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四章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教育心理学第四章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的详细重点内容和解释。行为主义代表人物主要观点思维导图。行为主义是美国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也是对西方心理学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行为主义的主要观点是,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只应该研究行为,把行为与意识完全对立起来。在研究方法上,行为主义主张采用客观的实验方法,而不使用内省法。
编辑于2021-06-09 10:56:28一个关于《教育心理学》第七章: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及应用的详细思维导图,适用于大学生备考教师从业资格证,了解学习理论,未来更好的教学。
教育心理学第五章的详细思维导图,认知学习理论是通过研究人的认知过程来探索学习规律的学习理论。主要观点包括人是学习的主体,主动学习;人类获取信息的过程是感知、注意、记忆、理解、问题解决的信息交换过程。
教育心理学第四章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的详细重点内容和解释。行为主义代表人物主要观点思维导图。行为主义是美国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也是对西方心理学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行为主义的主要观点是,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只应该研究行为,把行为与意识完全对立起来。在研究方法上,行为主义主张采用客观的实验方法,而不使用内省法。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一个关于《教育心理学》第七章: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及应用的详细思维导图,适用于大学生备考教师从业资格证,了解学习理论,未来更好的教学。
教育心理学第五章的详细思维导图,认知学习理论是通过研究人的认知过程来探索学习规律的学习理论。主要观点包括人是学习的主体,主动学习;人类获取信息的过程是感知、注意、记忆、理解、问题解决的信息交换过程。
教育心理学第四章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的详细重点内容和解释。行为主义代表人物主要观点思维导图。行为主义是美国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也是对西方心理学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行为主义的主要观点是,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只应该研究行为,把行为与意识完全对立起来。在研究方法上,行为主义主张采用客观的实验方法,而不使用内省法。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学习及其理论发展
学习的界定
学习是指基于经验而导致行为或行为潜能发生相对一致变化的过程
学习是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引起心理和行为的变化
学习引起的行为变化,有时是直接的。当然这种变化并不一定马上发生,有时学习之后要经过很长的时间才能出现行为的变化。有的心理学家将它视为行为潜能的变化
学习总是要通过操作表现出来的
产生学习的方式有很多种
学习的分类
学习水平分类
信号学习。经典性条件作用学习,学习对某种信号作出某种反应,其过程是:刺激—强化—反应。
刺激—反应学习。操作性条件作用学习,其过程是:情境—反应—强化
连锁学习。一系列刺激—反应的联合
言语联想学习。由言语单位所联结的连锁学习
辨别学习。识别多种刺激的异同并对之作出不同的反应
概念学习。对刺激进行分类时,学会对一类刺激作出同样的反应,也就是对事物的抽象特征作出反应
规则的学习。了解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之间的关系
解决问题的学习。在各种情况下,使用所学规则去解决问题
学习结果分类(不受学科限制)
言语信息:有关事物的名称、时间、地点、定义以及特征等方面的事实性信息
