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精神现象学
全书以客观唯心主义立场,叙述了意识从自发到自觉的各个发展阶段,即“意识”、“自我意识”、“理性”、“伦理精神”、“宗教”、“绝对知识”,并把这些阶段说成是人类意识在历史中所经历的发展阶段的缩影。该书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并猜测到了逻辑和历史的统一,但始终把“绝对精神”作为自己哲学的最基本的概念,让逻辑和历史统一于“绝对精神”。该书初步建立了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基本轮廓和基本概念。
编辑于2021-06-09 17:49:54精神现象学
译者导言
精神现象学作为意识发展史
精神现象学在客观唯心基础上,区别于主观唯心
从现象入手看实质
用历史发展方法与辩证法来研究
其本质是研究意识自我发展过程,并认为从现象入手只是切入角度,真正的意识发展与物质无关
精神现象学作为意识形态学
意识是精神环节的表象
五大阶段
意识
自我意识
理性
绝对精神
序言:论认识科学
当代的科学任务
真理为之科学体系
不同流派的哲学观点是哲学发展所必要的过程
辩证地看待、发展地看待、扬弃地看待
不可抛开过程只看结果
当代的文化
否定并论证了真理作为绝对知识应该用感性而非理性掌握的观念
感性认识真理,其本质并不是真理而是一些“启示性”的东西,科学的性质应该是理性与分析而不是启示
感性认识要么太具体、太容易满足(只要感觉到一点点就是真理),要么太宏观以至于无法认识与辨别
真理为之原则及其展开
形象主义对单调性与抽象普遍性的定性(把其认为是绝对的、毫无意义的)
从意识到科学的发展过程
绝对即主体的概念
由自我意识的自我批判的反映而形成的客观存在
知识的生成过程
在自在中可生成具体,在他在中可生出科学的实体,将之与现实结合则是真正的科学
表现了作者认为意识决定物质
个体的教养
思维的流动性(理性思维)必须要通过扬弃才能到达
哲学的认识
真实与虚假
对象自身的否定,否定是本质中的,对象自己否定自己,是在自己发展自己,它自己就是主体,至此实体与主体结合,抽象与思维结合
作者认为意识决定物质,将两者混为一谈,否定存在于本质之中,,实体存在于主体之中,但两者需要通过实践才能转换
同一性与否定性始终共存
历史的认识和数学的认识
哲学与数学的区别
哲学联系具体与抽象、意识与物质,数学只有抽象与空虚
由此哲学是辩证发展的,而数学由于其纯粹的单一性、同一性而无法向对立面转化,故是僵硬无发展的
哲学考察本质,数学只能考察非本质
个人感觉:不认为数学不考察本质,数学是高度抽象的科学,抽象一定是源于实体的,考察的是在实体之外的本质规律
概念的认识
真理是运动的(辩证的、必然的运动)并从中发展出来的东西,运动的过程使真理成为真理
存在是因为质——质是单纯同一的——单纯同一的就是思维——存在等于思维
同一也是消融:模糊了或是直接将意识等同于物质,心灵等同于实体,也将单纯性同一性等同于它的瓦解
形式是内容的一部分,物质是意识发展的环节,辩证仅来自于事物内部
哲学研究中的要求
思辨的思维
主语与宾语存在差别,当宾语为主体时,主语与宾语的差别就被弱化,(重点从主语转向宾语)但思辨正是要从它们的差别中找到本质并对其进行扬弃而思辨本身对思辨的过程也要进行扬弃
天才的灵感与健康的常识
哲学不是想入非非,是探寻本质,是通过概念所作的劳动才能获得
结语,作者与读者的关系
思辨本身也会对思辨的过程进行扬弃。宾语的主体化会导致主、宾重点模糊,给思辨造成困难(弱化区别与强化区别并回归本质进行扬弃之间的矛盾)
形式是内容的一部分,物质是意识升华的环节
哲学是探寻本质而非想入非非
导论
