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马原主观题记忆(必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考试主观题必须记忆的内容。马原是考研政治的重要科目,包含马哲、政经、科社三大部分,知识点比较多,需要小伙伴们多加重视,下面是用思维导图整理了马原知识框架,非常详细,适合考研党。干货满满,赶快收藏学起来吧!
这是一篇关于自然辩证法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科学技术社会论,科学技术方法论,导论,自然观,科学技术观。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社会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它是明显区别于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各门具体学科,从具体科学技术认识上升到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的一个中间环节,自然辩证法不断从突飞猛进的科学技术发展中吸收营养,也不断批判地吸收各个相关学科的优秀成果。
合同法基础知识,合同是缔约双方为设立、变更、终止特定权利义务关系(或称债)的目的,而达成意思表示一致的协议。
商法是调整平等主体之间商事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主要包括公司法,保险法,合伙企业法,海商法,破产法。票据法等。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马克思主义原理
考研数学重点考点知识总结归纳!
数据结构
法理学读书笔记
思维导图带你认识马克思主义原理
建筑光学基本知识
考研英语一写作
教育学考研:教育学原理第八章教学内容整理
考研三步翻译技巧
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主观题记忆(必记内容)
第一章
物质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
1、是物质世界的组成成分
2、获取生活资料的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
3、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意识
意识能动的反作用
1、意识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
2、意识能动的认识世界: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自觉选择性、主动创造性
3、意识能动的改造世界
可以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正确的促进-错误的阻碍
4、可以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
物质与意识地辩证关系
1、物质决定意识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规律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1、尊重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2、只有发挥正确主观能动性,才能够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3、办事情,要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也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两者有机结合
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条件
1、从实际出发是xx的前提
2、实践是xx的基本途径
3、xx还需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联系
联系的观点
1、联系的含义
是事物内部各要素和各个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2、联系的特点
见下方四点
普遍性原理
1、联系是普遍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2、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客观性原理
1、联系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2、要从固有的联系把握事物
多样性原理
1、世界上事物时多种多样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条件性原理
1、联系具有条件性
2、条件对事物的发展有支持和制约的作用,条件可以改变,尊重规律才能改变条件
发展
发展的含义
是事物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的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为什么不可战胜
1、含义上,符合历史发展规律、远大前途
2、适应环境变化,有新要素和功能
3、吸取旧事物中的合理的东西,否定腐朽的部分
4、符合人民的利益,得到人民的拥护
唯物辩证法
基本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
重要性
1、揭示了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2、贯穿整个量变质变规律的线索
3、提供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
1、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趋势
2、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趋势
3、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
4、要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同一种把握对立
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1、矛盾存在一切事物中,存在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2、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揭露矛盾,寻找解决办法
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1、是指各个事物的矛盾、同一矛盾发展的不同阶段、同一矛盾发展的不同方面各有其特点
2、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1、普遍性和特殊性地含义
2、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
3、普遍性存在特殊性之中,特是想中包含普遍性
4、两者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5、普特关系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走中国特色社会注意道路的重要理论依据
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
1、不仅要看到主要矛盾,还要看到次要矛盾
2、不仅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还要看到次要方面
3、着重把握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作为解决问题的出发点
4、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既要全面又要抓住重点
矛盾分析法
1、是对立统一规律方法论的体现
2、核心要求是善于分析矛盾特殊性,做到具体矛盾,具体分析
量变质变规律
量变质变辩证关系
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2、质变是两边的必然结果
3、两者相互渗透
否定之否定规律
辩证否定观
1、辩证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是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2、是发展的环节,是旧事物到新事物
3、是旧事物和新事物联系的环节
4、实质是扬弃,既批判又继承
第二章
实践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1、是认识的来源
2、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3、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认识
认识的反作用
1、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指导-错误阻碍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1、感性认识是对各个片面、现象、外部联系的反映
2、理性认识是对各个全面、本质、内部联系的反映
3、理性认识依赖感性认识
4、感性认识有待于理性认识的发展
5、两者相互渗透
两者辩证运动和规律
1、是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由理性认识到实践,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过程
真理
真理的观点
1、真理的含义
标志着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真理的特点
见下方
真理的客观性
1、真理包含不依赖人的意识的内容
2、真理都是客观的,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
3、客观性决定了一元性,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
真理的绝对性
1、真理主客观相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
2、人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
真理的相对性
1、广度: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世界的某个阶段、某个部分的正确认识
2、深度:任何真理都是对具体事物的一定方面、一定层次的正确认识
真理和谬误的关系
1、谬误是歪曲反映
2、相互对立
3、对立又是相对的,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真理转化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真理的本性:主客观符合,检验程度
2、实践的特点:直接现实性,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
价值
价值的观点
1、价值的含义
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客体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关系
2、价值的特点
价值的特点
主体性
以主体为中心
客观性
一定条件下不依赖主体意识
社会历史性
主客体在不断变化决定的
多维性
同一主体,不同价值
第三章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
生产方式的重要性
1、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2、人类社会赖以发展的基础
3、决定社会结构、外貌,制约政治、经济、精神生活
4、变化决定社会历史变化,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
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地相对独立性
1、不完全同步性、不平衡性
2、内部具体形式相互影响,具有历史继承性
3、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4、通过指导实践实现
两者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并且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子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