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21章胚胎学总论
分为生殖细胞和受精,胚泡的形成和植入,胚层的形成,三胚层的分化和胚体形成,胎膜和胎盘,双胎、多胎和联胎组成。
编辑于2021-06-13 00:53:30胚胎发生总论
生殖细胞和受精
生殖细胞
生殖细胞(配子)
是指具有受精能力的生殖细胞
精子和卵子
配子发生
是指具有受精能力的生殖细胞的成熟过程,主要通过两次特殊的细胞分裂而完成
精子成熟和获能
精子的发生(睾丸)
无运动能力
精子的成熟(附睾)
无受精能力
精子获能(子宫、输卵管)
存活2-3天,受精能力维持24h
射出时有运动能力,无受精能力
卵子的发生、成熟与排卵
处于第二次减数分裂中期
有放射冠、透明带包被
停留在输卵管壶腹部
存活1天,受精能力维持12h
受精
定义
成熟获能后的精子与发育正常的卵子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
受精部位
输卵管壶腹部
时间
排卵后12h
受精过程
精子与卵子的识别和接触
精子穿过放射冠和透明带
当一个精子进入卵细胞质后,皮质颗粒的溶解物进入透明带,使透明带的蛋白质变性、结构发生改变(透明带硬化),不能再与其他精子结合
顶体反应
精子释放顶体酶,溶蚀放射冠和透明带的过程
精、卵质膜融合
精子进入卵子后,卵子完成第二次成熟分裂, 卵细胞形成雌原核,精子的细胞核膨大形成雄原核, 雌原核和雄原核融合形成受精卵
受精条件
精子的获能
精子的质量、数量
卵子发育正常
限定的时间
男女生殖管道的通畅
受精的意义
标志新生命的开始
维持了物种的遗传稳定性
受精决定性别
新个体具有不同于亲代的特性
胚泡形成和植入
卵裂
定义
受精卵早期进行的特殊的有丝分裂过程
卵裂球
卵裂产生的子细胞
桑葚胚
第3天,分裂为12-16个卵裂球,共同组成一个实心胚,外观如桑葚
胚泡形成
时间
受精后第4天
定义
桑葚胚进入子宫腔进一步分裂增生,卵裂球数量增多,细胞之间出现许多小腔隙,逐渐融合为一个大腔,形成囊泡状的胚
结构
滋养层
胚泡壁由单层细胞构成
吸收营养物质
胚泡腔
内细胞群
聚集在胚泡一侧的一群细胞
未来形成胚体
植入/着床
定义
胚泡埋入子宫内膜的过程
时间
受精后第5-6天,第11-12天完成
部位
子宫底、体部,多见于后壁
异常部位
前置胎盘
胚泡植入子宫颈部
宫外孕
常见于输卵管
过程
7d人胚,胚泡与子宫上皮细胞接触
7.5d人胚,胚泡部分植入子宫内膜
9d人胚,胚泡植入子宫内膜,内膜修复
13d人胚,植入完成
植入后滋养层细胞的变化
滋养层
外层
合体滋养层,细胞界限不清楚
合体滋养层内出现一些小的腔隙,称滋养层陷窝
内层
细胞滋养层,细胞界限清楚,立方形,排列整齐
植入后子宫内膜的变化
蜕膜反应
子宫内膜进一步增厚,血液供应更加丰富,腺体分泌更加旺盛,基质细胞分化为多边形的蜕膜细胞
子宫内膜改称为蜕膜
底/基蜕膜
胚泡与子宫肌层之间的蜕膜,位于胚深面
包蜕膜
覆盖在肺泡子宫腔侧的蜕膜
壁蜕膜
子宫壁其余部分的蜕膜
植入条件
受精卵在输卵管中运行正常
透明带准时消失
母体的性激素分泌正常
子宫内膜处于分泌期
胚层的形成
二胚层胚盘及其结构的形成
二胚层胚盘的形成
第7-8天胚泡植入过程中,内细胞群增殖分化形成的圆盘状结构
上胚层
邻近滋养层的一层柱状上皮细胞
下胚层
靠近胚泡腔侧的一层立方上皮细胞