智力技能:运用符号或概念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能力
辨别:对一个或几个物理量的不同刺激物做出不同反应
具体概念:在一系列事物中找出共同特征并对其赋予同一名称
定义概念:用定义(句子或命题)表示事物及其性质和关系
规则:用语言符号揭示两个或多个概念之间的关系
高级规则:由简单规则组合而成的、用来解决一个或一类问题复杂的规则
认知策略:调控自己的注意、学习、记忆和思维等内部心理过程的技能
态度:影响个人对人、事和物采取行动的内部状态
动作技能:通过身体动作的质量(如敏捷、准确、有力和连贯等)不断改善而形成的整体动作模式
学习性质和形式分类
学习进行的方式
接受
发现
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
机械的
有意义的
学习的意识水平分类
内隐学习是指有机体在与环境接触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获得了一些经验并因之改变其事后某些行为的学习,如人们能够辨别哪些语句符合语法,却不一定能够说出这些语法规则是什么
外显学习指受意识支配、需要付出心理努力并需要按照规则做出反应的学习,如数学中的代数和几何规则
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
正式学习:指在学校的学历教育和工作后的继续教育中发生的学习,是通过课程、教学、实习以及研讨等形式进行的
非正式学习:指由学习者自主的、在非正式的学习时间和场合、通过非教学性质的社会交往而进行的学习
学习理论的发展
学习理论是心理学中最古老、最核心也最发达的领域之一
现代学习理论的发展渊源
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从19世纪晚期冯特建立第一个实验心理实验室开始的
以威廉·詹姆斯为创立者的技能主义学派
以韦特海默为首的格式塔学派形成于1910年德国的法兰克福大学
以华生为首的行为主义学派批评冯特采用内省法作为科学研究工具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发展脉络
机能主义是最初起来反对构造主义心理学派的
认知派学习理论的发展脉络
认知学习理论的先驱是德国的格式塔学派。格式塔学派是最初起来批评冯特的构造主义、元素主义的派别之一。所谓格式塔,是一个德语词,意即完形,该学派主张思维是整体的有意的知觉,而不是联结起来的表象的聚集
人本主义学习论的发展脉络
代表人物是康布斯、马斯洛和罗杰斯。
反对行为主义不重视人类本身特征
认知心理学虽然重视人类结构,但也忽视了人类情感、价值、态度等方面对学习的影响
经典性条件作用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记忆遵循三条联想律:相似律、相对律和邻近律。邻近性更具普遍性。激活行为的事件叫做刺激,可以观察的对刺激的回应行为叫做反应
巴普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俄国生理学家巴普洛夫
无条件刺激:一种自动引起发生理或情绪反应的刺激
无条件反应:一种自然产生的生理或情绪反应
中性刺激:一种条件作用之前的,无法引发生理或情绪反应,或者引发其他不同反应
条件刺激:一种条件作用或配对后的诱发生理或情绪反应的刺激
条件反应:一种对先前中性刺激所习得的反应
消退现象:经典性条件作用形成后,如果反复呈现条件刺激,却不呈现无条件刺激,条件反应的强度逐渐减弱,条件反应甚至消失
自然恢复:经过一段时间后,如果再次呈现条件刺激,条件反应又重新出现
泛化:经典性条件作用一旦形成,机体对与条件刺激相似的刺激作出条件反应,这被称为条件作用的泛化
分化:如果只强化条件刺激,而不强化与其相似的其他刺激,就可以导致条件作用的分化
高级条件作用:中性刺激一旦成为条件刺激,就可以作为无条件刺激。另一个中性刺激与其反复结合,可形成新的条件作用
第一信号系统的刺激:凡是能够引起条件反应的物理性的条件刺激。
第二信号系统刺激:凡是能够引起条件反应的以语言符号为中介的条件刺激
华生的行为主义
华生是行为主义的奠基者和捍卫者
学习就是以一种刺激代替另一种刺激建立条件作用的过程。
操作性条件作用。
操作:有意的动作
桑代克的联结主义。
桑代克根据饿猫打开迷笼的实验,提出联结主义学习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这种刺激—反应联结,这种联结是通过尝试与错误的过程而自动形成的,不需要以观念做中介。
学习的效果律:在刺激反应之间形成可改变的联结,给以满意的后果,联结就增强,给以满意的后果,联结就减弱。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
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过程
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形成。
