调中益脾
益气健脾,渗湿止泻
脾虚挟湿证
亦可用于肺脾气虚之湿痰咳嗽,乃取培土生金之法
饮食不化,胸脘痞满,肠鸣泄泻,四肢乏力, 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肺脾气虚,痰湿咳嗽
参苓白术扁豆陈,山药甘莲砂薏仁, 桔梗上浮兼保肺,枣汤调服益脾神
培土生金
桔梗:①开宣肺气以通利水道 ②载药上行,培土生金,增强保肺之功
4. 补中益气汤
气虚发热+脾虚气陷证代表方
黄芪、炙甘草、人参、当归、 陈皮、升麻、柴胡、白术
君——黄芪甘温:补中气,固表气,升阳举陷 臣——人参+白术+甘草:皆甘温,补气健脾 甘温之品益气升阳以除热 佐——当归:养血和营,合君臣补气养血,使气旺血生 陈皮:理气调中,使补而不壅 佐使——升麻+柴胡:升举清阳,助君臣升提下陷之中气 炙甘草:补中气,调和诸药
以甘温之剂,补其中,升其阳; 盖温能除大热,大忌苦寒之药泻胃耳
①升麻引阳明/太阴清气上升,柴胡引少阳清气上行,此乃禀赋虚 弱,元气虚馁,及劳役饥饱,生冷内伤,脾胃引经最要药也 ②胃中清气在下,必加升麻、柴胡以引之
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脾胃气虚证+气虚下陷证+气虚发热证
①饮食减少,体倦肢软,少气懒言,面色晄白,大便稀溏 ②脱肛,子宫脱垂,久泄久痢,崩漏,气短乏力 ③身热,自汗,渴喜热饮,气短乏力
补中益气芪术陈,升柴参草当归身, 虚劳内伤功独擅,亦治阳虚外感因
甘温除热
黄芪+柴胡+升麻:补气升阳的基本结构
阴虚发热以及内热炽盛者+肾元虚惫者 忌用
5. 玉屏风散
黄芪、防风、白术
君——黄芪:益气固表以止汗 臣——白术:健脾益气 佐——防风:祛风+御风
益气固表止汗
表虚自汗
汗出恶风,面色恍白,舌淡,苔薄白,脉浮虚; 虚人腠理不固,易感风邪
玉屏风散用防风,黄芪相畏效相成, 白术益气更实卫,表虚自汗服之应
培土生金,以补为固
黄芪得防风,固表不留邪; 防风得黄芪,祛风不伤正
6. 生脉散
人参、麦冬、五味子
君——人参(甘温):补气生津,益脾肺而生津液 臣——麦冬(甘寒):养阴生津润肺,兼清心肺胃中虚热 佐——五味子(酸温):敛肺生津止汗,合麦冬酸甘化阴
益气生津,敛阴止汗
温热暑热耗气伤阴证+久咳肺虚,气阴两虚证
生脉麦冬五味参,保肺清心治暑淫, 气少汗多兼口渴,病危脉绝急煎斟
补肺要方
补 血 剂
1. 概述
血虚证
补血
直接补血
间接补血(气为血之神)
血的来源:肾、脾、心
2. 四物汤
四物汤为补血调经之基础方+妇科圣方
熟地、当归、川芎、白芍
君——熟地:滋补肝肾阴血之要药→滋补阴血 臣——当归:补血养肝,和血调经要药→补血活血 佐——芍药:长于养血柔肝,益阴和营 益阴养血,助熟地、当归补营血之虚 川芎:血中气药,长于和血行滞 活血行滞,助当归理血分之滞
补血调血
营虚血滞证
血虚+血瘀
心悸失眠,头晕目眩,面色无华, 月经不调,量少或经闭不行,脐腹作痛
肢体清窍失于濡养+血瘀
四物地芍与归芎,血家百病此方通, 补血调血离冲任,加减运用在其中
动静结合,补而不滞
3. 归脾汤
黄芪、龙眼肉、白术、茯神、酸枣仁、 人参、木香、炙甘草、当归、远志