意识内存在着本质与知识的对立转化,转化而成的就是真理
意识自己考察自己(对立转化)
对象在被意识察觉前(转化前)是纯粹的,一旦被察觉则转化开始
意识
感性确定性:这一个合意
结论
其中只有纯粹的、间接的本质也就是虚无的本质
论证
本质必须通过事件表现出来——间接性
感知的东西无具体,不能用语言表述——是共性的、虚无的(感觉这里是把感知~与概念连接起来或是绑定了起来)
它自身是闭合的,是随时对自身进行无意义的循环否定的,所以也是无对立的,本质纯一的(多次否定的简单复合体)
得:它是一个共相,我不是在认识它而是在知觉它
知觉:事物和幻觉
事物的简单概念
普遍性寓于同一性(具体)之中
否定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事物是机械的集合,单纯的否定,同时否定又有只与自己相关的普遍性,又有相互排斥的对立性
事物的矛盾概念
意识的两个环节
普遍性到特殊性,出于自身又回到自身
事物本身的特性是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的
朝无条件的普遍性和知性领域的发展运动
知觉把虚无的东西当作真理,它的运动是抽象观念的相互转化而非扬弃。在知觉中无法分清对立面,因为它无法确定任何东西即任何东西都是它自己,也是它的对立
知觉中的事物与其他事物有差异,但本身没有对立,故没有发展
力和知性:现象和超感官世界
力与力的交互作用
力是一个转化的环节,在力中是一个被外化与回归自身的两方面的转换,这两方面是相互对方的存在而存在的,并向对方转化进行运动的。这两方面的运动趋势都出于力的内在本质
被诱导地外化,也就是力转化的外在的、在实物上的表现只是形式,是消极的,其本质是内在的转化与外在的转化,所以当内在的两方面相互转化时,外在也被转化了,其转化前实在性也消散了
力的内在本质
超感官世界
变化是本质的,如同绝对、静止的差别(普遍差别),这种普遍差别用形式表现出来的是静止的。所以感官世界也是静止的(当变化这种本质被普遍化然后表达出来时,它就是静止的)
规律作为差别与同一
一般规律升级为普适规律,去掉了其确定性而成为单纯概念但有了单纯性可被纳入知性认识
规律内在也是对立统一的。具体规律相互独立,回到作为概念的“规律”本身时又是统一
运动被分割(人为地)成为几个部分(指标)加以分析,是因为人想分析它的表象,或说从表象上分析它的存在,但这些“指标”并不是运动本身的内容。不是其本质是人类为了方便理解而为它贴上的标签。
差别是无意义的,但我们的意识在这无意义的差别中进入到知性并发现其过程了
关于纯粹差别的规律
现象界是超感官世界的颠倒,前者为本质,后者为现象。后者因其出于知性中而被要求只接受单纯的东西:规则、力,单纯之物用形态(图像)表现即为静止,但在这一世界的本质中又有差别,差别相互对立与转化而成为无差别,这样第二个世界就出现了——现象界即超感官世界的颠倒,这种从运动返回到自身的运动将现象界指定为更本质的一面。它们依旧是对立统一
无限性
知性是非本质的,与他物联系(从他物回到自身)并且它的运动是两个完全对立(割裂)的面相对方的转化
知觉是本质的,是两个世界的结合(感官世界与现象界)是完全为一的,是内在世界的对立面(或是内在面)对内在世界的认识,是能被意识认识到的
自我意识
意识自身确定性的真理
自我意识自身
有对立(否定)
与自己区别自己的环节联系
原文
自我意识在这里被表明为一种运动,在这个运动中它和它的对象的对立被扬弃了,而它和它自身的等同性或统一性建立起来了
生命
统一:分解普遍成个体
个性:个体在运动(扬弃)的过程中找到个性
又回到统一:整个过程是发展、扬弃的过程
运动——扬弃差别——持存——需要有实体——生命为纯粹流动的实体
自我与欲望
无差别的自我
