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2.地铁防火城市交通隧道防火
哒哒出品必为精品,全网最全注册消防工程师思维导图资料!消防不是轻轻松松说考就能考过的,消防考试还是比较难的。首先是教材三本,A4纸1000多页,知识量大且比较分散,需要理解记忆的量都很大。在篇章上有轻重之分,但是在知识点上没有绝对的重点。
编辑于2021-06-07 00:02:29《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思维导图,整理了术语、基本规定、供水设施安装与施工、管网及系统组件安装系统试压和冲洗、系统调试、系统验收、维护管理的内容,欢迎大家学习。
《防火卷帘、防火门、防火窗施工及验收规范》思维导图,整理了总则、术语、基本规定、进场检验、安装、功能调试、验收、使用与维护的内容,欢迎大家学习。
《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标准》 GB50160-2008(2018年版),本图主要介绍了总则、术语、火灾危险性分类、区域规划与工厂总平面布置、工艺装置和系统单元、储运设施、管道布置、消防、电气的内容,欢迎大家学习。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思维导图,整理了术语、基本规定、供水设施安装与施工、管网及系统组件安装系统试压和冲洗、系统调试、系统验收、维护管理的内容,欢迎大家学习。
《防火卷帘、防火门、防火窗施工及验收规范》思维导图,整理了总则、术语、基本规定、进场检验、安装、功能调试、验收、使用与维护的内容,欢迎大家学习。
《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标准》 GB50160-2008(2018年版),本图主要介绍了总则、术语、火灾危险性分类、区域规划与工厂总平面布置、工艺装置和系统单元、储运设施、管道布置、消防、电气的内容,欢迎大家学习。
第三章 地铁防火(2分)
第一节 地铁火灾危险性及其特点
一、地铁的火灾危险性
(一) 空间小、人员密度和流量大
(二) 用电设施、设备繁多
(三) 动态火灾隐患多
二、地铁火灾特点
(一) 火情探测和扑救困难
(二) 易导致人员窒息
(三) 产生有毒烟气、排烟排热效果差
(四) 人员疏散困难
第二节 地铁建筑防火设计要求
一、建筑防火
(一) 耐火等级
4.1.1 下列建筑的耐火等级应为一级:
1 地下车站及其出入口通道、风道;
2 地下区间、联络通道、区间风井及风道;
3 控制中心;
4 主变电所;
5 易燃物品库、油漆库;
6 地下停车库、列检库、停车列检库、运用库、联合检修库及其他检修用房。
4.1.2 下列建筑的耐火等级≥二级:
1 地上车站及地上区间;
2 地下车站出入口地面厅、风亭等地面建(构)筑物;
3 运用库、检修库、综合维修中心的维修综合楼、物质总库的库房、调机库、牵引降压混合变电所、洗车机库(棚)、不落轮镟库、工程车库和综合办公楼等生活辅助建筑。
【地铁设计规范 GB50157-2013】
28.2.1 地铁各建(构)筑物的耐火等级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地下的车站、区间、变电站等主体工程及出入口通道、风道的耐火等级应为一级; 2 地面出入口、风亭等附属建筑,地面车站、高架车站及高架区间的建、构筑物,耐火等级不得低于二级; 3 控制中心建筑耐火等级应为一级; 4 车辆基地内建筑的耐火等级应根据其使用功能确定,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的有关规定。
【J2018-58】
【J2018-58】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地铁设计规范》(GB 50157),下列场所中,可按二级耐火等级设计的是( )。 A.地下车站疏散楼梯间 B.控制中心 C.地下车站风道 D.高架车站
答案
【答案】D 【解析】《地铁设计规范》(GB 50157)28.2.1 地铁各建(构)筑物的耐火等级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地下的车站、区间、变电站等主体工程及出入口通道、风道的耐火等级应为一级;----故A、C的耐火等级应为一级。 2地面出入口、风亭等附属建筑,地面车站、高架车站及高架区间的建、构筑物,耐火等级不得低于二级;----故D的耐火等级可以为二级,答案选D。 3控制中心建筑耐火等级应为一级;----故B的耐火等级应为一级。
(二) 防火分区
4.2.1 站台和站厅公共区可划分为同一个防火分区,站厅公共区的建筑面积宜≤5000m²。
4.2.2 站厅设备管理区应与站厅、站台公共区划分为不同的防火分区,设备管理区每个防火分区的最大允许建筑面积≤1500m²。消防水泵房、污水和废水泵房、厕所、盥洗、茶水、清扫等房间的建筑面积可不计入所在防火分区的建筑面积。
4.3.1 站厅公共区每个防火分区的最大允许建筑面积宜≤5000m²。
4.3.2 站厅设备管理区应与站台、站厅公共区划分为不同的防火分区,设备管理区每个防火分区的最大允许建筑面积≤2500m²;对于建筑高度>24m的高架车站,其设备管理区每个防火分区的最大允许建筑面积≤1500m²。
【J2015-37】
【J2015-37】某城市新建一条地铁路线,其中有多个多线换乘车站。根据《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2013的规定,地下换乘车站共用一个公共站厅时,站厅公共区的面积不应大于( )㎡。 A.2000 B.5000 C.3000 D.4000