君——黄芪:补脾益气; 龙眼肉:补益心脾,养血安神 为补血药以养血安神为主而补脾气 臣——人参+白术:益气健脾 当归+酸枣仁:补血养心,宁心安神 佐——茯神+远志:养血安神定志 木香:行气化滞,醒脾助运,防滋腻滞气,使补而不滞 佐使——生姜+大枣:调和气血,调和脾胃 炙甘草:助参、芪、术益气健脾,调和药性
远志:启肾气上达于心(肾气充足时)(健忘)
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心脾气血两虚证+脾不统血证
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气血两虚
下部出血为主
①心悸怔忡,健忘失眠,面色萎黄,体倦食少,盗汗虚热; ②便血,皮下紫癜,妇女崩漏,月经超前,量多色淡或淋漓不止
归脾汤用术参芪,归草茯神远志随 酸枣木香龙眼肉,煎加姜枣益心脾 怔忡健忘俱可却,肠风崩漏总能医
心脾同治,气血并补,补而不滞
4. 当归补血汤
血虚发热代表方+补气生血常用方
黄芪、当归 5:1
重用甘温以补气,阳生阴长以生血
君——黄芪:重用甘温以补气,阳生阴长以生血 补气固表,急固浮阳以退热 臣——当归:养血活血,得黄芪生血之助,使阴血渐生
补气生血
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
治首当补气以急固浮阳退热,而阴血宜渐生
血虚发热证
肌热面红,烦渴欲饮,脉洪大而虚,重按无力, 妇人经期,产后血虚,发热头痛,疮疡溃后,久不愈合
当归补血东垣笺,黄芪一两归二钱, 血虚发热口烦渴,脉大而虚宜此煎
黄芪:当归=5:1;甘温除热
气 血 双 补 剂
1. 炙甘草汤 (复脉汤)
生地、炙甘草、生姜、人参、 桂枝、阿胶、麦冬、麻仁、大枣
君——生地黄:滋阴养血 臣——炙甘草:益心气 麦冬:养心阴 桂枝:温心阳 气血阴阳并补 佐——人参:补中益气 阿胶:滋阴补血 麻子仁:滋阴润燥 大枣:益气养血(益脾养心) 生姜:温通宣散,合桂枝以温通阳气 调和气血阴阳 煎加:清酒:宣行药力,通利血脉(取汁多气少)
惟用阴药则大其量,而阳药用量反不及其半: ①阴药非重量,则仓卒间无能生血补血 ②先补阴血,再振动阳气
滋阴养血,益气温阳,复脉止悸
阴血不足,阳气虚弱证+虚劳肺痿证
阴血不足,阳气不振(阴血不能充盈,阳气不能鼓动)
①心动悸,脉结代,虚羸少气,舌光少苔,质干瘦 ②干咳少痰,涎唾多,咽干口燥,虚烦不眠, 自汗盗汗,大便干结,脉虚数,
炙甘草汤参姜桂,麦冬生地与麻仁, 大枣阿胶加酒服,虚劳肺痿效如神 参枣桂姜易白芍,加减复脉治阴血
补心要方,补 阴>气>血>阳
①阴阳双补,气血兼顾,重在养血滋阴②滋而不腻,温而不燥
①气血阴阳并补,心脾肺肾兼调②寓通散于补养之中,补而不滞
2. 泰山磐石散
人参、黄芪、白术、炙甘草、当归、川芎、 白芍药、熟地黄、续断、糯米、黄芩、砂仁
益气健脾,养血安胎
气血虚弱所致的堕胎滑胎
胎动不安,或屡有堕胎宿疾, 倦怠乏力,腰酸神疲,舌淡,脉滑无力
泰山磐石八珍全,去苓加芪芩断联, 再益砂仁及糯米,妇人胎动可安全
补 阴 剂
1. 六味地黄丸
填精补髓基础方;三补三泻法代表方