从对象返回自身(有差异以证明自己存在)对差异的扬弃的运动就是生命
在生命运动中独立(通过他物对他物自己对否定确定自我的存在)
自我意识的独立与依赖:主人与奴隶
双重的自我意识
否定对方
否定自己时成全了对自己的独立与对方的独立,双方是对对方的承认并对对方做出相同的行为(也只能做出相同的行为)它们依赖对方而存在
对立的自我意识的斗争
两者都是以斗争来证明自己的存在并进行扬弃,杀死对方的过程也是自我扬弃的过程
主人与奴隶
统治
主人与奴隶的区别在于:绝对否定(物是无物)
主人对奴隶否定,奴隶对物否定(部分改造)
主人以奴隶为对象则其意识是非独立的
奴隶返回自己的意识并转化为自己的对立面有真实性
依赖
从依赖道取消依赖——依赖扬弃
培养或陶冶
意识通过劳动宫达到了对欲望的延迟,达到了持久性进而外在化自己使自己独立
恐惧:让主的本质的否定进入奴的本质刻入奴的核心。让它理解到、感受到纯粹的否定,在其心中留下否定的样子
劳动:劳动使奴的欲望延迟满足从而得到持续性,这种持续性将纯粹否定的种子培养出来,让其产生本质的独立性(若没有那个种子,则只能产生表面的形式的独立)
自我意识的自由:斯多葛主义、怀疑主义和苦恼的意识
斯多葛主义
脱离现实的、空洞的概念
怀疑主义
怀疑主义因其本质被消灭掉了且没有同一性,是偶然、混乱的结合
苦恼的意识、坏的主观唯心主义
有对立无统一
变化的意识
苦恼中的斗争——从非本质到本质,在对立中改造、创造自己
不变的形态
不变的形态中包含着个性
不变形态的过程
对立(不变的意识与对立)
发现对方中存在自己(不变中有个性,个性中有不变)
达到一种统一(但不是理想形态的,是有隔阂的统一)
现实与自我意识的统一
意识认为自己是变化的,所以把自己放到变的、非本质的那一方去,但不变的本质要求意识的转化,所以出现了斗争——从非本质到本质,在对立中创造自己
不变的形态中包含着个性:过程——1、对立(不变的意识欲个性)2、发现对立中存在自己 3、达到统一(表面的、浅在的统一)
提高到合而为一的三个步骤
纯粹意识——意识本质是统一,但由于它自己认识不到而无法找到统一(普遍个性)
个别的本质与现实性——欲望与劳动让意识具有现实性但因其没有认识到,意识自己否定了已得等现实性,它们(意识与不变但意识)各自返回自己进行对立(分裂)
自我意识到达了理性(这章没咋懂)
理性
理性的确定性与真理性
导论
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的意识到肯定性有两种
通过了意识认识自身的过程
1、认为自己既是普遍的又不是一切的
2、认为自己是为其他而存在的,通过这样的过程的意识才有真正确定性。没有这样过程的则不具有真正的确定性
理性的基础是意识到自我认识
我既是我,我是实在的。这是真理性的来源。同时理性也承认除它之外的对象也有真理性(这种反思与超脱让理性成为唯一真理)
范畴
范畴意味着存在于自我统一
空虚的主观唯心主义的知识
双重意义下的纯粹意识
第一重:它是运动与扬弃
第二重:它是真理与静止
这两重意识相互转化,并确认自己的确定性:自己即是一切实在,既是它的对象又是它自身
坏的唯心主义把意识最初的理性当作真理,并用感知与表象来证明它,由此产生矛盾:用外物来达到真理(本质的)是不可能的事。他物的知识是非真实的,这种非真实的知识不可能达到真实的本质
观察的理性
是什么
意识没有认识到理性的自我认识能力而把理性当作直接性的东西,故转向他物从他物中寻求认识自己
做什么
观察的理性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意为自己是在用感性的方法认识事物,而实际上是在价格事物客观化(概念化、真理化和自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