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历史-0三国两晋南北朝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统治政策汇总,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经历了多个王朝的更迭和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巨大变化。
313历史学基础统考大纲,包含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世界中古代史、世界近现代史等内容。欢迎点赞收藏~
这是一个关于05、唐朝的思维导图,唐朝是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中国与外部世界交流的重要时期。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马克思主义原理
考研数学重点考点知识总结归纳!
数据结构
法理学读书笔记
思维导图带你认识马克思主义原理
建筑光学基本知识
考研英语一写作
教育学考研:教育学原理第八章教学内容整理
考研三步翻译技巧
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
03.三国两晋南北朝
整体
三省六部制萌芽
中书省与门下省的设立
曹魏文帝新设中书以分尚书之权,中书监、令以起草诏命的形式参与决策,成为中枢决策机构。西晋时始设门下省,置侍中、给事黄门侍郎各四人,其职责是在皇帝身边服侍、保卫、顾问应对,拾遗补阙,检举非法。门下之设,原为分中书省之权,故权位极重。
三省的进一步确定与发展
南朝皇帝把魏晋以来尚书、中书等中央官制进一步确定并有所发展。至梁武帝时,中央的中枢权力机构大致由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秘书省、集书省组成。国家的中枢权力机构已被划分为若干个,有利于加强皇权,也为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的确立打下了基础。
坞壁制与三长制
以宗族为基础建立坞堡,自给自足且有武装力量 北魏三长制取代,加强地方控制
侨置郡县
民族融合
文化宗教与玄学
魏
恢复生产发展
在三国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为西晋统一奠定物质基础
大力解决土地与劳动力结合问题
屯田
民屯、军屯
招徕流民,劝课农桑
颁布较轻的田租户调令
禁止豪强兼并土地
兴修水利工程
统治机构与职能调整
唯才是举,任天下之智力
“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 德才并举,“拔贞实,斤华伪,进逊行,抑阿党。诸宰官治民功绩不著而私财丰足者,皆免黜停废,久不选用” 巩固统治、整顿更治、建立清平政治
九品中正制
“盖以论人才优劣,非谓世族高卑”; 士族垄断选举,门阀制度
蜀
重建吴蜀联盟
内修政理
和戎抚夷
北伐中原
吴
征山越
发展工商业与海上交通
江南世家豪族势力发展
子主题
思想文化(p262--264:1--3)
中外交流(p282)
西晋
颁行占田制,恢复社会经济
保证政府财政收入;对土地和田祖进行有效管理
诸侯王权力加强
门阀政治的初步形成
政治条件——五等爵制的制定和九品中正制的蜕变
经济条件——享有依品占田和荫客、荫亲属特权;多占土地和劳动力
文化条件——“殊其士庶,异其贵贱”,士族的教育特权以法律形式固定
八王之乱(p83)
短祚原因(p164)
贵族腐化
宗室相残
民族矛盾尖锐
流民四散
玄风误国
东晋
门阀政治确立与发展
“举贤不出世族,用法不及权贵”
政治上把持朝政
“晋主虽有南面之尊,无总御之实,宰辅执政,政出多门,权去公家,遂成习俗”
经济上特权更多
士族内部等级、士族与寒门界限进一步森严
修“谱牒”
同皇权矛盾加深
王敦之乱 苏峻之乱
淝水之战(p165+p193)+北府兵(p166)
南朝
原因
东晋门阀政治威胁皇权
以军权立国,有力量加强中央集权
历程
东晋孝武帝——刘宋——宋文帝——梁武帝
表现
中央中枢权力机构的分权体制进一步确立
尚书省——出纳王命,敷奏万机; 中书省; 门下省; 秘书省; 集书省
寒人势力兴起,担任要职
充任掌握军权的将帅; 典签制度
遏制地方州镇力量
排斥异姓权力;宗室诸王出镇;典签行事;分而治之
门阀制度的渐衰
门阀士族腐朽;士庶壁垒更加森严;谱学 心里脆弱,社会地位渐衰
侯景之乱(p84)
北朝
北魏汉化政策
保持统治的稳定和政治清明;尽量不触动地主阶级基本利益
太武帝拓跋焘——崔浩、寇谦之
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国力; 民族矛盾
政治:大量任用汉人,相对提高汉人地位;实行“胡汉分治”
军事:在关塞设军镇
六镇:沃野,怀朔,武川,抚冥,柔玄,怀慌
经济:与民休息,重视农业,不断减轻农民负担
文化:定道教为国教,提倡儒学,打击佛教
孝文帝改革
背景:民族矛盾尖锐;社会问题严重。 意义:1.改善官吏管理的混乱局面,增强政权力量;2、促进生产恢复发展;3.加快民族大融合;4、鲜卑民族特性消失,落后的门第观念
政治
整顿吏治
反贪腐;考政绩;吏治比较清明
废除宗主督护制,实行三长制
基层统治机构更加完善
迁都洛阳
消除民族界限;实行汉化政策
改官制、禁胡服、断北语、改姓氏、定族姓
经济
推行均田制
实行新户调制
定额租税制
西魏北周
以宇文氏为首的武川军人集团和关陇汉族地主组成
改革内政,建立计帐和户籍制度;颁布“六条诏书”:“先治心、敦教化、尽地利、擢贤良、恤狱讼、均赋役”
改革北魏均田制
建立府兵制度
部族色彩较浓厚;兵农合一,节省国家财政;军事集权; 权力划分清晰,免除将帅擅权 以均田制为基础,均田制瓦解则瓦解; 战事频繁,久戍不归,挫伤积极性
灭佛和释放奴婢