熟地、山萸、山药、泽泻、丹皮、茯苓
君——熟地:滋肾填精 臣——山茱萸:滋肾补肝,涩精敛汗 山药:滋肾补脾,收涩固精 三补:治本——补肾肝脾三阴之不足
佐——泽泻:利湿泻浊,防熟地之滋腻 陈皮:泻相火 茯苓:健脾渗湿 三泻:治标——泻虚火湿浊之有余
凡补阴精之法,必当泻其“浊”,方可存其“清” 肾为水脏,肾元虚馁易致水浊内停。
填精滋阴补肾
肾阴精不足证
肾阴精不足,阴虚生内热
腰膝酸软,牙齿动摇,足膝作痛,头晕目眩,耳鸣耳聋,遗精
六味地黄益肝肾,茱薯丹泽地苓专 阴虚火旺加知柏,养肝明目杞菊煎 若加五味成都气,再入麦冬长寿丸
①三补三泻,补泻兼施+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②地八山山四,丹苓泽泻三
2. 左归丸
熟地、山药、枸杞、山萸肉、 菟丝子、鹿角胶、龟板胶、牛膝
地八山山四,枸牛鹿龟兔
君——熟地:滋肾填精 臣——山茱萸:滋肾补肝,涩精敛汗 山药:滋肾补脾,收涩固精 龟板胶+鹿角胶:血肉有情之品,峻补精髓 龟板胶:甘咸而寒,滋阴潜阳 鹿角胶:甘咸微温,温补肾阳、益精补血 佐——菟丝子:平补肾之阴阳,固肾涩精 枸杞+川牛膝:益肝肾,强腰膝
与诸滋补之品相配,以阳中求阴 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滋阴补肾,填精益髓
真阴不足证
头晕目眩,腰膝酸软,遗精滑泄,自汗盗汗,舌干口燥
左归丸用大熟地,枸杞萸肉薯牛膝, 龟鹿二胶菟丝入,补阴填精功效奇
纯补无泻,阳中求阴
3. 大补阴丸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代表方
熟地、龟板、黄柏、知母、猪脊髓
君——熟地六两:滋补真阴,封填骨髓 龟板六两:补肾制火,强筋骨,益心肾 滋阴填精为主 臣——黄柏四两:走至阴,泻火坚阴,非阴中之火不可用 知母四两:上可清热润肺燥,下可滋肾泻相火 降火坚阴 佐使——猪骨髓:猪为水畜,用骨髓者,以其能通肾命 蜂蜜:润而缓药之苦燥
滋阴:降火=3:2
滋阴降火
阴虚火旺证
骨蒸潮热,盗汗遗精,足膝疼痛, 咳嗽咳血,心烦易怒,尺脉数而有力
大补阴丸熟地黄,龟板知柏合成方, 猪髓蒸熟炼蜜丸,滋阴降火效力强
壮水制火
大补阴丸降火之力优于知柏地黄丸, 方中未配“三泻药”,临证应用,需防其滋腻重浊之痹
4. 一贯煎
生地、北沙参、麦冬、当归、枸杞子、川楝子
君——生地:滋水涵木 臣——枸杞:滋补肝肾 当归:补血养肝 养肝体以和肝用 沙参+麦冬:养阴生津,清肺益胃 养肺阴以清金制木 养胃阴以培土荣木 佐——川楝子:疏肝泄热+理气止痛(体用并调) 泄肝火而平其横逆
滋阴疏肝
肝肾阴虚,肝气郁滞证
胸脘胁痛,吞酸吐苦,口咽干燥,舌红少苔,疝气瘕聚
一贯煎中用地黄,沙参枸杞麦冬襄 当归川楝水煎服,阴虚肝郁是妙方
滋水涵木+清金制木+抑木扶土;重用生地黄
大队养阴药配少量行气药, 既体用并调,又补而不滞
补 阳 剂
1. 肾气丸
干地黄、山药、山萸、泽泻、 茯苓、丹皮、桂枝、附子
君——炒附子:补阳益火 桂枝:助阳化气 补火助阳 臣——干地黄:滋阴填精 山茱萸:补益肝肾 山药:补脾益肾 佐——泽泻:宣泄肾浊 丹皮:清泄肝火 茯苓:淡渗脾湿 温补肾精,滋阴填髓