上下胚层紧密相连,中间隔有基膜
羊膜腔与卵黄囊的形成
羊膜腔
上胚层细胞之间出现小腔,小腔不断扩大,一层上胚层细胞被推向细胞滋养层,称为成羊膜细胞,以后形成羊膜
第8天,上胚层其余部分与羊膜之间的腔隙称为羊膜腔
卵黄囊
第9天,下胚层周缘的细胞向腹侧生长延伸,形成由单层扁平上皮细胞围成的另一个囊
对胚胎起营养和保护作用
胚外体腔和体蒂的形成
胚外中胚层
胚泡腔内出现松散分布的星状细胞和细胞外基质,分布于羊膜囊、卵黄囊与细胞滋养层之间,形成胚外中胚层
胚外体腔:第12天,胚外中胚层出现腔隙,融合为一个大腔
细胞滋养层内表面和羊膜上皮外表面为胚外体壁中胚层,卵黄囊外表面一层为胚外脏壁中胚层
体蒂:二胚层胚盘和其背腹侧的羊膜囊、卵黄囊与滋养层间的连接结构
三胚层胚盘及其结构的形成
三胚层胚盘的形成
原条
第3周初,上胚层细胞增殖,在尾端中轴线上出现一条细胞索
确定了胚盘的中轴,使胚盘有左右侧、头尾端之分
原结
原条头端的细胞增生膨大为一结节状结构
原沟
原条背侧中央的浅沟
原凹
原条背侧中央的凹陷
中胚层的形成
原沟深部的一部分细胞在上下两胚层之间形成一个夹层,称胚内中胚层
内胚层的形成
原沟深部的另一部分细胞进入下胚层,全部置换了下胚层的细胞,形成一层新的细胞
第3周末,三胚层胚盘形成
三个胚层均起源于上胚层
脊索的形成
从原凹向头端增生迁移的细胞在内、外胚层间形成的细胞索
口腔膜
脊索前端一圆形小区内没有中胚层细胞,内外胚层直接相贴
泄殖腔膜
原条尾端一圆形小区内没有中胚层细胞,内外胚层直接相贴
三胚层的分化和胚体形成
三胚层的分化
外胚层的分化
神经管的形成和分化
形成
神经板
脊索诱导背面中线的外胚层增厚成板状
神经沟
神经板中央沿长轴向脊索方向凹陷
神经褶
神经沟两侧的边缘隆起
神经管
脊索诱导,神经褶由中部逐渐愈合并向头尾延伸呈管状
前神经孔
25天闭合,发育呈脑
未闭合,无脑儿
后神经孔
27天闭合,发育呈脊髓
未闭合,脊髓裂/脊柱裂
分化
中枢神经系统的原基
脑、脊髓
松果体、神经垂体和视网膜等
神经嵴的形成和分化
形成
神经嵴
神经管背外侧的两条纵行细胞索
分化
周围神经系统的原基
脑神经节、脊神经节及周围神经节
肾上腺髓质等
表面外胚层的分化
皮肤的表皮及其附属结构
牙釉质
角膜上皮、晶状体
内耳膜迷路
中胚层的分化
轴旁中胚层
脊索两侧的细胞索,称为轴旁中胚层,以后断裂成团块状,称为体节
体节分化为背侧的皮肤真皮、骨骼肌和中轴骨骼
间介中胚层
泌尿生殖系统的主要器官
侧中胚层
体壁中胚层
分化为胸腹部和四肢的皮肤真皮、骨骼肌、骨骼和血管等
脏壁中胚层
分化为消化、呼吸系统的肌组织、血管、结缔组织和间皮等
胚内体腔
分化为胸膜腔、腹膜腔和心包腔
内胚层的分化
原始消化管
卵黄囊顶壁的内胚层卷入胚体内形成
分化为消化管、消化腺、呼吸腺和肺的上皮组织, 以及中耳、甲状腺、胸腺等器官的上皮组织
胚体的形成
扁平形的胚盘逐渐变为圆柱形的胚体
褶的形成
头褶
生长速度:头侧>尾侧,头尾方向>左右方向
尾褶
生长速度:外胚层>内胚层
左、右侧褶
生长速度:中部>边缘
结果
胚体凸入羊膜腔的羊水内
原始脐带的形成
口咽膜、泄殖腔膜转到胚体头和尾的腹侧
外胚层包于体表;内胚层卷折到体内,形成原始消化管
第8周末,胚体外表已可见眼、耳和鼻的原基及发育中的四肢,初具人形
胎膜和胎盘
概述
胎膜和胎盘是对胚胎起保护、营养、呼吸、排泄等功能的附属结构,
