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马原 唯物辩证法
下图整理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有关唯物辩证法的知识要点,简明扼要地概括成了两大特征和三大规律两个部分,两大特征指联系和发展,三大规律则是指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编辑于2021-06-07 10:35:29辩证法
总观点和总特征
联系
定义 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特点
客观性
普遍性
多样性
条件性
发展
实质 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前进的,上升的运动
基本环节
内容和形式
本质和现象
原因和结果
必然和偶然
现实与可能
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根本方法
科学的认识方法
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的统一,体现了唯物主义,辩证法,认识论的统一
伟大的认识方法 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加强调查研究,准确把握客观实际,真正掌握规律,妥善应对和处理各种矛盾;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矛盾分析方法是根本的认识方法 核心要求 善于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做到具体矛盾具体分析,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辩证思维方法
归纳和演绎
分析和综合
抽象和具体
逻辑与历史
客观实在自身的历史
反映客观实在的认识的历史
共同性 相互联系,相互补充
辩证思维是现代科学思维的方法论前提,辩证思维方法的基本精神和原则贯穿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之中
现代科学思维方法又丰富了思维辩证方法
增强思维能力——辩证,历史,战略,底线,创新
三大规律
对立统一
意义
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是贯穿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矛盾
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同一性vs斗争性
同一性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表现 有条件的,相对的
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中的发展
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斗争性 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表现 无条件的,绝对的
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相互连结,相辅相成 同一性包含斗争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
对抗性矛盾vs非对抗性矛盾
普遍性vs特殊性
普遍性 共性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无条件的,绝对的
特殊性 个性 各个具体事物的矛盾,每一个矛盾的各个方面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上各有其特点 决定事物的不同性质 有条件的,相对的
主要矛盾vs次要矛盾
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起次要作用的矛盾
主要方面vs次要方面
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
事物性质
处于被支配一方
辩证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
量变质变
事物的矛盾运动表现为量变与质变及其相互转化
事物变化的两种基本状态和形式
量变 事物数量的增减和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
体现了事物发展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 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体现了事物发展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规定性
质 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量 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
度 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 体现量和质的统一 两端 关节点,临界点
辩证关系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
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
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相互作用,相互转化 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否定之否定
由于矛盾双方的相互作用,当否定的方面上升至支配地位时,事物就会由肯定走向对自身的否定,再由否定走向更高阶段的肯定
辩证否定观
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
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前进性 每一次否定都是质变,都把事物推进到新阶段 每一个周期都是开放的,前一个周期的终点是下一个周期的起点,不存在不被否定的终点
曲折性体现在回复性上,其中有暂时的停顿甚至是倒退,但曲折性终将为事物的发展开辟道路
趋势 波浪式前进 螺旋式上升
意义
树立辩证的否定观,反对形而上学的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而要对事物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使实践活动符合事物自我否定的辩证本性
正确看待事物发展的过程,既要看到道路的曲折,更要看到前途的光明
马克思主义
基本原理
基本原理
基本观点
基本立场
创立条件
社会
阶级
自然科学
思想
鲜明特征
科学性
革命性
实践性
人民性
发展性
基本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
基本问题
存在和思维有没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为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辩证唯物主义
唯物论
物质观
定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客观实在性
意义
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意识统一于物质
人类社会统一于物质
表现
子主题
子主题
子主题
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如何理解
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我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理解和解释一切社会现象的基础
表现
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意识论
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
概念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意义
物质决定意识,它要求我们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一切从实际出发,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
意识的能动性要求我们,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坚持求实的科学精神的同时,要有高度的革命和工作热情
能动性
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意识还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受动性
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是由客观条件决定的
意识能动性的效果是受客观规律制约的
意识能动性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实现
意识能动性的实现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起源
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
本质
人脑的一种特殊物质的机能和属性,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具有社会性
运动观
运动
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物质的根本属性
相对静止
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
空间的相对位置暂时不变
物质的根本性质的暂时不变
时空观
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时间
持续性,顺序性
一维性
空间
广延性,伸张性
三维性
辩证法
认识论
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科学社会主义
定义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将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学说,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