答案
【答案】B 【解析】根据《地铁设计防火标准》GB51298-2018: 4.2 地下车站 4.2.1 站台和站厅公共区可划分为同一个防火分区,站厅公共区的建筑面积不宜大于5000m²。 4.2.2 站厅设备管理区应与站厅、站台公共区划分为不同的防火分区,设备管理区每个防火分区的最大允许建筑面积不应大于1500m²。消防水泵房、污水和废水泵房、厕所、盥洗、茶水、清扫等房间的建筑面积可不计入所在防火分区的建筑面积。本题答案为B。
(三) 防火分隔措施
4.1.3 地下车站的风道、区间风井及其风道等的围护结构的耐火极限均≥3.00h,区间风井内柱、梁、楼板的耐火极限均≥2.00h。
4.1.4 车站(车辆基地)控制室(含防灾报警设备室)、变电所、配电室、通信及信号机房、固定灭火装置设备室、消防水泵房、废水泵房、通风机房、环控电控室、站台门控制室、蓄电池室等火灾时需运作的房间,应分别独立设置,并应采用耐火极限≥2.00h的防火隔墙和耐火极限≥1.50h的楼板与其他部位分隔。
4.1.5 车站内的商铺设置以及与地下商业等非地铁功能的场所相邻的车站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站台层、站厅付费区、站厅非付费区的乘客疏散区以及用于乘客疏散的通道内,严禁设置商铺和非地铁运营用房。
2 在站厅非付费区的乘客疏散区外设置的商铺,不得经营和储存甲、乙类火灾危险性的商品,不得储存可燃性液体类商品。每个站厅商铺的总建筑面积≤100m²,单处商铺的建筑面积≤30m²。商铺应采用耐火极限≤2.00h的防火隔墙或耐火极限≤3.00h的防火卷帘与其他部位分隔,商铺内应设置火灾自动报警和灭火系统。
3 在站厅的上层或下层设置商业等非地铁功能的场所时,站厅严禁采用中庭与商业等非地铁功能的场所连通;在站厅非付费区连通商业等非地铁功能场所的楼梯或扶梯的开口部位应设置耐火极限≤3.00h的防火卷帘,防火卷帘应能分别由地铁、商业等非地铁功能的场所控制,楼梯或扶梯周围的其他临界面应设置防火墙。 在站厅层与站台层之间设置商业等非地铁功能的场所时,站台至站厅的楼梯或扶梯不应与商业等非地铁功能的场所连通,楼梯或扶梯穿越商业等非地铁功能的场所的部位周围应设置无门窗洞口的防火墙。
4.1.6 在站厅公共区同层布置的商业等非地铁功能的场所,应采用防火墙与站厅公共区进行分隔,相互间宜采用下沉广场或连接通道等方式连通,不应直接连通。下沉广场的宽度≥13m;连接通道的长度≥10m、宽度≥8m,连接通道内应设置2道分别由地铁和商业等非地铁功能的场所控制且耐火极限均≥3.00h的防火卷帘。
4.2.5 多线同层站台平行换乘车站的各站台之间应设置耐火极限≥2.00h的纵向防火隔墙,该防火隔墙应延伸至站台有效长度外≥10m。
6.1.1 在所有管线(道)穿越防火墙、防火隔墙、楼板、电缆通道和管沟隔墙处,均应采用防火封堵材料紧密填实。在难燃或可燃材质的管线(道)穿越防火墙、防火隔墙、楼板处,应在墙体或楼板两侧的管线(道)上采取防火封堵措施。在管道穿越防火墙、防火隔墙、楼板处两侧各1.0m范围内的管道保温材料应采用不燃材料。
6.1.3 防火墙上、防烟楼梯间和避难走道的前室入口处、联络通道处的门均应采用甲级防火门,防火隔墙上的门、管道井的检查门及其他部位的疏散门均应采用乙级防火门。
6.1.7 防火墙上的窗口应采用固定式甲级防火窗。
6.1.8 防火隔墙上的窗口应采用固定式乙级防火窗,必须设置活动式防火窗时,应具备火灾时能自动关闭的功能。
【J2019-52】
【J2019-52】在地铁车站的下列区域中,可设置报刊亭的是( )。 A.站厅付费区 B.出入口通道乘客集散区 C.站台层有人值守的设备管理区外 D.站厅非付费区乘客疏散区外
答案
【答案】D 【解析】根据《地铁设计防火标准》 4.1.5车站内的商铺设置以及与地下商业等非地铁功场所相邻的车站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站台层、站厅付费区、站厅非付费区的乘客疏散区以及用于乘客疏散的通道内,严禁设置商铺和非地铁运营用房。
【J2019-6】
【J2019-6】地铁工程中防火隔墙的设置,正确的是( )。 A.隔墙上的窗口应采用固定式甲级防火窗或火灾时能自行关闭的甲级防火窗 B.隔墙上的窗口应采用固定式乙级防火窗或火灾时能自行关闭的乙级防火窗 C.多线同层站台平行换乘车站的各站台之间的防火隔墙,应延伸至站台有效长度外不小于5m D.管道穿越防火隔墙处两侧各0.5m范围内的管道保温材料应采用不燃
答案
【答案】B 【解析】根据《地铁设计防火标准 GB51298-2018 》 选项A:6.1.7 防火墙上的窗口应采用固定式甲级防火窗。A错误。 选项B:6.1.8 防火隔墙上的窗口应采用固定式乙级防火窗,必须设置活动式防火窗时,应具备火灾时能自动关闭的功能。B正确。 选项C:4.2.5 多线同层站台平行换乘车站的各站台之间应设置耐火极限不低于2.00h的纵向防火隔墙,该防火隔墙应延伸至站台有效长度外不小于10m。C错误。 选项D:6.1.1 在所有管线(道)穿越防火墙、防火隔墙、楼板、电缆通道和管沟隔墙处,均应采用防火封堵材料紧密填实。在难燃或可燃材质的管线(道)穿越防火墙、防火隔墙、楼板处,应在墙体或楼板两侧的管线(道)上采取防火封堵措施。在管道穿越防火墙、防火隔墙、楼板处两侧各1.0m范围内的管道保温材料应采用不燃材料。D错误。
(四)安全疏散
(一) 一般规定
5.1.1 站台至站厅或其他安全区域的疏散楼梯、自动扶梯和疏散通道的通过能力,应保证在远期或客流控制期中超高峰小时最大客流量时,一列进站列车所载乘客及站台上的候车乘客能在4min内全部撤离站台,并应能在6min内全部疏散至站厅公共区或其他安全区域。