不参与胚胎本体的形成。胎儿娩出后,胎膜、胎盘与子宫蜕膜被排出体外,总称衣胞
胎膜
绒毛膜
组成
表面:绒毛(突起)
外:滋养层
内:细胞滋养层
外:合体滋养层
内:胚外中胚层
类型
丛密绒毛膜
底蜕膜侧的绒毛膜 血供充足,绒毛生长茂密
丛密绒毛膜与基蜕膜构成胎盘
平滑绒毛膜
包蜕膜侧绒毛膜 血供不足,绒毛萎缩、退化、消失
作用
早期营养,内分泌作用
参与胎盘构成
羊膜
组成
一层羊膜上皮+少量胚外中胚层
无血管
功能
参与形成原始脐带
产生羊水
来源
羊膜上皮分泌,血管渗透,胎儿代谢产物
去路
羊膜上皮吸收,早期胎儿体表吸收,胎儿吞饮
羊水作用
保护、保温
分娩时扩冲软产道
物质代谢
病理情况(正常1000-1500mL)
羊水过少<500mL
手脚畸形
羊水过多>2000mL
无脑儿
卵黄囊
位置
原始消化管腹侧
组成
胚外内胚层+胚外中胚层
功能
卵黄囊壁的胚外中胚层发育为造血干细胞, 卵黄囊壁的胚外内胚层发育为原始生殖细胞
尿囊
定义
卵黄囊尾侧壁向体蒂内突入的一个盲管
意义
尿囊壁的胚外中胚层形成一对尿囊动脉和一对尿囊静脉,演变为脐带的2条脐动脉和1条脐静脉,最后闭锁后成为从膀胱至脐的脐正中韧带
脐带
连于胚胎脐部与胎盘间的索带状结构
内含脐动脉和脐静脉
功能
胎儿与母体物质交换的通道
病理情况
正常40-60cm
脐带过短(35cm)
胎儿娩出时易引起胎盘过早剥离,造成出血过多
脐带过长(80cm)
易缠绕胎儿四肢或颈部,可致局部发育不良,甚至造成胎儿窒息死亡
胎盘
结构
胎儿的丛密绒毛膜和母体的底蜕膜紧密结合而构成的一个圆盘状结构
母体面
基蜕膜
胎盘隔
由基蜕膜组成,分隔胎盘小叶
绒毛间隙
母体血
胎儿面
羊膜
丛密绒毛膜
固定绒毛+游离绒毛
血液循环
两套独立的血液循环系统
可以进行物质交换,互不相混
胎盘屏障/胎盘膜
定义
胎儿血与母体血在胎盘内进行物质交换所通过的结构
结构
早期胎盘膜
合体滋养层 细胞滋养层及其基膜 少量结缔组织 绒毛内毛细血管内皮及其基膜
发育后期胎盘膜
合体滋养层 绒毛毛细血管内皮 两者之间的基膜
功能
物质交换
获得氧、营养物质、抗体、激素,排出二氧化碳和代谢产物
某些毒素、药物、激素等可以通过胎盘膜进入胎儿体内
“反应停”:沙利度胺引起胎儿畸形(海豹症)
内分泌功能
①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 ②人胎盘催乳素 ③孕激素和雌激素
双胎、多胎和联胎
双胎
单卵双胎(单卵孪生)
一个受精卵发育为两个胚胎,遗传基因完全一样,性别一致,相貌、体态和生理特征等也极相似
分类
两个胚泡,分别植入,两个胚胎各有羊膜腔和胎盘
1个胚泡内出现2个内细胞群,各发育为1个胚胎,位于各自的羊膜腔内,共享1个胎盘
1个胚盘上出现2个原条与脊索,诱导形成2个神经管,发育为2个胚胎 ,位于1个羊膜腔内,共享1个胎盘
双卵孪生
来自两个受精卵,有各自的胎膜与胎盘,性别相同或不同,相貌和生理特征的差异同一般兄弟姐妹,双胎的大多数
多胎
一次娩出两个以上新生儿为多胎,可以是单卵性、多卵性或混合性,常为混合性多胎 发生率低
联体双胎
两个未完全分离的单卵双胎
形成原因
一个胚盘出现两个原条时,若两原条靠得较近,胚体形成时发生局部联接
分类
对称
大小一样,根据联接的部位分为头联体、臀联体、胸腹联体等
不对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