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病理生理学—发热
本章描述第九版人卫教材病理生理学发热的重点内容。详细讲解了发热过热的概念、发热的机制与诱因,以及发热时的机体变化。
药理学—药物代谢动力学,本章讲解了药物的体内过程——吸收、分布、代谢、排泄以及相应的动力学模型。
药理学—拟胆碱药与抗胆碱酯酶药、胆碱酯酶复活药,本章梳理了拟胆碱药与抗胆碱酯酶药、胆碱酯酶复活药三大类药物的作用机制、临床应用,结合景晴老师授课内容,同时标注重点内容,可用于考试参考。
药理学-抗菌药总论,本章介绍了抗菌药的特性、不同类别药物的作用机制以及耐药菌出现的原因、联合用药原则等。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小儿常见病的辩证与护理
蛋白质
均衡饮食一周计划
消化系统常见病
耳鼻喉解剖与生理
糖尿病知识总结
细胞的基本功能
体格检查:一般检查
心裕济川传承谱
解热镇痛抗炎药
发热
正常的体温调节
Ⅰ.温度感受器,外周:皮肤黏膜内脏:中枢:下丘脑、脑干网状结构、脊髓、延髓等
Ⅱ中枢:脊髓到大脑皮层,基本中枢:下丘脑的”视前区下丘脑前部“
Ⅲ机制:调定点学说,POAH内的神经元有温度设定点的作用
正常体温中,腋窝、舌下、直肠,直肠温度最高
发热的概念
机体在致热原作用下,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当体温上升超过正常值的0.5℃时,称为发热。
体温较高,有热限(对抗致热原)
过热
因体温调节机构失调或调节障碍而产生体温升高,由于体温调定点未发生移动,属于非调节性体温升高,其本质不同于发热
1.过度产热:癫痫抽搐,甲亢;2、散热障碍:先天性汗腺缺陷症、鱼鳞病、中暑:3.调节中枢障碍:下丘脑的损伤出血炎症等。
体温可很高,可致命(物理降温)
发热的疾病和发病机制
发热激活物
能激活机体产生内生致热原细胞,产生、释放内生致热原(EP)的物质(外致热原、某些体内产物),又称 EP诱导物。
一、外致热原
体外的致热物质:微生物及其产物。
1.细菌菌体、代谢产物、毒素等
革兰氏阴性菌,脂质A是引起发热的主要成分
革兰氏阴性菌的内毒素(ET)是最常见的外致热原,耐热性高,是血制品和输液过程中的主要污染物。
2.病毒,全病毒体、血细胞凝集素,反复注射可产生耐受性
3.其他,真菌、螺旋体、立克次体、衣原体、疟原虫
二、体内产物
抗原抗体复合物
类固醇
致炎物和炎症灶激活物
内生致热原(EP)
概念
产内生致热原细胞在发热激活物的作用下,产生和释放的能引起体温升高的物质
种类
白细胞介素-1 IL-1
内毒素致热和肿瘤发热主要EP
来源:单核细胞、巨噬细胞、肿瘤细胞、内皮细胞、星状细胞
性质:多肽类物质,不耐热;有α、β两种,可用水杨酸钠(解热药)阻断
受体分布:广泛(脑内)
作用:影响体温中枢的活动
肿瘤坏死因子 TNF
来源:巨噬细胞、淋巴细胞
性质:不耐热,α和β两种,可用环加氧酶抑制剂阻断
作用:可引起明显的发热反应,TNF-α刺激IL-1β的产生
干扰素 IFN
来源:白细胞、成纤维细胞
性质:蛋白质(抗肿瘤、病毒),不耐热,有α、γ等
作用:刺激下丘脑产生PGE,增强TNF的作用,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反复注射可产生耐受性。
白细胞介素—6 IL-6
来源:单核细胞、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淋巴细胞等
性质:蛋白质,布洛芬或吲哚美辛阻断;IL-1β、TNFα诱导产生
发热反应<IL-1、TNF
EP的产生和释放
能够产生和释放EP的细胞称为【产EP细胞】
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内皮细胞、淋白细胞、肿瘤细胞、星状细胞
这些细胞与发热激活物(如脂多糖LPS)结合后被激活,从而启动EP的合成
细胞信息传递和基因表达调控
体温调节机制
正调节中枢——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AH),该部位的冷敏神经元、热敏神经元对来自外周和深部温度信息起整合作用; 负调节中枢——中杏仁核(MAN)、腹中膈(VSA),对发热时的体温调节产生负向影响。
正负调节相互作用的结果决定调定点上移的水平及发热的幅度和时程
致热信号传入中枢的途径
1.通过血脑屏障直接转运入脑,(慢性感染、颅脑炎症、损伤时)血脑屏障通透性异常增大,此条途径可能成为EP进入CNS的有效通路;也可能通过脉络丛渗入或易化扩散入脑
2.通过下丘脑终板血管器(OVLT)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
3.通过迷走神经向体温调节中枢传递发热信号,(切除膈下迷走神经或迷走神经肝支后,IL-1或LPS不再引起发热
发热中枢调节介质
能介导EP调节体温调定点的介质
正调节介质
1.前列腺素1(PGE)
2.Na+/Ca2+比值(不直接引起调定点上移,通过介导cAMP增多作用)
3.环磷酸腺苷(cAMP)
4.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素(CRH)
5.一氧化氮(NO),作用于POAH、OVLT部位;刺激棕色脂肪组织的代谢;抑制发热时负调节介质的合成与释放
负调节介质
1.精氨酸加压素(AVP)
脑内注射AVP有解热作用
通过中枢机制影响体温
AVP拮抗剂或受体阻断剂能阻断AVP的解热作用或加强致热原的发热效应
2.α-黑素细胞刺激素(α-MSH)
脑室或静脉注射又解热作用
解热作用与增强散热有关
EP致热期间,脑室中膈区α-MSH升高
内源性α-MSH能限制发热高度和持续时间
3.膜联蛋白A1即皮质蛋白-1
热限
发热时体温上升的高度被限制在一定范围内的现象,很少超过41℃,一般达不到42℃
基本机制:体温的负反馈调节

 
体温上升期:皮肤苍白、四肢厥冷;起鸡皮疙瘩、恶寒、寒战
高温持续期:自觉酷热,皮肤干燥、发红
体温下降期:出汗、皮肤血管扩张,调定点恢复正常,中心体温>调定点,散热增加,大量出汗
代谢与功能改变
物质代谢的改变
体温升高1℃,基础代谢提高13%
生理功能的改变
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增加→头痛头晕、烦躁失眠、昏迷、热惊厥(小儿)
循环系统,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加,心输出量增加
免疫系统,适当发热可增强免疫功能
消化系统,交感兴奋,消化液分泌下降,消化不良症状,胃肠蠕动降低
呼吸系统,呼吸中枢兴奋,呼吸加深加快,持续高热时中枢抑制
泌尿系统:尿少,比重高
浮动主题
体温升高1℃,心率加快18次/分
题目
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