6.2.1 火灾时兼作疏散用的自动扶梯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按一级负荷供电;
2 应采用不燃材料制造;
3 应能在事故时保持运行;
4 平时运行方向应与人员的疏散方向一致;
5 自动扶梯的下部空间与其他部位之间应采取防火分隔措施;
6 暴露在室外环境的自动扶梯应采取防滑措施;位于寒冷或严寒地区时,应采取防冰雪积聚和防冻的措施。
【J2018-72】
【J2018-72】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地铁设计规范》,地铁车站发生火灾时,将1列火车所载的乘客及站台上的候车人员全部撤离至安全区最长时间应为( )。 A.5min B.8min C.10min D.6min
答案
【答案】D 【解析】《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28.2.11 车站站台公共区的楼梯、自动扶梯、出入口通道,应满足当发生火灾时在6min内将远期或客流控制期超高峰小时一列进站列车所载的乘客及站台上的候车人员全部撤离站台到达安全区的要求。----故答案选D。
(二) 安全出口和疏散设施
5.1.4 每个站厅公共区应至少设置2个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口。安全出口应分散布置,且相邻两个安全出口之间的最小水平距离≥20m。换乘车站共用一个站厅公共区时,站厅公共区的安全出口应按每条线≥2个设置。
5.4.2 两条单线载客运营地下区间之间应设置联络通道,相邻两条联络通道之间的最小水平距离≤600m,通道内应设置一道并列二樘且反向开启的甲级防火门。
【J2019-60】
【J2019-60】地铁两条单线载客运营地下区间之间应按规定设置联络通道,相邻两条联络通道之间的最小水平距离不应大于( )。 A.1200m B.1000m C.600m D.500m
答案
【答案】C 【解析】根据《地铁设计防火标准 GB51298-2018》 5.4.2 两条单线载客运营地下区间之间应设置联络通道,相邻两条联络通道之间的最小水平距离不应大于600m,通道内应设置一道并列二樘且反向开启的甲级防火门。
5.1.5 每个站台至站厅公共区的楼扶梯分组数量不宜少于列车编组数的1/3,且≥2个。
5.1.6 电梯、竖井爬梯、消防专用通道以及管理区的楼梯不得用作乘客的安全疏散设施。
5.1.7 站台设备管理区可利用站台公共区进行疏散,但有人值守的设备管理区应至少设置一个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口。
5.2.1 有人值守的设备管理区内每个防火分区安全出口的数量≥2个,并应至少有1个安全出口直通地面。当值守人员≤3人时,设备管理区可利用与相邻防火分区相通的防火门或能通向站厅公共区的出口作为安全出口。
5.2.2 地下一层侧式站台车站,每侧站台应至少设置2个直通地面或其他室外空间的安全出口。与站厅公共区同层布置的站台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当站台与站厅公共区之间设置防火隔墙时,应在该防火隔墙上设置至少2个门洞,相邻两门洞之间的最小水平距离≥10m;
2 当站台与站厅公共区之间未设置防火隔墙时,站台上任一点至地面或其他室外空间的疏散时间≤6min。
【J2017-20】
【J2017-20】关于地铁车站安全出口设置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每个站厅公共区应设置不少于2个直通地面的安全出口 B.安全出口同方向设置时,两个安全出口通道口部之间净距不应小于5m C.地下车站的设备与管理用房区域安全出口的数量不应少于2个 D.地下换乘车站的换乘通道不应作为安全出口
答案
【答案】B 【解析】根据《地铁设计防火标准》GB51298-5.2.2 地下一层侧式站台车站,每侧站台应至少设置2个直通地面或其他室外空间的安全出口。与站厅公共区同层布置的站台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当站台与站厅公共区之间设置防火隔墙时,应在该防火隔墙上设置至少2个门洞,相邻两门洞之间的最小水平距离不应小于10m;
(三) 疏散通道宽度和疏散距离
5.1.10 站厅公共区和站台计算长度内任一点到疏散通道口和疏散楼梯口或用于疏散的自动扶梯口的最大疏散距离≤50m。
5.1.11 站厅公共区与商业等非地铁功能的场所的安全出口应各自独立设置。两者的连通口和上、下联系楼梯或扶梯不得作为相互间的安全出口。
5.2.4 站台端部通向区间的楼梯不得用作站台区乘客的安全疏散设施。换乘车站的换乘通道、换乘梯不得用作乘客的安全疏散设施。
6.1.9 乘客的疏散通道上不应设置防火卷帘。
(四) 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标志
5.6.1 站台和站厅公共区、人行楼梯及其转角处、自动扶梯、疏散通道及其转角处、防烟楼梯间、消防专用通道、安全出口、避难走道、设备管理区内的走道和变电所的疏散通道等,均应设置电光源型疏散指示标志。
5.6.2 站台和站厅公共区内的疏散指示标志应设置在柱面或墙面上,标志的上边缘距地面≤1m、间距≤20m且≤两跨柱间距;在这些标志相对应位置的吊顶下宜增设疏散指示标志,其下边缘距地面≥2.2m,上边缘距吊顶面≥0.5m。
5.6.3 安全出口和疏散通道出口处的疏散指示标志应设置在门洞边缘或门洞的上部,标志的上边缘距吊顶面≥0.5m,下边缘距地面≥2m。
5.6.4 疏散通道两侧及转角处的疏散指示标志应设置在墙面上,标志的上边缘距地面≤1m、间距≤10m,通道转角处的标志间距≤1m;在这些标志相对应位置的吊顶下宜增设疏散指示标志,其下边缘距地面≥2.2m。设备管理区疏散走道内的疏散指示标志间距≤10m。
