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十三、十四章:消化系统(组胚)
《组织学与胚胎学》 第十三、十四章:消化管与消化腺。包括消化管壁的一般结构、食管、胃、小肠、大肠、肝。
编辑于2021-06-11 15:04:03消化系统
消化管
消化管壁的一般结构
概述
黏膜层
上皮
固有层
黏膜肌层
黏膜下层
肌层
外膜
分部
黏膜
上皮
消化管两端(口腔、咽、食管、肛门)为复层扁平上皮
其余部分为单层柱状上皮
固有层
结缔组织、小消化腺、淋巴组织
黏膜肌层
薄层平滑肌
黏膜下层
疏松结缔组织,内含血管、淋巴管和黏膜下神经丛
在食管和十二指肠的黏膜下层分别有食管腺和十二指肠腺
在消化管某些部位,黏膜和黏膜下层共同向管腔内突起,形成皱襞
肌层
食管以上,肛管齿状线以下为骨骼肌,其余为平滑肌
平滑肌一般为两层,内环外纵。胃为三层
含肌间神经丛
外膜
纤维膜
较为固定,如食管,直肠下端
浆膜
利于器官活动,如胃,空肠
食管
功能
运送食物到胃
表面凹陷
腔面有纵形皱襞
分部
黏膜
上皮
未角化复层扁平上皮,贲门处变为单层柱状上皮
固有层
结缔组织,周围有淋巴组织
有食管腺导管通过,开口于管腔
黏膜肌层
一层纵形平滑肌
黏膜下层
有食管腺,为黏液性腺
肌层
上1/3
骨骼肌
中1/3
骨骼肌和平滑肌交错
下1/3
平滑肌
外膜
纤维膜
胃
功能
贮存食物,初步消化蛋白质,吸收部分水、无机盐、醇类
分部
黏膜
上皮
单层柱状上皮
表面黏液细胞
充满黏原颗粒
相邻细胞间有紧密连接
分泌含碳酸氢根的黏液,覆盖在上皮表面,防止酸性胃液腐蚀上皮
固有层
上皮向固有层凹陷,形成胃小凹。胃小凹底部有胃腺开口
内含大量紧密排列的胃腺,腺体之间为少量结缔组织和平滑肌
胃腺
胃底腺
概述
管状腺
分布于胃底和胃体部的固有层
数量最多
分部
颈部
与胃小凹相连
体部
底部
构成
壁细胞(泌酸细胞)
结构
LM
腺的体部较多
胞体大,圆锥形
核位于中央,可见双核
嗜酸性
EM
细胞内分泌小管
微泡管系统(膜上有质子泵)
丰富的线粒体
功能
合成分泌盐酸(胃酸)
激活胃蛋白酶原转化为胃蛋白酶
分泌内因子,与维生素B12形成复合物
参与形成红细胞
杀菌
主细胞(胃酶细胞)
结构
LM
数量最多,分布于腺底部
核圆位于基部
基部胞质嗜碱性
EM
胞质顶部有椭圆形的酶原颗粒
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
基部含丰富的粗面内质网和线粒体
功能
分泌胃蛋白酶原,经盐酸激活后,转化为胃蛋白酶
分泌凝乳酶
颈黏液细胞
腺的颈部,位于壁细胞之间
胞质含黏原颗粒,PAS反应阳性
分泌酸性可溶性黏液
干细胞
内分泌细胞
贲门腺
管状黏液腺
位于贲门部
幽门腺
管状黏液腺
位于幽门部
黏膜肌层
内环外纵,两层平滑肌
黏膜下层
含血管、淋巴管及神经丛的致密结缔组织
肌层
内斜中环外纵,三层平滑肌
外膜
浆膜
胃黏膜屏障
构成
胃上皮细胞之间的紧密连接
细胞表面含碳酸氢根的黏液凝胶
功能
防止胃酸和胃蛋白酶消化黏膜
阻止离子的通透
小肠
功能
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
表面凹陷
皱襞
黏膜和黏膜下层向肠腔突出
绒毛
黏膜上皮和固有层向肠腔突出
微绒毛
上皮细胞游离面细胞膜突起
肠腺(肠隐窝)
上皮向固有层内凹陷
分部
黏膜
上皮
单层柱状上皮
柱状细胞(吸收细胞)
结构
LM
高柱状,核椭圆形,位于基底部
表面有纹状缘
EM
游离面有纹状缘,增加细胞表面积
微绒毛表面有细胞衣,参与碳水化合物与蛋白质的消化
相邻细胞顶部有紧密连接
滑面内质网、粗面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丰富,参与脂类吸收,转化为乳糜颗粒,释放入中央乳糜管
