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血液循环
运动生理学王瑞元蓝皮第四章血液循环。医学生理学血液循环纯干货,医学生理学血液循环纯干货。生理学第四章血液循环,血液循环系统是血液在体内流动的通道,分为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两部分。淋巴系统是静脉系统的辅助装置。而一般所说的循环系统指的是心血管系统。血液循环系统由血液、血管和心脏组成。
编辑于2021-06-09 16:06:03循环
循环系统概述
心脏的结构
上方下室 二尖瓣左 三尖瓣右
体循环:左心室收缩血液射入主动脉 经各级动脉分枝到毛细血管,毛细血管进行物质交换,动脉血专为静脉血,经各级静脉汇集,由上下腔静脉流入右心房,由右心房到右心室
肺循环:左心室射入动脉同时,右心室收缩将血液射入肺动脉,血液经肺部毛细血管完成气体交换,由静脉专为动脉血,经肺静脉流回左心房,左心室完成肺循环
血管结构功能特点
动脉 静脉 毛细血管
心脏的生理
心肌的生理特性
心肌分为普通心肌细胞(心房肌➕心室肌) 主要执行收缩功能 特殊心肌细胞(窦房结细胞➕浦肯野细胞)具有动节律性 兴奋性 传导性 不具有收缩功能
自动节律性 当切段支配心脏的神经或将其取出保存在适宜地生理环境中,心脏在一定时间内由于心肌的自动节律性仍可以收缩和舒张,特殊心肌细胞 窦房结的自律性最高,通过它产生的兴奋节律决定着心脏跳动的快慢,以窦房节为起搏点的心脏节律活动称为窦性心率,在窦房结异常不能完成起搏时浦肯野细胞的自律性可能显现主导心脏跳动,心跳减慢,成为异性电位
传导性 心脏具有传导兴奋的能力,窦房结自律细胞产生的兴奋 通过自律细胞构成的特殊传导系统传递到普通心肌细胞 引起普通心肌细胞产生兴奋而收缩 兴奋传到房室交界处 传导速度减慢,成为房室延搁,以后才传向心室,使得心房先兴奋
兴奋性 心肌细胞和神经元和骨骼肌细胞一样,具有对刺激产生兴奋的能力 心肌细胞每产生一次扩布性兴奋后,兴奋性也要经历有效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长期才恢复到正常这样一周期性变化,但心肌的有效不应期长,保证了心脏节律性收缩,不发生强直收缩
收缩性 心肌和骨骼肌细胞一样,在接受刺激后,诱发肌质网释放ca 分解atp,消耗能量,粗肌丝横桥扭动引起细肌丝滑入,使肌细胞缩短,与骨骼肌收缩相比有以下特点
1,自动节律性收缩 引起心肌收缩的兴奋源是自身的窦房结,窦房结有节律的产生兴奋引起心肌收缩,骨骼肌的收缩兴奋源是运动神经中枢
2.对细胞外液ga离子浓度有明显依赖性 心肌细胞的肌质网终池不发达,容积很小,储存ca量比骨骼肌少,因此,心肌兴奋收缩偶联所需的ca离子除终池释放外,约有百分之十到二十需要依赖于细胞外液中的ca内流来补充,骨骼肌则由于肌质网储存大量ca,因此受细胞外液钙离子浓度改变影响较小
全或无同步收缩 心肌细胞由于低阻盘的存在,兴奋能在细胞间迅速传递,兴奋传至心房或心室时,几乎同时使整个心房或心室肌细胞,从而引起所有心房,心室同步收缩,成为全或无式收缩,而骨骼肌产生的兴奋不能在细胞间直接传递,其同步收缩只能通过不同运动神经元和神经末梢发放的神经冲动来引发,由于神经元兴奋性高低各不相同,所以其收缩性较差
不发生强直性收缩 心肌发生一次兴奋后,有效不应期长,再有效不应期内任何刺激都不会是心肌发生兴奋和收缩
心脏供血与能量代谢的特点
供血特点 心脏向全身器官系统供血,心肌自身血液由冠状动脉提供,一般人心脏的重量不及体重的百分之1,但安静状态下冠状动脉供血量为200到300ml占每分钟心脏射血量的百分之4到5,超过一般组织的近30倍 心肌组织安静时 血氧量利用率高达百分之65到75,而一般组织安静时的血氧量利用率仅为百分之25左右,心肌通过提高血氧利用率增加摄氧量的空间较小,随着代谢水平的提高,主要靠增加冠状动脉的血来满足对氧的需要,在剧烈运动情况下,每100心肌供血量可增加300到400ml每分, 心肌的毛细血管极为丰富,毛细血管极为丰富,毛细血管与心肌纤维比例达到1比1,密度为每平方毫米2500到3000根且线粒体数量最多,密度最大,保证了组织交换速度,能迅速补充氧气
能量代谢特点 心肌有氧代谢系统发达而无氧代谢酶系统很弱,依赖有氧供能系统活动,能量来源几乎完全靠有氧代谢,加缺氧缺血十分敏感,较长时间的缺血导致心肌严重损失甚至坏死,心率增高时,心脏能量消耗增加 可供心肌细胞利用的物质能源物质主要有脂肪,葡萄糖和乳酸 安静时脂肪是心肌组织最重要的能源,其次为葡萄糖 激烈运动时,心肌耗能主要由乳酸提供,供能几乎是糖源和脂肪酸供功的3倍,可见心脏是清除血液乳酸的重要器官 长时间低强度运动时,脂肪分解供能为心肌的主要能源
心脏的泵血功能
心动周期 心脏收缩和舒张一次这一机械活动周期 心率 心脏每分搏动的次数 心率过快 舒张期显著缩短使心室充盈不足,影响心脏的泵血
心脏的泵血过程
心室收缩期
心室舒张期
心脏泵血功能指标
心率
每搏输出量
心输出量与新指数
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每勃输出量
心肌收缩力
静脉回流量
心率
心力储备
心室舒张功能