5.6.5 自动扶梯起点侧面及人行楼梯起步的3阶踏步立面处,宜增设蓄光型疏散指示标志。
5.6.6 地下区间纵向疏散平台上应设置疏散指示标志和与疏散出口的距离标识。疏散指示标志和疏散出口的距离标识应设置在疏散平台的侧墙上,不应侵占疏散平台宽度,间距不宜大于15m。
5.6.7 地下区间之间的联络通道的洞口上部,应垂直于门洞设置具有双面标识常亮的疏散指示标志。
5.6.8 疏散指示标志应设置在不被遮挡的醒目位置,不应设置在可开启的门、窗和其他可移动的物体上。疏散指示标志的图形及其文字的尺寸应与空间大小及标志的设置间距匹配。
11.2.4 应急照明的照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车站疏散照明的地面最低水平照度≥3.0lx,楼梯或扶梯、疏散通道转角处的照度≥5.0lx;
2 地下区间道床面疏散照明的最低水平照度≥3.0lx;
3 变电所、配电室、环控电控室、通信机房、信号机房、消防水泵房、车站控制室、站长室等应急指挥和应急设备设置场所的备用照明,其照度不应低于正常照明照度的50%;
4 其他场所的备用照明,其照度不应低于正常照明照度的10%。
(五) 装修材料要求
6.3.1 地上车站公共区的墙面和顶棚装修材料的燃烧性能均应为A级,满足自然排烟条件的车站公共区,其地面装修材料的燃烧性能不应低于B1级。
6.3.2 休息室、更衣室、卫生间等场所,其顶棚装修材料的燃烧性能均应为A级,墙面、地面装修材料的燃烧性能均不应低于B1级。除架空地板的燃烧性能可为B1级外,设备管理区用房的顶棚、墙面、地面装修材料的燃烧性能均应为A级。
6.3.3 中央控制室、应急指挥室、控制中心的顶棚和墙面装修材料的燃烧性能均应为A级,地面、隔断、调度台椅、窗帘及其他装饰材料的燃烧性能均不应低于B1级。
6.3.4 除地面绝缘材料外,主变电所室内装修材料的燃烧性能应为A级。
6.3.6 站厅、站台、人员出入口、疏散楼梯及楼梯间、疏散通道、避难走道、联络通道等人员疏散部位和消防专用通道,其墙面、地面、顶棚及隔断装修材料的燃烧性能均应为A级,但站台门的绝缘层和地上具有自然排烟条件的房间地面装修材料的燃烧性能可为B1级。
6.3.8 广告灯箱、导向标志、座椅、电话亭、售检票亭(机)等固定设施的燃烧性能均不应低于B1级,垃圾箱的燃烧性能应为A级。
6.3.9 车站内使用的玻璃应采用安全玻璃。在设备管理区设置的玻璃门、窗,其耐火性能不应低于该防火分隔部位的耐火性能要求。
6.3.10 室内装修材料不得采用石棉制品、玻璃纤维和塑料类制品。
【J2019-74】
【J2019-74】某地铁地上车站,建筑高度为18m,站台层与站厅层之间设有建筑面积为100㎡的商场,各层均能满足自然排烟条件,该车站的下列防火设计方案中错误的是( )。 A.车站站厅顶棚采用硅酸钙板,墙面采用烤瓷铝板,地面采用硬质PVC塑料地板进行装修,广告灯箱及座椅采用难燃聚氯乙烯塑料 B.沿车站的一个长边设置消防车道 C.车站站台至站厅的楼梯穿越商场的部位,周围设置耐火极限3.0h的防火墙分隔,且在商场疏散平台处开设的门洞采用甲级防火门分隔 D.车站的站厅公共区相邻两个安全出口之间的最小水平距离为20米
答案
【答案】C 【解析】《地铁设计防火标准》GB51298-2018 6.3.6 站厅、站台、人员出入口、疏散楼梯及楼梯间、疏散通道、避难走道、联络通道等人员疏散部位和消防专用通道,其墙面、地面、顶棚及隔断装修材料的燃烧性能均应为A级,但站台门的绝缘层和地上具有自然排烟条件的房间地面装修材料的燃烧性能可为B1级。A正确; 3.1.1 地上车站建筑的周围应设置环形消防车道,确有困难时,可沿车站建筑的一个长边设置消防车道。B正确; 4.1.5 车站内的商铺设置以及与地下商业等非地铁功能的场所相邻的车站应符合下列规定: 3 在站厅的上层或下层设置商业等非地铁功能的场所时,站厅严禁采用中庭与商业等非地铁功能的场所连通;在站厅非付费区连通商业等非地铁功能场所的楼梯或扶梯的开口部位应设置耐火极限不低于3.00h的防火卷帘,防火卷帘应能分别由地铁、商业等非地铁功能的场所控制,楼梯或扶梯周围的其他临界面应设置防火墙。 在站厅层与站台层之间设置商业等非地铁功能的场所时,站台至站厅的楼梯或扶梯 不应与商业等非地铁功能的场所连通,楼梯或扶梯穿越商业等非地铁功能的场所的部位周围应设置无门窗洞口的防火墙。C错误; 5.1.4 每个站厅公共区应至少设置2个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口。安全出口应分散布置,且相邻两个安全出口之间的最小水平距离不应小于20m。换乘车站共用一个站厅公共区时,站厅公共区的安全出口应按每条线不少于2个设置。D正确。
三、消防设施
(一) 灭火设施
7.1.1 除高架区间外,地铁工程应设置室内外消防给水系统。
7.1.6 地铁工程地下部分室内外消火栓系统的设计火灾延续时间≥2.00h,地上建筑室内外消火栓系统的设计火灾延续时间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消防给水及消火栓系统技术规范》GB 50974的规定,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设计火灾延续时间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 50084的规定。
7.2.2 地下车站的室外消火栓设置数量应满足灭火救援要求,且≥2个,其室外消火栓设计流量≥20L/s。
7.3.1 车站的站厅层、站台层、设备层、地下区间及长度>30m的人行通道等处均应设置室内消火栓。