功能
消化吸收蛋白质、糖类、脂质
释放分泌性免疫球蛋白A
分泌肠致活酶,激活胰腺分泌的胰蛋白酶原,转化为胰蛋白酶
杯状细胞
杯状或高脚杯状,含大量黏原颗粒
分泌黏液,润滑保护上皮
帕内特细胞(潘氏细胞)
结构
LM
三五成群分布于肠腺底部
锥体形,核椭圆形
EM
胞质顶部含嗜酸性颗粒
功能
分泌防御素和溶菌酶
杀菌
固有层
构成
细密结缔组织
分部
绒毛中轴固有层(突入绒毛的部分)
中央乳糜管
毛细淋巴管,通透性大
运输乳糜微粒(脂类)
毛细血管
运输氨基酸和葡萄糖
平滑肌
绒毛根部以下固有层
密集排列的小肠腺
淋巴小结
十二指肠和空肠内有孤立淋巴小结
回肠内有集合淋巴小结
常穿过黏膜肌层进入黏膜下层
黏膜肌层
内环外纵,两层平滑肌
黏膜下层
疏松结缔组织
十二指肠的黏膜下层有十二指肠腺
黏液性腺
导管开口于肠腺底部
分泌碱性黏液,中和胃酸,保护十二指肠
肌层
内环外纵,两层平滑肌
外膜
十二指肠中段部分为纤维膜,其余为浆膜
大肠
功能
吸收水,电解质和维生素等物质,以及形成粪便并排出
结肠
表面凹陷
有皱襞,无绒毛
分部
黏膜
上皮
单层柱状上皮
杯状细胞丰富
固有层
含大量大肠腺
比小肠腺直、长且密
含有大量杯状细胞
无帕内特细胞
富含淋巴组织和淋巴小结
黏膜肌层
黏膜下层
结缔组织,含脂肪细胞
肌层
内环外纵,两层平滑肌
内环形平滑肌,节段性增厚,形成结肠袋
外纵形平滑肌增厚形成3条结肠带
外膜
浆膜
阑尾
腔小壁薄,无皱襞,无绒毛
肠腺少,杯状细胞较多,有帕内特细胞
消化腺
肝
构成
肝小叶
门管区
肝小叶
中央静脉
位于小叶中央
管壁不完整,有肝血窦开口
肝板(肝索)
定义
肝细胞单层排列成凹凸不平的板状结构,称肝板
结构
LM
多面体形,切片为多边形
核大,染色浅,较多双核,胞质丰富,嗜酸性
EM
线粒体
丰富,为肝细胞代谢活动供能
粗面内质网
合成各种血浆蛋白
滑面内质网
参与胆汁合成、脂类和胆红素代谢,糖原代谢、激素灭活、生物转化、解毒
高尔基复合体
蛋白质加工,胆汁分泌
溶酶体
细胞器更新
微体
解毒
各面
血窦面
有发达的微绒毛,有利于物质交换
胆小管面
有发达的微绒毛,有利于物质交换
细胞连接面
有紧密连接,桥粒,缝隙连接等连接复合体
肝血窦
概述
肝板之间的不规则腔隙,大小不等
通过肝板上的孔,相互连接成网
接受来自小叶间动脉、静脉的血液,汇入中央静脉
结构
内皮细胞
有孔,无隔膜。细胞间隙大,外无基膜
肝血窦通透性大,有利于肝细胞与血液间的物质交换
肝巨噬细胞(库普弗细胞)
位于肝血窦内
血液中的单核细胞分化而来
活跃的吞噬能力
大颗粒淋巴细胞(NK细胞、自然杀伤细胞)
牢固附着于内皮细胞或肝巨噬细胞表面
直接杀伤肿瘤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
窦周隙(迪赛隙)
特点
位于肝细胞和肝血窦内皮之间
内含血浆,肝细胞的微绒毛伸入其中
肝细胞和血液(血浆)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贮脂细胞
位于窦周隙内
胞质内含脂滴
贮存维生素A
合成纤维 ,与肝硬化有关
胆小管
局部细胞膜向胞质内凹陷形成,边缘有紧密连接、桥粒和中间连接,防止胆汁流入窦周隙内
胆汁的通路
门管区
位于相邻肝小叶之间的结缔组织内
构成
小叶间静脉
小叶间动脉
小叶间胆管
胆汁排出途径
肝细胞合成
胆小管(从小叶中央向周边)
闰管
小叶间胆管
肝总管(肝门)
(与胆囊管汇合)胆总管
十二指肠
病理情况下
肝细胞变性坏死,胆道阻塞
胆小管破坏
胆汁进入肝血窦
黄疸
肝的血液循环(反向)
下腔静脉
小叶下静脉
中央静脉
肝血窦
终末门微静脉
小叶间静脉
肝门静脉
终末肝微动脉
小叶间动脉
肝动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