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枢神经系统-脊髓
药理学第九版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康复治疗学学习笔记思维导图分享!这份思维导图主要讲述了中枢神经系统的镇静催眠药、抗精神失常药、镇痛药、解热镇痛抗炎药、高血压药、胰岛素及其他降血糖药物、甲状腺激素以及抗甲状腺药、肾上腺屁质激素类和抗心绞痛的知识内容。建议收藏学习!
编辑于2021-06-05 20:40:43中枢神经系统-脊髓
内部结构
组成
位于中部的“H”形或蝶形的灰质和位于灰质周围的白质
中央管
纵贯脊髓全长,内含脑脊液
向上通第4脑室,向下于脊髓圆锥处扩大为终室。40岁以上的成年人中央管常闭塞。
结构
前角(前柱)和后角(后柱)
每侧灰质分别向前,后房伸出前脚和后脚
中间带
前脚和后脚之间的区域
侧角(侧柱)
在胸髓和上部腰髓的前,后角间有外侧突出的侧角
前,后灰质连合
中央管前,后的灰质
3个索
前索
外侧索
后索
灰质
是神经元胞体和树突,神经胶质,和血管等的复合体。
10个板层
Ⅰ层
又称边缘层或Waldeyer层
非常薄而边界不清,内含后角边缘核,接受后根的传入纤维
Ⅱ层
占据灰质后角头之大部,由大量密集的小型神经细胞组成,呈胶状质样,故称胶状质,纵贯脊髓全长
对分析加工传入脊髓的感觉信息(尤其是痛觉信息)起重要作用
Ⅲ层
与Ⅰ、Ⅱ层平行,神经元胞体较Ⅱ层略大,形态多样
Ⅳ层
较厚,细胞大小不一,排列疏松
Ⅲ、IV板层内含后角固有核,这两层接受大量的后根传入纤维
Ⅴ层
于后角颈部,可分为
内侧部
外侧部细胞较大,与白质的边界不清,形成网状结构。该部的许多细胞发出轴突越边到对侧,参与组成脊髓丘脑束
外侧部
Ⅵ层
位于后角基底部,于颈、腰膨大处明显
主要接受与深部感觉有关的后索内传入纤维
Ⅶ层
占据中间带大部
内含几个易于分辨的核团
中间外侧核
位于T1~L2(或L3)节段的侧角
是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细胞体所在处(即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该核中的神经元发出节前纤维经前根入脊神经,再经白交通支到交感干
中间内侧核
位于第Ⅶ层最内侧,第X层外侧,纵贯脊髓全长,接受后根内脏感觉纤维的传入
胸核
又叫背核或Clarke柱
该核仅见于C8~L2脊髓节段,位于后角基底部内侧,发出纤维参与脊髓小脑后束的组成
骶副交感核
位于S2~S4节段VI层的外侧部
是支配盆腔脏器的副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胞体所在的部位(即副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
Ⅷ层
位于前角底部
由中间神经元组成,接受大量来自脑部的下行纤维,并发出纤维至第区层前角运动神经元
Ⅸ层
位于前角最腹侧
由前运动神经元等组成。在颈、腰任膨大处,前角运动神经元分为
内群
称前角内侧核,位于前角腹内侧部,支配躯干固有肌
外群
称前角外侧核,位于前角前外侧部,支配四肢肌
前角运动神经元
包括
α-运动神经元
支配跨关节的梭外骨骼肌纤维,直接引起关节的运动
γ-运动神经元
支配梭内骨骼肌纤维,调节肌张力
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接受锥体系和锥体外系的下行信息,成为运动传导通路的最后公路