7.3.2 地下车站的室内消火栓设计流量≥20L/s。地下车站出入口通道、地下折返线及地下区间的室内消火栓设计流量≥10L/s。
(二) 防烟排烟设施
8.1.1 下列场所应设置排烟设施:
1 地下或封闭车站的站厅、站台公共区;
2 同一个防火分区内总建筑面积>200m²的地下车站设备管理区,地下单个建筑面积>50m²且经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较多的房间;
3 连续长度大于一列列车长度的地下区间和全封闭车道;
4 车站设备管理区内长度>20m的内走道,长度>60m的地下换乘通道、连接通道和出入口通道。
8.1.4 机械防烟系统和机械排烟系统可与正常通风系统合用,合用的通风系统应符合防烟、排烟系统的要求,且该系统由正常运转模式转为防烟或排烟运转模式的时间≤180s。
8.1.5 站厅公共区和设备管理区应采用挡烟垂壁或建筑结构划分防烟分区,防烟分区不应跨越防火分区。站厅公共区内每个防烟分区的最大允许建筑面积≤2000m²,设备管理区内每个防烟分区的最大允许建筑面积≤750m²。
8.1.6 公共区楼扶梯穿越楼板的开口部位、公共区吊顶与其他场所连接处的顶棚或吊顶面高差不足0.5m的部位应设置挡烟垂壁。
【J2017-28】
【J2017-28】关于地铁防排烟设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站台公共区每个防烟分区的建筑面积不宜超过2000m2 B.地下车站的设备用房和管理用房的防烟分区可以跨越防火分区 C.站厅公共区每个防烟分区的建筑面积不宜超过3000m2 D.地铁内设置的挡烟垂壁等设施的下垂高度不应小于450mm
答案
【答案】A 【解析】根据《地铁设计防火标准》GB51298-8.1.5 站厅公共区和设备管理区应采用挡烟垂壁或建筑结构划分防烟分区,防烟分区不应跨越防火分区。站厅公共区内每个防烟分区的最大允许建筑面积不应大于2000m²,设备管理区内每个防烟分区的最大允许建筑面积不应大于750m²。 8.1.6 公共区楼扶梯穿越楼板的开口部位、公共区吊顶与其他场所连接处的顶棚或吊顶面高差不足0.5m的部位应设置挡烟垂壁。
8.1.7 挡烟垂壁或划分防烟分区的建筑结构应为不燃材料且耐火极限≥0.50h,凸出顶棚或封闭吊顶≥0.5m。挡烟垂壁的下缘至地面、楼梯或扶梯踏步面的垂直距离≥2.3m。
8.4.2 地下车站的排烟风机在280℃时应能连续工作≥1.0h,地上车站和控制中心及其他附属建筑的排烟风机在280℃时应能连续工作≥0.5h。
8.4.3 地下区间的排烟风机的运转时间≥区间乘客疏散所需的最长时间,且在280℃时应能连续工作≥1h。
8.4.7 用于防烟与排烟的管道、风口与阀门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管道、风口与阀门应采用不燃材料制作;
2 排烟管道不应穿越前室或楼梯间,必须穿越时,管道的耐火极限≥2.00h。
工况运作模式
帮助理解
一、地下车站火灾工况运作模式
当车站发生火灾时,开启车站通风排烟系统,在6min内控制火灾烟气在起火层,不进人安全区,疏散路径内烟气层应保持在1.5 m及以上高度,在疏散楼梯口形成1.5 m/s的向下气流,阻止烟气蔓延至起火层以上的楼层,人员迎着新风向疏散。
二、区间隧道火灾工况运作模式
在区间隧道火灾时启动通风排烟系统,区间火灾排烟应按单洞区间隧道断面的排烟流速≥2m/s,在区间隧道火灾时启动通风排烟系统,区间火灾排烟应按单洞区间隧道断面的排烟流速≥2m/s。
【J2019-88】
【J2019-88】下列防烟分区划分设计要求中,适用于地铁站厅公共区的有( )。 A.防烟分区不应跨越防火分区 B.防烟分区的最大允许面积与空间净高相关 C.防烟分区的长边最大允许长度与空间净高相关 D.当空间高度大于规定值时,防烟分区之间可不设挡烟设施 E.采用挡烟垂壁或建筑结构划分防烟分区
答案
【答案】AE 【解析】《地铁设计防火标准》 8.1.5 站厅公共区和设备管理区应采用挡烟垂壁或建筑结构划分防烟分区,防烟分区不应跨越防火分区。站厅公共区内每个防烟分区的最大允许建筑面积不应大于2000m²,设备管理区内每个防烟分区的最大允许建筑面积不应大于750m²。选项AE正确。 8.1.6 公共区楼扶梯穿越楼板的开口部位、公共区吊顶与其他场所连接处的顶棚或吊顶面高差不足0.5m的部位应设置挡烟垂壁。 BCD 用于《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 》,《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 》不适用于地铁站。
(三)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地铁设计规范》 GB50157-2013 19.1.2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保护对象分级应根据其使用性质、火灾危险性、疏散和扑救难度等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地下车站、区间隧道和控制中心,保护等级应为一级;
2 设有集中空调系统或每层封闭的建筑面积>2000m²,但面积≤3000m²的地面车站、高架车站,保护等级应为二级,面积>3000m²的保护等级应为一级。
9.1.1 车站、地下区间、区间变电所及系统设备用房、主变电所、控制中心、车辆基地应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9.3.1 下列场所应设置火灾探测器,并宜选用感烟火灾探测器:
1 车站公共区;
2 车站的设备管理区内的房间、电梯井道上部;