任何反应如果紧随以强化刺激,该反应具有重复出现的趋向。
任何能够提高操作反应率的司刺激都是强化刺激。
操作性条件作用的消退和维持
消退:指消除强化,从而消除或降低某一个行为。
维持:行为的保持
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分化和泛化
先前刺激:指行为之前的事件
分化:知觉到先前刺激的差异并对这种差异做出反应
给学生提供一些线索
提示要紧跟在线索后面,以便学生对线索而非提示做出反应
尽可能地淡出提示,避免学生依赖提示
教室必须对学生的反应的正确与否提供反馈,不仅表扬学生的正确答案,而且对他们的不正确答案提供反馈,使学生知道什么情况下他们必须这样做
泛化:指将所习得的行为、技能或概念从一个情境移到另一个情境中
强化:在操作性条件作用中,强化是最主要的自变量
后果类型:在操作性条件作用中,后果决定了行为再次发生的频率,不同类型的后果可以增强或者减弱行为
强化物:凡是能增强反应频率的刺激或事件
正强化:通过呈现想要的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
负强化:通过消除或中止厌恶、不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
惩罚:凡是能够减弱行为或者降低反应频率的刺激或事件
Ⅰ型惩罚:通过呈现厌恶刺激来降低反应频率
Ⅱ型惩罚:通过消除愉快刺激来降低反应频率
强化
一级强化:满足人和动物的基本生理需要,如水、食物、安全、温暖与性等。
二级强化:是任何一个中性刺激与一级强化反复结合后,自身获得强化效力。
普雷马克原则:用高频的活动作为低频活动的有效强化物,或者说用学生喜爱的活动去强化学生参与不喜爱的活动
强化程序:指强化出现的时机和频率,也能增强或者减弱行为
连续强化程序:在每一个适当反应之后呈现一个强化
断续强化程序:只在有些而非所有反应之后呈现强化
间隔程序:是根据历次强化之间的时间间隔而安排强化
比率程序:是根据历次强化之间学习者做出适当反应的数量而安排强化
行为的学习
塑造:是指通过小步强化达成最终目标
连续接近:将目标行为分解成一个个小步子,每完成一小步就给以强化,直到获得最终的目标行为
行为塑造的步骤
选择目标(终点行为)
了解学生目前能做什么火知道什么(起点行为)
找出学生所在环境中的强化物(强化物)
将终点行为分解成有序的步骤,步调大小因学生的能力差异(步调划分)
即时反馈学生的每步行为,使学生由起点行为逐渐向终点行为接近(即时反馈)
连锁:有步骤地训练复杂行为(行为链)的方法
需要对复杂行为进行任务分析:将一个行为连锁分解成一个个单一的刺激—反应的过程
选择一种具体的连锁方法
顺向连锁:从第一步行为开始,每次只训练一步行为,从前往后将所有但单步行为连接起来,最终使学习者获得整个复杂行为
逆向连锁:从最后一步行为开始,每次只训练一步行为,从后往前将所有单步行为连接起来,最终使学习者获得整个复杂行为
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提出一套最为综合并且广为接受的模仿学习理论,这一理论最初被称为社会学习理论,现在被看做社会认知理论,属于新行为主义
社会认知理论
交互决定论:个人、环境和行为是相互影响、彼此联系的
学习和表现:知识的获得(学习)与基于知识的可观察的表现(行为)是两种不同的过程
参与性学习和替代性学习
参与性学习:通过实做并体验行动后果而进行的学习,实际上就是做中学
替代性学习:是通过观察别人而进行的学习
观察学习:指通过观察并模仿他人而进行的学习
注意:观察者注意并知觉榜样情境的各个方面
保持:观察者记住从榜样情境了解的行为,以表象和言语形式将它们在记忆中进行表征、编码以及存储
复制:观察者将头脑中有关榜样情境的表象和符号概念转化为外显的行为。观察者需要选择和组织榜样情境中的反应要素,进行模仿和练习,并在信息反馈的基础上精炼自己的反应
动机:观察者因表现所观察到行为而受到激励
直接强化:观察者对强化的期望影响了他的注意榜样行为,激励他编码并记住可以模仿的、有价值的行为
替代强化:指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强化而受到的强化
自我强化:依赖于社会传递的结果。
观察学习的效应
习得效应:学生通过观看榜样行为习得了一种新的反应、新的认知过程、新的评判标准或者新的行为规则等,这就是观察学习的习得效应
教师有意的努力所致。教师通过示范教授一些新的技能或行为标准
偶然的或者无目的的
表现效应:学生通过观察榜样行为而增加或减少了其原本习得的行为,这就是观察学习的表现效应
抑制效应:指学生由于看见榜样受到惩罚的结果而引起的反应倾向减弱
去抑制效应:指学生看到榜样做出自己原来抑制的行为受到奖励时,会加强这种反应的倾向
社会促进效应:指学生观看榜样行为引发其行为库中已有的反应
1971年加涅
连锁学习
辨别学习
具体概念学习
定义概念学习
规则学习
解决问题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