若前角运动神经元或其轴突受损,可导致其所支配的骨骼肌瘫痪并萎缩,肌张力降低,腱反射减退或消失,称为弛缓性瘫痪(如脊髓灰质炎)
Ⅹ层
为中央管周围的灰质,部分后根传入纤维终止于此层
白质
主要由许多纤维束组成
纤维束一般按它的起止命名,各纤维束的界线并不很清楚,而且不少的纤维束之间互相重叠并行
包括
上行纤维束(又称感觉传导束)
将不同的信息上传至脑
包括
薄束
由T5以下来的纤维组成薄束
薄束在T5以下占据后索的全部,在T4以上只占据后索的内侧部
楔束
由T4以上来的纤维组成楔束
位于后索,此2束均由起自脊神经节内的脊神经节细胞的中枢突组成,经脊神经后根入同侧脊髓后索直接上升;周围突分布到肌、腿、关节和皮肤的感受器。由于薄束、楔束中的纤维是按照任、腰、胸、颈的顺序自下而上按顺序进入脊髓,因此在后索中来自各节段的纤维有明确的定位关系。此两束的功能是向大脑传导本体感觉(来自肌、腱和关节等处的位置觉、运动觉和振动觉)和精细触觉(如辨别两点距离和物体的纹理粗细等)信息
当脊髓后索有病变时,本体觉和精细触觉的信息不能传入到大脑皮质,导致本体觉及精细触觉障碍,病人闭日时,不能确定自身的肢体所处的位置。
脊髓小脑后束
位于外侧索周边的后部
此束纤维起自同侧的背核(胸核),上行经延髓和小脑下脚入小脑,止于小脑皮质
功能是向小脑传导来自躯干下部和下肢的非意识性本体感觉冲动
由于背核位于胸髓和上腰髓,所以此束仅见于L2以上脊髓节段
脊髓小脑前束
位于外侧索前部的浅层
此束纤维主要起自腰慨膨大节段板层V~Ⅶ层的外侧部,大部分纤维交叉到对侧上行,经脑干和小脑上脚,终止于小脑皮质
脊髓丘脑束
脊髓丘脑侧束
位于外侧索的前半部,并与其邻近的纤维束有重叠,传递由后根细纤维传入的痛、温觉信息
脊髓丘脑前束
位于前索,前根纤维的内侧,传递由后根粗纤维传入的粗触觉、压觉信息,有人认为痒觉也通过此束传导
脊髓丘脑束的纤维在脊髓有明确定位,即来自慨、腰、胸、颈节的纤维,由外向内依次排列。一侧脊髓丘脑束损伤时,损伤平面对侧1~2节段以下的区域出现痛、温觉的减退或消失。由于后索传递精细触觉的存在,故脊髓丘脑束损伤后,对触觉影响不大。
下行纤维束
丛脑的不同部位将神经冲动下传至脊髓
(又称运动传导束)
起自脑的不同部位,直接或间接的止于脊髓前角或侧角
包括
皮质脊髓束
是脊髓内最大的下行束
包括
皮质脊髓束
皮质脊髓侧束
主要起自大脑皮质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下行至延髓维体,大部分(75%-90%)纤维越边交叉到对侧于脊髓外侧索后部下行
纤维止于同侧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皮质脊髓前束
皮质脊髓束的小部分纤维,下行于同侧前索的前正中裂两侧
此束一般不超过胸段,其纤维大部分逐节经白质前连合交叉后,止于对侧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也有一些纤维不交叉止于同侧的前角运动神经元(这部分纤维称皮质脊髓前外侧束)
功能
皮质脊髓束的功能是控制骨骼肌的随意运动
红核脊髓束
位于皮质脊髓侧束的腹侧
此束起自中脑红核,纤维交叉至对侧脊髓外侧索内下行,终止于上位颈髓的V~Ⅶ板层
此束对支配屈肌的前角运动神经元有较强的兴奋作用,它与皮质脊髓束一起对肢体远端肌肉运动发挥重要影响
前庭脊髓束
位于前索内
其纤维起自前庭神经核,在同侧下行,止于灰质Ⅷ层和部分Ⅶ板层