3 地下车站设备管理区内长度>20m的走道、长度>60m的地下连通道和出入口通道;
4 主变电所的设备间;
5 车辆基地的综合楼、信号楼、变电所和其他设备间、办公室。
(四) 消防通信系统
10.0.1 消防通信应包括消防专用电话、防灾调度电话、消防无线通信、视频监视及消防应急广播。
(五) 消防配电
11.1.1 地铁的消防用电负荷应为一级负荷。其中,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环境与设备监控系统、变电所操作电源和地下车站及区间的应急照明用电负荷应为特别重要负荷。
相关规范
《地铁设计防火标准》GB51298-2018
《地铁设计规范》 GB50157-2013
作业
1.画本节课的知识脑图
2.做相关的APP题库题目10道
3.理解即可,掌握知识点框架,重点记忆分类,考试前强化复习即可
4.预习发电厂与变电站防火的知识点
第四章 城市交通隧道防火(1分)
第一节 隧道的分类
隧道分类表
分类依据
类别
建设规模
隧道长度L/m
特长隧道
长隧道
中长隧道
短隧道
L>3000
1000<L≤3000
500<L≤1000
L≤500
单孔和双孔隧道分类表
用途
隧道封闭段长度L(m)
一类
二类
三类
四类
可通行危险化学品等机动车
L>1500
500<L≤1500
L≤500
——
仅限通行非危险化学品等机动车
L>3000
1500<L≤3000
500<L≤1500
L≤500
仅限人行或通行非机动车
——
——
L>1500
L≤1500
【J2017-45】
【J2017-45】判定某封闭段长度为1.5km的城市交通隧道的类别,正确的是( ) A.允许通行危险化学品车的隧道,定为一类隧道 B.不允许同行危险化学品车的隧道,定为二类隧道 C.仅限通行非危险化学品车的隧道,无论单孔双孔,均定为三类隧道 D.单孔的隧道定为一类隧道,双孔的隧道定为二类隧道
答案
【答案】C
第二节 隧道的火灾特点
(一) 火灾多样性
(二) 起火点的移动性
(三) 燃烧形式多样性
(四) 火灾蔓延跳跃性
(五) 火灾烟气流动性
(六) 安全疏散局限性
(七) 灭火救援艰难性
第三节 隧道建筑防火设计要求
一、防火分隔
12.1.10 隧道内地下设备用房的每个防火分区的最大允许建筑面积≤1500m²,每个防火分区的安全出口数量≥2个,与车道或其他防火分区相通的出口可作为第二安全出口,但必须至少设置1个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口;建筑面积≤500m²且无人值守的设备用房可设置1个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口。
12.1.9 隧道内的变电站、管廊,专用疏散通道、通风机房及其他辅助用房等,应采取耐火极限≥2.00h的防火隔墙和乙级防火门等分隔措施与车行隧道分隔。
(一) 防火分隔构件
12.1.4 隧道内的地下设备用房、风井和消防救援出入口的耐火等级应为一级,地面的重要设备用房、运营管理中心及其他地面附属用房的耐火等级≥二级。
12.1.3 隧道承重结构体的耐火极限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对于一、二类隧道,耐火极限分别≥2.00h和1.50h;对于通行机动车的三类隧道,耐火极限≥2.00h;
2 其他类别隧道承重结构体耐火极限的测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构件耐火试验方法第1部分:通用要求》GB/T 9978.1的规定;对于三类隧道,耐火极限≥2.00h;对于四类隧道,耐火极限不限。
12.1.5 除嵌缝材料外,隧道的内部装修应采用不燃材料。
12.1.9 隧道内的变电站、管廊,专用疏散通道、通风机房及其他辅助用房等,应采取耐火极限≥2.00h的防火隔墙和乙级防火门等分隔措施与车行隧道分隔。
隧道内的水平防火分区应采用防火墙进行分隔,用于人员安全疏散的附属构筑物与隧道连通处宜设置前室或过渡通道,其开口部位应采用甲级防火门,用于车辆疏散的辅助通道、横向联络道与隧道连接处应采用耐火极限≥3.00h的防火卷帘进行分隔。
(二) 管沟分隔
隧道内的通风、排烟、电缆、排水等管道、管沟等需要采取防火分隔措施进行分隔。当通风、排烟管道穿越防火分区时,应在防火构件的两侧设置防火阀和排烟防火阀。
隧道行车道旁的电缆沟,其侧沿应采用不渗透液体的结构,电缆沟顶部应高于路面,且≥200mm。当电缆沟跨越防火分区时,应在穿越处采用耐火极限≥1.00h的防火封堵组件进行防火封堵。
(三) 辅助用房防火分隔
辅助用房之间应采用耐火极限≥2.00h的防火隔墙分隔,隔墙上应设置能自行关闭的甲级防火门。辅助用房应设置相应的火灾报警和灭火设施。有人员的房间应设置通风和防烟排烟系统。
为隧道供电的柴油发电机房,除满足上述要求外,还应设置储油间,其总储量不应超过1m³,储油间应采用防火墙和能自行关闭的甲级防火门与发电机房和其他部位分隔开,储油间的电气设施必须采用相应的防爆型电器。
12.1.7 双孔隧道应设置人行横通道或人行疏散通道,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人行横通道的间隔和隧道通向人行疏散通道入口的间隔,宜为250m~300m;
2 人行疏散横通道应沿垂直双孔隧道长度方向布置,并应通向相邻隧道。人行疏散通道应沿隧道长度方向布置在双孔中间,并应直通隧道外;
3 人行横通道可利用车行横通道;
4 人行横通道或人行疏散通道的净宽度≥1.2m,净高度≥2.1m;
5 隧道与人行横通道或人行疏散通道的连通处,应采取防火分隔措施,门应采用乙级防火门。
二、隧道的消防设施配置
(一) 灭火设施