肾阳不足证
补肾助阳,化生肾气
①腰痛脚软,身半以下,常有冷感,少腹拘急, 小便不利,小便反多,入夜尤甚,阳痿早泻。 ②痰饮,水肿,化液,水饮内停,脚气,转胞,消渴
金匮肾气治肾虚,地黄怀药及山萸 丹苓泽泻加附桂,引火归原热下趋
①三补三泻,补泻兼施 ②益火之源,少火生气(阴中求阳)
从阴奠基,阴中求阳, 使阴生阳长,阳蒸阴化,肾气徐生
①补阳药配补阴药,意在“阴中求阳” ②大量补阴药配伍少量补阳药,意在“少火生气”, 鼓舞肾气(并不是温肾壮阳)
2. 右归丸
附子、肉桂、鹿角胶、熟地、山药、 山茱萸、枸杞、菟丝子、杜仲、当归
三补加附桂,鹿胶枸菟杜仲归
君——附子+肉桂:温壮元阳 鹿角胶:温肾阳,益精髓 臣——熟地+山茱萸+枸杞+山药:滋阴益肾,填精补髓,养肝补脾 佐——菟丝子+杜仲:补肝肾,强腰膝 当归:养血补肝
温补肾阳,填精益髓
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证
气衰神疲,畏寒肢冷,腰膝软弱,阳痿遗精, 阳衰无子,小便自遗,饮食减少,大便不实
右归丸中地附桂,山药茱萸菟丝归 杜仲鹿胶枸杞子,益火之源此方魁
益火之源,阴中求阳
阴 阳 并 补 剂
1. 地黄饮子
肾虚喑痱代表方
熟地、肉苁蓉、巴戟、山茱萸、石斛、 炮附子、五味子、肉桂、茯苓、麦冬、 菖蒲、远志、姜、枣、薄荷
君——熟地:甘温,为滋肾填精益髓之要药 山茱萸:酸温而涩,补肝肾、益精气 滋肾益精 肉苁蓉:甘润而润,擅补肾阳 巴戟天:温补肾阳,壮阳益精 温肾补精 四药相伍,滋肾阴,补肾阳,治下元虚衰之本
臣——附子+肉桂:大辛大热;助阳益火,并可摄纳浮阳 协苁蓉+巴戟天温暖下元,补肾壮阳 石斛+麦冬:甘寒;滋阴益胃,补后天以养先天 五味子:酸涩收敛;合山茱萸可固肾涩精 伍肉桂能摄纳浮阳 五药合用,助君药滋阴温阳以治本
佐——茯苓:健脾渗湿,治疗生痰之本,并可使补而不腻 石菖蒲:辛苦而温+芳香而散;为化痰浊而开心窍之良药 开心孔,利九窍,明耳目,发声音; 开心气下达于肾 远志:化痰开窍,宁心安神;启肾气上达于心 三药开窍化痰,与补肾药相伍,交通心肾;为治痰浊阻窍之标
煎加——薄荷:疏郁利咽,开窍,并增轻清上行之力 姜+枣:和胃补中,调和药性
滋肾阴,补肾阳,开窍化痰
下元虚衰,痰浊上泛之暗痱证
舌强不能语,足废不能用;口干不欲饮,足冷面赤
足少阴肾经:斜向足心,出于然谷之下,循内踝后, 进入足跟,向上行于腿肚内侧,循喉咙,挟舌本
地黄饮子山茱斛,麦味菖蒲远志茯 苁蓉桂附巴戟天,薄荷少入姜枣服
金水并补,交通心肾,上下并治
“饮子”:务在药无过煮,数滚即服 微煎数沸,不令诸药尽出重浊之味
标本兼顾,上下并治,而以治本治下为主 补中有敛,涩中有通,而成补通开合之剂 润而不腻,温而不燥,乃成平补肾阴肾阳之方
下 利
热利:葛根芩连汤(下利,口渴,身热,心烦)
虚利:七味白术散(下利,口渴,肌热,心烦)
寒利:附子理中丸(下利,口渴或不渴,或痛呕)
兼外感:败毒散(表证兼下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