心音
心电图
血管生理
动脉血压
影响因素
每博输出量
每博输出量越多,储存在主动脉和大动脉的血量越多,血管壁所受的张力越大,收缩期血压升高越明显 一般情况下,收缩压主要反映每博量的多少,运动中每博量增加,收缩压也升高
心率
心率加快,每博输出量和外周阻力没有变化时,由于心舒张期缩短,心舒期内流至外周的血液减少,心舒期末,储存在大动脉中的血液多,舒张期血压升高,脉压减少
外周阻力
每博量不变而外周阻力加大时,心舒期中血液向外周流动的速度减慢,心舒期末存留在动脉中的血增多,舒张压升高,外周阻力增加时,收缩期血压也升高,由于收缩压的升高不如舒张压升高明显,所以脉压减小,在一定情况下舒张压的高低反映外周阻力的大小
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
主动脉和大动脉的管壁可扩张性和弹性,有缓冲动脉血压变化的作用,也就是有减少脉压的作用,主动脉和大动脉管壁的可扩张性和弹性在短时间内不会有明显变化,但老年时,由于动脉管壁中的弹性纤维变性,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口径变大,容量也增加,而可扩张性和弹性变小,作为弹性驻器的作用减弱,因此老年人动脉血压的波动较青年人大
循环血量与血容量的关系
循环血量与血管容量想适应才能使血管足够充盈,产生一定的体循环平均充盈压,体循环平均充盈压是形成动脉血压的前提,在失血时,循环血量减少,此时如果血管容量变化不大,则体循环平均压必将降低,使回心血量减少,心输出量减少,动脉血压显著降低,如果循环血量不变,而血管容量增大,也会造成回心血量减少,导致心输出量减少,动脉血压降低
静脉血压
静脉回心血量的影响因素
体循环平均充盈压 血管系统内血液充盈程度越高,静脉回心血量越多,当血流量增加或容量血管收缩时,体循环平均充盈压升高,静脉回心血量增多,反知,血量减少或容量血管舒张时,体循环平均充盈压降低,静脉回心血量减少
心收缩力 心脏收缩时将血液射入主动脉,舒张期可从大动脉抽吸血流,心脏收缩射血分数越充分,舒张时心室内压越低,对心房和静脉内血液的抽吸力量越大,静脉回心血量越高
体位,温度改变。人体从卧位变为立位,身体低垂部分静脉扩张,容量增大,回信血量减少,高温环境中,皮肤血管舒张,容纳的血量增多,若站立不动会头晕和休克
骨骼肌的挤压作用。下肢进行肌肉运动,回心血量明显大于安静状态,一方面,肌肉收缩时可对肌肉内和肌肉间的静脉发生挤压,使静脉血流加快,另一方面,因为静脉瓣的存在,使静脉内的血液只能向心脏流动而不倒流,这样骨骼肌和静脉瓣膜一起,对静脉回流起泵的作用
呼吸运动
由于胸腔内压为负压,胸腔内大静脉的跨壁压较大,胡经常处于充盈状态。在吸气时胸腔加大,胸膜腔内压提高,胸腔内的大静脉和右心房更扩张,压力降低,因此有利于外周血液回流至右心房,呼气相反
微循环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神经调节
心脏神经支配
血管神经支配
心血管中枢
延髓心血管中枢
延髓以上部位的心血管神经元
心血管反射
压力感受性反射
化学感受性反射
本位感受性反射
体液调节
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肾素 血管紧张素
血管升压素
局部血流调节
运动与心血管功能
变化
运动时心率的变化
运动时每博输出量和心输出量的变化
运动时动脉血压的变化
运动缺氧对心脏结构功能的影响
运动心脏的特点
运动性心脏肥大
心室容量扩大
心肌肥厚
运动性心动徐缓
安静状态心迷走神经紧张性相对增高。心交感神经和心迷走神经功能的动态平衡维持心率在特定水平,机体处于安静状态时,交感神经对心迷走神经的抑制作用减弱,导致安静状态下植物性神经系统平衡点向副交感神经系统方面移动,使心率降低
心脏泵血功能的改善
安静状态下运动心脏和普通心脏无差别,普通心脏较高的心率和较小的博出量保证供血,运动心脏以较低的心率和较大的博出量保证供血,以较小的能量消耗保证同样的供血量,同时安静状态下低心率使运动心脏的心储备增大,有利于心力储备的提高
运动与心血管疾病
运动在心血管疾病防治中的作用及机制
慢性心血管患者进行行动时的注意事项
动力性运动和静力性运动时动脉血压的变化情况
运动导致动脉压的收缩压显著提高,剧烈运动时可达190mmhg甚至更高。不同运动形式动脉压的舒张压变化情况不同。动力性运动时收缩压明显升高,舒张压变化相对较小,可能略有下降。主要由于动力性运动导致心肌收缩增强,血流速度加快,血压增高,但同时运动时交感舒血管神经兴奋使外周血管扩张,加之肌肉收缩的推挤加快静脉回流,使动静脉压力差增加,促进动脉血外流,使外周阻力相对下降, 静力性运动由于憋气使胸腔压力增大,后复合增加,博出量下降,心室余血量增多,静脉回流阻力增加,加之肌肉紧张性收缩对外周血管的静力性压迫,外周血液不畅,外周阻力提高,使收缩压升高幅度较小,舒张压十分明显的增高,对小血管造成很大的压力。中老年人由于血管硬化程度增加,弹性下降,脆性增加,因此,大强度静力性运动时,外周阻力过大会发生小血管破裂,尽量减少静力性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