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现代经济史1949-1978
这是一篇关于中国现代经济史1949-1978的思维导图。1949-1978年是“经典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带有苏联的“经典”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色彩:1979年至今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在政治经济方面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
中国古代经济史是研究中国古代经济发展进程的一门学科,对它的学习与把握应当立足于整个中国古代社会,立足于它所存在的自然与社会环境,用综合的、动态的、发展的观点去分析、去研究,构筑整体的经济史观,把握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脉络与特性,探寻从历史中走来的中国经济的今天与明天。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阿房宫赋》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英语词性
生物必修一
高中物理知识点思维导图
中国现代经济史
过渡时期:1949-1956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
农村:土地改革(地主土地私有制-农民土地私有制)
城市:稳定社会秩序,合理利用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没收官僚资义,充分利用民义)
三大改造时期:1953-1956
一化三改
工业化:发展生产力
优先发展重工业,处理好农、轻、重的比例
一五计划:1953-1957
基本特征:优先发展重工业;集中在工业地区
原因分析
历史原因: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
现实需要:增强综合国力,需要增强国防实力
苏联影响:借鉴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验
中苏关系恶化1958-1960
行业关系:重工业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的发展
影响、意义
初步建立独立的工业体系
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
社会主义工业化由此全面展开
三大改造:改革生产关系
目的:适应工业化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概况
农业:兴办农业生产合作社
手工业:兴办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和平赎买;→国家资本主义
私有制→公有制
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基本确立,为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十年探索时期:1956-1966
开端:1956-1958:中共八大
两个主要论断: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尽快把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一个方针:坚持即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是一次成功的探索
概要
1958-1960:“三面红旗”大跃进及人民、人民公社化运动
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大跃进”(生产力):“大炼钢铁”;高指标、共产风、放卫星;(片面扩大生产规模,追求高速度,是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严重违背客观经济规律)
人民公社化运动(生产关系):“一大二公”(盲目调整生产关系,严重脱离生产力水品,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违背生产力-生产关系原理)
严重破坏国民经济和生态环境;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导致三年严重经济困难时期
1959-1961三年经济困难
直:“左”倾错误、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
主:天灾人祸频繁
外部:中苏关系恶化
1960-1965:国民经济调整
方针:“调整(经济比例)、充实(轻工业)、巩固、提高(生产效率)”
一定程度上纠正了“左”的错误,62年底开始好转,65年基本恢复
文革时期:1966.5-1976.10
徘徊中前进:1976-1978
两个“凡是”
启示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立足国情;
尊重客观经济规律、生产力-生产关系原理;
国民经济比例协调发展
发扬民主,反对个人崇拜
建国后经济体制的演变过程
建国初→56(单一公有制,计划经济)→78(向市场经济过渡:计划为主,市场为辅)→92(明确市场经济目标)→01(基本确立市经)
阶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