12.2.1 在进行城市交通的规划和设计时,应同时设计消防给水系统。四类隧道和行人或通行非机动车辆的三类隧道,可不设置消防给水系统。
12.2.2 消防给水系统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消防水源和供水管网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消防用水量应按隧道的火灾延续时间和隧道全线同一时间发生一次火灾计算确定。一、二类隧道的火灾延续时间≥3.0h;三类隧道,≥2.0h。
3 隧道内的消防用水量应按同时开启所有灭火设施的用水量之和计算。
4 隧道内宜设置独立的消防给水系统。严寒和寒冷地区的消防给水管道及室外消火栓应采取防冻措施;当采用干式给水系统时,应在管网的最高部位设置自动排气阀,管道的充水时间不宜大于90s。
5 隧道内的消火栓用水量≥20L/s,隧道外的消火栓用水量≥30L/s。对于长度<1000m的三类隧道,隧道内、外的消火栓用水量可分别为10L/s和20L/s。
6 管道内的消防供水压力应保证用水量达到最大时,最不利点处的水枪充实水柱≥10.0m。消火栓栓口处的出水压力>0.5MPa时,应设置减压设施。
7 在隧道出入口处应设置消防水泵接合器和室外消火栓。
8 隧道内消火栓的间距≤50m,消火栓的栓口距地面高度宜为1.1m。
9 设置消防水泵供水设施的隧道,应在消火栓箱内设置消防水泵启动按钮。
10 应在隧道单侧设置室内消火栓箱,消火栓箱内应配置1支喷嘴口径19mm的水枪、1盘长25m、直径65mm的水带,并宜配置消防软管卷盘。
12.2.4 隧道内应设置ABC类灭火器,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通行机动车的一、二类隧道和通行机动车并设置3条及以上车道的三类隧道,在隧道两侧均应设置灭火器,每个设置点≥4具;
2 其他隧道,可在隧道一侧设置灭火器,每个设置点≥2具;
3 灭火器设置点的间距≥100m。
(二) 报警设施
12.4.1 隧道入口外100m~150m处,应设置隧道内发生火灾时能提示车辆禁入隧道的警报信号装置。
12.4.2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二类隧道应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通行机动车的三类隧道宜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1 应设置火灾自动探测装置;
2 隧道出入口和隧道内每隔100m~150m处,应设置报警电话和报警按钮;
3 应设置火灾应急广播或应每隔100m~150m处设置发光警报装置。
12.4.3 隧道用电缆通道和主要设备用房内应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12.4.5 封闭段长度超过1000m的隧道宜设置消防控制室,消防控制室的建筑防火要求应符合本规范第8.1.7条和第8.1.8条的规定。
(三) 防烟排烟系统
(1)纵向排烟:
发生火灾时,隧道内烟气沿隧道纵向流动的排烟模式为纵向排烟模式,这是一种常用的烟气控制方式,可通过悬挂在隧道内的射流风机或其他射流装置、风井送排风设施等及其组合方式实现。
(2)横向(半横向)排烟:
排烟和平时隧道通风系统兼用,横向方式通常设置风道均匀排风、均匀补风,半横向方式通常设置风道均匀排风、集中补风或不补风。火灾情况下,利用排风风道均匀排烟。
(3)重点排烟:
该方式在隧道纵向设置专用排烟风道,并设置一定数量的排烟口。发生火灾时,火源附近的排烟口开启,将烟气快速、有效地排离隧道。
【J2016-48】
【J2016-48】某长度为1400m的城市交通隧道,顶棚悬挂有若干射流风机,该隧道的排烟方式属于( )方式。 A.纵向排烟 B.重点排烟 C.横向排烟 D.半横向排烟
答案
【答案】A 【解析】2019版技术实务教材P483: (1)纵向排烟:发生火灾时,隧道内烟气沿隧道纵向流动的排烟模式为纵向排烟模式,这是一种常用的烟气控制方式,可通过悬挂在隧道内的射流风机或其他射流装置、风井送排风设施等及其组合方式实现。 (2)横向(半横向)排烟:排烟和平时隧道通风系统兼用,横向方式通常设置风道均匀排风、均匀补风,半横向方式通常设置风道均匀排风、集中补风或不补风。火灾情况下,利用排风风道均匀排烟。 (3)重点排烟:该方式在隧道纵向设置专用排烟风道,并设置一定数量的排烟口。发生火灾时,火源附近的排烟口开启,将烟气快速、有效地排离隧道。
12.3 通风和排烟系统
12.3.1 通行机动车的一、二、三类隧道应设置排烟设施。
12.3.2 隧道内机械排烟系统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长度>3000m的隧道,宜采用纵向分段排烟方式或重点排烟方式;
2 长度≤3000m的单洞单向交通隧道,宜采用纵向排烟方式;
3 单洞双向交通隧道,宜采用重点排烟方式。
12.3.3 机械排烟系统与隧道的通风系统宜分开设置。合用时,合用的通风系统应具备在火灾时快速转换的功能,并应符合机械排烟系统的要求
12.3.4 隧道内设置的机械排烟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采用全横向和半横向通风方式时,可通过排风管道排烟;
2 采用纵向排烟方式时,应能迅速组织气流、有效排烟,其排烟风速应根据隧道内的最不利火灾规模确定,且纵向气流的速度≥2m/s,并应>临界风速;
3 排烟风机和烟气流经的风阀、消声器、软接等辅助设备,应能承受设计的隧道火灾烟气排放温度,并应能在250℃下连续正常运行≥1.0h。排烟管道的耐火极限≥1.00h。