主要兴奋躯干和肢体的伸肌,在调节身体平衡中起重要作用
网状脊髓束
起自脑桥和延髓的网状结构,大部分在同侧下行,行于白质前索和外侧索前内侧部,止于Ⅶ板层和Ⅷ层
主要参与对躯干和肢体近端肌运动的控制
顶盖脊髓束
起自中脑上丘,向腹侧行,于中脑水管周围灰质腹侧经被盖背侧交叉越边,在前素内下行,终止于上段颈髓Ⅵ板层和Ⅷ层
兴奋对侧颈肌,抑制同侧颈肌活动
内侧纵束
位于前索,一些纤维起自中脑中介核、后连合核和Darkschewitsch核以及网状结构,大部分来自前庭神经核
此束的纤维主要来自同侧,部分来自对侧,终于灰质VI、I板层,经中继后再达前角运动神经元
主要是协调眼球的运动和头、颈部的运动
短的固有束
紧靠灰质边缘,距离短,联系脊髓各节段,完成各节段之间的反射活动
功能
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低级部分,在功能上起作重要传导的作用,但脊髓本身也可以完成许多反射活动脊髓反射可分为
躯体反射
指骨骼肌的反射活动,如牵张反射、屈曲反射、浅反射等
内脏反射
指一些躯体-内脏反射、内脏-内脏反射和内脏-躯体反射,如竖毛反射、膀胱排尿反射、直肠排便反射等
牵张反射
属于单突触反射,是最常见的一种骨骼肌反射,包括深反射和肌张力反射
当骨骼肌被拉长时,肌内的感受器(肌梭、Golgi键器)受到刺激而产生神经冲动,经脊神经后根进入脊髓,兴奋α-运动神经元,反射性地引起被牵拉的肌肉收缩。临床上常检查的深反射(腱反射)有膝反射、跟腱反射、肱二头肌反射等
屈曲反射
是一种保护性反射,属于多突触反射
如当肢体某处皮肤受到伤害性刺激时,会迅速缩回肢体,即属此种反射
屈曲反射径路至少要有3个神经元参加,即皮肤的信息经后根传入脊髓后角运动神经元,再经中间神经元传递给前角的α-运动神经元,α一运动神经元兴奋,引起骨骼肌收缩。由于肢体收缩要涉及成群的肌肉,故受到兴奋的α-运动神经元常常是多节段的
位置和外形
位置
位于椎管内
上端于枕骨大孔处与延髓相接,下端在成人约平第1腰椎体下缘(新生儿达第3腰椎下缘平面)
外形
两膨大
颈膨大
第5颈节到第1胸节
连接分布到上肢的神经
腰骶膨大
第2腰节到第3骶节
连接分布到下肢的神经
两个膨大的出现是因为在这些脊髓的节段神经元数量相对较多,与四肢的神经支配有关。颈膨大比腰骶膨大更为显著
一锥
脊髓圆锥
腰骶膨大以下逐渐变细,呈圆锥状
一尾
马尾
脊髓圆锥下方,腰,骶,尾的神经根围绕终丝
成人由于第1腰椎体以下已无脊髓而只有马尾,所以临床上常选择第3,4或第4,5腰椎之间进行蛛网膜下隙穿刺,抽取脑脊液或注入麻醉药物,以免损伤脊髓。
一丝
终丝
脊髓圆锥向下延伸出一条细丝
是没有神经组织的结构
6条纵行沟或裂
前正中裂*1
后正中沟*1
前外侧沟*2
正中裂两侧
脊神经前根附着
后外侧沟*2
后正中沟
脊神经后根附着
脊髓节段
每一对脊神经根的根丝附着于脊髓的范围
31对脊神经对于31个脊神经节段
8个颈节
12个胸节
5个腰节
5个骶节
1个尾节
与椎骨的对应关系
因为人体脊柱的生长速度较脊髓快
上颈髓C1~C4
与同序数椎骨同高
下颈髓C5~C8
较同序数椎骨高1个椎体
上胸髓T1~T4
较同叙述椎骨高1个椎体
中胸髓T5~T8
较同序数椎骨高2个椎体
下胸髓T9~T12
较同序数椎骨高3个椎体
腰髓L1~L5
平对第10~12胸椎体
骶髓,尾髓S1~S5
平对第12胸椎和第1腰椎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