12.3.5 隧道的避难设施内应设置独立的机械加压送风系统,其送风的余压值应为30Pa~50Pa。
12.3.6 隧道内用于火灾排烟的射流风机,应至少备用一组。
【J2015-53】
【J2015-53】某地区有一条城市交通隧道,长度为1500m,按照防火规范要求,隧道内设置了各种消防设施,下列关于隧道设置机械排烟系统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采用纵向排烟方式时,排烟风速纵向气流速度不应小于2m/s B.排烟风机应能在280℃下连续正常运行不小于2.00h C.排烟管道的耐火极限不应低于2.00h D.机械排烟系统与隧道的通风系统应共用
答案
【答案】A 【解析】GB 50016-2014,12.3.4 B-排烟风机应能在250℃下连续正常运行不小于1.00h C-排烟管道的耐火极限不应低于1.00h D-机械排烟系统与隧道的通风系统宜分开设置
(四)消防专用电话系统
12.1.4 隧道出入口以及隧道内每隔200m处应设置报警电话,每隔50m处应设置手动火灾报警按钮和闪烁红光的火灾声光警报器。隧道入口前方50m~250m内应设置指示隧道内发生火灾的声光警报装置。
(五) 消防供电
12.5.1 一、二类隧道的消防用电应按一级负荷要求供电;三类隧道的消防用电应按二级负荷要求供电。
12.5.3 隧道两侧、人行横通道和人行疏散通道上应设置疏散照明和疏散指示标志,其设置高度不宜大于1.5m。 一、二类隧道内疏散照明和疏散指示标志的连续供电时间≥1.5h;其他隧道≥1.0h。
12.5.4 隧道内严禁设置可燃气体管道;电缆线槽应与其他管道分开敷设。当设置10kV及以上的高压电缆时,应采用耐火极限≥2.00h的防火分隔体与其他区域分隔。
【J2019-16】
【2019-16】某单孔单向城市交通隧道,封闭段长度为1600m,仅限通行非危险化学品机动车,该隧道的下列设计方案中,正确的是( )。 A.消防用电按二级负荷供电 В.通风机房与车行隧道之间采用耐火极限2.00h的防火隔离墙和乙级防火门分隔 C.在隧道两侧均设置ABC类灭火器,每个设置点2具 D.机械排烟系统采用纵向排烟方式,纵向气流速度小于临界风速
答案
【答案】B 【解析】 选项A:《建规》该隧道为二类隧道 12.5.1 一、二类隧道的消防用电应按一级负荷要求供电;三类隧道的消防用电应按二级负荷要求供电。选项A错误 选项B:12.1.9 隧道内的变电站、管廊,专用疏散通道、通风机房及其他辅助用房等,应采取耐火极限不低于 2.00h 的防火隔墙和乙级防火门等分隔措施与车行隧道分隔。选项B正确。 选项C:12.2.4 隧道内应设置ABC类灭火器,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通行机动车的一、二类隧道和通行机动车并设置3条及以上车道的三类隧道,在隧道两侧均应设置灭火器,每个设置点不应少于4具; 2 其他隧道,可在隧道一侧设置灭火器,每个设置点不应少于2具; 3 灭火器设置点的间距不应大于100m。选项C错误。 选项D:12.3.2 隧道内机械排烟系统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长度大于3000m的隧道,宜采用纵向分段排烟方式或重点排烟方式; 2 长度不大于3000m的单洞单向交通隧道,宜采用纵向排烟方式; 12.3.4 隧道内设置的机械排烟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 采用纵向排烟方式时,应能迅速组织气流、有效排烟,其排烟风速应根据隧道内的最不利火灾规模确定,且纵向气流的速度不应小于2m/s,并应大于临界风速;选项D错误。
【J2018-22】
【J2018-22】某城市交通隧道,封闭段长度为1500m,可通行危险化学品车,该隧道的下列防火设计方案中,正确的是( )。 A.隧道内的地下设备用房按二级耐火等级确定构件的燃烧性能和耐火极限 B.隧道的消防用电按二级负荷要求供电 C.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0h的防火隔墙将隧道内设置的10KV高压电缆与其它区域分隔 D.采用防火墙和甲级防火门将隧道内设置的可燃气体管道与其他区域分隔
答案
【答案】C 【解析】《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12.1.4 隧道内的地下设备用房、风井和消防救援出入口的耐火等级应为一级,地面的重要设备用房、运营管理中心及其他地面附属用房的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故A错误。 12.1.2 单孔和双孔隧道应按其封闭段长度和交通情况分为一、二、三、四类,并应符合表12.1.2的规定。 12.5.1 一、二类隧道的消防用电应按一级负荷要求供电;三类隧道的消防用电应按二级负荷要求供电。----该隧道属二类隧道,应按一级负荷要求供电,故B错误。 12.5.4 随道内严禁设置可燃气体管道;电缆线槽应与其他管道分开敷设。当设置10kV及以上的高压电缆时,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0h的防火分隔体与其他区域分隔。----故C正确,D错误。
相关规范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2018年版)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 GB50116-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